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人欠缺什么?1200字

中国文人欠缺什么?

1200字 高三 议论文

翻开中国灿烂的文学史,许多“星宿”发出耀眼的光芒,唯独缺少一颗“星宿”——诺贝儿文学奖。为什么,中国文人没有获过此将,象征着纯粹文学的奖项。我深思下来,思考着,中国文人是否欠缺着什么,那么欠缺在那。为什么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民族,竟没有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人,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

我不禁要问什么会这样?为什么当代文人只沉浸在研究古代文学,为什么当代文学文人不去写中华民族最纯粹、最传统、最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难道这仅仅是因为无人欣赏,无人拜读;难道在偌大的中国,在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竟找不到一个懂得欣赏的知音吗?这的确令人难以置信。

在古代,由于社会性质,价值取向,决大多书读书人只为升官发财,实现自已的人生报复,写出的文章有很浓的政治气息;而未实现人生抱负或在官场中受到排挤,写出的文章多则抑郁寡欢,虽然此类文章有很多被传诵下来,也有很多是千古的名篇。但,真正写出本民族特色的却寥寥无几。

在当代文学中,则千篇一律,清一色的全写小说,每当我到书店购书时,总能在书店最显眼的位置看到,本季畅销某某小说,作者某某,而要是已略有名气的作家,则写成某作家最新力作。出版的小说不是“言情”就是“武侠”,很少有能看到其它文体的文学。只有在书店的某个角落的书架上,摆放的,唯一的显得“另类”的书,就是那以过逝的作家,写的诗歌,散文等,可是那些书已布满了尘埃。

在当代文坛中,文人谁着社会的大潮涌动着。一阵雷一阵风,风雨一过便重此销声匿迹,很难有长久流传的势头,虽然中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留给后人的精神食粮太少,而仅有的又没被后人很好的传承下来。

中国文人欠缺什么,欠缺写作技能,阅历,还是……我认为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民族是不会欠缺这些的,唯一欠缺的可能就是一个正确的“三观”。

虽然写小说满足了大众的口味,畅销的小说也满足了作者金钱的“欲望”。从而就导致了国民的愚昧,素质的偏底。

近年,国家正改革当前的教育体制,向素质教育转型,当然应试教育的课本已不顺应时代的需要。。于是“教改员”就把畅销的金庸小说引进了课本,并把一些爱国主义文章如《狼牙山五壮士》删除。这引起了轩然大波:赞同者认为这样能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反对者认为,这样会使学生淡忘先烈的英雄的英雄事迹。我也执反对意见:“一个没有英雄的民族是悲哀的;而一个有英雄的民族人们却逐渐的淡忘,这更令人悲哀,”可能中国文人就是欠缺了一点爱国主义和爱国的热情,所以才不去写本民族最纯粹的文学,才写不出最高雅的文章,才无缘诺贝尔文学奖。

印度,亚洲第一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家,泰戈尔几把本民族纯粹的文学,把爱国的热情升华到了极点,让全世界听见了亚洲文坛的声音。只有这样的文章才能流传后世,才经得住时代的洗礼,只有这样的文章才看称真文学。

亚洲第二个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国家——日本,川端康成,也把大和民族的文学的文学写出了特色,可我却不会认同。一个不敢正视本民族历史的民族,一个企图窜改本民族历史的民族,即使写出的文章在有特色,我也不回去拜读,我怕被那些肮脏的文眼玷污了我的灵魂,可能我执的观点有些偏激,可是这就是我的风格。

假如中国文人不随波逐流;假如中国文人有一个正确的“三观”;假如中国文人有一点点爱国感;假如中国文人……嗨,真的很悲哀,假如中国文人从事纯粹文学的创作,又怎能落到如此田地,那获诺贝尔文学奖启不早以是中国文人的囊中之物。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

1200字 初三 读后感

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雷雨》

高一(4)班单莹

“缘份灭了,前面是海角,还往前跳;手带上手铐,不想让拥抱再放掉。你一挣扎,我就呼吸不了,曾那么美好,不能到老,你何苦,连假戏真做都做不到……”这是一首悲悯的情歌。

《雷雨》所展示的是一幕人生大悲剧,是命运对人残忍地捉弄。专制、伪善的家长,热情、单纯的青年,被爱情烧疯了心的女人,痛悔着罪孽却又不自知地犯下更大过销的公子哥,还有家族的秘密,身世的秘密,所有的这一切在一个雷雨夜爆发。有罪的,无辜的人一起走向毁灭,演绎了一场爱与恨、生与死的悲壮故事。

《雷雨》讲述的是一个名叫周朴圆的人,为了追逐名利、而抛弃了妻子和小儿子,带着大儿子周萍,与一个富家小姐结婚。如他所愿,他得到了世人羡慕的荣华富贵,可那又怎样呢?最后周朴圆还是后悔了后悔当初所作所为,后悔就这样虚废人生,后悔就这样为了钱,为了名和利永远忙碌着,周朴圆所犯下的罪,还连累了那些无辜的人,最终他的前妻鲁侍萍带着小儿子投河自尽。

三十年后,周朴圆与死而复生的前期鲁侍萍重逢,但鲁侍萍已另嫁了他人,还有了一个女儿鲁四峰。人算不如天算,命运安排了出人意料的结果,周朴圆的大儿子周萍与鲁侍萍的女儿是同母异父的兄妹,这样的现实活活拆散了两个情投意合的人,可现实终究是现实,即使想去改变它,也是无能为力的。在一声雷响后,一人在枪下自毙,而另一人则触电身亡。命运的不公,让这两个年轻的生命过早地离开了人世。

《雷雨》对我是个震撼,看了以后,心中免不了有一些忧郁和暗涩,我并不能在我的想法中找出个头绪——故事发生到这样的地步,究竟是谁的错?是周萍和四凤吗?不,不是的!都是周朴圆的错,可他能预料事情会有这样的一幕吗?一切的一切仿佛在告诉我们:在当时的那个封建制度笼照下的社会,自己并不是命运的主宰者,而是被别人牵拌着。

《雷雨》这部作品最吸引我的地方便是它的冲突设置。《雷雨》的戏剧冲突具有夏日雷雨的征候。开始郁闷燠热,马云聚合,继而有琅琅的雷声,有诡谲的闪电煽动着紧张的空气,随后又是一切静止,寂静的另人感到恐惧。人与人之间的冲突也是我对《雷雨》一书的兴趣愈来愈浓。

周萍对父亲是欺骗,对后母是悔恨与懊怯,对周冲是谦然,对鲁四凤是希望,对生母宿命难逃。种种关系的冲突,让《雷雨》的剧情更加引人入胜。

我想无论《雷雨》的情节冲突是怎样的,作者曹禺先生也只是想用一种极端的雷雨般的方式,发泄被抑压的愤满,毁谤封建制度。

《雷雨》就像是一面镜子,照到了今天,照到了如今的二十一世纪的人们。我们生活在一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不会有包办婚姻,或是一些强人所难,违背良心的事。我们的父母不会专制,而我们拥有的是自主。我们所应该做的就是好好把握人生,千万不要迷失做人的方向。

在读《雷雨》之前,没有接触过作者曹禺先生的其它作品,可在读了《雷雨》之后,我想曹老先生其它的创作也应该和这部传世佳作一样,是中国话剧创作的成熟的收获,是中国文坛最美的收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议论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