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母亲800字

感谢母亲

800字 初三 书信

天,没有您的爱广阔;地,没有您的爱包容;太阳,没有您的爱温暖;大海,没有您的爱深沉……

——题记

人的一生中,体验最深刻,最长久的是母爱。因为母爱最真挚,它看得见,摸得着。更因为它体现在生活的细微处。

最近生物老师说过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她说:“你们的母亲在怀你们的时候,最初会特别难受,体重会增加30-40斤。”当我回家问母亲这件事时,回答是肯定的。我又问:“这样是不是真的不好受?”母亲的回答依旧让我印象深刻,母亲说:“是啊,真的很难受,几乎是吃了就吐出来了,晚上也睡不着觉。可是,我不能因为难受就不要你吧?”听了这句话,我在心里默默的感谢您,感谢您当初忍着巨大的痛苦依旧让我来到这个世界上。

回想三年级时,我曾做过一次手术。手术需要插胃管(从鼻子里插进去的)开始,护士给我拿了一个儿童用的给我插,可怎么也插不进去。看着我难受的样子,母亲悄悄转过身去。擦了擦眼泪,随后对护士说:“别让孩子遭罪了,直接用大人的吧……”在医生和护士把我推进手术室前,她说:“别怕,睡一觉就好了,妈妈在外面等你!”果然,如母亲所说,睡了一觉,一点也没觉得疼。母亲真的有一种预知的能力。后来我才知道,在我做完手术,被推出手术室的时候,母亲看着我努力睁开,但又睁不开眼睛的时候,母亲又哭了……

且不说我在监护病房时,母亲整晚整晚的陪着我,用湿棉棒给我擦嘴唇让我止渴(我10天不能喝水不能吃饭),也不说母亲为了把我从监狱似的监护病房转到普通病房时跟医生争吵,就说母亲为了照顾我,差不多每天只吃两顿饭,更为了照顾我的情绪,每次吃饭都到病房外面去吃……这些我都忘不了。感谢您,感谢您在我做手术时无微不至的照顾我。

我永远也不会知道,您生我时忍着多大的痛苦;在我生病时,您流了多少眼泪;我更不会知道,我惹您生气时,您有多么伤心和难过……

所以我要感谢您!感谢您让我来到这个世上;感谢您对我的宽容和忍让;感谢您给予我您那深厚的爱……

在此,除了感谢,我更多的想说“对不起”,我不该惹您生气。还有,我希望您能永远记住,女儿永远爱您!

我眼中的苏轼

1200字以上 初三 写人

【篇一:我眼中的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沉睡了几百年的苏轼,拖着疲惫的身躯,从书中缓缓向我走来。

苏轼他一袭布衣,头戴斗笠,脚踏木屐,手持竹节,躬耕于东边的山坡上,难怪号称东坡居士。可这么一位叱咤文坛的风云人物,命运却是如此坎坷凄凉,不由让读着苏轼诗词的我内心涌出阵阵辛酸。

我眼中的苏轼是仕途失意之人。人生几次被贬,甚至差点惨遭杀害。最后被贬黄州,黄州是个令人自生自灭的地方。我真为苏轼的遭遇愤愤不平,难道他无与伦比的才气,也成了被祸害的理由?我想苏轼也是不明白的,为什么他自己一心为国为民,仍免不了被流放黄州的命运。在当时,纵有多少豪情壮志,又能与谁诉说呢?只能寄情于诗表达情怀。“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上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今天读来我感受到一种别样伤情的豪迈。

我眼中的苏轼是浪沙淘不尽的词人。也许他坎坷的经历,成就了他文学的伟大。他的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他的诗和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的词和辛弃疾并称“苏辛”。我无法想象中国文学史少了苏东坡会是怎样一番情景,一定会黯然失色的。

我眼中的苏轼是伤心寂寞之人。在他三十四岁那年,他一生中最信任的人——妻子离他而去。妻子的病逝,对他的打击是多么的大。他只能在梦中见到久别的妻子,梦中相见,也只能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

朦胧中,我看到他的身影渐渐远去……远去……

【篇二:我眼中的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水调歌头》如扇古色的大门,我轻推大门,仿佛走进了苏轼内心的世界。

我曾思索用何词来形容苏轼,是独赏明月的孤寂,是贬谪后的乐观,是游赤壁的阔达,还是对亡妻的忠贞?我无法用一两个词来描述这位伟人在我心中的崇高,因为他多情,没有哪个独立的词汇可以包容他的一切。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他被贬官,身在异乡,仰望着八月十五的月亮,独自一人喝酒,只能对明月诉说心愿。寂寞,孤独陪着他,凄冷的月光洒向其肩。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他是乐观的。异乡思念着父亲和弟弟,用乐观来开脱自我,用乐观的心态面临着孤独寂寞。月会变得,人也会分开的,一切只是世间的正常变化,何必要哀叹呢?我赞颂苏轼的乐观,看淡世间的分分合合,笑对苦难。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他深情悼念亡妻,十年已过,他却没有忘记妻子。朴素的诗句,流露了深沉之感,他重情义,时间也无法抹去他对妻子的爱与思念。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他的感慨是无尽的愁,乌台诗案的童在他心中留下太深的疤痕,但他希冀自己的人生只是南柯一梦,过往的马蹄声告诉他,这是事实,悲痛之余,用一樽美酒祭拜亘古长空的明月。

在我心中,苏轼是多情的,是传奇的。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才华横溢,才一直怀才不遇;他不畏挫折,历经坎坷;他乐观豁达,铸成了壮丽诗篇。

风雨一声,坎坷一生,豁达一生。

【篇三: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篇四:我眼中的苏轼】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篇五:我眼中的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题西林壁》我们早已能倒背如流,而对它的作者苏轼却又不甚了解,因为他的性格像庐山一般复杂多样,人生经历也是起起伏伏。

苏轼受其父亲苏洵的影响,从小便饱读诗书,在政治上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当以王安石为首的新党执政,大刀阔斧地进行变革之时,苏轼却“不识时务”地站出来唱反调,认为新法损害了百姓的利益,结果自然是被贬到地方去当了个小官。过了几年,宋神宗驾崩,哲宗即位,西太后听政,旧党的司马光重归宰相之位,苏轼又被召回京城。本来苏轼应该对司马光感激涕零,没想到他竟又看不惯旧党将新法全部推翻,于是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又触怒了保守势力,再度被贬。虽然政治上屡屡失意,然而苏轼却很乐观旷达,在穷乡僻壤依然能够苦中作乐,于是就有了在黄州时与黄庭坚、佛印唱和交往的佳话,被贬惠州时欣然作诗“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外放杭州时又捣鼓出了东坡肉,至今仍名扬天下。

这样的闲情逸致并没有消泯苏轼的雄心壮志,他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抒发了自己渴望像周瑜那样展示才华、建功立业的豪情,而那时正是他人生的最低谷,尽管如此,他仍然位卑不敢忘忧国。在他晚年,雄心不减,“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矢志报国的强烈愿望跃然纸上,令人为之动容。在地方任职期间,苏轼也时时把民生疾苦挂在心间,在任杭州太守时,他带领百姓疏浚了西湖,并用挖上的湖泥,建造了一条长堤,后人为表感激之情,称之为“苏堤”。

豪放超逸的苏轼也有柔情的一面。他与妻子王弗感情极深,在其去世十年后,仍念念不忘,写下了“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词句,沉痛而又抑郁;在丙辰中秋,望着天上一轮皎洁的圆月,他不禁想起了与自己远隔千里的弟弟子由,留下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千古名句。

细读苏轼,苏轼的形象渐渐变得鲜活与丰满,但以我有限的水平,又怎能将其写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书信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