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八荣八耻”知耻辨荣辱1200字以上

谈“八荣八耻”知耻辨荣辱

1200字以上 一年级 写景

2006年3月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看望政协委员时强调,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我们青少年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坚持: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

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

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

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

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

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

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这“八荣八耻”言简意赅地阐明了21世纪社会主义荣辱观,反映了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的本质,成为了当今时代的精神风尚。

所谓“八荣八耻”,其中的关键字就是在这个“耻”上,耻感不在,何以为荣?人不可以无耻——知耻是做人的标准。中华民族是个优秀的民族,有着五千年文化历史的民族,早在两千多年前,古人就提出了“礼、义、廉、耻”的道德观,到了宋代,又有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为内容的“八德”,并成为中华的传统美德主要内容。“耻”字位列其中,可以看出古代的道德标准已经把“知耻”作为一个重要的考核方面了。宋朝的时候朱老夫子说过:“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有之则进于圣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甚大。”南宋古人留下的这些无不说明一个道理:知耻是做人的硬道理,只有知耻才能有所为荣,推广到整个社会来说,如果我们这些社会大家族里的成员缺乏羞耻心,社会风气将不堪设想。

中国的历史文明始终都是通过强烈的耻感意识来维系基本的文化价值。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项羽无颜愧见江东父老……所有这些铮铮傲骨都源自中国文化的耻感意识。然而由于历史原因,中华传统美德曾经被错误地批判,使得在人们的心目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中华美德的失落与偏见。而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对人们思想意识的冲击,使中国人民失去了信仰根源,精神空虚。逐渐地,中华文化传统的荣辱观念变得模糊了,人们心中的道德天平变得倾斜,热爱祖国与危害祖国之间,服务人民与背离人民之间,崇尚科学与愚昧无知之间,辛勤劳动与好逸恶劳之间……人们迷失了方向,混淆了是非。于是有位学者说道:“当代中国社会最严重的价值危机是耻感意识的淡化和底线伦理的崩溃。”

我们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时代的精英,是祖国的希望。而“八荣八耻”则为我们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指明了方向。自从学校组织我们学习了“八荣八耻”之后,我常常想:当一个人终身以“八荣八耻”作为镜子的时候,就将自己明白得更多些,他就能与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们比肩齐高!看看我们所熟悉的这些光辉的名字:周恩来,他一生服务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迪生——天才就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他最终成功了;邱少云,为了大部队的行动,坚守纪律,强忍着烈火烧身直到牺牲;雷锋,一双袜子补了又补,却寄钱救济战友的家人。这些鲜明的事例告诉我们,不管是过去,今天还是将来,“八荣八耻”的根本就是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对社会负责,对祖国人民有贡献的人。

作为学生的我,也要以此为标准。每日的早间升国旗,只要我赶上了,从不绕道躲避,而是庄严的站在那里,等待国旗升起。我是一个中国人,就要以祖国为荣,不应为短短几分而失去这份热情。诚实守信也是做人的一条准则。考试成绩怎样并不需要隐瞒家长什么,每次无论好与坏,我都会告诉家长。如果真的很差,我就要好好做一番分析,找出过失在哪,而非想法瞒过家长。对待同学,我也是坦诚相待,团结互助。对于学校的规章制度以及班级的规定,我也时刻遵守。

知耻辨荣辱,耻感不在,何以为荣?作为一名学生,我们将成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中坚力量和参与激烈的国际竞争的生力军,学生只有牢固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才能成为具有高尚思想品质和良好道德修养,掌握现代化科学技术知识的优秀人才,才能实现青少年的远大理想,才能够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只要我们真正树立起社会主义荣辱观,努力做到德治与法治兼备,中华民族一定能够在世界民族之林散发出更为独特的迷人魅力。

读《红岩》有感

650字 一年级 读后感

《红岩》中的每一个字、每一句话都可以让我感觉到那时的残酷,每每读到用刑的片段时,我的心都会提到嗓子眼。

血,凡是读过的人都不会陌生,而这个字又将我带到2008年10月的一天下午:

“同学们,小眼睛?”“看黑板!”我们飞快地答道。“同学们知道明天是什么日子吗?”听到这个问题,大家都是一脸茫然,直到有一位同学站起来说:“儿童节!”“哈哈!”他的话音刚落,全班都笑了起来,笑得那位男生,用双手捂住脸,快速地坐了下去,气氛像是被他点燃,所有同学都说起了自己所知道的节日,一会儿这边冒出一句“春节”,一会那里又说“母亲节”,一时间班上好不热闹。

“安静!我来告诉你们明天是什么日子,明天是在座的所有同学们一生中最重要的日子,那就是少先队员入队仪式。”老师站在讲台上,表情严肃,坐在下面的同学们也不敢再窃窃私语,只能在心中问少先队员入队仪式是什么?见到同学们正在思索的表情,老师从讲台后面拿出一块红色的东西,叠得方方正正。有一个好奇的同学站起来,大声地问:“老师,这是什么?”老师笑着说:“同学们,这东西是什么颜色?”“红色!”“那它展开后是什么形状?”“三角形!”“我来告诉同学们,这东西叫做‘红领巾’,它是国旗上的一角,我再问,你们知道这红色是什么吗?”大家面面相觑,摇了摇头。

“这红色是革命烈士的热血!”或许大家不知道“革命烈士”是什么,但那最后的两个词却不能从我脑海中消失。

随后老师又讲了很多关于革命烈士的事迹,让我对他们有种崇高的敬意和神往。

在《红岩》中,也有一群群烈士用自己的生命和热血,使国家变得和谐,变得强大。我在想作者为什么要起“红岩”这个名字,读完这本书,我有了自己的答案。“岩”,岩石是坚不可摧的,就像中国人民的意志一样,“红”则为革命烈士的热血!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一年级
写景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