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缅怀亲人800字

清明缅怀亲人

800字 初一

燕子来时新社,梨花落后清明。不知不觉,又是一年清明时。每年这个时候光景,我总会想起我那已故的祖父。

他有着端正阔大的鼻子,厚嘴唇,一双明眸眉清的眼睛,苍苍的白发,看上去挺高大威武。他是一位退休多年的教师。

他是一个既和蔼,但却在日常生活中对我及其严厉的人。他要求我从小就得培养学习兴趣。从我四岁时开始,他就天天教我背唐诗宋词。印象中,我背的第一首诗是“诗仙”李白写的《静夜思》,诗云:“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祖父教我读完后,便滔滔不绝、语重心长地说:“这首诗是李白在外面思念故乡时所做的一首诗。在外面待久了,总会想起自己的故乡,想起故乡的亲人。我以前在外求学,刚开始,当地的人文历史和优美景色都很吸引我,总觉得别有一番风味。可日子久了,却愈发想念记忆中的故乡,想念老母亲做的饭,想念我那左邻右舍们。这时才突然发现,原来自己的家乡,自己的亲人才是最珍贵的。”

起初,我不太理解祖父说的这番话,总觉得哪里生活不是生活。但现在我也在外求学了,我才真正明白祖父说的那番话。每逢佳节倍思亲,是的,每到节日,我就愈发想念我的故土,想念我那些儿时的玩伴。

除此以外,祖父还教会了我许多人生道理、生活经验,分享了他的许多人生故事。他还要求我每天花半小时来阅读,坚持每天写日记等,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卫生习惯。谢谢您,祖父,谢谢您的严格要求,才有现在勤奋好学的我。

祖父不仅是个既严厉又和蔼的人,还是个老实敬业的人。

听祖母说:“三十多年前,祖父开始了自己的教书生涯。因刻苦工作,老实做事,不久就被推选为副校长。在当时的年代里,老师的工资很低,祖父担心教师们因工资低而无心教书,便卖掉了家里的一些贵重的财物,将卖来的钱财作为工资派发给教师。以此鼓励教师们认真教书。

祖父在的时候,常常教诲我说:“做人要诚信,做事要踏实,学习要刻苦,工作要尽责。”这既是他对我的要求,也是对我的期望。祖父,我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谨记您的教诲,砥砺前行。

祖父不到古稀之年就去世了,也许是积劳成疾吧。祖父,愿你在那边一切安好。

清明忆

1000字 初一

丝丝细雨落在门前的台阶上,“滴答滴答”,甚是好听。叫不上名儿的野花正抬头挺胸得享受着这场春雨的洗淋,煞是娇艳。巷里的孩童正打着伞踏在略有青苔的石阶上,“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祖父站在家门口,雨滴在屋檐上,又从屋檐滑落到了石板地上。“满眼游丝兼落絮,红杏开时,一霎清明雨。浓睡觉来慵不语,惊残好梦无寻处?”“又是四月的雨呀,又是一年清明到来时啊!”祖父自言自语道。

“祖父,清明是什么呀?”我好奇地从屋里探出脑袋问道。“是天上飞的,还是地上爬的,又或者说是水里游的?是好玩的还是好吃的啊?”

“清明啊,不是飞的、爬的,也不是好吃的,就跟你喜爱的元宵节一样,都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节日,不过就是习俗不一样罢了。”祖父微笑着说,大概是被我的十万个为什么逗得哭笑不得了吧。

“元宵节,我们会吃汤圆,那清明节我们干什么呢?”我用期待的目光注视着祖父。

“自然是祭祖,吃艾粄,俗话说得好‘清明前后吃艾粄,一年四季不生病’清明节,你可要吃艾粄哦。”祖父说着,看了看我身旁的风筝继续说道。“在以前啊,每逢清明小孩子都会成群结队地去放风筝,可不是放现在这种风筝,以前的风筝可有趣了,上面有一个竹笛,只要风一吹,竹笛就会有发出像筝一样的弹奏声,风筝起,竹笛响,这样可以玩一整天呢。”

“现在的风筝虽不如以前的好玩,不过还是可以玩的,不远处刚好有个草地,等雨停了,在那放风筝是极好的呢!你想去吗?”一听到有得玩,我二话不说就答应了,此时雨刚好停了。

祖父和我,两人走在弯曲泥泞的小路上,闻着路边不知谁家种的杏花的清香,一路来到了祖父所说的草地。拿起风筝,抓着风筝的细绳,使劲儿跑起来。风来了,风筝也就飞起来了。风筝在空中飘扬,虽没有祖父所说的竹笛,同样也没有发出像筝一样的响声,不过我已十分满足。多年以后,我的脑海中还时常浮现这样一幅画面:一老一少拿着风筝在草地上追逐,阳光把他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今年的清明,母亲把做好的艾粄端上桌。看着这个薄青色的团子,我陷入了沉思了……

那年过后,祖父有一次不小心摔倒了,从此便卧床不起,神志也开始变得不清醒,常常认错人。可每次只要我到他床前喊他,他总能认出我来。

死亡不是终结,不能带走所有的东西,至少不能带走我们对故人的思念。只要我们还记着他,他就依然活着,活在我们的回忆里,成为我们生命中最珍贵的一部分。

又是淅淅沥沥的细雨,一下就是好几天。不知谁家的孩童,打着伞互相追逐。不知何处飘来淡淡的杏花香,顿觉心旷神怡。不知何时杏花香没了,孩童也散了,许是都归家吃饭去了,许是找地方放风筝去了,只剩下细雨在歌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一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