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蓑烟雨任平生1000字

一蓑烟雨任平生

1000字 高一 议论文

面对逆境,有的人如柳七纵身歌酒,自诩“白衣卿相”过着“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生活;有的人如易安居士“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流落南方,悲叹身世;当然也有如韩昌黎一般“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人。然而于我,最欣赏的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辛”之苏轼。他的襟度让人自叹弗如。

第一次接触这个人是因为初中课本中一篇《水调歌头》,仿佛越读越精彩,尤其是那句“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犹如清风从我脸旁拂过,带着淡淡的冰凉触感,使我以为走进了诗人的内心。初看,他是孤独的。但没想到下阕变了话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首水调歌头,含着他对弟弟深了的思念,含着他对阴晴圆缺变换的参悟,并未有“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的“微寒”心情,也没有“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的极悲以至于哭泣难止,仿佛在告诉世人“我苏子瞻今夜看着月亮想家了,但天下人都共享一轮明月,不至于悲伤哭泣。”他是乐观的代表,是李太白酒仙遗风,也难怪古人云“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出,余词尽废。”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说那就是“是在下输了。”

仅凭一首诗就引起了我对这位大词人的兴趣,让我更懂得了他千古诗风背后的沧海桑田。早年生活惬意,“轼”“子瞻”犹如预示着他将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二十一岁的他与父亲和弟弟进京应试,创新的诗风得到了主考官欧阳修和小试官梅尧臣的赞叹,甚至称其能够独步天下,一时名动京师,谁也不会想到就在这时,苏轼的母亲猝然长逝,不知是上天对天才的不公还是有意的磨难,他守丧三载,再入第三等,“百年第一”,又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迫离京,宋朝风雨飘摇如江上孤舟,“和平世界”已经不在。之后“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北宋乃至今日也一样有名的“乌台诗案”成为了他的转折点,“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一路的贬谪,一点一点的舔舐着他的灵魂。然而他不是李清照,面对丈夫的死去只能痛哭流涕,“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他是苏轼,是一个在苦难中仍能唱出“酒酣胸胆尚开张,鬃微霜,又何妨!”的集意气和豪气于一体的苏仙、铁冠道人!

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样潇潇洒洒走遍大江南北,留下自己的痕迹,处世的哲学。看着断壁残垣他曾哀过“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隔着天涯的思念,离愁更难自抑。看着赤壁他曾幻想过“羽扇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古战场,希望有朝一日“西北望,射天狼”。看着不开的家门他听着江声吟着“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怀才不遇的苦闷顿时涌上心头。看着铜镜里的自己“尘满面,鬓如霜”,又不禁想起自己逝世十年的结发之妻,“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他有笑有泪,没有过分的超尘脱世,也没有过分的自怨自艾、自暴自弃,襟度,胸怀和气度,他哀而不伤,从不怨天尤人,这份从容伴随着一生。

“一蓑烟雨任平生”,如他一生的概括,最后竹林斑驳了疏影横斜,不染尘埃地,依然行走在他风起云舞的时代。

450字 初三 散文

家,是一个永恒的避风港,让我在这里找寻依靠

——题记

家,情深意重,宛如光阴足踏里留下的绵软的暖,让人沉浸在此,无法自拔。

在我远离家乡时,兰江点破思念,我在漫漫海湾中寻找你的踪影。在那青砖碧瓦的小楼,袅袅的酒香,我醉在关于你的记忆里。

家,似莲花开。春花落尽夏花弥漫。众荷喧哗。家,就是挨我最近,最静,最温婉的一朵。

家,就是那绝世倾城的花,我在兰汀之上,把你凝望,把你吟唱。就算芦荻飘过雪花,菡萏冒出朱华,我的鬓发一如白羽,我也要依偎在你那最温柔的怀抱里。

江上横琴,求的是知音。山间策马,寻的是归程。我为家和自横琴,只盼它能留情。弦上音,且走且停,家,总不像这音,只因它总牵挂着在外游子。

窗外的风,缠绵着刮,听一夜落花。

游子,思念他的家,他想回家。

家,总是暖的,美的,让人能感受到它的甜,它的香。

家,教会了我不是每一段感情都是一场完美的故事,不是每一件首饰都装点妩媚的容颜。不由己的叹息,且随风淡去。

家,教会了我生活中不可能一成不变,不可能一直高调或低调。是活的浓艳,活出轰轰烈烈的精彩,还是活的淡雅,享受细水流长的平凡,也不过是天然。只要活得开心,活出自我,管它喜怒无常,看着岁月流过,总会留下什么。

家,正如夏日的芬芳洒落,向阳而开,带着明媚和风的清甜。再美的风景,都不及家那平凡的一角。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10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