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起源与习俗900字

元宵节的起源与习俗

900字 六年级 叙事

“正月十五闹元宵”,每年春节过后的农历正月十五是我国的元宵节,又叫“灯节”和“上元节”,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在民间流传的另一个已有2000多年历史的传统佳节。

元宵节起源于西汉王朝。相传汉惠帝死后飞扬跋扈的吕后篡权,任用了大量吕氏亲信,宦官当权。吕后死后,公元前179年,汉文帝在老忠臣协助下登基,博采众议,在正月十五这天,一举扫除了诸吕残余势力。因古代“夜”与“宵”同义。正月又叫“元月”,为了纪念正月十五这一天,汉文帝就将此日定为“元宵节”。从此,经隋至唐,到唐玄宗李隆基时,为显示大唐兴盛,国泰民安,逐沿用旧俗,每到“元宵节”这天,张灯结彩,欢庆狂欢,“一曲笙歌春如海,千门灯火夜似昼”,使这一节日更加兴盛。

节日期间,灯月交辉,游人如织,正如唐代诗人张说所描绘的:“花萼楼前雨露新,长安城里太平人。龙衔火树千灯焰,鸡踏莲花万岁春”。李商隐的诗曰:“月色灯光满帝城,香车宝辇溢通衢”,描绘了当时观灯时车水马龙的宏大场面。流传到宋代,在元宵之夜悬灯欢乐的规模更加盛况空前,花灯的装饰造型也更精美,灯节带给人们更多欢乐,更多光明。诗人苏东坡有诗云:“灯光家之有,笙歌处之楼”;大词人辛弃疾也曾有著名词作:“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风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这些诗词描绘了当时元宵佳节满城花灯齐放,通宵达旦,歌舞笙乐的壮观场面。到了清代,据《京都风俗志》记载:清代太平年间每年元宵节都是:“通街委巷,灯光星布珠悬,皎如白昼”,“王孙贵客、士女儿童,倾城出游,谓之逛灯”,由此可见元宵节观灯的热闹场面。

到近代,这一习俗代代流传,至今仍经久不衰。老百姓家家户户都在门前和屋内悬挂彩灯、大红灯笼,全家团圆,围坐一起,观花赏灯吃元宵,象征着“团圆美满,丰收和睦”,同时这一天还标志着是春节欢乐的最后一幕,热热闹闹过完了“元宵节”,才算是真正过完了春节。

宋代诗人欧阳修诗曰:“去年元宵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说明在这灯好月明人团圆的喜庆佳节里,亲朋好友相约团聚,早已是民间庆春节的重要习俗。如果在团聚时捧去一把鲜花,携带上一个花篮,让美丽娇艳的鲜花送来一个吉祥幸福的欢乐好运,会给朋友相聚增添无比欢乐的心情,这时应该选用寓意团团美美、如意祥瑞的花材,如火红的火鹤花、满枝悬挂形似红爆竹的炮仗花、鲜艳的孔雀草、象征明媚春天光明的银芽柳、闪烁洁白繁星的满天星等,都会展现出一片祥和安乐的氛围,为亲朋好友送去一年吉祥幸福的祝愿。

我真是个傻瓜

800字 六年级 叙事

记得在我五岁的那一年,爸爸送我去幼儿园。那时我不愿意,在家里大哭大闹了一个上午。可是无济于事,下午便被爸爸强行送到幼儿园去。我读的是C班,刚到这陌生的地方,我害怕得哭了,加上爸爸妈妈不在这儿,我哭得更大声了。陈老师听到我的哭声,便叫我去办公室。我到了老师的办公室,老师拿面巾纸擦干我的眼泪,摸摸我的头,说:“别哭了,你会慢慢熟悉这里的。你可要努力学习,遵守纪律,和同学打成一片。知道吗?”“知道了。”我走出办公室,走着走着,突然想起老师话里的最后几个字——和同学打成一片。我又想:爸爸妈妈叫我一定要听老师的话。既然老师叫我去和同学打架,那我只好照办了。我找到了班级里的三大“肥猪”,约他们到操场上。他们来了,说:“有什么事?”看他们那满脸横肉的样子,我真有点畏缩了,但想起老师交给我的艰巨的任务。我鼓起勇气,大声说:“你们这三头肥猪,给我听着,我要跟你们一决高下。看你们是头猪,本大爷还可以饶你们一马。”其实我并不想这样说的,但是为了激怒他们,然后打成一片,只好这样说。他们生气了,脸一下子涨红了,紧紧地握着拳头,嘴边的肥肉不停地颤动,咬牙切齿,异口同声地大声喊:“我要把你打成肉酱!”说完,三人一起扑面而来。于是,我们打成一片了。我被沙锅大的拳头打得很痛。但我忍着痛,心想:为了完成任务,一定要撑住。相反地,我也给了他们每人一拳。这时,值日老师看见了,连忙过来制止这场斗争。我们只好回到班级里,其中一个肥同学向我瞟了一眼,说:“我与你誓不两立!哼!”经过调查,陈老师知道是我引起打架的,下课便叫我去办公室。她严厉地说:“你怎么可以惹事生非呢?”面对老师生气的表情,我委屈地说:“老师,是你叫我这样做的呀!”老师困惑不解了,问:“我什么时候叫你去打架了?”我说:“你叫我和同学‘打成一片’,我就和同学‘打成一片’啦!”老师听了,恍然大悟,竟捧腹大笑大笑起来,这笑声打破了整幢教学楼的安静。陈老师挤出一句话:“你真是个傻瓜!”

至今,我想起这件事来,有说不出的激动,有说不完的话。总之,千言万语归纳成一句话:“我真是个傻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六年级
叙事
9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