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美书简》读后感
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
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
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
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
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
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
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
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
《象母怨》读后感
在囫囵吞枣那些如泣如诉的语言中,在静静地感受那些细腻悠长的笔调时,眼前时时会出现几个鲜活丰满,栩栩如生的动物。但在那时,我依然把它看作是一部动人的动物小说,只是,写得像人类社会而已。而今再读,掩卷沉思。窗外白雪皑皑,风在远方呼啸,但在这里只有平静的呼吸与心跳。我这才明白在这荡气回肠的故事之后,作者想让我们知道的,绝不仅仅是一部催人泪下的悲剧,他更想让我们明白一些人世的道理。
这是一个关于象,关于爱,关于生命,关于和平的故事。象母嫫婉一直有一个愿望,希望让两个水火不相容的象群融为一体,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她为了和平牺牲了自己的亲生儿子。可和平没有永存,战争很快爆发了,可是她还在努力,她认为和平并没有死亡,希望还是有的。
每一个难以捉摸的故事,每一个波谲云诡的斗争……让我有着对“象”更为深刻的认识。
本书中的主角是主人公嫫婉是刚刚结合起来的戛尔邦象群和戛尔芒象群的新首领。她用那坚定的信念,宽广的胸襟,博大的母爱率领这个在生存压力下勉强合成的群体。为了这个群体的和平,象母尽了自己所有的能力,毅然哺育敌方的小象,甚至还忍痛割爱,不惜牺牲自己唯一的孩子来保全这个集体。但是两个象群仅和平共处几年,几年之后,当小公象们长大的时候,分裂已成定局。故事的结尾,那原本铲除干净的罂粟花带又悄然破土而出,形成了断断续续的分界线。明知两个象群的血斗无法避免,明知自己回天乏术,但是衰老的象母仍跪在地上,一边爬着,一边拔着罂粟。她要拔尽这罪恶的渊,她要拔尽这有毒的娇艳……
每一则感人的故事,每一个深刻的道理,沈石溪用感伤的手笔,写出了对世上动物的怜悯,对人类觉悟的无奈。整本书赞颂了动物的优良品质,同时也写出了对人类的失望和悲哀。
本书的结尾提到“和平并没有死亡,希望还是有的”。在我们人类社会里,也曾有着可怕的战争。就如今,虽称为和平年代,但少数国家的统治者仍虎视眈眈。但我坚信每场战争都是上帝对我们人类的考验,考验在关键时刻人类懂不懂得团结、和谐。因为只有这样的环境,人类才能在世上永存。让我们开始努力,让21世纪变成没有硝烟的世界,携手打造一个和谐的社会。
相关推荐
-
谈美我们平常所说的“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等等,是不是一种美的分类呢?美学家们一般认为这些都是伦理学的范畴。但美学和伦理学都是行为科学,或专都是价值哲学,它们之间并没有不可逾越的界线。如果我们愿意从美学的角度来评价一个人的思想、行为和言论,这些已经通用的名词还是有用的。但是人不仅是自然的存在物,也是历史的和社会的存在物。而在历史和社会中,这二者却又常常是矛盾的。肉体美丽的人可能心灵丑恶,例如面孔漂亮却不诚实,身体强健却很懦怯,达都是常有的。而与之相反,一个在抗越战斗中负伤的战士,可能容貌受到破坏,但却正因为如此,他的英雄性格才充分表现出来。美是感觉的对象而不是认识的对象。假如战士的勇敢不能通过他的形象表现出来,假如苏格拉底的智慧不能通过他的突眼大嘴等等的表情表现出来,从而成为引起美感的条件,那就不是美。所以心灵美,也就是行为美,前者是指内在的动机,后者是指外在的表现。表现就是形象。离开了一定的感性形象,谁也没有可能直接看到别人的灵魂,听到别人的心声,从而产生审美的判断。如没有审美判断,也就没有美了。我们把一切对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利的东西称之为善。在这个意义上,前面所例举的勇敢、智慧、热情之类,以及勤劳、坚强等等,都属于善的范围。在遥远往古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面对着洪水、猛兽、严寒、酷暑、干旱,风暴和雷雨,森林和沼泽,人类赤手空拳,必须自己救自己,争取生存和温饱的斗争是艰难而又无情的。他必须勇敢,才能战胜和猎获野兽;他必须勤劳,才能耕种和得到收成;他必须顽强坚毅,才能够忍受和度过苦难与缺乏。正是这些优秀的品质,帮助人类征服了大自然,走出了黑暗而又漫长的年代。作为这样一种“心灵美”,勇敢不是表现为欺侮弱者和侮辱妇女,而是表现为敢于追求真理和突破科学禁区;勤劳不是表现为聚财敛物而是表现为积极创造共同的社会财富;智慧不是表现为媚上压下、投机钻营而是表现为认识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顽强坚毅不是表现为僵化和守旧,而是表现为攀登科学高峰,解放生产力,努力实现祖国的现代化,如此等等。这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完善的“心灵美”,同时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崇高、最完善的“行为美”。语言美是心灵美的表现,只有当心灵是美的时候,语言才能真正美。自然、清新、丰满、鲜明、朴素、生动、巧妙、幽默、含蓄、精炼、准确和明白流畅等等,甚至华丽、工整都可以是美的;这些是修辞学上的要求。如果心灵不美,修辞学上的一切努力都是白费的。甚至不仅是白费,而且可能变成矫饰、虚夸、欺骗。这就不但不美,而且转到美的反面去了,如果表达出一种美好的心灵,那么即使是脱口而出、不加修饰的语言,也会显得很美。“每逢佳节倍思亲”,“邑有流亡愧俸钱”,“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这些诗句都没有任何藻绘,但质直道来,真情至性跃然纸上,所以能感人肺腑,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这不是偶然的。之所以少女能为她失去的爱情歌唱,守财奴却不能为他的失去金钱歌唱,就因为前者的心灵是美的,后者却十分丑恶。语言,赋予心灵以一种语言的形式,所以语言的美,也就是心灵的美。人类历史是在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的斗争中发展的,所以这种斗争的力量,进取的力量,例如勤劳、勇敢、智慧、对真理的热爱和追求等等,是善的第一个层次。为了改造世界,人类必须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所以一切有助于结成一定社会关系并使之和谐的力量,例如真诚、友谊、敬老爱幼、遵守纪律、讲究信用和礼貌等等,是善的第二个层次。这些都可以表现为美,语言是表现的途径之一,但不是唯一的途径。所以我们每个人无论在学习中、生活中还是工作中都要注意心灵美、行为美、语言美,决不能一味地追求外在的美,这样我们才能在各方面脱颖而出。1200字以上 高一 议论文
-
谈自信自信,成功的基石。我们都拥有美丽的梦想,然而梦想的实现是需要自信作为阶梯的。自信可以使我们实现梦想,而挑战自我更是自信的源泉,如果我们拥有自信,那么成功通过挑战自我是有望得到的。自信造就成功。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当李白因得罪扬贵妃而被放逐时,他曾这样勉励自己。自信使李白拥有了坚韧的毅力,虽然他的抱负没有实现,但他却成了名垂青史的大诗人。 当司马迁受以宫刑之后,是自信使他将《史记》这一鸿图大作写了出来。如果没有自信,就不会有一本完整的《史记》留于人世,司马迁也不可能成为一个伟人。 没有自信,刘邦也不可能成就大业,建立汉朝。没有自信,刘邦可能只是一位小小的亭长,而不会是后来的汉高祖。自信,可以改变一个人的命运。华罗庚从小数学就学的不好,可他从未放弃对数学的热爱,经过刻苦努力,终成一代数学大师;牛顿小时候也没有他妹妹聪明,每次考试回家,他的妹妹总是受到父亲的表扬,而他则会受到一顿责骂,可他从未放弃学习的热忱,苦心钻研,终于构建经典力学体系,成为近代物理学的奠基人。难道他们的成功仅仅依赖几个数字,一个苹果吗?不,除了不懈的努力外,最重要的是他们对自己抱有不可战胜的信心,认为自己一定会成功。自信是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力量之源,是他们活的灵魂!自信是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扔下的两枚铁球;自信是勇立潮头,挥舞红旗的弄潮儿;自信是亚里士多德“我爱我师,我更爱真理”的狂言…… 张海迪身患残疾,却从没自甘堕落,自学4门外语,翻译多本着作,还自学针灸,治疗一万多名病人,不得不说,自信给了她重新绽放笑容的力量。“残疾怎么了,我要做得比正常人还好”!一介女流,却是真正的做到巾帼不让须眉。挑战自我它可以使我们获得更多的自信、勇气和快乐。当我们拥有这些东西的时候,我们便会明白困难并非坏事,他也可以使我们坚强起来,当我们遇到挫折时,自信就可以使我们变得更坚韧。自信是前进的动力,可以给我们力量。 伟大的科学家玛丽居里,在艰苦的环境下,发现了放射性元素镭。她每天除了做实验外,还得煮饭,烧菜,洗衣服,照顾小孩,并照料年迈的公公。夏天,居里夫人身上被灰尘和汗水染得脏兮兮的,眼睛喉咙也被熏得刺痛,可他仍然坚持不懈。寒冬时,窗户必须打开,否则会导致中毒,她常常冻得连笔都握不住。居里夫人说:“我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自信的力量在鞭策着我。” 拥有了自信,就拥有了成功的的一半。在通往成功的的路上布满艰辛,是自信在我们跌倒时让我们赶快爬起;是自信在我们遇到风雨时告诉我们勇往直前;是自信在我们失败时告诉我们永不放弃。自信,让我们在黑暗中看到了光明,看到了明天的希望!1000字 高一 书信
-
谈孝心子曰: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从古至今,对于我们这个拥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礼仪之邦来说,不孝为人伦之大恶,古代法律中的“十恶不赦”中就有一条是“不孝”。今天若有传闻哪家子女遗弃高龄的父母,人们必定会为其深感不齿,尔后齐声共诟。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逐渐促使社会的文明化,所以在我看来,人们在物质需求充实的同时,也应渐渐试着去重拾那些快被我们遗忘的“礼”。于是,在这个文明社会中人们开始注重起声誉,顾起面子来,但老人对于他们依然是累赘,出于对舆论的畏惧。抛弃、虐待父母的事件的发生也趋于缓和。在“人言可畏”面前“孝”也逐渐变成了一种形式。在大部分人的脑海中,认为只要给父母锦衣玉食就是孝顺。但这样并非老人们所需要的,因为老人看见的只是儿女们的一个躯壳,带着大包小包地进门,而从未把心也一起带来。记得曾看过这样一个故事:孔子的大弟子子路是个有孝心的人。有一天他想到已去世的父母,感慨地说:“我真伤心,因为太贫困了父母在世时,没有好的东西供养他们,父母去世时,丧礼办得也太简单”。孔子对解说:“你不要有这样的想法,你用大豆做食品,将白水当饮料,侍奉你父母双亲,虽说清苦些但能尽量让他们高兴、快乐,就算是尽到你的孝道了”。五千年的历史文化的遗留,让我们也看到了对长辈应有的孝,也让我们看到了在没有现在社会各种腐朽思想渗染的人间真情,无法用金钱与物质去衡量。古人云:祭而丰,不如养之薄也。确实,父母在世不知孝顺、敬养。只一味追求自己的物质生活,将父母抛得远远的,而到父母过世后却后悔莫及想再敬教道便显得太迟了些。而对于那些真正了解了人生真谛的人,知道如何珍惜和爱惜眼前的人。650字 高一
-
谈习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特的习惯,好习惯使我们的生活井然有序;而坏习惯,却弄得我们苦不堪言。我们要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坏习惯是人生路上的绊脚石,它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每当有人在即将晋升前突然被辞退,不免有人为之惋惜。殊不知,他是在关键时刻暴露了自己的坏习惯,使自己失去了美好的前途。习惯懒惰,大好的机会放在你面前,你也会懒得去抓,从而错过它;习惯庸俗,久而久之,你就会变成一个真真正正庸俗的人,令人厌恶;习惯失败,你将不会去努力,不再去拼搏,不再去追求成功,长此以往,你会变得更为失败。坏习惯就像身体里的肿瘤,让你备受折磨,痛苦不堪……而改正坏的习惯,你的人生将如沐春风,你的生活将更加纯净、快乐,你的事业将更加稳定、顺利,你的家庭将更加和谐、美满。好习惯是走向成功的催化剂,它让我们的人生更加精彩。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习惯边走路边思考,习惯节约每一分钟;海明威获得诺贝尔奖时说道:“我每天都在写作,一写就是二十年,它使我一直处于写作的状态之中。”正因为有坚持写作的好习惯,他才能创作出那么多优秀的作品,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好习惯是一架梯子,让你越爬越高;好习惯是一双翅膀,让你越飞越远;好习惯是一支笔,让你写出人生的美文;好习惯是一把颜料,为你的生活着上色彩。著名作家沈从文,原本特别消极,可是后来他发现,要是他习惯了只去看消极的那一面,那么他的人生将充满阴霾,于是他开始转变。他总是快乐地面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文革”下放期间,他被下放到了一个非人境地,可他仍写信给他侄儿说:“这里的荷花真好……”积极生活的习惯,使他的生活布满了阳光。是的,心境是一种习惯。习惯悲伤,你的世界可能很小,而当你习惯快乐时,你的世界就大了。好习惯是人生的一种态度,而坏习惯则是墙上的污点。摒弃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你会发现,美好的人生唾手可得。750字 高一
-
谈谦虚毛泽东主席有言:“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诚然。此语教育着几代人,警醒着砥砺着几代人,砥砺着几代人。“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如何真正做到谦虚呢?这值得人深思。谦虚要不耻下问。京剧大师梅兰芳在表演《杀惜》时,众多的喝彩声中却传来“不好”的异样声音。他没有恼怒,没有不屑,而是在戏后虚心地向那位老人家请教,以求亡羊补牢。老人家指出他“楼台步”上的错误。梅兰芳恍然大悟,连声道谢。并经常请老先生听戏,指正。作为当时梨园红角的梅兰芳正是凭借这股谦虚,不耻下问的求索精神,才能在演艺路上越走越远,为世人所敬佩。谦虚要学而不厌。爱因斯坦,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之一,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其科研成果是我们全人类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财富。晚年的爱因斯坦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当有人问及时,他画了一个大圆和一个小圆,说:“在物理学领域,我可能比你多,我所知的就是大圆,你所知的就是小圆。但物理学就是圆外的无边世界。”作为物理学巨擘的爱因斯坦都能如此谦虚地看待自己所取得的成就,学而不厌,更何况我们这些平凡之人呢?谦虚就要择善而从。唐太宗李世民云:“每闲居静坐,则自内省,恒恐上不称天心,下为百姓所怨”。贞观三年,唐太宗下诏“关中免二年租税,关东给复一年”,但不久就变了卦,魏徵批评他“追悔前言,二三其德”,唐太宗虚心接受了魏徵的意见。贞观六年,唐太宗欲封禅泰山,魏徵屡次劝说太宗:百姓生活尚未十分殷实,仓廪尚虚,国力尚弱,此时祭告天地,以为帝王功业已就,十分不妥。唐太宗随即打消了封禅的念头。对臣下的谏议,作为一个君王,有这样择善而从,反省自己错误的心胸和气魄是难能可贵的。试想,如果唐太宗没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的谦虚态度,那么“贞观之治”的盛世局面岂能轻易到来。让我们牢记孔圣的话:“聪明睿智,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做一个谦逊之人。点评:说理充分透彻,立意鲜明。不失时机地运用排比的手法,从多方面说明事物的特征,既增强语势,又给读者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本文取材真实生活,选材恰当,很有新意,段落分明,过渡自然,情趣盎然,可读性强。900字 高一 议论文
-
谈美书简读后感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毫无意外地,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在《谈美书简》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虽然这个答案不一定正确,但至少比毫无头绪要高明许多。许多人都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所有的这些都比较浅显的,而深入研究,又是望尘莫及的事了。通常我们对于美、美感、美的规律、美的范畴等等这些问题感到很深奥,也研究甚少,关于这些问题,朱光潜先生在此书中都一并回复了,而且回复的很详尽,对于思想,文学,方法,理论等等也有详细的陈述。对于美,我们看到的都是片面的,也可以说成的表面的,而看完这本书,我对于美则有了全新的看法,这也是读此书的收获吧。这本书是以信件的方式组成的,大多都是给读者的回信。(这一点,书中也有提到过)因此也就比较浅显易懂。在“知识链接”一栏中,编者提到了许多有关学术方面的美的知识。这让我们也提前了解了一些有关美的知识。虽然此书不是一本完整的美学著作,却也从一些很重要很关键的角度对美学的入门者的问题进行了解答,而且在很多方面都很有帮助。例如在《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一文中,作者比较具体、完整地讲解了在文学与戏剧作品中人物与环境的关系。他首先回顾了这一理论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而指出,典型人物是能够体现社会历史发展的某些规律并且具有鲜明个性特点的人物形象,而典型环境则是典型人物所处的能够反映社会历史发展现状和趋势的具体情景和背景。典型人物应生活在典型环境中,而不能与环境相脱节。在这里,共性是通过个性来表现的,是在特殊中显示一般。文学之所以能在偶然性中见出必然性,是与再现“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这一理论分不开的。(此段有些摘录于原文)类似这样的例子还有许多,在此也就不一一详谈了。朱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委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900字 高中 读后感
-
谈美书简读后感读了朱先生的《谈美》,对于其精辟、客观的分析和论证实为欣赏.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作者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一个人在咖啡厅,从书架上看到了朱光潜的《谈美》.心境好像回归到了自然.坐在靠窗的位子.静静的看着外面的世界.路灯很亮,望不到空中的星.夜已经和这泛黄的光融为一体.一棵树挡住了我视线前方的路灯.树干不粗但很长.张牙《谈美书简》读后感《谈美书简》是一部系统的美学著作,书中的13封信对怎样学习美学、马列主义美学体系,以及美感、典型、形象思维、创作方法等等美学范畴,作了生动而详细的阐释.第一封《代前言:怎样学习美学?》朱光潜先生首《谈美》读后感朱光潜把自己写于1932年的《谈美》称为“通俗叙述”《文艺心理学》的“缩写本”.《文艺心理学》我是还没有读过,但是这本小书的确是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著作,在我曾经读过的书库当中很难有一本可以与她相媲美,一、这是一本著名的美学理论著作,简介如下:《谈美》是朱光潜先生建立其早期美学理论体系的重要著作之一.全书以"谈美"为"免俗"、"人心净化"的目标出发,顺着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及美的特点这一脉络层层展开,娓娓道来,主人公堂吉诃德因沉迷于骑士小说,决定外出历险,做一名行侠仗义的骑士.他找来同村的农民桑丘潘沙作他的侍从,把邻村的一位农家女儿杜尔希尼亚作为他的意中人.他三次外出历险,作了许多可笑之事.读《谈美》有感卡桑美,何谓美?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因为在我们的生活中,总是不由得感叹某些事物或者人“美”.可是,我们有没有想过,也许我们所想的并不是真正对的呢?读了朱光潜的《谈美》之后,才对“美”有了真正的认识。650字 高中 读后感
-
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感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能够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很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个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能够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个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能够使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能够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使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能够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很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分,所以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以前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高二:胡清扬1200字 高二 读后感
-
生的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感_作文初中生的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感600字初中生的读后感:谈美书简读后感600字什么是美?我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许多人认为,看过去舒服的就是美的;也许更深一层,会说心灵美也是一种美。但这些感受都比较浅显,看过朱光潜的《谈美书简》后,我知道了朱光潜先生眼中的美。光潜先生信奉“三此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不推诿给旁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拖延到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委到想象中另一地位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这很值得我们广大中学生学习。也许第一眼看到上面那段话,你不会有太深的感触,但如果你专注地把这一整本小书读完,你必会为朱先生治学为人的态度所折服!书中其中最能领略到的是光潜先生非常经典的对美的分析论证:美是最不实用的经验,但是人类历史生生不息的;美是无处不在的,但是要靠人们细心发现的;美是客观事物加主观态度产生的,但是缺一不可。物质是可以用尽的,而无形的美是可以代代流传供世人享用的。而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在满足基本的物质需要后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心灵、精神的健康成长。其实美感无时无刻都冲斥在我们生活当中,从最简单的吃穿住行来说大多人们都会选择环境优美安静的餐厅就餐,因为感官的满足可以提高食欲。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这可以让人更有信心每天可以有一个好的开始。房屋装修也是一门美学功课,明亮宽敞、舒适已经是老掉牙,而自己感觉和概念才让它与众不同,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东南亚感觉、日式家居或者中西合璧等。独特的家居风格可以代表主人的独特性,更能让他享受其中。车子基本性能就是带步,而且现代人更追求的是外观流线性、颜色等。所以美感不是实用主义,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美感可以让人们得到心里上满足和精神上的享受!在《谈美》这书中,通俗易懂,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清晰的认识。最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我想每个人都应读一读《谈美》深入浅出,引人入胜的语言,会让你喜欢上《谈美》,读完后,一身轻爽,净化了心灵,提升了精神世界。相信它会对你有所启示的。900字 初中 读后感
-
谈美读后感美的本质是什么?怎样认识美?朱光潜先生认为,对于这一问题的解答,是一个关系到能否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解决的美学难题的大问题。这也是这本书的根本问题,到底什么是美学。我通过读这本书分析出了三个重点问题:1)美学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美的定义是不同的。2)通过谈美,引入了许多治学的问题和很多怎样做人的问题。3)美学源自于生活,研究个方面美学,要从生活中找到根源。当美学发展到了21世纪,他并不拘泥于艺术上的美学,而是彻底融入到了我们的生活中,生活中也处处有美学,并且,关注自己心灵,精神成长的人们也越来越关注研究美学。举个例子,穿衣打扮已经是现代人每天必备的功课了,而房屋装修更是一门重要的美学学问,比如:欧式概念,田园风格,日式家居以及中西合璧等等。所以美学能为人带来幸福的生活,它不是实用主义,而是不带有功利心态的心理活动,他可以让人们得到心理上的满足以及精神上的享受。不仅仅是生活,在《谈美书简》中,作者以亲身的经验,谈了许多只学为人的道理,对于怎样开展治学工作,他教导说:“我们干的事科学工作,是一项必须实事求是,玩不得一点虚假的艰苦工作。既要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恒心,也要有排除一切干扰和阻碍的勇气。”很显然作者是很重美学这门学问的。其实,做人又何尝不是一种美学呢?如果一个人能将美学融入到自己的人格,那么他就能内外兼修,他处理问题又潇洒的风采,研究问题又有严谨的态度,这就是红楼梦中所说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及文章”吧。最后我想提朱光潜先生奉行的“三信主义”。即此身,此时,此地。此身应该做而能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得起,不推诿给别人。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该在此时做,不推延给未来。此地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不推诿到想象中的另一地去做。这是朱光潜先生不尚空谈,脚踏实地的治学精神的体现。很值得我们青少年去学习。750字 初三 读后感
-
《谈美书简》读后感_1200字寻美,撑一根心篙,向人流深处漫溯、漫溯,去探索并宣告美的真谛。美是什么,我不知,也未曾有人可以给他下个定义,她看的见,摸得着,但你却道不出,言不明——她为何物。于是我带着探知的心,翻开了朱光潜老师的《谈美书简》——这部在他82岁所写的着作包含着他许许多多的人生感悟和对美的独特见解,而我也开始了对美细细品读。朱老先生以十三封回信的形式,展开了对美的见解,或许是我所学的知识太过匮乏,我并没能够全部理解,但有很多都让我受益颇深,在这我就只谈谈其中的几封信吧。前两封简单的介绍了一下如何学美学,而第三章却是谈人,把这一封放在了所有的主题之首,我想这应该也是作者的一个思想吧,无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先学会做人,其次才是学习其他,如果一个人连做人都不会,那也更不用谈其他了。而单对于美学来说,美是一种价值,而价值属于经济的范畴,无论是使用还是交换,总离不开人这个主体。先有了人,然后才有了美学之说。人是一个感性的个体,有自己的思想感悟,在我看来虽然美是客观的,但她依然可以说是一个唯心主义的产物,美没有任何要求,美有很多方面,比如作者在文中举得例子在《巴黎圣母院》这不巨作中,雨果便对美字诠释的淋漓尽致,文中那位既聋哑而又奇丑的敲钟人再见到那位能歌善舞的吉卜赛女郎是,结结巴巴地使劲连身叫“美!美、美…”我想这位敲钟人一定没有研究过什么是美,这是他的肺腑之言,对于美的事物表象的赞叹,而后来他因为犯了错而遭到毒打,是这位吉卜赛女郎给了她水喝。他依然对着这女郎赞着美、美、美,不过这不在是外表的艳丽之美,而是心灵的美,敲钟人看清了灵魂的丑恶与美丽,所以后来每个紧要关头他都成了这位女郎的救护人,最后他们死在了一块,他们都是美的,敲钟人外表长得奇丑无比,但那美的心灵,粉饰了他并不美丽的面容。所以朱老先生也惊赞“雨果毕竟是一个名不虚传的伟大作家”,他对美的叙述十分的到位,现实与想象的结合,让美变得立体,有了人的味道。这些算是对美的一个认知,后来朱光潜先生说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独特地位,这一点我也是非常认同的,美不一定是画,不一定是一种很复杂的东西,对我来说语言就是一个很美的东西,你可以运用语言来描述任何一种东西,可以从语言中体会出意境,想象出景物的模样,语言的运用也充满着各种艺术手法,对于人物美的雕刻,景色美的赞叹。所以我认为若想钻研美学,文学的研究也是必不可少的。正如朱光潜所说“研究美学的人如果不学一点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和哲学,那会是一个更在的欠缺,而且会成为‘空头美学家’”,美学并不是一个孤立的事物,她可以说是一个体系,而在这之中融合着许多门的学问,若你都有所涉及,那么我相信你对美学的认识又深入了一分,因此我希望凭着对美学的喜爱,求知的精神,我也将会慢慢理解一些曾经生涩难懂的内容,让自己的精神世界变得更充实。高二:胡清扬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1000字 高二 读后感
-
谈美读后感本书作者朱光潜,字孟实。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1000字 高三 读后感
-
《子午书简》观后感中午闲着没事干,打开电脑,看着上面的小兔子,想起了今天要看《子午书简》。经过短暂的观察,我不禁觉得《子午书简》这一栏目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古色古香。的确,这就是一个古色古香的电视节目。古色古香的装潢,古色古香的背景、古色古香的文章……整个节目不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都充满了古代和传统的色彩。不一会儿,画面陆续切换到了节目现场,在那里,一位端庄的女士正拿着文件夹,坐在椅子上用标准好听的声音朗读着这篇《儿行千里》,一字一句如缓缓的溪水在我心田流过。镜头还不时地转向几张与文章相符合的图片。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一片广阔的牧场,其中一望无际的大地,绿茵茵的草原,温馨的小屋,一切都仿佛令人身临其境,陶醉不已。通过诵读员的朗读,我也渐渐弄懂了本期文章的大意:“我”为了作报道,好几次要去远行。一个偶然的机会,在自己走在离家路上时,“我”忍不住朝家的方向望了望,竟看到一家人都站在阳台上目送着“我”远去。这使“我”回想起了自己死去的同行父亲同样沉甸甸的爱,不禁深受感动,得到了爱的启发。“多少年过去了,我那些年迈的亲人也陆续地逝世。而今仍在我出门时站在阳台上望着我的,只有母亲。”这句不长不短的叙述性语言,表达的意思却是何等深度,它又书写了一个母亲怎样的品格。当母女分离的那一刻,当母亲望着孩儿远去的那一瞬间,那双慈祥的眼睛又蕴涵着什么呢?抑或欣慰,抑或无奈,抑或悲哀。说来说去,都还是引申于文章中最为关键的一句:“儿行千里母担忧。”我想,这句话的大意应该是,孩子即将出门背井离乡,最担忧牵挂孩子的还是母亲吧。写到这里,我又不禁想到了一句俗语:“可怜天下父母心。”是啊,父母是我们最亲近的人,更是这世上最疼爱我们的人。也许光阴的无情会使老人的头发上长出银白银白的发丝,但始终没变的是父母疼我们、爱我们的心;也许岁月的流逝会让这花花世界的一切都为之改变,唯一没变的也是一家人那浓浓的、难以割舍的亲情。朗读完文章后,我猜想节目应该也接近收尾了。这时画面出现了唐代诗人孟郊《游子吟》中的诗句,不一会儿才落上了帷幕。我望了望客厅里的挂钟,发现:节目只进行了10分钟。虽然本期《子午书简》结束了,但我却从中受到一个有关“亲情”的启发。亲情是一束美丽的花,以它的灿烂折射出永恒的企盼;亲情更是一道闪亮的光芒,将爱、欢乐与和谐交织在一起,融成一抹永恒的色彩。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回报身边的亲情,那么这个社会也许就会从此充满祥和与温馨。通过本期的《儿行千里》,通过这古色古香、雅俗共赏的《子午书简》,我确信自己已经更深一层地了解了亲情的含义。对于这“母爱”二字,我也不禁要说:试问,“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呢?10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谈多元宇宙》读后感“人生是多方面的,每方面如果发展到极点,都自有其特殊宇宙和特殊价值标准。我们不能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如果勉强以甲宇宙中的标准,测量乙宇宙中的价值,则乙宇宙便失其独立性,而只有在乙宇宙中可尽量发展的那一部分性格便不免退处于无形”。这是朱光潜先生在《谈多元宇宙》中的一段话。当我读完这段话,首先想到的就是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在专制型的家庭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少,更多的时候是父母按照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孩子必须怎么做。在这个过程中,父母缺少与孩子建立心灵桥梁的步骤。当孩子不遵从父母的标准时,专制型父母会用各种方法让孩子妥协,以此来显示自己的权威不可侵犯,并且孩子还要屈从与父母的标准。长期以往,孩子的能力发展受到了限制,叛逆心理则在与日俱增。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准体系,在道德方面显得尤为明显。针对同样一件事,每个人的看法会截然不同。这并不存在谁是对的,谁是错的,只不过站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得出的答案也是完全不同的。其实只要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都会存在差异化,其中的关键就在于让自己保持一个开放的大脑,而不是把自己封闭起来拒人以千里之外。如果非要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别人身上,势必会造成人际关系的问题。比尔?盖茨教导高晓松:头脑开放的人,善于接受所有高手的建议;头脑封闭的人,听别人的建议就是攻击自己。切记头脑开放是指开放给高手,不是开放给非常愚蠢的人。头脑开放的人,不是天天证明自己正确,而是寻找比自己更高明的人的想法,然后听话,照做执行。如果一个比你强大的人批评你,你感到愤怒和受辱,那就证明你是一个愚蠢的人,也就是头脑封闭的人。一个比你强大的人批评你,你找到了你自己的客观缺陷,并且开始修正你的思维、行为,思维变得更强大,你就是一个思维开放的人。足球迷都知道“梅罗双骄”,梅西和C罗是现阶段最优秀的足球运动员,可是有些粉丝并不同意这样的说法。梅西的球迷认为C罗笨蛋,而C罗的球迷认为梅西笨蛋,并且经常在网络上掀起一场骂战,以此来维护偶像在自己心中的位置。这又何尝不是一种非黑即白的思维呢?持有这种思维的人,会有一种固定的认知:我认为好的东西准没错,而其他的都是垃圾。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成为了阻碍一个人思维发展的障碍。每个人都存在知识上的盲点,也存在认知上的局限,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思维的拓展。查理芒格在在很多事情的分析过程中,会用到多种思维模型,比如生物学、数学、经济学、工程学、心理学等,也正是这种多元化的思维让他在事业上取得很大的成就。多元化的世界,需要多元化的思维。1000字 高三 读后感
-
《桥之美》读后感今天,读了吴冠中的文章《桥之美》这一课,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所介绍的不是具体的哪一座桥,而是集各种桥的美于一身。在画家的眼里,桥的魅力在哪里?凡是起到构成及联系之关键作用的形象,其实也就具备了桥之美!作者着重抓住桥的形式美这一特点去解说。作者对桥的喜爱是缘于桥在不同的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写到了江南水乡的桥之美;绘画和摄影作品中的桥之美;高山峡谷中的桥之美。并且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作者真的写的很棒,我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再次,本文语言优美,富有情味比如:“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用“密不透风”形容小河两岸芦苇的严实;“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用比喻;拟人的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石桥出现在密密的芦苇中,拱桥强劲有力的弧线或方桥单纯的直线与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比,打破了这里的单调与沉闷,使整个画面豁然开朗,从而表现了桥的形式作用“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杨柳拂桥是江南常见的景色,作者将时间限定为杨柳刚刚返绿发芽的早春天气,将桥限定为石桥,两种景物之间的反差与对比,形成特殊的美感“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宋人柳永的名句,这里说“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是强调细柳与石桥构成的美景本身已够动人,不再需要别的东西来烘托了“无论是木桥还是石桥,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协同谱出形与色的乐曲”这句话的意思是,桥横跨在水面上,与桥下的流水在平面上形成交错;同时,桥的颜色与流水的颜色也相互映衬桥与流水如一支乐曲一样是一个整体“田野无声,画家们爱于无声处静听桥之歌唱,他们寻桥,仿佛孩子们寻找热闹”桥的美就是对桥的存在的一种大声宣告,桥的美也像乐曲一样有着和-谐的韵律,这吸引着画家总是追寻着桥的身影。本文是一篇带有说明性质的小品文它的说明性体现在文中先点明在画家眼里桥美在何处,随后举了一些具体例子但是与《中国石拱桥》这种较为规范的说明文不同的是,在举例时,作者并不是用科学;平实的语言向读者作解说,而是或描写景物,或抒发感情,文字极富表现力和感染力。1000字 初三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