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陶渊明有个约会
微风拂,夜阑珊。又是一个月明星稀之夜,我手捧《归去来兮辞》,却渐渐沉入了梦乡。
依稀中,薄雾蒙胧。一位高吟“但是愿无为”的老者进入了我的视野。那老者手持荷锄,悠然自得的心境便可从他那微笑的双眼看出。我上前询问他的姓字,老者答曰:“本人乃陶渊明是也。”我赶忙深深作了一揖:“不知是五柳先生,失敬,失敬。”那老者竟是陶渊明!我却心生疑惑:以五柳之才华,早应成为国之栋梁,为何在这山野间劳苦耕种?
我与五柳先生并排走在田间小路上,我将我的疑惑与其说之。五柳先生听后竟仰天一笑:“性本爱丘山!”我惊愕,不解道:“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无不强丘山数倍啊!”陶渊明叹了口气,无奈的说:“谁人不想要那宫室之美,只是……嗟夫!如今君主昏庸,佞臣当道,使我等无处落脚啊!这朝廷已成了一个大染缸,我等怎能被它所染?只能来这无车马喧的幽静,以澹泊来明志啊!”五柳感叹着,脸上满是愤恨与无奈。
未几,我与五柳边来到了一座草屋前。“这……”我望着草屋,却不知这是何处。“此乃吾之栖身之处,姑娘请坐。”我虽应声坐下,可眼睛却离不开那简陋的茅屋。“陶老先生,以您的才华,您完全可以在山上搭一间像样的宅院,可是这……”五柳先生笑着答道:“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山间豪宅与市井危楼有何区别?”“不,先生,您是否听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您既然已知心远地自偏,您为何还要来此幽静且不复出焉?您何曾想过您的退隐是弃人民水深火热于不顾,是见天下大业败落于不顾,是弃深明大义于不顾。您怎能自诩性本爱丘山便埋没于丘山,吟唱但使愿无为却不在理会民之所愿!这不与您崇尚的精神境界相悖吗!”
五柳先生竟愣住了,身,久久不愿再说话。
一阵寒风吹过,将我从睡梦中吹醒。抬头望天,依旧月朗星疏。月光铺洒在我身上,却不知刚才,我与陶渊明有个约会。
窗外的一米阳光
阴云密布的天空黯淡无光,豆粒大的雨点砸在了车窗上。我正在一条小路上。这条路,通向我不想回到的家。因为,那里有她。
她是我的奶奶。
他一点也不喜欢我,我想不只因为我是女生。她只是在乎那个成绩优异的全才表哥。从小,我没得到过她的爱。唉,有时候我就在想,我是你的亲孙女吗?
朦胧中,依稀望见门前的柿子树。正值收获的季节,黄澄澄的国师在雨中更显得甜美诱人。我的口水开始在口中漫延,但是我的理智把我拉了回来:表哥没有与我同行,她哪里会理我?于是我将口水收回,背着行囊走进了昏暗的小房间。门后,隐约显出一团银丝。
雨点与窗在风中得意洋洋,奏出杂乱无章的“乐曲”,扰乱着我的心扉。我只好塞上耳机,躺在床上,获得一时的平静。望着窗外灰蒙蒙的天空,不禁叹了一口气,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到头啊!我什么时候才能离开这鬼地方啊!
突然,一只细长的主干映入眼帘,将树上被雨水冲刷净的柿子套了下来。与人下个不停,是谁经受不住柿子的诱惑心甘情愿做一只“落汤鸡”呢?算啦,不理啦,反正也跟我没啥关系。
门开了,一丝光线透进灰暗的小屋,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音乐关掉,闭上眼睛。脚步声轻的几乎听不见,紧接着,传出瓷碗与木桌碰撞的声音。“呵呵,小家伙你睡着啦。那就不打扰你了。”这声音怎么如此熟悉?是她。门被关上了,屋里又是一片灰暗。
我睁开双眼,走到桌前。这黄澄澄的柿子是怎么回事?
难道是她,那个在雨中拿着竹竿奋力挥舞的那一只“落汤鸡”是她?我低下脑袋,地上的脚印混合着泥沙与雨水印在地上,刺痛我的心。
窗外,乌云消散了,从厚厚的云层中透出来一米阳光,投射进了我灰暗的房间,同时也照亮了我暗无天日的心房,照亮了一切,我也看清了一切。
我站在窗口,眺望窗外的柿子树,在阳光的照耀下,金黄的果实闪闪发光。阳光照在了身上,暖洋洋的,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
窗外的一米阳光,驱赶了我心中的乌云,让我在阳光下,获得了温暖。
相关推荐
-
陶渊明话说在东晋,有一奇人叫陶渊明,人们都认为他是一名隐士,不与世俗同流合污。而我却不这麽认为。。主要依据就是这篇《五柳先生传》,不用我说大家都知道五柳先生就是陶渊明,而这篇文章也就是揭露陶渊明真正身份的一篇代表作。我初次读完这篇文章,就意识到一点,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陶渊明,而是他的学生为揭露他丑陋行为而写的一篇匿名信。由于文章写的是陶渊明,所以后人认为作者就是陶渊明。为什麽说是他的学生,文章第一段有解释“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在古代,先生都是称呼老师用的,所以是他的学生。因为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所以给他留情面没直接写出他就是陶渊明。接下来就写出了他的种种不足。“闲静少言,不慕荣利。”主要因为他学历不高,说话怕被别人笑话,所以干脆不说,对于荣华富贵更是不敢妄想。“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虽然他学历不高,但他好学,由于有许多字不认识,所以只读懂大意。(这可能是唯一夸他的地方,毕竟做人不能太绝吗!)而每当真正读动一句话时,就异常高兴,以至忘记吃饭。“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如果有一句话实在不能理解,就借酒消愁了,又由于他经常不理解句子的含义,所以养成了喝酒的毛病,最后把家都喝穷了。“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他的邻居知道他爱喝酒,所以很少喝酒,但一喝酒他就闻到了。一喝就没完,还希望喝醉。最后赶紧走,不想让别人追到他管他要钱。“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紧接着,邻居们就把他的住所都拆了,用来抵债。就出现了“短褐穿结,箪瓢屡空”的景象,他也就认了。“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这就是他的学生在咒他赶紧死。文章最后一段是别人对他的评价,与我的学说不一样,我就不再多说。这就是五柳先生陶渊明。750字 初二 写人
-
陶渊明归隐尘世的一双醉眼请原谅我闯入你的桃花源。我来了,掠过每一间房屋,走过每一寸土地,却独不见你。你悄然隐没,却处处留下痕迹,于是,我闭上眼睛,渴望撞见你。你说:质性自然,本爱山丘。于是你辞职归隐,抛离尘杂,返归自然。他们都说,你在逃避,说你假借本性之名逃离世俗,沉溺于酒醉弥香,世外桃源。可我不信,你不是真的想隐,不是真的想醉。不愿身着淤泥的你,只是将不能实现的夙愿寄于自然。你依着山水,浸着酒意,心存感伤地怀古,貌似神往地展望。时间有太多的不如意,无法改变,无法释怀,你也一直在挣扎着。醉中遗万物,归隐弃浊世,可你放不下许多东西。你所追求的,是半隐半醉的状态。半隐,你可以脱离污浊的世俗,虽贫苦却安乐;半醉,可以夹杂着朦胧去看世界,不清晰却胜似清晰。你曾在入仕与归隐的矛盾中徘徊,回思索该不该何去何从。会对寄予你希望的人而抱歉。然而,你醉了,醉眼看不到很远的地方,也不能顾及全盘,所以,这种迷茫反到叫你领悟了。为什么一定要考虑那么久远?既悟以往之不谏,知来着而追方未晚。你说:托身己得所,千载不相违。于是,你来到了这一片桃花源。或许每个人都会在追求梦想的途中得到什么,失去什么,不关乎别人的事情,更谈不上公平与否,这只是我们生活中的自然规律罢了。此时,这些你想到了。于是你不望娥眉,不羡飞鹤。彼时,还剩下的些须酒意尽消于风中了,你觉得从未有过的轻松,携幼入室,有酒盈樽,自酌自乐,反得易安。天下之大,许许多多的人和事我们是不能接受的。我们只是平凡之人,没有必要刨根问底,没有必要揽过所有的是非。你把所有沉重的痛楚和难掩的喜悦统统交付于自然,美酒。换取一分静谧,只图个云淡风清。换取一双醉眼,只图个洒脱自得……归园田居,不是自甘堕落,不是得过且过,而是堂而皇之地闯入剪不断理还乱的迷局,一把抓回自己那颗纯质的心,守侯。 一双醉眼,望穿尘世浮华;一颗醉心,感受那源于自然的纯、静、美。我懂了,你的隐居,你的醉眼。我走了,离开这世外桃源,离开了你。鼻间留有酒香,心中存着叹息。哪次我再次到来,必将带一双醉眼与你对望,就如同此刻,在悠扬的诵和声中,我回眸,淡淡的微笑的味道,这微笑,路过那风,路过那水,路过这人间。800字 初二 散文
-
致陶渊明陶渊明先生你好《桃花源记》让我认识了你,让我知道了你内心的所向往;《归园田居》让我了解了他对官场的厌恶及对大自然的无比热爱,说明他是一位清高,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诗人。陶渊明带给我的都是积极的影响,给我的感觉总是那么的正直和清高,他的“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故事,应该人人皆有耳闻,这也充分地体现了他自身所有的美好品质。然而,我又觉得他的一生是那么的不如人愿,因为“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于是便有了“遂见用小邑”,做官并非是他自己的心愿,但是,由于这些外界因素的所驱使,他是别无选择。而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如果让我们去做自己所不想做的事,那种心情该是多么的难过。陶渊明在归隐田居后写了许多以山水田园为题的题材的诗作,他应该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第一位田园诗人,他写的每一首诗或词,语言都让人感到很质朴、简练。陶渊明,他的一生不知该用怎样的词去描述,或悲或喜吧,这只有他本人所能领悟到的,但是我们所能感受到的是留给后人的一批又一批的财富——文学。他的成功和喜悦让我们一同陪他分享;他的失败和悲伤让我们一同陪他承担;至于他的一生中的遗憾,就让后人来弥补他吧!“ 有的人死了,他却活着”。我想:陶渊明也在其中吧!您的读者:李红宇2015年4月5号500字 初二
-
我与陶渊明的故事暗夜,万籁俱寂。我拿着令人触目惊心的考卷,走在羊肠小道上。惟有冰冷的月亮伴着我。冥冥之中,我来到间住宅。宅边的五棵柳树在寒风下狂舞着。那舞动的枝条犹如鞭子,狠狠地抽在我心上。多情的月亮终于消失在我的上空,伴着另一个人去了。黑幕中,一位先生扛着锄头伴着月光向我走来。再近些,只见他短褐穿结,手里还拿着酒壶。莫非,他乃是五柳先生?“小女子何等悠闲,大临寒舍。”他发话了。我轻笑一声:“先生乃彭泽县县令,怎会是寒舍?”“那官,我早已辞了。”他有些不屑“我堂堂一个男子,怎能为五斗米折腰?”“好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但先生隐居在此,那又有何出息?”我反问道。“田园生活如此甚好,怎能跟污浊官场相提并论。我在这‘衔觞赋诗’,‘无案牍之劳形’,妙也!一阵沉默过后,他瞥见了我的考卷,说道:“你落榜了?”我木纳地点点头。他又接着说:“落榜又有何哀伤,应调好心态,以备下次迎战。”“你寒窗苦读十年,最后竟落得这下场,你不怕我重蹈覆辙?”他摆摆手,说:“这不同。你乃处于太平之世,无动乱扰民。岂能跟东晋相比。我可‘不为五斗米折腰’而你也可‘不为挫折而驻足’。莫非,你们现代人的思想退化了。”不为挫折而驻足,对,就是这样!我激动得说:“先生点通了我,我乃感激不尽。定不负先生之意。来日再聚……”柔情的月光伴着我,洒下一抹银光。而我奔驰在银色的小路上……“叮叮叮”可恶的闹钟又响起来。忽然,一切都不见了。我从床上爬起。哦,原来是一场梦。“庄生晓梦迷蝴蝶”,看见桌上的试卷,我不再彷徨……500字 初二 记叙文
-
最爱陶渊明陶渊明令我最爱之处可能最初是因为他不肯“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的品质吧,那种洁身自好的精神,在这当下,又有几个人能做到如此这般。人们被金钱、权利、地位冲昏了头脑,蒙蔽了双眼,沉醉在欲望的世界中无法自拔,很少人能你陶渊明一样“性本爱丘山”,而且随民所欲,任心去信。有着对于人生的超然态度,追求自由,崇尚独立的心态也让我为之敬佩。陶渊明爱自然,顺乎自然,也爱自已,他不愿违心地去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强求为难自已的本心,也不会去折磨自已的心灵。我想,这样最好。他就像一颗种子,洗心则净,活在繁花绿叶当中,逍遥自在。世俗的乌烟瘴气丝毫不影响他是明志,名利其实不足为道,在他眼中,可能早已卑微到尘埃里去了,因为只有心灵的纯净才是最真实美好的,才是人们值得去追求的。白白一遭落入人世间,难道就是仅仅只为了名与利吗?有时想想真的不必要。真、善、美这些事物才会在凡世留下芬芳,铺洒温暖。想做的一些事趁着光阴还早,快点行动;想说的话对着自已最爱的人,早些出口。不要让外界的纷扰,诱惑扰乱你的心,你的内心深处最想成为怎样的人,那就怎么去做。哪怕会使你倾家荡产,在我看来,不足为过,起码你做过了,不再留有遗憾。不要顾及太多,不要再给自已找任何无关紧要的借口。做一个精神上的贵族吧!大胆地追求自已想要的,不需要原则、规定、框架,一颗真挚的心,足矣。一个人可以汲汲而生,但不能汲汲而终。哪怕你不能给后人留下些什么,总要活出自已的精彩,享受这一过程,那,人生其实也就圆满了。我们做的我这多,为了什么,不就是让自已开心,获得一份真实的感受吗?这样的淡泊坦然,以欣赏的态度,一一平淡看过,走过。既然来了,那就做好个自己想做的人,做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太多人已经被名利折磨成精神上的傀儡,肉体还在,却仿佛没了灵魂,任金钱左右,浑然成了拜金一族。归隐田园的陶渊明,找到自己想要的升华,笔下的真性情令我动容。即使家境贫寒,也决意不再答应做官。虽然,从古至今,没有一个人不向往大自然,没有人不热爱朴素的生活。然,这些,只有陶渊明做绝了。也许是天性所致吧,他的生活习性本身就是他最宝贵的财富,他的飘逸洒脱,在今天,也仍能从他的文字中体味一种隐逸之美。900字 初二
-
陶渊明说到五柳,可不是五棵柳树,但他却有了柳树一屡清风吹过,潇潇洒洒的飘逸。他,就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五柳先生,陶渊明。因为刚读过有关他的自传《五柳先生》,只是为欣赏一下他的洒脱,而用浊笔写写自己的感受。“因门前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多么随意,又不失内涵,丝毫不比后来者“青莲”“六一”逊色。足以见随意之中的意韵,足以见先生的洒脱与智慧。”先生有三好,好读书,性嗜酒,好写文章,虽不是斗酒诗百篇,且也不为读书而读书,名声而作文。先生好读书,却不求一字一句的见解,只求领会文中精妙。这意境可比只为“汲汲于富贵”的寒窗十年的“芊芊学子”们高了不知多少,仿佛是已于凡尘决断的神仙一般,只求其中精华,观天下之大道。只份气质,就是柳树的潇洒,人笑柳树柔弱,风已经将它击垮,我却不然,柳絮飘散在风中的英姿,多么的飘逸,这是在尘世这风中唯能如此洒脱的了。先生性嗜酒,却因“家贫不能常得”,他们发难了,贫困都买不起酒了,还需亲旧伸以酒,哪是大家风范。贫穷,并不代表心灵不高尚,性格不洒脱,若只是“戚戚于贫贱”,那自然是不贫穷咯?先生曾不吝情去留,虽好酒,但并不因为酒而失去了他的飘逸!做文章自娱,却不是为了得到功名利禄,环堵萧然,箪瓢屡空,也都晏如也,如同柳树迎着大风飞舞,却不能让风吹破丝毫。五柳,五柳,飘逸洒脱尽显其中,淡泊名利,安然自若,五柳先生似乎将柳树的品格淋漓尽致的展现了出来,不为富贵贫贱,只为飘逸洒脱,乐哉,乐哉。600字 初三 写人
-
陶渊明他是个喜欢天然的的人,他是个可以大胆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的人,他是个就算是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东晋,对于我们来说是个十分遥远的年代。在东晋,名人屈指可数,估计我们想到的第一个人就是陶渊明吧,因为他的守志不阿?因为他的独立率真?因为他的任放中和?还是因为他不为五斗米而向他看不惯那些依官仗势,作威作福的小人行拜?可能都有一些吧,所以我们敬佩着他,而最印象深刻的人也就是他。他不喜欢官场里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而向往的是平静,恬淡,舒适的田园生活,其实从他的诗中就能读出这种情感,比如《饮酒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句是的大意是这样的: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翔远山的怀抱。可能这“鸟儿”写的就是他吧,从喧嚣,人心险恶的官场,投入到大自然的怀抱之中,当然,这也是我的见解,可能“五柳先生”还有别的用意……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600字 初中 写人
-
陶渊明附件二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论文题目《桃花源记》的衔接与连贯的探讨课程名称篇章语言学姓名冉崇鑫学号2017100828专业文艺学年级2017级院、所文学院年月日2018年7月6号研究生课程论文评价标准指标评价内容评价等级(分值)得分ABCD选题选题是否新颖;是否有意义;是否与本门课程相关。20-1615-1110-65-0论证思路是否清晰;逻辑是否严密;结构是否严谨;研究方法是否得当;论证是否充分。20-1615-1110-65-0文献文献资料是否翔实;是否具有代表性。20-1615-1110-65-0规范文字表达是否准确、流畅;体例是否规范;是否符合学术道德规范。20-1615-1110-65-0能力是否运用了本门课程的有关理论知识;是否体现了科学研究能力。20-1615-1110-65-0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总分:东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制《桃花源记》的衔接与连贯的探讨摘要:《桃花源记》是东晋文学家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本文运用韩礼德和哈桑的衔接与连贯理论,并结合我国当前对篇章语言学的研究理论,对《桃花源记》的衔接与连贯进行解读和揭示。通过对文本进行语篇分析,可以帮助读者理解透彻文本内容,还可以改善教学方法等。关键词:衔接《桃花源记》连贯韩礼德和哈桑认为,衔接是篇章内句子里的某些词或语法特征,是语篇存在的重要条件。衔接是贯穿语篇的语义链条,是构成语篇中话语组织的纽带,是保证篇章连贯性的重要因素。以下是对《桃花源记》中的衔接与连贯及在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渴望和对现实生活的不满”这一主题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分析。一、《桃花源记》中的衔接韩礼德和哈桑在所著的《英语的衔接》一书中把衔接分为指称、替代、省略、连接和词汇衔接五类。在《桃花源记》中,以上五类均有所涉及,但由于英汉语言的差异,一些手段的使用远没有在英语中频繁,也不与英语中的完全一致。这是因为,英语是形合语言,篇章中句子的组织十分严密,词和句子的连接要通过明显的衔接纽带实现。而在汉语中,词语和句子的组织就相对松散的多,在某种程度上,汉语甚至可以忽略这种形式上的纽带。(一)《桃花源记》中的指称韩礼德和哈桑将语篇衔接中的指称分为人称指称、指示指称和对比指称。《桃花源记》中几乎没有用到人称指称。文章多次提到渔人和桃花源人的言行,如“(渔人)便舍船,(渔人)从口入”,“(桃花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等,都略去了主语。这也是因为汉语是突出主题的语言,在很多情况下往往省去不言自明的部分。只有少数“武陵人”“渔人”“村人”等几处称谓出现。关于指示指称,有如下几处:“村中闻有此人”的“此”指武陵渔人;“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此”指桃花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中的“此”指渔人;“此中人语云”中的“此”指的是在桃花源生活的人;“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中的“此”指的是渔人对太守说的桃花源的景象。对比指称如“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中“极狭”与“开朗”相对,一方面说明渔人穿过狭窄的洞口后对突然呈现在眼前的桃花源美景的惊喜之情,另一方面也说明了桃花源存在的隐秘性;“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中“寻向所志”与“寻志未果”也做了对比。(二)《桃花源记》中的省略如前所述,由于汉语重意合,突出主题,为了语言简洁,常常省去一些不言自明的部分。这一点在《桃花源记》中表现的十分突出。例如“山有小口,(小口)仿佛若有光。(渔人)便舍船,(渔人)从口入。(小口)初极狭,才通人。(渔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等几句都省略了主语。“(村人)见渔人,(村人)乃大惊,(村人)问所从来”几句都省略了主语,这是因为这几句都是围绕“村人”见到渔人这个外人时的反应,无需每句都重提一遍,避免冗赘啰嗦。再如“(渔人)既出,(渔人)得其船,(渔人)便扶向路,(渔人)处处志之。(渔人)及郡下,诣太守,(渔人)说如此”等都运用了省略。(三)《桃花源记》中的连接连接是指用连词、副词或词组把两个命题联系起来的手段,可以用来表示两个小句间的逻辑—语义关系。从结构上说,英语连接分为并列连接和从属连接两大类。因为汉语不存在主从句的概念,因此不需要使用关系词和连接词,只要逻辑清楚,意思连贯,句子就是紧密联系的。汉语篇章中具有连接作用的成分通常有五种:连词、部分副词,时间词,连续的处所词,顺序词,还有一些超词成分例如:“再补充一点”“顺便提一下……”等等。目前为止,有关汉语篇章衔接方式的整体研究,尚处于比较初级的阶段。关于连接,通常根据连接成分所体现的语义关系分为四大类,即并列、因果、逆转、顺序等。因此《桃花源记》中的连接是把结构上并列的成分用具有逻辑语义的连词连接起来。如“太守及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及“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两句中的“遂”,表示承接。“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中“无论”,表示递进。(四)《桃花源记》中的词汇衔接词汇衔接指的是词汇的选用在语篇中所起的关联作用,即在篇章中,语义上有密切联系的两个或几个词语在上下文中接连出现,使得篇章中的各部分在意义上具有连续性。韩礼德和哈桑曾经把英语中的词汇衔接方式归纳为两个大的种类:“复现关系”和“同现关系”。在汉语篇章中常见词汇衔接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同一语词的重复、同义/近义词语的同现、反义词语的同现、上/下义词语的同现、整体/局部关系词语的同现、集合关系词语的同现、因果关系词语的同现、专指/泛指词语的同现、联想关系词语的同现等。在《桃花源记》中,词汇衔接比比皆是。在文章开篇部分就有“芳草鲜美”“落英缤纷”等词语来形容桃花林作为铺垫,然后引出桃花源这么一个质朴又自然化的世界。在“……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中,作者重复使用“林”和“山”字,将段落和句子连接起来,此句用了词汇衔接的手段。“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与“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秦时乱”和“此绝境”对比说明了桃花源环境的优美,没有饥荒,没有战乱,是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再有就是,从一开始“忽逢桃花林”——“渔人甚异之”——“欲穷其林”——“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到进入桃花源看见各色景物至最后“既出”——“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太守即遣人随其往”——“不复得路”——“后遂无问津者”都表现了令人神往的桃花源的神秘和虚无缥缈。因此更突出了作者通过对大同社会的构想,是不满黑暗现实的一种精神寄托,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憧憬以及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二、《桃花源记》中的语篇连贯《桃花源记》描绘了一个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理想社会。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写渔人捕鱼时偶然发现桃花林的经过,这是故事的开端。第二部分写渔人进入桃花林,看到桃花源中宁静安乐的生活环境以及桃花源中淳朴的社会风尚,这是故事的发展。第三部分写渔人再寻桃花源未果,这是故事的结局和尾声。三大部分通过语义衔接达到一气呵成、语篇连贯的目的。如从第一部分到第二部分的过渡:“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然后看到“土地平旷,屋舍俨然……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的桃花源中安适愉快生活环境。第二部分到第三部分的过渡,“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既承接上文内容又展开下一部分的叙述“处处志之”——“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作品以虚构的方式,描绘了一幅理想的社会生活图景——桃花源,寄托了作者美好的社会理想。三、小结作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桃花源记》有着极高的艺术魅力。从本文对其中衔接与连贯的手段的运用及其艺术效果的分析发现,《桃花源记》之所以能成为千古绝唱的名篇,令人常读常新,与作者在遣词造句、布局谋篇方面的精深造诣有很大关系。《桃花源记》中大量运用其中提到戒除“淫巧荡心”,要求在漆器的制作中避免过于偏重装饰追求华丽,而失去了实用性,纹饰要保持和谐统一,避免过于繁杂而破坏了器物整体的简约实用之美。“巧趣不贯”要求工匠需要注重作品的整体性、连贯性,而“文采不适”则是要求纹饰与色彩的适度。一件漆器若是不注重纹饰与色彩的适度,就会失去整体的和谐感,因此纹饰与色彩要相宜适度,保持其整体性,这正是体现了一种至简朴素的设计风格。“贯”和“适”,正是艺术作品最为重要的形式法则。参考文献韩礼德哈桑2001《英语的衔接》,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胡壮麟1994《语篇的衔接与连贯》,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郑贵友2002《汉语篇章语言学》,外文出版社。贺云霞田玲2013《解读白居易〈长恨歌〉的衔接与连贯》,《英语广场(学术研究)》第2期。姚尧2008《功能语法关照下的〈桃花源记〉汉英语篇对比分析》,《外语艺术教育研究》第4期。徐漪平2009《〈桃花源记〉的语言特色》,《文学教育(下)》第9期。1200字以上 叙事
-
陶渊明我站在那南山下,看那残阳染红的半片天地,我在看,看那漫天的云卷云舒;看那夕阳的无限美好;看那飞鸟的双宿双栖。鼻翼间围绕着淡淡酒香,朦胧的月色下,我看见了满布青苔的青石板,歪斜的篱笆,一丝亮光在破旧的草庐显现,穿过那盈盈月光下拥簇的菊花,推开“吱呀吱呀”的门。呀!这是陶渊明的世界。我看见你对酒当歌,笑得潇洒自在,我看见你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我知道你不为五斗米折腰,不愿在那尔虞我诈,追名逐利的官场里生活,你鄙弃官场隐于茫茫人海中。你那高洁纯粹的身影深深的镌刻在了我的心中。我欲问君,可曾悔过?君不答,却意已明。想必是“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我想起你虚构的那个世界——桃花源。阵阵歌声仿佛天籁,老人小孩欢乐无忧的画面在眼前浮现。多么惬意!多么自由!那令人向往的世界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触不可得。你怀着一颗纯洁真挚的心,在那黑暗动乱的时代,追求着自己的理想,着实让人羡慕不已。天边渐渐泛白。草庐结了点点白霜。在看那屋外,已是芳香盈盈,开满了高洁而又淳朴的秋菊,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你的眼倒影着这山光水色,微风拂过,吹起你满头白发,搅乱了一窝淡黄。这一刻你与自然融为一体。你的一生追求着“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的田园乐趣,你开创了古典诗歌的一个新流派——田园诗派。我在你的诗里仿佛看见了那鸟语花香,春暖花开的一幕。读到你的诗,再焦躁的心,都会被渐渐抚平。你从我的世界里走过,每当我焦躁不安总会想起你的身影,那颗在淤泥中打滚的心,就会被慢慢洗净,取而代之的是平静与积极。是你让我变了,变得积极向上,我开始过好每一天。我开始执着勇敢的去追求我的梦,因为你,我相信,我的梦想不仅仅是梦和想。陶渊明你是我心中的净土,是那梦中的淡淡花香。陶渊明你隐了身,只是不想汲汲于富贵,只是不想为五斗米折腰,只是不想满身铜臭而保持文人应有的清高。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退,退成了隐逸之先宗,开创了中国隐逸文化的流派。你的菊花香不仅在我心里,还在中国文化的长河里。800字 高中 写人
-
陶渊明在陶渊明的引领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题记那些发生在过去的事情,像褪了色的电影。荒草被时间无情地焚烧而过,只剩下照片里清涩而纯真的女孩。一切俱变,惟一不变的,是陶渊明的千古名句和我如同他一样干净透明的心境。我一直生活在陶渊明的引领下。五岁。有了浅淡的记忆和不完善的意识。爸爸捧着书本教我背唐诗宋词,他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我也跟着念,也许下意识里存在和陶渊明一样的快乐与悠闲,我很快学会了这首诗,出于小孩子的炫耀心理,我逢人便背。不标准的发音引得众人欢笑和称赞,我就更喜欢这两句诗了。十岁。年岁的跨度和知识的引领。再次翻阅小时候的书时充满欣喜,随手一翻,“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闯入我的视线,两句诗触碰了内心最温暖潮湿的地方,拉着爸爸讲述诗句含义,爸爸说着说着便忆起老家,心情无比激动,他说:“老家也有这么美的地方,一望无际的稻田,清澈见底的水塘,连绵不绝的山和感动惟美的夕阳,没有勾心斗角和社会烦琐,快乐得很。”以时差为横轴,发展为纵线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我身在其中却不知道身在何处,迷茫晕开一片,只知道那一定很美。十五岁。独特的思想和个性的见解。课本上正式出现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老师提问:“你读懂了什么?”我举手,把十岁的记忆连着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老师笑逐颜开,表扬了我,我格外兴奋……十六岁。现在。记得十五岁时,我好像是说:“陶渊明远离尘嚣,内心不是空旷的荒芜,是满载的纯净,没有繁杂的思想,只有单纯美好的小幸福。我也要像他一样,做简单真实的自己,抛掉所有污秽的杂念,享受单纯的美好,用真诚而挚意的新对待每一个人。”是的.,做单纯、美好、简单、透明的自己,好孩子不说谎话。我在陶渊明的引领下,渐渐长大。一千年以后。一个小女孩跟着她的爸爸在念:“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有一种干净透明的心境正在轮回。?750字 初一 写人
-
陶渊明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世人称其为“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他的诗多描写田园风光,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在古代,若想大展身手,只有进入仕途。陶渊明二十岁时就开始了自己的游宦生涯,但他渐渐看透了,厌烦了官宦生活,最后“不为五斗米折腰”,解印辞官,过上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陶渊明的一生似乎与菊花有着不解之缘。北宋的周敦颐曾在《爱莲说》中写道:“晋陶渊明独爱菊”“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那么陶渊明为什么这么喜欢菊花呢?首先,陶渊明的原配妻子陈氏十分喜欢菊花。陈氏去世之后,陶渊明思妻心切,又在梦中见到了妻子。陈氏告诉他自己做了菊花仙子。陶渊明醒后在墙角见到一株茂盛的菊花。从此,他便爱上了菊花。虽然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证实,但在历史上陶渊明与妻子的确恩爱有加。陈氏死后,陶渊明还特地写了《闲情赋》来追忆亡妻。一向潇洒,豪放的陶渊明也会为儿女情长所困,可见他也是一位多情,浪漫的诗人。其次,菊花有着隐逸的气质和孤标傲世的性情,它“宁可抱香枝头老,不随黄叶舞秋风”。菊花不像牡丹那样富贵,不像玫瑰那样妖娆,不像桃花那样美艳,它只在深秋默默开放,这正是陶渊明的精神追求。古代人读书为了做官,而陶渊明却想远离这一切,比起官宦之旅,他更向往“种豆南山下”得田园隐居生活。在他所描绘的桃花源中“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或许这就是他心中的理想社会。可惜他生不逢时,在那个年代,这个愿望不可能实现。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清廉正直,他的才情、他的洒脱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一个潇洒的背影——可敬!可叹!650字 初一
-
陶渊明作文于文章无甚解,会意此心,浮华洗尽;得山水有清音,就荒三境,归去来兮。——题记曾几何时,你带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心境退隐官场;曾几何时,你有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感慨隐居山间;曾几何时,你挂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汗水辛苦耕作。你,胸怀大志却又甘愿做一名隐士。对你,只有无比的钦佩和仰慕……风一样的来去,从官场到田间,你看破红尘,你“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你宁愿抛下原来所拥有的一切隐居乡间,也不愿再次面对黑暗的社会。你选择了归隐之路,但这并不是逃避,而是对光明的另一种渴望,这一路,走得潇洒,走得清明!远离尘世,归隐田园,看花开花落。你的生活很清逸,很自由,像蓝天中的白云,像大海中的鱼鳞。他们说,你像是菊,清新淡雅,与世无争,你把你的诗寄托于菊,寻回了一方心灵的净土。但我觉得,是你的诗让菊带上了品质高洁,与世无争的高贵品质,流传至今……“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你并不甘于被囚于黑暗的社会中,也许正是你那种洒脱感染了我,让我在众多诗篇中一眼便识出了属于你的独特。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你对黑暗的不屑。更深深地爱上了你的不羁。是你,改变了我对世事的看法。李白选择“直挂云帆济沧海”,是自强;苏轼选择“一蓑烟雨任平生”,是豁达;但你选择“不为五斗米折腰”,是自尊。我并不是不忠于李白的浪漫,更不是不屑于苏轼的豪放,只是相对这些来说,我更能接受的是你的与世无争。繁花似锦,花开花落,你却甘于作一株无名的小草。我想,我读懂了你,读懂了你的另一种浪漫、豪放,更读懂了你的清逸,淡雅……陶渊明作文650字 写人
-
关于陶渊明陶渊明的飘淡,即使到了今天,也仍能从几页文字中读出,一种隐逸之美。他就是隐士,在残破简陋的草庐里也能饮酒赋诗自得其乐的人。很难想象,在一个无米无炊的境地怎么才能活得如此自在。没有大悲大怨,反而还透出几分乐的味道。也许这正是陶渊明之所以为陶渊明的原因吧!东晋,一个遥远且陌生的年代,从容不迫地走出了中国文化屈指可数的几个人物,陶渊明首当其冲。《桃花源记》,《归去来兮辞》无不是脍炙人口的佳文,而每一篇的内容虽不一样,但作者对美好的向往却始终如一。正因为这种追求,他才毫不犹豫地辞官隐居。后来的中国文人仕途失意时首先想到的便是陶渊明,苏东坡也曾说过“渊明吾师也”是否也是因此?恐怕更多程度上还是他的文章吧!陶渊明从来就是为自己而写,这在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因为隐居才可能这样,以此来舒展自己。读别人文章的时候,总觉得有一道门槛客客气气地把人挡在外面,而读陶渊明的,却就像在叩问自己的心灵,使得心灵深处无法表达的部分得以舒缓。正是这种心灵的共鸣,才让这千百年来无数的士大夫这么推崇陶渊明。陶渊明的文章就像是冷雨的街头永远温馨的客栈,暴雨狂风大海上的安宁港湾。可以这样说,整部中国历史上像陶渊明这样的,仅此一人。上古隐士的残文断章古怪而深奥,竹林七贤又有一股反叛的情绪。论隐士之文,陶渊明是当之无愧的无冕之王。当然,在西方还是找得出相似的,在千年后的美国,梭罗独自来到了瓦尔登湖旁住下,像极了当年的陶渊明。而他的《瓦尔登湖》也与陶渊明的意向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陶渊明身上,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影子以及那早已消散的品格。可是这样的人现在却越来越少,这不可谓不是一个悲哀。当看着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时,是否听到了一个高亢嘹亮的声音在舒啸?“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650字 高一 写人
-
偶遇陶渊明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每一次读这句诗,都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但都陶醉于这无尽的美景之中。陶渊明的作品历来很受我国文学家的青睐,几乎每一篇章都传达出他悠然自得的隐士生活。而他本人也以高洁傲岸留芳千古,是一个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高洁之士。再一次读他的诗,不想竟伏在书桌上睡着了,梦里来到了一片从未见过的山边平原,却又不知道为什么,一点儿不觉陌生。这块地上种着庄稼,长势并不可观。看起来这地的主人并不长于种地,杂草在地里猖獗着,相反豆苗却很稀疏。天刚刚放亮,远远的就看见一个身着粗布短衣的人从远处走来,植物叶上的露水把衣服打湿,可他一点儿不在乎,扛着锄头昂首挺胸向前,嘴里还念叨着什么。近些,听清楚了,“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不是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吗?这里的景象怎么和诗中相差无几呢?难道这就是书中所说的陶渊明?我不禁吃了一惊。赶忙问道:“老伯伯,您是陶渊明吗?”对方显然很惊讶:“正是,你怎么会知道我?”我思量了一会:“我是逃荒过来的难民,无意中发现了这个地方,老伯伯,这里看起来很荒凉,您怎么会住在这儿?”“哎,现在哪里都是贪官污吏,那些人只顾自己享乐哪管老百姓的死活啊,我也只有陪这菊隐居深山哪!”说着指了指身旁的一棵菊脸上写满了沧桑与无奈,密密的皱纹悄悄地爬上了额头,我的心情也不由沉重起来,“看得出来,您很喜爱菊。”“是啊,孩子。在这乱世之中,也只有菊这么有气节,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啊!”听着这话,一股辛酸涌上心头,君与民如鱼和水,相辅相成,而如今贪官污吏横行天下,遭苦受罪的只有百姓哪!“老伯伯,我帮你锄草吧!”猛地一挥锄头,打了个寒栗,从梦中惊醒了,原来这不是真的,我刚才是回到了陶渊明那个时代吗……650字 高一 记叙文
-
走进陶渊明_700字——当你几欲逃避,当你以筋疲力尽,在挣扎之中,你选择忍下去;当你忍无可忍,当你不愿再逢场作戏,质性使然,你不愿以心为形役,不肯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而解绶去职。人未灭,心已死,你隐没于菊香之中,叹息乱世的罪恶......放开历史的束缚,在茫茫人海中,我寻见了你,陶渊明。你于365降生在一个贫苦家庭,父早逝。你拼尽全力得到官职,自幼受儒、道思想熏陶的人怎会因一个官职而画地为牢,舍弃自由呢!?你有“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宏图大志,却又向往于山水之美,田园之乐。你不愿在别人面前卑躬屈膝,不想做见人乐而赔笑,见人忧而愤慨的小人。厌倦官宦生活的你毅然地拂袖而去,隐居田园。看着你不时望向那勾心斗角的官场,看你无奈的叹息,我终于明白身处乱世之中才知和平之贵的道理, 永初2年你写下《桃花源》,桃林之美使我眷恋,民风淳朴使我感动。这有若无物的世外桃源中蕴含着你对没有剥削压迫、没有勾心斗角、没有尔虞我诈,人人安居乐业,彼此和睦相处的人世是多么的向往。你将那一腔热血埋藏在内心深处,将你对宁静安乐的思念寄托在笔下。但你也知这不可能达到,有美好的事物就有罪恶,有君子就有小人,桃园最后的无人问津和你直至死去依然失落的心,终究没有再次开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你生命的大小不及沙石,一位老人就这样被光阴所淹没....... 时隔一千五百年,你字迹仍旧清晰可见,你著作早已流传千古。曾经庸乱的社会已永远留在了曾经,你尘封的叹息却无人可以听见,如梦幻般,我走出了你的人生。十分庆幸与你的邂逅,让我读懂了你的内心世界,陶渊明......初三:马家伟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650字 初三 想像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