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封建”1200字以上

说“封建”

1200字以上 高三 议论文

在现代人的话语体系中,最为滥用的一个词汇,莫过于“封建”了。

往大里说,有所谓“封建主义”、“封建社会”、“反封建”之类。往小里说,有所谓“封建迷信”、“封建思想”、“你这个人太封建”之类。无怪乎美国的汉学宗师费正

JohnK.Fairbank十分感叹地说,在中国,“封建”是一个骂人的词汇,但是它的含义却很混乱。

1980年代学术界曾经兴起过一场大讨论――“中国封建社会为什么长期延续?”现在看来,显得很滑稽,仿佛堂吉柯德在和风车作战,一大群人围在一起慷慨激昂地争论一个“伪命题”。

我这样说,实在是出于一种感慨,感慨于人们对“封建”的误解。

“封建”一词,出于西周。周朝建立后,为了稳定新征服的地区,实行大规模的“封建”。所谓“封建”,就是“封邦建国”、“封建亲戚”。当时一共“封建”了71个诸侯国,其中多数是周王室的同姓(姬姓)诸侯,所以说:“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用同姓诸侯构筑一道屏障,来扞卫周天子的中央权威。

“封邦建国”既是巩固和扩大周朝统治的手段,又是贵族内部权力和财产再分配的方式。既然“封建”是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它必须符合显示等级差别的“礼”的规范,周天子的“封建”诸侯,有一套隆重的“策命礼”,以显示天子(周王)与诸侯的联系。在太庙举行的策命礼仪,首先由天子(周王)向诸侯授予“册封”文书,然后由主管国土和人民的大臣向诸侯“授土”、“授民”,意味着把一方土地以及土地上的人民“封”给了诸侯,周天子通过诸侯对那些地区实行间接的统治。

在诸侯国内部,还要进一步“封建”。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再把土地和人民“封建”给卿、大夫,叫做“立家”。经过层层的“封建”,形成了金字塔形状的“封建”体制:处在底层的是庶民,在庶民之上的是下级贵族“士”,“士”的上面是“卿、大夫”,“卿、大夫”上面是诸侯,位于金字塔顶层的就是周天子。

这就是所谓“封建”的本意。

欧洲中世纪也有类似的情况,英文叫做“Feudarsystem”或“Feudalism”。近代日本学者在翻译时,借用周朝的“封建”一词,把它译作“封建制度”、“封建主义”。

如果认真加以比较,与欧洲的Feudalism时代相似的,是周朝建立以后的四、五个世纪。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度,建立“郡县”制度以后,很难说仍然是“封建”时代。因为已经没有了诸侯国,代之以直属于中央的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郡的首长是由中央政府任命的郡守(正职)、郡尉(副职,分管军事),另外还配备郡监(监郡御史)。郡级行政区划之下,设立若干县,长官是中央政府任命的县令或县长,县下面由若干乡、亭、里。这是一种先秦时代没有的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与欧洲的Feudalism时代截然不同。但是,以往许多学者竟然把从秦朝到满清的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叫做“封建社会”,御史就产生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似是而非的问题。

唐朝的柳宗元写了一篇有名的文章《封建论》,他认为秦以前有“封建”制度并非圣人的意思,而是时势造成的;秦始皇废除“封建”制度建立“郡县”制度,也是时势造成的;郡县制优于封建制,后世企图恢复封建制,是逆潮流而动。

现代历史学家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论述“国体”时,区分为三个时代:(一)部落时代;(二)封建时代;(三)郡县时代。他认为,秦以后由封建时代进入郡县时代,此后虽然出现过“封建的四次”,但都以失败告终。第一次是项羽的复辟六国贵族的封建制度,结果自取灭亡。第二次是刘邦的封建,结果同姓诸侯王成为独立王国,晁错建议汉景帝“削藩”,吴王刘濞打出“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发动吴楚七国之乱。叛乱平定以后,那些王国的“封建”色彩大为削弱。第三次是西晋的封建司马氏宗室为诸侯王,导致八王之乱,随之而来的是西晋的瓦解。第四次是朱元璋:“封建”他的二十几个儿子为藩王,不仅有封地,而且有军权,建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准备“削藩”,却招来了燕王朱棣的武装叛乱。朱棣上台后也不能容忍“封建”,继续“削藩”,使得藩王不再成为一种割据势力。所以吕思勉说:“封建实至第四次而终”。这种立论,显然是从“封建”的本意出发的。

现代历史学家把秦朝至满清的二千年笼统的叫做“封建社会”,把“封建”的本意异化了。最为奇怪的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钦定”的战国封建说,偏偏把“封邦建国”、“封建亲戚”的周朝说成是“奴隶社会”,而把已经废除“封建”建立“郡县”的秦朝以后漫长时期说成是“封建社会”。看来,此说是沿用了欧洲的Feudalism概念,却把这个概念的内涵抛弃了,似乎是在强调这是中国特色的封建主义。好在现在历史学界已经对此提出了异议。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秦朝以后不叫“封建”时代,那么叫什么呢?历史学界正在探讨,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白寿彝主编的多卷本《中国通史》,把这一时期叫做“中古”时期。黄仁宇则把这一时期叫做帝国时期,秦汉为第一帝国时期,唐宋为第二帝国时期,明清为第三帝国时期。也有人把这一时期叫做“传统社会”。尽管这些叫法可能还不够理想,还不能够为所有的人们接受,但是总比把秦以前的“封建”与秦以后的所谓“封建”混为一谈,要好得多。最近,《中国社会科学》杂志上有人发表了长篇论文来辨析“封建主义”,印证古今中外的历史事实,来澄清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封建主义”的种种误解,确实值得学术界认真反思。

明白了这一点,那么人们日常话语中的“封建迷信”、“你这个人太封建”之类说法,就显得滑稽可笑了。难道大家都很迷信“封邦建国”吗?难道大家都喜欢“封建亲戚”吗?在下真的希望今后的文章、言论中,不要再滥用“封建”这个词汇。不知列位看官意下如何?

说“染”

800字 初一 议论文

北宋诗人周敦颐的《爱莲说》中有一句非常著名的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花,身处污泥之中,却纤尘不染,经过清水的洗涤,显得纯净却不妖媚,它是高洁之物,廉洁清白。莲花的形象亭亭玉立,纯洁美丽,白的淡雅素净,红的艳而不俗,粉的娇而不媚。它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没有玫瑰的艳丽多彩,没有月季的婀娜多姿。但是,莲花冰清玉洁的情操却始终感动着我们。

“要出污泥而不染,才算是真正的洁净。”这是一位哲学家所说的话。所有洁净和美丽的事物,都是值得珍惜的。可是,要得到这样的洁净和美丽,只有一条路:从肮脏的淤泥中破土而出,却丝毫不染一点儿淤泥,不沾染一点儿污秽。这是多么清白高尚,自洁自爱的品质呀!

西晋思想家博玄说过这样一句话:“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意思是:靠近朱砂的变红,靠近墨的变黑。比喻接近好人可以使人变好,接近坏人可以使人变坏。说明与人呆久了,就会沾染上他的行为和品质。

可是,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品质却推翻了这条理论,莲花经历重重污垢涤荡却仍如清水芙蓉一般,依旧保持本心,洁身自爱,纤尘不染,坚贞不渝。

比如鲁迅先生,他出生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那些地主总会欺压百姓,而鲁迅先生却丝毫没有沾染他们残暴的品质。他小时候就非常同情劳动人民,成年后,他以笔为武器,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陋。可见,近墨者未必黑。

再比如刘备之子刘禅,被世人称为“扶不起的刘阿斗”。他身边有诸葛亮,并依靠朝臣,从小到大受到他们谆谆的教诲和潜移默化的熏陶,但他仍没有受到一点点的感化,依然昏庸无能,奢侈无度,“乐不思蜀”,导致蜀国灭亡。刘禅待在这么多贤德之士身边,却丝毫没有沾染上这些贤德之士的美德。近朱者赤吗?由此看来,近朱者也未必赤。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莲是君子,出于污秽却不污秽,长于淤泥却如此美丽。在黑暗的社会中,许多人像莲一样散发着清香,含蓄深沉,光明磊落,自洁自爱,亭亭玉立,不沾染人世间的丑恶。莲虽然身处污泥,却依然冰清玉洁。这种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值得我们所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