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900字

《吹牛大王历险记》读后感

900字 初二 读后感

《吹牛大王历险记》是一本写了很多吹牛故事的书,这本书里面写的吹牛,用的方法很奇妙,是用里面的主人公做的事情来描述的,而不是文字来描述吹牛的。《吹牛大王历险记》里面的故事,每个都是很好笑并且很假,不过我觉得有一些,根本就不是吹牛,完全就是自己撒谎,或者就是很平常,根本没有吹牛的痕迹,《吹牛大王历险记》里面有很多有趣的经过,还有很多有趣的称呼,比如说神秘将军,这种称号,让别人觉得很奇怪,里面写到的士兵也根本都不听将军的话,所以说这个吹牛吹的太离谱了,所以我很喜欢这本书,就是因为吹牛吹的太离谱了,我才喜欢这本书,如果这里的吹牛,太符合常理,那就不好笑,不好玩,就毫无一丝意思了,这个吹牛故事写的很多都不是现代,而是古代打仗之类,就更加让我感兴趣了,这本吹牛故事让我喜欢的原因只有两个,就是写的很离谱,而且写到战争,所以我很喜欢这本《吹牛大王历险记》。

这本吹牛大王历险记里面,每个故事都写的相当精彩、有趣,都让我很喜欢,可是我最喜欢的故事就是《扫帚替身》,一听这个故事的名字,就让人感到奇怪,让人很想知道里面的情节,我这就来讲讲,这个故事里面写的是一个侦查很厉害的一位士兵,进入了敌人们的大本营,士兵化妆成一个卖烟的人,在敌方的大本营里打探情况,可是就在撤退的时候没想到一阵风把自己给暴露了,这位士兵被敌人吊在绳子上要被勒死了,可是这位士兵,没有放弃一直拼命的呼吸,让自己不会窒息,到了最后敌人以为刺探,被勒死掉以后就走了,士兵到了晚上还活着,所以从绳子上下来了,下来后正打算回去,可是他想要挽回点面子,所以趁所有敌人在睡觉就把,颜料涂在敌人的脸上,还拿了一个扫帚让自己蒙混过了,巡察的这一关。第二天早上大家看到被勒死的人,变成了一个扫帚,谁也想不通,就以为被勒死的人是神仙,从此以后只要提出这位士兵的名字,敌人就吓的尿湿了裤子,逃命逃得比兔子还快,这位士兵也被升职变成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大将军。这就是我最喜欢的故事的介绍,这个故事很精彩,每个环节都让我觉得很激动,在士兵被抓的那一刻,我就激动的不知道怎样表述,所以我特别的喜欢这个故事,没有一个故事在能让我想这样喜欢了,我只喜欢这个故事。

这本书里面的每个故事都有他的精彩之处,每个故事都有刺激之处,也有好笑之处,每个故事都有有很美丽的结局,美丽的结局就会让人,从刺激和激动里出来让人放松一下,我喜欢这本书,这就是我对这本书的读后感。

《呐喊》的读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鲁迅先生是如此独特,如此博大,如此值得让我们这些后辈敬佩、模仿。所以, 鲁迅先生的名作也非常值得我们去阅读。鲁迅先生在《呐喊》中用“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八个字来概括了那时的中国人民,以及对他们的怜惜和悲伤。

从《孔乙己》里面领悟到:鲁迅先生的本来目的是要表现世人的凉薄,我却从中看到了读书人的悲哀,自尊心强却无地位,可供卖弄的惟有学问而已,可是学问在世人眼中算什么呢?鲁迅先生在刻画人物方面并非象西方小说那样大段大段的描写,而是抓住最具特点的地方寥寥几笔传写精神,这就是他写作的独特之处。《孔乙己》中写那个因为家境贫困好吃懒做,无所事事,社会层次低而又向往社会上流阶级的生活的孔乙己,从孔乙己在酒店是人们取笑的笑柄,在生活中他常常以偷为职业,在最后因为偷了有钱人的书后被打了个半死,还是默默地离开了人世。像《故乡》时那个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豆腐西施”,还有和剧中主人公从小玩在一起的那西瓜地上银项圈的小英雄闰土见到老爷时欢喜而又凄凉的神情,从而体现了当时人民的麻木,在受到封建势力压迫和打击下的情形。而《药》则更能够淋漓尽致地表现这一点。文中凶暴残酷的刽子手康大叔,因为小儿子小栓的痨病而拿出所有家档去买了个人血馒头的华老栓,和那些在茶店里议论纷纷的茶客,但是文中最不幸的就是因为革命而被处死,最后用自己的血作了人血馒头,这一切的一切都说明了当时社会的状况,康大叔的残酷,卑鄙,仗势欺人。华老栓的愚昧,迷信,麻木,茶客们的麻木和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夏瑜的英雄气概,但是完全脱离群众的革命是无法成功的。而《狂人日记》的优秀之处在于他用了日记体和精神病人的内心独白这种手法。狂人本身就是一个隐喻,是先觉者的形象,而且庸人不加分析地就认为他说出真实是一种威胁,尽管那是每个人都心知肚明的东西。我们活在谎言中,还有就是对他恐惧的也多是这个社会的被奴役者,但他们不仅不理解他,反而本能地就认为他追求真实和人道是不正常,拼命地想让他从青春期的发疯状态恢复到适应社会认可社会潜规则的正常状态,果然他最后“赴某地候补矣。”可见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已经与普通的庸众合流。从而,维护黑暗的已经不仅仅是统治者本身,而是整个社会,他们对真实和反叛本能地恐惧。

如果要问我最喜欢《呐喊》中的哪部小说的话,我肯定毫不犹豫地选《阿Q正传》。自然,就象哪部是金庸最好的小说,人们争吵不休没有定论一样,对于哪篇是鲁迅最好的小说,人们肯定也有不同看法。但《阿Q正传》得到了最大多数的认同应该是事实,而且也成了世界名著。那么这部鲁迅的最长的小说到底好在哪里呢?我个人认为是他对人的深层的无意识心理的微妙而又犀利的洞察,他的语言总是独特而又给人予深刻的印象,但在本篇小说里表现得尤其突出。《阿Q正传》中的阿Q,由于受剥削受压迫而要求革命,但又因为受愚弄受毒害而落后,不能真正觉悟,最后还是被迫害致死。阿Q是旧中国未庄的一个贫苦农民。在未庄,阿Q连姓赵的权利都没有,所以被人叫着阿Q。他是勤劳,专做短工,但穷得只有一条“万不可脱”的裤子;他是弱者,受了欺负却又欺负比他更弱小的小D;他挨了打,常用“儿子打老子”的话来安慰自己,在精神上求得胜利;他常为生计发愁,而关于妇女和婚姻,他还要“合乎圣贤经传”。野蛮的压迫剥削使他贫穷无奈,深重的愚弄毒害更使他愚昧麻木。从他深恶革命到“神往”革命,都表现他对革命对象,革命目的等的认识都是极其模糊的,是小农经济的闭塞短浅的心态。他的革命行动是去静修庵里胡闹。当假洋鬼子不准他革命时,他恨假洋鬼子,却又恨起造反来了,这些都是阿Q想革命却又愚昧不觉悟的表现。

当然,在《呐喊》这本书中,像这样的文章还有许许多多,鲁迅先生写这些文章是为了让当时中国人民看了以后,能够清醒过来。鲁迅先生用幽默而又带有讽刺意味的语言,愤怒而又带有鼓励的语气,激励着当时半梦半醒的中国人,用带有指责和批评的语言,说明当时社会的黑暗,人与人之间的势利,上层阶级对下层阶级的摧残……反映社会的真实面目,也让当时的人民醒觉起来,对抗社会的黑暗势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二
读后感
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