读《常态下的不同寻常》有感1200字以上

读《常态下的不同寻常》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常态下的不同寻常》这篇文章写的是特级教师刘可钦的常态教学中的不同寻常。刘可钦是海淀区中关村第四小学校长、书记,全国著名特级教师,先后荣获第三届全国中小学中青年十杰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等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刘可钦老师的课不象某些特级老师的课那么热情洋溢、激情似火,那么深情款款,设计也不是那么精妙绝伦,令人拍案称绝。但她的课如春风沐浴,清新自然;如甘泉入腹,沁人心扉;如品一壶绿茶,慢慢玩味,余香萦绕。

刘老师认为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常态教学,要提高常态课的质量。常态下的课堂,才是学生和教师日常中经历的主要的教育生活,无论从时间和数量上,常态都占着绝对的比重。但朴实常态,并不是允许平庸,不追求效果和质量。刘老师的课,虽然朴实,不施雕饰,但是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学生神情的专注,感情的投入,思维的活跃,氛围的活泼,却给课堂带来了鲜活的生命力。

刘老师注重充满人文情怀的课程语言,她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心灵感受,认为说真实的话比说正确的话更重要,数学应该是首先是教育,其次才是教学。在教学中,当学生在交流算法和解答策略的时候,碰到孩子“另类”、“错误”的方法时,为了不让其它学生藐视和轻蔑这个孩子,刘老师往往会抓住这个孩子的想法,引导大家讨论分析这种方法的思路、优劣及其错因,但是在最后,一定会反过来启发全班同学:是谁引发了我们的讨论?没有他的贡献,就没有我们精彩的讨论,我们一起来谢谢他。这样,学生不会顾及会因为自己的表达而“遭到非议”、“完全否定”、“打击自信”,才愿意交流自己的真实想法。长此以往,才能慢慢形成崇尚真实表达交流的课堂文化。也只有学生在不断的表达中,表达能力才得以培养;在不断的交流中,思维才得以提升和发展,才能相互启发和影响,衍生新的智慧。教学中我也经常碰上这样的学生,但我从没想过要怎样保护孩子的自信心,让孩子愿说、敢说。

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我经常说“××同学说的很好。谁能比他说的更好?”“嗯,你说得很清晰,还有谁也能说得更清晰一点。”从这篇文章中我才知道这样的语言,看似把孩子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恰恰却忽略了第一个孩子的心情,难怪我的学生表达的热情总是培养不起来。不妨换成这样的口气:“××同学说得相当好,还有谁也想试一试?”或者“××同学读的怎么样?”让学生评价后再鼓励“谁还能读出这种感受?”这时,孩子们关注的不是谁说的好,而是怎样说说得最好,教师应该关注的是怎样帮助学生回答好,而不是简单的“谁比谁说的好”。

在平常的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我经常提问学生“为什么”,并为自己能引导学生“知其然而又知其所以然”而感到沾沾自喜。现在我才明白,“为什么”使学生处于教师的对立面,以学生回答是否正确为主要依据,指向的结果,学生可能会因怕回答有错,而遮掩一些真实的想法。而“怎么想的”将教师自己摆在了倾听学生想法的位置,更关注学生真实想法,关注的是思维的过程。因此要多问“怎么想的”,少问“为什么”。刘老师的课堂上,也经常性的鼓励学生“谁愿意讲给大家听?”而不采用“谁能讲给老师听呀?”如果教师要介绍新的方法,可以采用“老师这儿有一种解法,你们看行不行?”而不是“看黑板听老师讲”。这些语言表达的细节,都充分显示刘老师课堂语言的人文情怀。

刘老师说“不一定去追求每节课的完美,但一定要在课堂的每一分钟里体现出教师对学生的责任、尊重和耐性。”充分的让学生去说、去想、去讨论、去对话,让学生运用已有的知识来探究和获取新知。这样的课堂才是永久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课堂。

读《平凡的世界》有感

1200字以上 初一 应用文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今都难全。《平凡的世界》一书,正完美的诠释了这件“难全”之事。这一次次“再见”,一次次相见,也几度让我为之感动。

其中,这几次离合,给我的印象最深。

首先就是孙少平决定离开双水村和亲人们,去黄原闯荡。这次离别,是斟酌了数十次的结果。在离别之前,一家人为了少平,整天忙得昏天黑地:白天为他准备行李,晚上又因为他而睡不着觉。少平走的那天,连少平和哥哥少安、爸爸孙玉厚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都潸然泪下。所有的这些,都弥漫着浓浓的亲情。

再者是田晓霞的见义勇为让她与世界、亲人以及心爱的人都阴阳两隔。晓霞的死不仅使所有的亲人震惊而后痛哭流涕,还使她爱以及爱他的少平胸膛压了块大矸石,一段时间内不仅变得神魂颠倒,还呼吸困难而急促。所有人都不相信,一个开朗勇敢的女孩儿就这样被洪水淹没。因此,很多人都悲痛万分。

另外则是田润叶和李向前的和好。润叶曾因为感情原因和向前虽为夫妻,却分隔两地。后来向前出车祸,双腿截肢,润叶因心里过意不去才回到向前身边,和残疾丈夫重归于好并恩爱一生。

除此之外,书中还有许多别的或凄楚断肠或喜庆红火的离合经历。虽然各个故事都不尽相同,但有一点确实个个有之:每一个遭遇中都包含着一份爱,无论是对乡村、对城市的眷恋,还是对亲人,对朋友的情怀,这份爱都是如此牵动人心,如此催人泪下。

其实,我们的生活中,离、合都占了我们情感世界中较大的一部分。几乎每天,我们都会对某些事物分离,有重聚。在我的记忆中,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对那个居住了十二年的小镇说“再见”,紧握着父母的手,不肯离。

那是我上初中前的三天——军训。尽管以前也有离开故乡好几天的时候,但几乎每次都有亲人在身边,因此并没有对故乡如此眷恋。军训的第一天,不,是离开父母的第一分钟,我就有一种说不出的寂寞。身边的一群同学、老师那一张张陌生的面孔,新学校那一颗颗似曾相识的银杏,当时我觉得都是对我的一种居高临下,一种极其紧张的压迫感。晚饭时,接过妈妈的电话,我的双眼便噙满了泪珠,哽咽得说不出话来。晚上躺在被窝里,一种莫名的悲伤席卷而来,泪珠又情不自禁地如泉涌般淌下。

三天的军训终于结束,我终于又看见了爸爸妈妈,又看见了他们那微笑的脸庞。那时,我的心里是愉悦的,也是兴奋的。回到家里,三天似乎如数百日,使家中的都变得陌生又熟悉。拥入家这个温暖的怀抱。在我的眼中,所有的家的一切都是久别重逢,焕然一新的。

分离纵然是悲伤的,相见亦仍然是美好的。但离和合不仅仅是一对反义词,其实它们在一些人的眼中,也是一对近义甚至同义词。不是吗?它们都包含了美好的期盼和祝愿,都包裹了一份令所有人感动的爱。

人生路漫漫,我们又何必去在意那一次次的离和合呢?只要我们永远对这一切抱一种眷恋的、深爱的感情,那么身边的所有便深深的印在脑海中,刻在心坎上,永远也不会忘怀。这不就像在我们的身边一样吗?

永远用相同的态度去对待离合吧,因为他们背后的行囊都是满满的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读后感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