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永遇见了吕蒙
宋朝期间,曾出现过一个小神童,名叫方仲永。然而他在二十岁时,却成为了一个普通人。而三国时的吕蒙经孙权劝学后,成为一个文武双全的将军……
某天夜里,方仲永反反复复地在想一件事,导致无法入眠。他刚刚走出去,就有一个人突然从天上掉下来。方仲永刚想去接,不料那人竟在空中转了起来并打了仲永一拳。那人便是在府中看书却不知为何出现在半空中的吕蒙。
在理清事情之后,吕蒙便对方仲永说了声“对不起”。而吕蒙和方仲永两人不知说到了什么,两人一拍即合,成为了好朋友。方仲永告诉吕蒙自己以前的经历以及现在的反思。然而,在吕蒙与方仲永讲述孙权劝他学习之后,自己便很努力,现在已经不再是个莽夫时,方仲永满心悔意。
在听了吕蒙的经历后,方仲永不禁对吕蒙很是钦佩。心中也不禁想向吕蒙学习,但在想到家境后,学习的念头也便消失了。
吕蒙看出了方仲永的心思。便对他说:“既然我来到了这里,也无处可去。不如就以帮你学习当作酬劳住在这里,可以吗?”对吕蒙的好意,方仲永顿时满怀感激。
方仲永在吕蒙的教导下,学识与武艺也在不断地进步。并且两人的友谊也在不断加深。
一天,方仲永发现自己的天赋似乎又回来了,很是开心。于是跑去与吕蒙分享。然而就是在这天晚上,吕蒙不知为何又回到了将军府。
两人缘分已尽,无法再遇。但两人却在异地之中牢记着对方。而方仲永也在努力刻苦地学习和复习吕蒙教他的招术。方仲永也因勤奋而考取了功名。三国时期,孙权看吕蒙又发呆了,便询问原因。吕蒙道:“思念故人。”孙权不解,却又无法问出答案,无奈。
缘已止,友未尽,思未断。
你是我的织女星
回忆是最美好最痛苦的事,或许某些事注定是幻想。纵然自己将思想挥霍殆尽,他还是与自己擦肩而过只留下清郁而浓烈的伤楚。
一段时间,自己的天空像极夜的一片苍凉,灰色的天空,一去不返的的阳光,诡异而神秘的夜发觉自己是这虚无中的一颗星,一颗孤独的牛郎星,在夜空最黯淡的角落品味最苦涩的滋味......
与艾儿最后的见面竟是那么单调,或许正是这种单调,才得以两人互视着一言不发,我不知道是否是第一次见面时的晦涩,只是眼中打滚着泪花却还是傻傻地笑,我有些不懂为什么,当初的见面是上天的安排,可他为什么又让我们匆匆分别,将过去一切的一切又再一次定格为永恒。我勉强转动生命的时针,希望时光可以从回忆再转为现实可一切又只是我无奈的痴望......
我将自己泡在回忆的酒池中让酒的刺鼻填塞脑海的空白,也让眼泪感受痴醉,再一次,再一次无知肆虐地倾泻。我将双眼睛闭,泪还不断,抽泣的声音与心跳同步,我想在黑暗中遗忘,遗忘所有的美好,我努力回忆艾儿的样子,可她模糊得像在暮霭之中。,渐行,渐远。加上泪水的掺杂,她挥手转身而去。我嚎啕的声音,将自己抛向深谷。泪水的空灵,在深谷凝成水晶的色彩,像她最唯美的笑,在现实的谷底,击得粉碎......
艾儿说过,无论是黑夜还是白昼,只要我伸出翅膀,她便愿与我一同飞翔,因为我是那个搞怪,天真而痴情的牛郎,即使变做星星,她也愿作我的织女星。我还记得我当时愣了,说她痴心妄想,我做的是我自己,才不稀罕什么织女呢,可如今看来,或许,我错了。
我想:或许操场再没有两个追打的身影;或许再没有人与我吹鼻子瞪眼,或许再没有人与我互洒速粘胶水,或许......如此多的或许,大概是我多情的怜悯,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我的眼角已有泪水淌下。
夏,夏,分别无奈,就连那个延续了一夏的秋,也被无情的冬雪锻造成一颗泪迹斑驳的禁果,我拭去眼泪,在禁果中看到自己冷漠的面孔,和与艾儿一起嬉戏的场景,它们只能用两个字来概括:回忆
正因为回忆过甜,才导致了现实的苦涩。我什么也不想知道,只是想在时光的河流中随波逐流看庭前花开花落,伴窗外云卷云舒......
那些逝去的日子,仿佛先前还在手心欢快地跳动,一刹那,却凝结成忧伤,一切的措手不及,我惶恐甚至绝望,渴求一切还未破灭,好让我拾起心的碎片,将它们拼接成支离的明天,放入胸膛,或许再不会感伤......
会忘掉......
那颗属于我的织女星......
相关推荐
-
方仲永偶遇吕蒙岁月葱葱,几年光阴,仲永已经长大成人了。在每一年的年度诗会上,仲永兴奋的参加,然后板着脸回去。直到这一年,仲永再次参加诗会。不朽,被他童年时的一位朋友给羞辱了一顿。想当年,仲永也是名震八方,如今,却落得如此的狼狈,一无所有。他伤心极了,十分痛恨自己当年那种骄傲自满的样子,恨那个为了利益,为了金钱而不让自己学习的父亲。此刻,他已经可得像个犯了错的小孩子。他想,既然已经不是当年的神才了,现在又是如此的没用,那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想着,他用手使劲捶着胸膛,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自责着。现在的他想一死了之。于是,他带着悲伤的感情来到山上的悬崖边,望着深深的悬崖,就像他心中那团抹不去的绝望。想就这样跳下去吧,死了,就不再痛苦了,就这样,他一跃而下。过了很久,他才醒过来,本以为已经到了地狱。谁知,他是神奇的穿越了,他穿越到了三国时期。在这里,他遇见了一个人---吕蒙。他对吕蒙的一举一动都十分敬佩,他觉得吕蒙是个十分有绅士风度的男人。于是,他和吕蒙成为了好朋友。仲永对于这个朋友,就好像遇见了一根救命稻草。他不再想寻死了。他把自己的一生经历都告诉了吕蒙,吕蒙也静静的倾听。吕蒙告诉仲永,他当初也是不学习,但受了孙权的一席话,他醒悟了。虽然这么大年纪了,他也决定就此开始学习,因为他的努力,他才得以有了今天的成就。吕蒙语重心长地说:“人只要肯学,就一定会成功,但如果不学的话,就永远不会有结果。”从此,仲永十分认真的学习,到了晚年,他的诗已经独绝天下了。550字 初二 记叙文
-
仲永巧遇吕蒙_60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话说仲永逝世后,在阴界到处闲游。不知不觉来到河边,有一位身披战袍、穿着战甲的人正在河边读书,书中不时飘过缕缕香味。那人正是吕蒙。仲永大喜,边跑过去边叫:“吕将军!吕将军!……”吕蒙被吓一跳,打量着来人问到:‘你是何人?’仲永回答道:“我是后世小儿方仲永。久闻将军大名,想请将军指点一二。”吕蒙便和他交谈。忽然吕蒙问仲永:“你说你曾经是一名神童,那你生前有没有过功名?”这句话说到了仲永的伤心处,不禁潸然泪下。他叹息说:‘可惜父母亲没让我学习,致我泯然众人矣。”吕蒙连忙安慰,便又问:“那你长大后为什么不读书呢?”仲永答道:“事情太多了,没有时间呀!”吕蒙听后十分生气:“怎么会没有时间?不要给自己找理由,分明是不想读书,爱读书的人是从来不会没有时间读书的。想当初,吴帝劝我读书,我也以此推托。可当我从百忙中抽空读书后,才发现读书是十分有益的,这才有了现在智勇双全的我。”仲永无言以对,自感惭愧。当想着自己该从何学起时,可又意识到自己已成鬼魂,这才后悔不已。当仲永再抬起头时,才发现吕蒙已不见了。站在自己面前的却是关yu,他抡起青龙偃月刀大叫:“吾乃汉寿帝亭侯关云长,你是何处奸贼!“说完向仲永砍去。仲永大惊,拔腿便飘,不知不觉竟飘过了奈何桥。仲永窃喜,心想:来生我一定要努力学习,不能再做那个不思进取、碌碌无为的方仲永了。初二:tfyangliu550字 初二 想像作文
-
方仲永遇上吕蒙一瞬,仲永已是小伙子。“后天就是我书斋开张的日子了,方仲永,请你为我的书斋做首诗吧!”一个书斋的老板对方仲永说。于是给书斋的老板过目,书斋老板一看,眉头立刻皱起来了,说:“算了吧,我想你还是帮不了我,我还是另请高明吧。”方仲永垂头丧气地走了,吹着习习凉风,听着潺潺流水,方仲永他恨自己,幼年不学,毫无所成,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从一个天才变成了如今落魄的一个人。于是,他心里有了自杀的萌头。上天有好生之德,时光脱离了隧道,将方仲永带到了三国时期。就在这时,东吴的的将军吕蒙遇到了方仲永,他似乎看到了方仲永自杀的萌头,于是,他立刻走了过去。他对方仲永说:“年轻人,你为何年纪轻轻便要自杀呢?”方仲永叹了口气,说:“如今,我已经一无所处了,以前,我是一个天才,我精通文学,对于文学,我无师自通,我得到了多少人的赞叹,因为我到了后来没有接受教育,到了现在,我这些才能已经消失了,我已经是一个废人了,我留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用呢?”当方仲永回到自己的时代的时候,他紧记吕蒙所说的话,他每天都认真地学习,不懂的,向别人请教,终于,学有所成,不但精通文学,而且上懂天文,下晓地理,成为一个学富五车。中学初二:笨蛋450字 初二 书信
-
方仲永遇上吕蒙改版一瞬,方仲永已经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了。“后天就是我书斋开张的日子了,方仲永,请你为我的书斋做首诗吧!”一个书斋的老板对方仲永说。于是拿给书斋的老板过目,书斋老板一看,眉头皱起来了说:“算了吧,我想你还是帮不了我,我还是另请高明吧。”方仲永垂头丧气地走了,方仲永他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要贪图小利。不让我接受学习呢?于是,他想一死百了算了。突然时光脱离了隧道,让方仲永来到了三国。就在这时,吕蒙看到了方仲永好像想自杀。于是,他跑了过去。他对方仲永说:“年轻人,你为何要自杀呢?”方仲永叹了口气,说:“以前,我是一个天才,我对于文学无师自通,后来父母没有让我接受教育,所以到现在是一个废人,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值得我留恋的了。”吕蒙摇了摇头说:“年轻人,你何必这样说呢?生命诚可贵呀!我吕蒙以前也是不喜欢读书的人,常以事物繁忙为借口不学习,但是,吴王孙权对我劝说后,我就开始博览群书,经过几番努力学习,现在学有所成,让我的同僚刮目相看了,我再也不是以前那个吴下阿蒙了。”方仲永感到惭愧,吕蒙接着说:“年轻人,你现在努力学习。也一定会像我一样学有所成的。请你不要再自杀”。方仲永点了点头,他对吕蒙说:“谢谢您,吕蒙将军,我再也不会想自杀了,我一定会努力学习的。”当方仲永回到自己的时代的时候,他紧记吕蒙所说的话,他每天都认真地学习,不懂向别人请教,终于,学有所成,成为一个学富五车的人!500字 初二 读后感
-
方仲永遇上吕蒙_50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一瞬,仲永已是小伙子。“后天就是我书斋开张的日子了,方仲永,请你为我的书斋做首诗吧!”一个书斋的老板对方仲永说。于是给书斋的老板过目,书斋老板一看,眉头立刻皱起来了,说:“算了吧,我想你还是帮不了我,我还是另请高明吧。”方仲永垂头丧气地走了,吹着习习凉风,听着潺潺流水,方仲永他恨自己,幼年不学,毫无所成,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这么目光短浅,贪图小利。从一个天才变成了如今落魄的一个人。于是,他心里有了自杀的萌头。上天有好生之德,时光脱离了隧道,将方仲永带到了三国时期。就在这时,东吴的的将军吕蒙遇到了方仲永,他似乎看到了方仲永自杀的萌头,于是,他立刻走了过去。他对方仲永说:“年轻人,你为何年纪轻轻便要自杀呢?”方仲永叹了口气,说:“如今,我已经一无所处了,以前,我是一个天才,我精通文学,对于文学,我无师自通,我得到了多少人的赞叹,因为我到了后来没有接受教育,到了现在,我这些才能已经消失了,我已经是一个废人了,我留在这个世上还有什么用呢?”当方仲永回到自己的时代的时候,他紧记吕蒙所说的话,他每天都认真地学习,不懂的,向别人请教,终于,学有所成,不但精通文学,而且上懂天文,下晓地理,成为一个学富五车。中学初二:笨蛋500字 初二 想像作文
-
伤仲永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县的平民方仲永,世代以耕田为业。仲永五岁时,不曾认识书写工具(纸、墨、笔、砚等),忽然哭着要这些东西。父亲对此作诗,立即完成,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同县的人感到奇怪,渐渐地,都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父亲,花钱请方仲永作诗。他的父亲以此认为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我听说这件事也已经很久了。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了方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让作诗,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又七年,从扬州回来,再次到舅舅家,问起方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完全消失,完全如同常人了。”王安石说:仲永的通达聪慧是先天得到的。他先天的才能,远胜于一般有才能的人。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常人,是因为他受到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的人,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尚且要成为普通人,现在那些天生就不聪明,本来就是普通的人,又不接受后天的教育,能够成为普通人就为止了吗?句解1.父异焉,借旁近与之。译:父亲对此感到惊奇,就向邻居借书写工具来给仲永。2.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译:并且在诗题上了自己的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宗族作为主旨。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译: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其中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4.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译:同县的人感到惊奇,渐渐地对他的父亲以宾客之礼相待,有的人用钱币求取仲永的诗。5.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译: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县的人,不让学习。6.不能称前时之闻。译:不能与前时所听到的相称了。7.泯然众人矣!译:消失得完全如同常人了。8.还自扬州译:从扬州回来。9.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译:从邻居家借来书写工具给他,他立刻写了四句诗。10.卒之为众人。译:最终成为普通的人。词语1.伤:哀伤,叹息2.金溪:地名,现在江西金溪3.民:平民百姓4.世:世代5.隶:属于6.耕:耕田7.生:生长到8.年:岁9.未:不;没有10.尝:曾经11.识:认识13.书具:书写的工具。13.忽:忽然14.啼:出声地哭15.求:要14.异:对……感到诧异17.焉:他,代指仲永18.借旁近:就近借来。旁近,附近,这里指邻居19.与:给20.即:立即,立刻21.书:书写,写22.并:并且23.自:自己24.为:题写25.名:名字26.其:这27.以:把28.养:奉养,赡养29.收族:团结宗族。收:聚,团结30.为:当做,作为31.意:主旨32.传:传送33.一:全34.观:观看35.自:从36.是:此37.指:指定38.作:写作39.立:立刻40.就:完成41.其:代词,代指这首诗42.文:文采43.理:道理44.皆:都45.可:值得46.观:观赏49.者:……的地方40.邑人:同县的人51.奇:对……感到惊奇52.之:代指仲永的才华53.稍稍:渐渐54.宾客:这里是以宾客之礼相待的意思,宾,本文的意思是状语55.其:他的,代仲永的56.或:有的人57.以:用58.乞:求取59.之:它,代仲永的诗60.利其然:认为这样是有利可图的。利,认为……有利可图。其,这。然,这样。61.日:每天62.扳:通“攀”,牵,引63.环:四处,到处64.谒:拜访65.使:让66.余:第一人称代词,我67.闻:听说,听闻68.之:它,代这件事69.明道:宋仁宗年号70.从:跟随71.先人: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72.还:返回73.于:在74.令:让75.作:写76.称:相当77.前时之闻:以前的名声。时,时候。之,的。闻,传闻。78.自:从79.复:又,再80.问:询问81.泯然众人矣:完全如同常人了,消失,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了。众人,常人。82.王子:王安石的自称83.之:介于主谓之间,助词无义。84.通:通达85.悟:聪慧86.受:接受87.之:它,代通悟88.天:先天。89.之:它,代天资。90.贤:胜过;超过。91.于:比。92.材:同“才”,才能。93.远:差距大。94.卒:最终。95.之:音节助词,不译。96.为:成为。97.则:那么。98.其:他,代仲永。99.于:被。100.者:不译。101.不至:没有达到要求。.至:达到。102.彼其:他。103.如:像。104.此:这样。105.其:不译。106.贤:才能。107.之:它,代后天教育。108.且:尚且。109.今:现在。110.夫:发语词,不译;有版本译为:那些。111.固:本来。112.得:能够。113.而:假设关系。114.已:停止。115.耶:表示反问,相当于“吗”、“呢”。116.通悟:通达聪慧。方仲永的三个阶段①生五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②十二三: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③又七年:泯然众人矣朗读停顿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题目理解“伤”,是“为......感到悲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文章的道理方仲永的通达聪慧,其天资比一般才能的人高得多,而最终成了一个平凡的人令人感到痛惜,人能否成才,与天资有关,更与后天所受的教育以及自身的学习有关。要学习,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和对泯灭人才环境的批评。也对应了孔子的一句话:“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相关古文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①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②而难成;久处一方③,则习染④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⑤,无车马之资⑥,犹当⑦博学审问⑧,古人与稽⑨,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⑩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11)之士,虽子羔、原宪之贤(12),终无济于天下。字词注释①选自《与友人书》,作者顾炎武。②孤陋:学问和见识浅薄。③方;地方。④习染:沾染上某种习气。习:沾染。⑤穷僻之域:贫困偏僻的地方。⑥资:费用。⑦犹当:还应当。⑧审问:详细考究。⑨古人与稽:与古人相合。稽:合。⑩庶几:差不多。(11)面墙:对着墙壁,即一无所见的意思。(12)子羔、原宪之贤: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子羔,即高柴,春秋卫人;原宪,字子思,春秋鲁人。二人都是孔子的学生。诗文翻译人们求学,不能天天上进,就要天天后退。孤独地学习,而不和朋友,就必然学识浅薄难以成功;长久住在一个地方,就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某种习气。不幸住在穷乡僻壤,而又没有车马的盘费,还应当广博地学习、详细地考究,与古人相合,来探求学习里边哪是对的哪是不对的,这样差不多能得到十分之五六。如果既不出门,又不读书,那就是不学无术的人,即使像子羔、原宪那样的贤能,也终究无济于社会。赏析这篇短文讲了人们求学的道理。一个人做学问求进取,若不能前进则必然后退。关于“不日进则日退”这一问题文章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一是“独学无友,则孤陋而难成”;二是“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三是“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犹当博学审问……”紧接着文章从“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去假设,如果是这样的话,即使有“子羔、原宪之贤”也“无济于天下”。读后有感读了王安石先生的《》,我的感触很深,方仲永这个天才,竟然会最终变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对他的遭遇仅仅只有惋惜和同情吗?恐怕还应有一些对方仲永父亲和县人的批评吧,他们为了自己的一些小利益却为社会损失了一个人才。这对社会造成的危害,难道比自己的利益更重要吗?王安石写这篇文章的目的应当不只是这个,还有对天才的看法。天才,顾名思义,从上天那里得到了才华的人。天才,当然比普通人要优秀很多,只要稍加教育,学习,就能成为一个社会难得的人才。但为什么方仲永最终成为了一个普通人。甚至连普通人都不如呢?这是因为他没有接受后天的教育,没有进步,只是原地踏步,而别人却都在努力奋斗,不断进步,最终他只有被超过。天生的才能固然很重要,但后天的教育也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缺乏后天的教育,再好的才能也会被荒废。反之,一个普通人,经过自己的不断努力,可能也会对社会做出很大贡献。要得到进步,就应当勤奋地学习。古人说:“业精于勤”。勤学是成功之母。勤能补拙。近乎智,古今中外的成功者,哪一个是不经历勤奋的学习就得到成就,得到世人的赞扬和敬佩的呢?王献之“用尽三缸水,一点像羲之”,最终成为大书法家。法国文学家福楼拜的书房窗临塞纳河,因灯光彻夜透明,被船夫当作渔灯,他对天才的认识“天才无非是长久的忍耐,努力吧!”最终他成为了一代大文豪。他们都并非是天生聪慧。他们的才能也不一定比方仲永优秀,他们的成功他们的耐心和勤奋。天才在于日积月累,聪明在于勤学不辍。一个人,天资再高,如果不勤奋学习,必干不成大事业。甚至养活自己都很困难;一个人,天资一般,如果能勤奋学习,刻苦用功,必出成果。勤学是成功里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或许我们并不是天才,但让我们现在做起,努力、勤奋地学习,必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整体把握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文章分两部分:叙事部分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最终“泯然众人”,变得平庸无奇;议论部分则表明作者的看法,指出方仲永才能衰退是由于“受于人者不至”,强调了后天教育的重要。文章通过方仲永这一实例说明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本文的语言十分精当。叙事部分仅以二百三十四字就完整地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过程,议论部分也不过七十余字,文中的每一词、句都有其确切的表达作用,而不是可有可无。例如第一段,首句交代籍贯、身份、姓名、家世,这不仅是必不可少的一般介绍,而且“世隶耕”三字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一个“啼”字,生动地写出方仲永索求书具的儿童情态;“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而自得的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不使学”三字,看似平淡,却为方仲永的变化埋下伏笔,点出方仲永命运变化的关键。第二段叙事极为简要,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结尾的议论部分,言简意深,说理严谨。对本文语言精当的特点,可以逐词逐句体察、品味。本文语言平实而又不乏感情色彩。文章以“”为题,写的是可“伤”之事,说的是何以可“伤”的道理,字里行间流露着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对“受之天”而“受于人者不至”者的哀伤之情,并以鲜明的态度表明作者的观点。问题研究1.本文为什么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本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这样安排暗含了文章的主旨,是符合作者意图的。王安石写这篇文章,意在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题目中的“伤”字,就已经透露这一点。“伤”是哀伤、哀怜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伤”仲永?因为方仲永天资非凡而“受于人者不至”,最终“泯然众人”。但这不是仲永自身造成的,不能怪仲永,因为他毕竟是个孩子,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是他贪财短视的父亲造成的。文章在首段叙事中详写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有两条线索:一条从叙述方仲永才能的突然显露到声誉日隆;另一条叙述仲永父亲从发现儿子才能到以儿子才能为谋利手段。这样写的用意:一是说明“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说明仲永未能受到正常的后天教育。至于仲永长大后才能衰退以至丧失殆尽,则是“不使学”的必然结果,当然不必多说。叙事部分已经蕴含了所要说明的道理,因此议论部分也不必多说了。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3.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5.幼年时的方仲永有哪些令人称奇的表现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补充注释1.收族:《仪礼·丧服》郑玄注:“收族者,谓别亲疏,序昭穆。”《礼记·大传》孔颖达正义:“‘收族故宗庙严’者,若族人散乱,骨肉乖离,则宗庙祭享不严肃也;若收之,则亲族不散,昭穆有伦,则宗庙所以尊严也。”因此,“收族”的意思是:以上下尊卑、亲疏远近之序团结族人,使不离散。方仲永的试笔之作“以养父母、收族为意”。“养父母”,是“孝”的表现,“收族”,是“仁”的表现。五岁的孩子能有这样的志向,这在封建时代是很了不起的。因此,难怪人们在赞扬之余,还特地把这首诗送给本乡的读书人去看,让他们来评定。2.传一乡秀才观之:“秀才”,在唐宋时是对一般读书人的称呼,跟明清两朝经过县试及格的生员不同。“一乡”,全乡。这句话应理解为传给全乡的读书人看,不是只给某个秀才看。3.指物作诗:即作“咏物诗”。过去训练儿童作诗,常常指定一件物品为题,要求在诗中既能说出该物品的特点,又能借此表达某种思想感情,是作诗的起步训练。4.明道中,从先人还家:“明道”,宋仁宗年号(1032~1033)。“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1030)曾以殿中丞知韶州(现在广东省韶关市),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当时13岁)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1033)。宝元二年(1039),王益卒于江宁(现在属江苏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1043),故称“先人”!!虚词用法一词多义“之”1.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2.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3.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4.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5.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仲永的诗。6.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事。7.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8.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9.受之天——代词,通悟。10.受之人——兼词,之于。11.卒之为众人——助词,不译。“于”1、环谒于邑人——到,介词2、于舅家见之——介词,在。3、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4、受于人者不至——介词,被,引出动作的对象。自并自为其名:自己还自扬州:从。闻余闻之久也——动词,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然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词类活用意动用法异——对…感到诧异。奇——对…感到惊奇。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利——认为…有利可图。伤——对…感到哀伤。名词作状语日——每天古今异义:1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2.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3.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4.众人:平常人,eg:许多人,大家5.稍稍:渐渐eg:稍微通假字扳:通“攀”,牵,引材:通“才”,才能。古今异义稍稍众人古意:渐渐。平常人。今义:略微。人很多。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先人”。这是对已故父亲的称呼。按:王安石父亲名益,字损之,天圣八年曾以殿中丞知韶州,三年后以丁忧离职还家,王安石随行。据此,这次还家当在明道二年。宝元二年,王益卒于江宁通判任上。王安石此文写于庆历三年故称“先人”。),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1200字以上 叙事
-
伤仲永王安石写的伤仲永里描述了一个这样的故事,讲的是有个人的名字叫方仲永,3岁就会作诗,而且非常有意境,于是轰动了全村,有一个邑人(同乡人)很看好仲永的事,于是便开始经常把仲永的父亲请到家里来,以宾客的礼节来招待他,并表示想用钱来买方仲永的诗,他的父亲便觉得这样有利可图,便一直叫方仲永到那个同乡人的家中作诗,不让他学习。没几年方仲永的诗再也没以前这么好了,又过了几年诗已经“臭不可闻”(泯然众人矣)了。生而知者之是不存在的,“天才”也是不存在的。人们的才能虽有差别,但主要来自于学习。《伤仲永》一文给我的启示是: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但如果不学习,也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就。一个天资聪颖的神童,因为被唯利是图的父亲每天带着四处走访,而不让他学习,使得“神童”竟沦为一个默默无闻的“庸人”!这能不叫人惋惜吗?神童泯然众人,责任在于他父亲,原因是“不使学”。像方仲永这样的天才,就是不学习都经过很常一段时间才泯然众人矣,由于后天没有学习,终于要成为普通的人,那么,那些本来就普普通通的人,如果不学习,岂不是连一个普通的庸人还不如吗?所以说,才能来自于学习!“神童”由于后天不好好学习而沦为“庸人”的,在历史上屡见不鲜;而本来不是“神童”、“天才”,但由于坚持不懈地奋发努力,而成为举世闻名的科学家、发明家的却大有人在。牛顿不是神童,但他终身勤奋学习,终于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爱因斯坦不是神童,大学考了两次才被录取,毕业后到一家专利局当了7年职员,他在艰苦的条件下顽强学习和工作,终于奠定了相对论的基础。不仅在科学上如此,在文学艺术上也是如此。不论是谁只要付出和他们同样艰辛的努力,都能取得这样或那样的成就。作家狄更斯、巴尔扎克等人的成功,同样深刻地说明了这样一个道理:才能来自学习!650字 六年级 叙事
-
《伤仲永》读后感《伤仲永》读后感今天,我又一次读了《伤仲永》这篇文章。这篇文章主要写了方仲永幼年时才华出众,长大后却“泯然众人矣”。读完这篇课文后,我真为仲永伤心!我哀伤仲永的父亲,当仲永五岁就会作诗时,他父亲为了利益,“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使仲永不到二十岁就泯然于众人!不过也我伤仲永,伤他随波逐流,随父亲摆布,而不提出自己的想法,毁了自己的大好前程,太令人惋惜了!人不学不成才,无论一个人天赋有多好,但如果那个人不学习,就会成为普通人,或许连普通人还不如!如果像仲永那样的人去学习,说不定历史上就有“唐宋九大家”了!一个人想获得成功,天生的才华必然重要,但后天的努力更重要!是啊!天才是由百分之一的灵感和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组成的!一个人天资一般,只要后天勤奋、刻苦,必能干成一番大事业!成功的人往往不是最聪明的,而是最勤奋、刻苦,有上进心的!连仲永这样天资那么好的人不使学也泯然众人!那我们天资不是特别好的,更就当努力学习!千万不能“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老师和妈妈又那么重视我们的学习,我们没理由不好好学习,将来一定要有所作为,来报答老师和父母!450字 二年级 叙事
-
仲永想到的“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每每读到这里,都情不自禁涌起羡慕之情,得天独厚,是多少人羡慕又嫉妒的啊!但成年后的仲永又使人深深地惋惜。文中,仲永的爸爸固然“愚昧”。为了贪图眼前小利,把儿子本应大展宏图,一片光明的前程断送了。回顾现实,人们往往为了追求经济效益而冷落了孩子,忽视了对孩子的关心,管理和教育,从而误了孩子!对于“留守儿童”,家长不便管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何必操那份闲心的旁人更是无心管理。纷繁复杂的社会,很多时候,学校的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从意义上,忽视孩子的家长,不知不觉中就扮演了“仲永”爸爸的角色。孩子,即是祖国的未来,也是父母的希望。无论天才或常人,都应该接受良好的后天教育。这样,“仲永”的悲剧才不会重演!为了我们的未来,为了我们的成功,请父母们不要再扮演仲永爸爸的角色!当然在父母照顾我们,管理我们的同时,我们也应该要勤奋才行。爱迪生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灵感。”一份精神,一份事业,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我么努力学习,才能不断进步。400字 初一 叙事
-
“伤仲永”与“江郎才尽”在王安石的笔下,曾今出现过一位非常有才华的少年天才,他就是方仲永。但是,这样一位少年天才,最终却落得个“泯然众人矣”的下场,不可不谓可惜。而在我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当中,也曾有一位少年天才。他的名字,叫做江淹。对于他的陨落,有人认为是江淹和方仲永一样,不去学习所导致的,那么,江淹与方仲永一样,都是因为不学习,才才华陨落的吗?答案是否定的,江淹与方仲永两个人,除了两人都是少年天才以外,毫无共同点。甚至两人陨落的原因,也不尽相同。方仲永的陨落,有三个方面:方父的愚昧无知,方仲永自身的懒惰成性以及乡民的热切追捧。因为方父是一个农民,世世代代以务农为业,又因为方父从未受过教育,致使方父的眼光不长远,有着一种小农思想。而当方仲永才华刚刚出现的时候,方父却只是一心想着怎样去赚钱,怎样发掘方仲永身上的潜在能量——为他带来金钱的能量。于是乎,方父便带着方仲永走街串巷,兜售方仲永的诗词。却耽误了他的学习。使得方仲永的才华最终沦为方父手中的一棵摇钱树。但是,如果说乡民们都意识到方父的所作所为其实是在把孩子推向一个万劫不复的深渊,就不去买方仲永的诗词。这样,方父便会意识到方仲永的诗词难以出售,就会去让方仲永进入学堂学习。但是,偌大的一个镇子上,竟没有一个人向方父提出要让方仲永进入学堂读书,竟没有一个当地学者提出来教授方仲永更多的知识,有的只是如过眼烟云一样的赞美。而最为重要的原因,就是方仲永自身的懒惰和不爱学习。如果方仲永想读书,他就应当向他的父亲提出这一要求。但是,他并没有提出,只有可能是他的懒惰和不愿学习。反观江淹,他在早年时,并不是没有读书。相反,他读了不少的书籍,学习了很多东西。这也为他的成名,奠定了基础。但是,他也是少年成名,他仍然是一个没有成熟的孩子。人云亦云的赞美声遮蔽了他的眼睛,使他产生了“老子天下第一”的思想。使他不再学习,而是去博取功名去了。这也是他晚年才思减退的一个重要原因。张爱玲曾今说过:“出名要趁早”。而我认为“出名要趁晚”。因为晚一些出名,可以让你看清一些事情,可以让你像一瓶陈年美酒一样。越来越香醇,越来越好。今天,故人已去,只留下后人无限的唏嘘与感慨。方仲永告诉我们:如果不去学习,就算天赋再高,也只可得到“泯然众人矣”的下场。但是,江淹告诉我们:知识的积累固然重要,但是心灵的发展则需更加重视。不然,终会落得个江郎才尽的下场。900字 初二 叙事
-
仲永巧遇吕蒙……时间一分一秒的溜去!仲永一家子肩负锄头,手拎稻谷走在弯弯曲曲的小山路上。这时,仲永的父亲累得不堪一击,吕蒙因家中有事赶家乡。看见前不远的那位老人家站不稳,便登上马头,把身一跃,便扶住了这位老人家。方仲永一见前来答谢:谢谢!看壮士单行此地,无住处,若不嫌,到我家中休息一宿,何妨?吕蒙一想:也罢!也罢!几人便回到家中!一个桌上,一碗野菜,6碗稀饭,2个已馊了的馒头!吕蒙问起:不知兄台已何称呼。仲永答到:在下方仲永!吕蒙惊讶万分:汝?汝便是神童方仲永!在下吕蒙,在此能与神童相遇,一生足矣大乐!哈哈哈!仲永连忙说起:足下乃名将吕蒙!久仰久仰!足下前称吾神童二字,吾配不起!如今吾才能已消失,泯然众人了!万万不能以二字相称!吕蒙问道:为何无缘而失?仲永答道:昔日不曾寒窗苦读,把才识早已忘却。如今,我一有时间便阅读四书五经!吕蒙不甚害羞,道:唉!早些时日,吴王与鲁肃劝我如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我却已军中多务而推辞!唉!原来我不应傲慢,应听取吴王的忠告。多以学习才对!唉,我真无脸面见圣上。仲永说:我们都乃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呀!不过,此后虚心好学,做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吕蒙猛一站起道:是啊,以后,莫以宾客之礼相待,以兄弟相称!学必有得,秉烛未晚!此后,吕蒙隔三差五的前来仲永家,拎着大堆书,钱,粮食前来!与仲永救济当地百姓。一起谈论文学!550字 初一 记叙文
-
仲永巧遇吕蒙一天,方仲永家中都开始迎秋了。大家看到这篇金黄的麦浪,犹看到一片金子在闪闪发光。所说烈日当头,但大家还是迫不及待的在金海中游来游去的捕金。… …时间一分一秒的溜去!仲永一家子肩负锄头,手拎稻谷走在弯弯曲曲的小山路上。这时,仲永的父亲累得不堪一击,吕蒙因家中有事赶家乡。看见前不远的那位老人家站不稳,便登上马头,把身一跃,便扶住了这位老人家。方仲永一见前来答谢:谢谢!看壮士单行此地,无住处,若不嫌,到我家中休息一宿,何妨?吕蒙一想:也罢!也罢!几人便回到家中!一个桌上,一碗野菜,6碗稀饭,2个已馊了的馒头!吕蒙问起:不知兄台已何称呼。仲永答到:在下方仲永!吕蒙惊讶万分:汝?汝便是神童方仲永!在下吕蒙,在此能与神童相遇,一生足矣大乐!哈哈哈!仲永连忙说起:足下乃名将吕蒙!久仰久仰!足下前称吾神童二字,吾配不起!如今吾才能已消失,泯然众人了!万万不能以二字相称!吕蒙问道:为何无缘而失?仲永答道:昔日不曾寒窗苦读,把才识早已忘却。如今,我一有时间便阅读四书五经!吕蒙不甚害羞,道:唉!早些时日,吴王与鲁肃劝我如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我却已军中多务而推辞!唉!原来我不应傲慢,应听取吴王的忠告。多以学习才对!唉,我真无脸面见圣上。仲永说:我们都乃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呀!不过,此后虚心好学,做活到老,学到老的人!吕蒙猛一站起道:是啊,以后,莫以宾客之礼相待,以兄弟相称!学必有得,秉烛未晚!此后,吕蒙隔三差五的前来仲永家,拎着大堆书,钱,粮食前来!与仲永救济当地百姓。一起谈论文学!550字 初一 散文
-
方仲永遇上吕蒙北宋:自从方仲永沦为平凡人后,整天借酒浇愁。终于,他忍受不了痛苦,找到一口井,纵身跳了下去。只见金光一闪,他随即到了一个陌生之地——时空隧道。四处散发着幽兰色的光,紫气朦胧。三国:“杀呀!!”吕蒙将军正在带领大军作战。突然,一支毒箭从暗处射来,直射吕蒙左臂,他摔下马去。金光一闪,吕蒙也来到时空隧道,遇见迷路的仲永。“奸细,哪里逃!”吕蒙朝方仲永大声呵斥,“奸细,哪里逃!站住!”方仲永不明事实,见有人向自己跑来,拔腿就跑。这时,“轰隆”一声,雷电劈中方仲永,吕蒙大笑“哇哈哈哈哈,奸细,遭报应了吧!看我吕蒙了结你!”“长兄可是吴国大将,吕蒙?”“既然知道我的名号,还不束手就擒。”“在下是金溪平民方仲永……”仲永讲述着自己的故事。吕蒙了结真相后,便双手作揖,说:“刚才多有得罪,请原谅。”“不妨事,长兄不要见怪。”吕蒙问:“贤弟是否想过,你天资过人,如果重操书本,定可以高中!”方仲永回答:“长兄之意,我也想过,可……”“当初,孙权主公让我读书,我用军中多务来推脱,可他现身说法,再三劝我,我便开始读书,自认为大有所益呀!更何况贤弟天资过人,定比我出色。”仲永有些动摇,“长兄所言极是。”经过一番交谈,二人结为好友,然后分别,各自寻找回去的道路。10年之后,仲永回到家乡,苦读经书,终于功成名就。支付宝:550字 六年级
-
当吕蒙遇到方仲永一天,吕蒙在四处征军中来到了江西金溪县,县里来了很多人,一个个都踊跃地报名参军,好不热闹,就这样折腾了一天。傍晚,吕蒙出帐散步,步入金溪边。溪水潺潺,蝉鸣“知知”,蛙声起起伏伏。竹枝随秋风扑簌作响,稀稀疏疏竹叶间隐约窥见一位农名。他双手拄这锄头,长叹一声后,仰天长吟:“儿时不读书,不知读书好。今日愿重来,仅念好读书!”吕蒙奇之,上前问曰:“你有河所思,何所愁?”农民答曰:“我乃方仲永,我儿时甚聪慧,但是我父亲不让我学习,导致我成为一个农民。”方仲永话音刚落,吕蒙便万分惊讶地说:“哇塞!你就是神童方仲永啊!佩服佩服,可你为何落得如此田地?”仲永听后,声泪俱下:“你有所不知,我爹在我泯然众人矣时,认为我无利可图,就把我辛辛苦苦赚下来的钱卷走了,至今不知所终。在我身无分文,流浪街头的时侯,县长救了我。现在,只要我耕地,他就给我住处,保我吃喝。”吕蒙得知,叹道:“悲哉,悲哉。我劝君重操书本,现在发奋,为时不晚!”仲永皱起眉头,疑惑不解地问:“为何?”吕蒙拍拍胸膛,洋溢着重未有过的自豪感,说:“其实我是东吴大将——吕蒙。原来,我只是一介武夫:头脑简单,四肢发达。吴君主劝我发奋图强,我照做了,自以为大有所益。今日,我得以劝你读书,此乃天意也。”仲永一听,脸色惨白,说:“草民有眼不识泰山,不知眼前正是大人您,请恕罪。”吕蒙笑道:“阁下天资过人,不学,实为浪费人才。以阁下的资质,不出五年,必然学有所成,何乐而不为?”仲永听后连呼“妙哉,妙哉!谢谢你的指点迷津,在下感激不尽。”说罢,两人结友而别。最终,仲永成了很有学问的人。550字 初一 抒情散文
-
《伤仲永》读了伤仲永这篇课文,我无不替拥有天生智慧的仲永感到惋惜。他的父亲和同县的人是多么的愚昧无知。本文讲的是一个天生聪慧的小孩子,因为父亲的愚昧无知,不让他学习,而只是为了谋利,来赚取财务,断送了一个可以有成就的一个人。从本篇文章,可以看出知识和文化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比如说仲永,他因为有天生的聪慧,可以为家里赚妊用。也因为他的父亲没有文化,而是一个老实的农民。就缺少了长远的眼光。如果当时,他让仲永去学习,而不带他去同县的人家里作客。也许今后的利益比眼前的利益更加的大。而他的父亲却没有考虑到这一点,这就是有知识和文化和没有的区别。人不能依靠先天的聪慧,必须要接受后天的教育。才能有大出息。一个人就算先天没有优势,但是他接受了后天的教育,并且很刻苦就能成。比如牛顿,牛顿童年身体瘦弱,头脑并不聪明。在家乡读书的时候,很不用功,在班里的学习成绩属于次等。但他的兴趣却是广泛的,游戏的本领也比一般儿童高。平时他爱好制作机械模型一类的玩意儿,如风车、水车、日晷等等。最后成为了科学的巨人。这篇可问告诉我们,人不能依靠先天的优势,要接受后天的教育。点评: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情节曲折,叙事过程有一定的起伏感,体现了情节的曲线美,引人入胜。55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