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读后感:读《城南旧事》和《呼兰河传》有感_1500字
每一座城里,都生活着一个孩子;
每一个孩子,都拥有一座城。
我总不理解,为何童年的记忆是那么难忘。直到我读懂了那两本书,《城南旧事》与《呼兰河传》,才明白原来是因为,孩子的心灵是最纯洁的,从不会沾染一丝一毫世俗的气息,所以孩子的记忆里,会有喜有悲,但,从不会有利益与欲望的交缠。
在遥远的东北,有那么一个小镇,唤作呼兰河。
在北方的崇山峻岭间,有过那么一座城市,唤作北平。
去呼兰河,看看祖父的园子。
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花儿被灿烂的阳光唤醒了,冲着人们灿烂地笑。鸟儿一不留神飞上天去了,可也没忘说一声,天上的白云又变化出了什么花样,东风又在哪里留了情;虫子在窃窃私语呢,忙着议论今春哪朵花开得最艳,哪株庄稼绿得像要滴出水来。墙头的蜻蜓总也飞不远,孩子的笑声总也停不了。那最美丽的大红蝴蝶啊,立在一株庄稼上扑扇着翅膀,倒像蝶梦一般,让人难辨孰真孰假。
天空蓝悠悠的,冲人们笑了笑,又在那里高高地呆着。
墙边的樱桃树,可从来不结果子;那花香可以传得好远好远的玫瑰,现在才刚刚长出了嫩绿的叶子。
拿顶草帽遮住脸,在这园子里放纵了睡意,悠悠睡去,给自己一个碧海蓝天的梦。
祖父的园子,永远是快乐的,自由的。哪怕祖母总是骂,祖父也陪着小小的萧红,在园子里不亦乐乎。祖母去世了,萧红便跟着祖父一句一句念诗------“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于是又想到了那棵樱桃树,它今年开不开花?
祖父是那个可以一直容着萧红的人,哪怕父母都不太喜欢她,也可以将她视作心头至宝;哪怕她顽皮在他帽子上插了一圈的花,也可以和她一起开怀大笑;哪怕那么不讲理地要淹死鸭子,也可以毫不生气地哄着她,因为他爱那个孩子,所以他可以用自己的一切去守护她。
去呼兰河,去逛逛七月十五的盂兰会。
在河边,等着月亮高高地升起来,看和尚放下一盏盏河灯。那灯光,一定会把河水照亮吧?只是不知会不会连月亮的光也掩了过去呢?
等灯慢慢灭了后,那长长一道河水上便只剩下一个玉盘似的月亮了。
去北平,去草甸子里找找。
很高很高的野草丛里,说不定藏了一个人,给我讲讲他的故事,送我一把玻璃球;说不定可以找到一个人,听我一句一句的背诵“我们看海去”那篇课文,定下一起去看海的约定;说不定能遇见一个人,经历一段有些荒诞的友谊。
我愿意相信草甸里那男人说的话------他不是坏人。是啊,一个一心要供弟弟上学的人是坏人吗?一个肯和小姑娘坦诚相待的人,会是坏人吗?一个和英子一样憧憬着大海的人,会是坏人吗?他只是用了错误的方法试图去生存而已。英子说,她长大要做一个写故事的人,但在她将要写的故事里,永远也不会有因偷东西而遭到惩罚的可恶小偷,只会有一个有着极厚的嘴唇,用无奈语气诉说着生活艰辛的人。英子的世界里,是只有善的,她看待世界的方式与大人不同,因为她是善良的,所以她身边的一切也是善良的。
去北平,去惠安馆里找找秀珍,去井窝子旁边等等妞儿。
坐在惠安馆窗户边,一边看着蚕吃桑叶,金鱼吐泡泡,一边听秀珍讲着思康三叔的故事,让她用桂花油梳头,再牢牢记住那一句让小桂子早点回家吃饭的叮嘱。
去和妞儿一起踢铜钱儿,看她一扭一扭地踢,看她一笑起来脸上那么熟悉的两个泪窝,听她愤愤地说“要找她亲妈”去,于是去偷了妈的镯子来,悄悄带她去见秀珍。
然后,不知怎的,就在医院醒来,好像一切都没存在过。很快搬了新家,有了新的生活。妈妈也以为她把一切都忘了。
那么真的忘记了吗?有些东西,藏在心底,有时会偷偷地疼。
呼兰河,是萧红的呼兰河,然而陪她长大的祖父,还是走了。
北平,是英子的北平,然而给她最大影响的爸爸,还是走了。
园子里曾经住了祖父,现在埋了祖父。
巷子里曾经笑声回荡,如今一片冷清。
时间总是会带走些什么的,所以成长,一直都伴随着失去。从儿时的小熊布偶,到相伴多年的朋友,再到童年。我们目送着童年渐行渐远,最终只在记忆的一隅留下一个浅浅的印迹,从此,我们笑得不再纯真,哭得也不再彻底。
红尘滚滚,稚嫩随时光的脚步慢慢蜕变为成熟,快乐与悲伤也逐渐变得模糊。
岁月悠悠转了几转,彼时无忧无虑的孩子如今也已长成不再纯真的大人。他们会远离自己曾经成长的地方,也会淡忘小时候的种种。然而那些过往啊,从来不曾离开过,就静静的呆在那座孩子曾经生活过的城中,不管何时推开城门,记忆总会夹杂着古旧的气息扑面而来。
不论时光已在曾经的孩子们鬓边染出多少根白发,城,永远都是他们的城,有着记忆的城。
高二读后感:心灵的归宿—读《边城》有感_1000字
我大概是一只鸟。充满了警觉,不容易停留。所以一直在飞。
——题记
《边城》作为沈从文先生的代表作,其所构筑的湘西世界,呈现出一幅秀丽典雅的山水画。矗立的白塔,古朴的吊脚楼,清澈的河水,老人、女孩与黄狗,犹如陶渊明笔下“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悠闲恬淡,又有马致远“小桥流水人家”般的别致。沈先生给我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和谐的田园牧歌的生活,还有其中更难为可贵的民族品格。天真无邪的翠翠、古朴厚道的老船工、豁达大度顺顺、豪爽慷慨的天保、热诚质朴的杨马兵……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我最喜欢的,当然是小说中的主人公翠翠了,她纯洁,天真,从不轻易动气,仿佛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撑渡茶峒溪,日垂白塔归”。翠翠与外公相依结庐在茶峒溪流边塔下,静静的河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住处两山多篁竹,翠色逼人而来。翠翠在风日里长养,皮肤黑黑的,触目为青山绿水,故眸子清明如水晶。是自然养育了这位清秀纯真、烂漫无邪的伊人。伊人翠翠,便总是那么向着远方,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溪头溪水声,似一朵微启的彼岸花,暗香疏影,只待那人与攀摘。
翠翠,是沈从文向往的优美人性与人生的化身与极致。她清澈透明的性格,青春的觉醒和萌动,朦胧的憧憬和少女羞涩的美妙心态,象征着爱与美的人性与人生,“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这本书中有不少处环境描写动人心弦,例如: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篁竹在月光下皆成为黑色。身边草丛中虫声繁密如落雨。间或不知道从什么地方,忽然会有一只草莺“落落落落嘘!”啭着它的喉咙,不久之间,这小鸟儿又好象明白这是半夜,不应当那么吵闹,便仍然闭着那小小眼儿安睡了。
这段话的精妙之处就是作者将湘西的景色写进了爱情,让读者读到的不仅是爱情的纯真和原始的淳朴美感,更有湘西的美景映入脑海,两者相得益彰,让这本书的文字更加具有自然的美,因此也给小说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当今社会的人太过于浮躁,缺少了一种内心的宁静,许多人追求物质上的满足,但心灵上的充实才是真正的满足。
读完这本书,有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感动,在无声之中牵动着我的心弦:其实我们每个人心里都有一座边城,它既是我们的枷锁,也是我们的归宿。
相关推荐
-
呼兰河传读后感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500字 高二 读后感
-
呼兰河传呼兰河传读后感在愉快的假期中,我怀着如饥似渴的心情,读了现代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这本书不是一部长篇小说,而是萧红对自己童年的一个完整回忆。内容由三大部分组成:有诗歌篇《最是深情片语诗》,有散文篇《回头不知身何处》,有小说篇《梦里依旧是家山》。内容非常丰富,令人难以忘怀。虽然有些内容比较深奥,我似懂非懂,可我依然喜欢阅读。萧红的诗文优美,令人动容。当我读到诗句:“绿色的海洋,蓝色的海洋,我羡慕你的伟大,我又怕你的惊险”的时候,我深有感触,不由地想起了海南的水,也是那么湛蓝,那么碧绿,它以宽阔的胸怀包容着千千万万的生命,可有时也会生气,波涛汹涌巨浪翻滚……我还记得有一年,我和亲人去上坟,当我来到爷爷的墓前,我不由想起作家萧红的《拜墓诗》:“跟着别人的脚迹,我走进了墓地,又跟着别人的脚迹,来到了你的墓边……”作家的诗真是让我浮想联翩,刻骨铭心。当然,萧红的散文和小说更是充满语言魅力,久久回荡在我的心中。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我受益匪浅,虽然说不出太多的感受,但我记住了萧红是这么说的:人生除了冰冷和憎恶以外,还有温暖和爱,所以我应该向着“温暖”和“爱”的方面,怀着永久的憧憬和追求。呼兰河传读后感“那粉房里的歌声,就像一朵红花开在了墙头上,越鲜明,就越觉得荒凉。”合上《呼兰河传》蓝黑的封面,苍凉感在心中郁结。这部萧红在自己的生命尽头为故土呼兰河城所作的传,笔力所触之处尽见生之挣扎与死之漠然。小城里的每一个生命,都像那漏粉草房里含着眼泪的歌声,卑微、孤苦、凄凉。与小城中熙攘凄清的死亡图景截然不同的是,萧红家里的后花园是蓬勃盎然的生命绿洲。在这里,“一切都活了”——它们活得有色彩:蝴蝶是白的、黄的、大红带金粉的,蜻蜓是金的,蚂蚱是绿的;活得有生气,花像“睡醒了似的”,鸟像“上天了似的”,虫子就像“在说话似的”;活得有自由,倭瓜愿意爬上架就爬上架,黄瓜愿意开花就开花,玉米愿意长多高就长多高……后花园中的一切,无不展现着原初生命的自然样态:生动,活泼,肆意汪洋。掩卷沉思,这部为呼兰河城所作的传,又何尝不是萧红为自己所作的传呢?萧红终其一生寻找的,不过是寻常人家的爱与温暖,平常生命的独立与自由。不幸的是,“半生尽遭白眼冷遇”。萧红借助自己手中的笔,描画了如真如幻的后花园中的生命意象,让自己回返童年,无法掩抑的是她对爱与生命的憧憬和追求。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节变化不落于俗套,偶有悬念骤生,波澜迭起,出人意外,事件的发展过程体现了作者的创新构思。1000字 高二 读后感
-
《呼兰河传》读后感_800字在我的知识的海洋里,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呼兰河传》这本书。每当我经过书店门口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然而,此时此刻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驻足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觉得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节选主要讲的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还被她的婆婆说她有病,说她不能受凉,还用棉袄把她蒙起来,蒙的没头没脑的连脸也不露出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说怕她受凉。真是太虚伪了,如果将心比心,如果有人这么对待她的女儿,她会怎么样。 真是不知道她被折磨过多少次,“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这句话竟然是小团圆媳妇自己对“我”说得,可想而知她一定是不止一次被这样折磨了,接下来真如她所说的该“洗澡”了,但此“洗澡”非彼“洗澡”,她的洗澡是被她婆婆在众人面前把衣服扒光扔进滚热的热水中,还被人按着头,从头上浇水,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洗澡是非常享受、舒服、惬意的,而小团圆媳妇却洗的吱哇乱叫的,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折磨! 她最后被烫昏过去了,就这样连续洗了三次才肯罢休还说是为了驱邪;就这样被折磨了六七天里,她都是不饮不食的昏睡;就这样她家里的人还说“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用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四五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六七天,这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一定会问他们还有没有人性,这样对待一个小姑娘,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更可恨的是在小团圆媳妇死的那天,埋葬她的那天去帮忙埋葬的人却好像是过年回来的,而不是出丧回来的,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萧红说的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人性愚昧到如此地步,人情冷漠到如此地步,怎能让人忘却呢? 这就是我对《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800字 高二 读后感
-
高二读后感:《托尔斯泰传》读后感_1500字《托尔斯泰传》是那位写了著名的《巨人三传》的罗曼·罗兰著,著名翻译家傅雷译。作家没有从“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传记套路写起,而是一上来就是“俄罗斯的伟大心魂”,采取“直指人心”的方式,从传主的作品入手,来分析传主作品中的思想及其在国内外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力,探寻传主思想发展和心路历程。 读完这本传记后,想起之前写的《战争与和平》读后感,才感到肤浅和无礼。罗曼·罗兰也曾写到,《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问世时,“大半法国的读者不免短视,只看见无数的细枝末节,为之眼花缭乱。他们在这人生的森林中迷失了。应当使自己超临一切,目光瞩视着了无障蔽的天际和丛林原野的范围;这样我们才能窥见作品荷马式的精神,永恒的法则的静寂,命运的气息的强有力的节奏。统率一切枝节的全体的情操,和统制作品的艺人的天才,如《创世纪》中上帝的威临着茫茫无边际的海洋一般。”这段文字可以作为阅读《战争与和平》一书的总纲。接下来,罗曼·罗曼用详细准确的笔触分析了《战争与和平》全书的章节内容。文中指出“大将军库图佐夫便是俄国民族的心魂和它服从运命的代表”。对于《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托尔斯泰,他写道:“他思想的自然的动作,使他从关于个人命运的小说,引入描写军队与民众,描写千万生灵的意志交融着的巨大的人群的小说。他在塞瓦斯托波尔围城时所得的悲壮的经验,使他懂得俄罗斯的国魂和它古老的巨大的生命”,由此便产生了《战争与和平》一书。列宁曾经说过:“俄国有列夫·托尔斯泰写出了《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样的作品,德国想要灭亡苏联俄国是不可能实现的!”不过,罗曼·罗兰对于托尔斯泰在书中大段的“哲学的唠叨”也颇有微词,认为这些“哲学的唠叨”破坏了全书的“诗意”。说到这里,我们不禁想问一句,既然《战争与和平》体现了俄罗斯的国魂和它古老的巨大的生命,那么中国的国魂和古老的巨大的生命力又是什么呢? 罗曼·罗兰还给我们揭示出了托尔斯泰心底角落里的一些隐秘的思想,比如,他写道:“肉情并未战败(它从没有被战败),情欲与神的争斗秘密地在(托尔斯泰)心中进展。在《日记》中,托尔斯泰记述三个侵蚀他的魔鬼: 一、赌博欲可能战胜的; 二、*欲极难战胜的; 三、虚荣欲一切中最可怕的。 在他梦想着要献给别人而牺牲自己的时候,*欲或轻浮的思想同时占据着他:某个高加索妇人的形象使他迷恋,或是‘他的左面的胡须比右面的竖得高时会使他悲哀’。”还写到托尔斯泰年轻时的放荡,托尔斯泰也曾自陈那时过着“堕落、猪狗不如”的生活,伟人也不是没有低下的情操,只是在神与魔的交战中,神最后占了上风。 罗曼·罗曼还写到托尔斯泰与亚洲的中国、印度和日本等国人士的交往,他的思想在这些国家也产生了影响。尤为值得可提的,是他的“不抵抗主义”,准确地说是不主张暴力抵抗,后来的印度圣雄甘地曾经和托尔斯泰有过书信往来,他对英国人采取的“非暴力不合作”的斗争主张也许正是受到托尔斯泰的启发。 读这本《托尔斯泰传》,可以使我们看到托尔斯泰的崇高和伟大,他的惊人的坦诚,他的曾经有过的卑劣和不堪,以及他和妻子索菲亚之间的幸福和思想相左的痛苦。托尔斯泰最后带着一名医生离家出走,病倒在一个小车站而死去。当他的年迈的病体还躺在床上的时候,大批的警察、间谍、记者等围住了那个小站,沙皇与教会都瞩目着这个即将离世的老人,期望从他身上得到关于他曾经攻击过基督教会的最终的忏悔,可是最终没有得到;沙皇更害怕托尔斯泰的离世会引发民众*威的骚乱。 最后,说点题外话,以前曾经读到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怀着孤独、寂寞的心情遍游欧洲各国,见到托尔斯泰时,曾经抱着托尔斯泰的双脚,称他为“精神上的父亲”,那时尚对此理解不深。看完这本传记,才感到托尔斯泰是一座有着巨大磁场力的山,从本传记中亦可见出他如海洋般深邃广大的思想情怀,罗曼·罗兰在书中不止一次地提到“托尔斯泰的天才”,他的确当得起“精神上的父亲”这个称谓。当然,要体会托尔斯泰的思想情怀,只有从书中的字里行间去亲身体会,也许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就触动了你,挠到了你的痒处,获得精神上的洗礼。 托尔斯泰是不朽的,他会像一颗恒星一样,永远照耀在人类思想文化的天际!1200字以上 高二 读后感
-
高二读后感:读《边城》有感_900字“一条小溪,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还有一条方头渡船。”《边城》的开头,如同一位长者悠悠地讲着故事一般,于平静处见着波澜,于朴实处透着光辉。 故事发生在一座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村。清澈的河溪,青翠山坡上坐落着美丽的白塔。终日摆渡于两岸之间的年轻小伙子仿佛是青山绿水的钟摆,在似水流年中日渐苍老。在他笑容堆起来的皱纹里,有着人类最深刻的悲哀:对幸福的渴望及对渴望落空的恐惧。翠翠,老船夫的孙女,她的幸福就是老船夫的幸福—找个好人家。船总顺顺有两个优秀的儿子,大老天保,二老滩送。两兄弟同时喜欢上了摆渡老人的孙女。这幸福本来看得见也摸得着,可近在手边的幸福却突遭意外—天保大老死了。这件事的发生,让老船夫都对自己产生了怀疑。他无法像从前那样从容地而对大老的父亲和二老滩送,他的举止中多了一份不知所措造成的做作,他的笑容里添了一份馅媚。这个风烛残年的老人,在临死之前为翠翠幸福所做的最后的努力,在他撒手人间的刹那又一次落空了。址后的结局是,所有的幸福都不会回来了…… 这本小说,哦,也许应该叫它故事。文中的用词极简练,每-个字都承担着表达作者意图的重任,人物间的对白含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不知不觉中,人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梦幻般的地方,一个与尘世隔绝的人间仙境,没有尘世喧嚣,没有怨恨欺骗,每个人都那么善良质朴。文中的翠翠、老船夫、大老、二老、顺顺……他们虽是虚构的人物,但各自都有鲜明的性格:翠翠的天真调皮,船夫的忠厚老实…… 作者沈从文描绘出湘西质朴的风土人情,使我们这些习惯了喧器,曹杂,在冷漠的水泥森林中生活的都市人看到了人间真情:翠翠与祖父浓厚的亲情,二老、大老对翠翠朴实的感情,翠翠对二老美好单纯的爱情。 人间美好的真情,是人类精神的瑰宝。在竟争越来越激烈的社会中,许多人迷失了自己,对社会,朋友、师长或许都存有戒心。过多的猜忌是阻止人们真情显露的重要原因。同时,有的人为了打例对手,面对别人的请教则尽最多留一手,生怕自己的秘方外泄。如果真的是这个样子,人活在世上是不是有点太累了? 生活是美好的,生活要的就是快乐。活得轻松一点吧,世间有许多值得人珍惜和留恋的东西,真情就是那最宝贵的财富。900字 高二 读后感
-
读城南旧事有感_城南旧事读后感“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来,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这是林海音小说《城南旧事》小说中反复出现的几句歌词,概括了作品描写离愁的内容,让人听了不禁感到哀愁。这个暑假,我读了这一本散发淡淡离愁味的《城南旧事》。《城南旧事》描写了林海音少年时代所见所闻的5个生活小故事和几个悲剧人物,但通过这5个悲剧故事及其背景的描写,却真实地体现出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黑暗与穷苦潦倒。读者以小女孩英子的眼睛来观察社会、感受社会,不禁让人感到更加真实。起初我读这本书,觉得特别有意思,认为林海音把素贞的疯傻、父母不标准的普通话和与朋友一起玩的画面描写的惟妙惟肖。可是我看到后面才发现,每一段故事的后面总会有人离开英子,特别是小说的最后一个故事结尾写到:爸爸的花儿落了,我的童年结束了,更让人感到一种浓浓的离别之情。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洗涤。以前,我总是认为每个人都会一直陪伴着我,无论是爸爸妈妈还是老师同学,我都不希望他们离开我,可是他们总有一天会离开我,这是每个人都不可避免的呀。“离别”这个词,在一个人生中不知要经历多少次。以前我有一个好朋友,我和她每天都在一起玩,我们是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我们犯了错会一起哭,得了奖会一起笑,可是有一天,她却告诉我她就要转学了,我们相信总有一天还会再见面。可是现在距离那一天已经几年了,她却了无音讯。有句诗是这样吟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意思是说人们有离别的痛苦、团聚的欢欣,月亮也会有阴伏晴出、团圆亏损,这些事古往今来难以让人称心。所以,我们既然知道每个人都有离开我们的那一天,我们就应该更加珍惜眼前的人,是朋友也好,是敌人也好,他们每个人都是我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过客,珍惜和他们在一起的每一秒吧。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750字 初中 读后感
-
读呼兰河传读《呼兰河传》有感向倬贤早听妈妈说过,读完《呼兰河传》就像看了一部悲剧结尾的电视剧一样让人难以释怀,总想找人说说,总想找人分担分担。暑假来临之际,我就迫不及待地阅读了这本书。文章一开始就写“严冬封锁了大地”,在这样的季节里,地皮冻裂了,人手冻裂了,就连小狗也冻得整夜整夜地叫,最直接的景物描写,一下就带我走进了寒冷的呼兰河小城,在这个小城里生活着一群平凡而又无知的人,他们照着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跳大神,唱大戏,放河灯,他们总是把希望寄托在鬼神身上,一年四季他们老老实实地接受苦难加注在身上的考验,风霜雨地,受的住的就过去了,受不住的,就寻着自然的结果。尽管每个人的人生都在禁受着一年四季的考验,但至少也该有奋斗和抗争吧,又怎么可能逆来顺受呢?可见呼兰河小城它就是一座没有思想和精神的死城,即使天上的太阳有时显得特别大,那也是没有温暖的。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依然是祖父和祖父的园子,祖父就像那仅剩的一缕阳光,温暖着作者幼小的心灵,在这个园子里,作者就像那园子里的倭瓜,黄瓜,玉米,蝴蝶……一样,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成长;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世界绝不是那房子里的狭窄世界,而是宽广的;在这个园子里作者的笑声不知有多大,自己都会感到震耳了。在这里,“花开了,就像花睡醒了似的。鸟飞了,就像鸟上天似的。虫子叫了,就像虫子在说话似的。一切都活了。都有无限的本领,要做什么,就做什么。要怎么样,就怎么样。都是自由的……童年永远是最纯真,最美好的岁月,即便是作者后来有悲凉凄苦的人生,但这些美好的回忆依然温暖着她,支撑着她。小说最让我心情低沉的是小团圆媳妇之死,作者虽没有具体写她挨打的过程,可是那“不分昼夜,一直哭很久……”可见她禁受了怎样的摧残和毒打。到后来不哭了,愚昧而又迷信的婆家人左次右番地请胡仙,跳大神,闹神闹鬼,周围的人也说长道短,说死说活的,只到把十二岁的小团圆媳妇整死。小说中另一个让我佩服的人物就是冯歪嘴子,他是个敢于追求又敢于抗争的勇敢者,当不幸降临,他失去了最爱的妻子还要抚养两个嗷嗷待哺的孩子,左邻右舍都说他这回可非完不可时,他却照常地活在世界上,照常地负起他那份责任。他就像是注入呼兰河小城的一股新鲜血液,让人振奋,让人改变,让人不向命运低头。“从前那后花园的,而今不见了。老主人死了,小主人逃荒去了。”物是人非,人去楼空,好一派荒凉凄惨的景象。这让我想去李清照词中的那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记忆中那无人过问的往事已积满了灰尘,尽管回忆充满了苦涩,但也充满了温暖,所以作者忘却不了,难以忘记。六年级:向倬贤10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呼兰河传读后感我们那些所谓的不合时宜的社会共同价值取向,不仅逼死某些人,也逼得某些人开始报复社会,开始进行反社会性的杀人。比如说厦门的陈水总,他就是一个长期遭受冷漠、蔑视和无助的人,最终导致他心里失衡,纵火而直接导致了47人的惨烈死亡。这何尝不是在告诉我们,我们一些固有的价值观念有时候不仅会逼死人,也会害死一些无辜的生命。社会是一个整体,任何一次歧视和对别人的心里压迫都可能带来悲剧,有可能产生蝴蝶效应一般波及自身。而我们作为一个新时代的社会基体,我们更应该学会去平等地对待他人,不歧视,不压迫。作为新生的社会基体,也许我们的改变,会带来一代甚至数代的思想观念的更新改变,我们有义务让我们的思想跟上我们的社会,让我们的社会更平和,踏向更高的文明进程。3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传》,作者萧红。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想出去走走,多些感受阳光、芳草、感受那些单纯而温暖的笑脸。萧红——这个内心敏感丰富外表刚强的女子,在写完《呼兰河传》后心中的炉火逐渐无望的熄灭了。但丁说:“生活于愿望之中而没有希望,是人生最大的悲衰。”我体会着萧红心中那个叫“呼兰河传”的悲哀:冰冷深入骨髓,笼罩着作家的后半生,然后她滑入黑暗、无边无际。萧红是以对家乡小镇的体验进入写作,这种写作与童年深刻独特的记忆有关。萧红有着真切的乡村体验,作品中充满原始的气息,这种原始的血气构成另外一种美学意义上的美。她的文字是生命的体验,在作品中渗透的是粗糙的生命体验,充满苦难,她的文字很少文学的修辞、粉饰。这种作品风格在五四以来表现启蒙、小资的作品中找不到。300字 四年级 读后感
-
《呼兰河传》读后感这个寒假,老师让我们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当然,推荐阅读书籍并不是只有这一本书,而是因为我格外喜爱这一本书。在《呼兰河传》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是第三章祖父的大花园,祖父的大花园里有蜜蜂、蝴蝶、蜻蜓、蚂蚱、应有尽有。花园里不仅有昆虫,还有许许多多营养丰富的蔬菜,,有嫩绿的黄瓜,金黄的玉米和胖胖的倭瓜等。这个花园里有小生命、有欢乐、有昆虫、蔬菜、玫瑰、树木,每时每刻都有生命在成长。不仅有这些,还有无穷无尽的乐趣呢!不信,我带你去瞧瞧!你瞧!小作者把韭菜当做野草砍掉,把狗尾巴草当作谷穗留着。你们说说这是不是趣事呢!趣事可不只这一个。有一次,祖父和小作者到园里浇花,小作者拿着装满水的水瓢,往天上一扬,还大声喊“下雨了,下雨了。”但这不算最有趣的,我个人认为最有趣的事是在祖父帽子上带玫瑰花,那时,祖父在地上拔草,他当时知道“我”在捉弄他,可他却不知道“我”在干什么,给祖父帽上插了三十朵玫瑰花,“我”一边插花一边笑着,祖父忽然说:“今年春天雨水大,咱们这棵玫瑰花开得这么香。二里路怕也闻得到的。”“我”听了笑得哆嗦。全部插完后,“我”跑回了屋,祖父也跟来了。祖父刚一进门,祖母、父亲、母亲见了大笑起来。而小作者笑得最厉害,在炕上打滚。祖父把帽子摘下来一看,原来玫瑰香并不是因为今年春天雨水大的缘故,而是因为那花就在他头上。“我”连忙说了一句:“爷爷,今年春天雨水大呀!”祖父也跟着我们笑了起来。这可见祖父十分幽默。这本书是作家萧红的一本自传体小说,萧红从一个四五岁小女孩的视角,既写下了童年时和祖父的欢快生活,又写下了童年时的凄惨生活。我看完《呼兰河传》这本书后,似乎自己跟着自己走了一遍,体会到了作者的欢快和凄惨。700字 六年级 读后感
-
《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话是高尔基说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一个人只要读书就是在进步;也就像爬阶梯一样,每爬一层,就代表离终点又近了一步。所以,我们不仅要读书,还要爱读书。都说人活到老学到老。我现在读的书是我的语文老师给我们推荐的一本书,《呼兰河传》。作者是萧红,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也都在写萧红小时候的一些事情。主要人物有:萧红﹑萧红的外祖父﹑团员媳妇﹑有二伯﹑冯歪嘴子。为什么说主要人物有萧红的外祖父而没有她的爸爸妈妈和她的外祖母呢?就是因为萧红的爸爸妈妈和外祖母对她很坏,一点也不关心她;而她的外祖父就不一样了,对她格外的好。所以文章中写萧红的爸爸妈妈和外祖母的内容很少,而有一部分都是写萧红小时候和她的外祖父的事情。除了这些,还有团员媳妇﹑有二伯和冯歪嘴子。他们三个都有不同的命运,团员媳妇只有十二三岁,却被她的婆婆活活的给烫死了。有二伯没有固定的住处。而冯歪嘴子还要拉扯两个孩子,太辛苦了。从一开始读这本书,就可以读出萧红小时候是孤独的。到后来她的外祖父去世了,后花园也安静了不少,萧红更孤独了。文章的大体意思也就是这样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写的挺好的,正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读。我希望其他的学生也能读到这本书!《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以自传体小说为题,曲折的回忆起在呼兰河城和祖父的点点滴滴,思念和祖父在后花园里,一起种黄瓜、倭瓜、玫瑰等等。这本书中最让我难以忘怀的就是:祖父在拔杂草,小萧红就摘了一些玫瑰花戴在祖父的草帽上,祖父还说今年雨水多,玫瑰花十里飘香。等到祖父发现的时候大家已经笑得前仰后舍,一个个都长着大嘴巴,哈哈大笑。这本书展现了当时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荼毒了的人们的灵魂作了深刻的提示。作者在字里行间控诉了传统封建礼教给人们带来的迫害,并深感劳动人民深入骨髓之中的麻木、愚昧与落后。小团圆媳妇的遭遇使我心有不服,好好地一个姑娘被老胡家给活活折磨死了,当众脱掉衣服,抬入滚烫的热水中,人们用手按住她的头,用热水往头上浇,这样折磨了三次,折磨一次昏一次,最后小团圆媳妇被折磨的生病,最终因病而死了。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多么一件让人心急如焚的事啊,宁可出事也没有人想填平它,可见当时的人们是多么的愚昧!《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童年,是幸福的,快乐的,是美好的,人们常说童年是人生长河里的最美得一朵浪花,是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在萧红眼里也应该是这样吧!《呼兰河传》就是讲的作家萧红把自己记忆中的童年生活符号像一串红辣椒一的把它挂在我们的眼前,抒发了她温暖的回忆,来慰籍着自己孤独的心灵。她写的她的家庭,爸爸和妈妈对她很凶,很冷淡,祖母也对她不好,但祖父对她很好,她喜欢和祖父一起一整天都呆在小院子里,和祖父、昆虫一起来玩,祖父还经常教她念诗,学知识,在祖父的院子里是快乐的,自由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怎么样就怎么样,祖父也是由着她的。在祖父院子里的这段时光也许是她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了吧!还有团圆媳妇,她的命就太苦了,她十二岁被送进了名声挺好的老胡家,但就是这,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嫁进去,天天做这个,做那个,天天拉车,还得受婆婆严刑打骂,天天身上有伤有痕,一开始还挺乐观,后来生了病,治不了,最终年纪轻轻的死了,后来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被人慢慢忘掉了。在她笔下一个个她童年故事令人心痛,从小没有父母爱,虽然有祖父爱,但祖父死后,也就没有人爱了,一直孤独寂寞。看看我们现在的美好时光,有家人疼,有家人爱,还可以学习,和萧红比,我们太幸福了,但有时还不珍惜。懂不懂和父母吵架,不认真学习,太不应该啊!读了这本书,我明白了要珍惜我们眼前的幸福生活。《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那“野台子戏”也很有趣:台上的戏子扯着嗓门喊,台下街坊邻里拉家常,如果一人嫌太吵说出来,立刻就还嘴说“这又不是你家的戏台!”如果还还嘴就打起来了。因为有习俗的约束(娶亲不能告诉女方),姑娘们都带上最漂亮的首饰。一到了晚上,亲戚才可以送礼物。更有趣的是,问“看戏”的人演的什么戏,却一问三不知。跳大神是最古老的习俗了:“大神”(和祭祀差不多)先“请神”,如果不“上身”(或“二仙”(他助手)对错了),就烧香点酒,再闹要上红布,再闹就杀鸡(再闹就不行了)。之后跳完后跳神者就拿了酒,染了布,煮了鸡。从中我体会到了小城呼兰河那浓郁的习俗。《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我读了萧红写的《呼兰河传》,它讲了小城呼兰河—萧红童年的事。从书中可以看出,呼兰河是多么的冷:过了一夜,就冻得门都打不开了。而且生活多么的单调:种菜﹑背诗,有时去看跳大神﹑去参加娘娘庙大会……但萧红却写得惟妙惟肖,如“在这大泥坑上翻车的事不知有多少,一年除了被冬天冻住的季节之外,其余的时间,这大泥坑子像它被赋给了生命了似的,它是活的。水涨了,水落了,过些日子大了,过些日子有小了。大家都对它起着无限的关切。”这段话中,萧红并没有抒情,但大泥坑子的形象却有血有肉,深入人心。作者小时候是多么的天真:因为祖父烤过“掉井猪”和“掉井鸭”,作者叫牧童把家禽往井里赶。《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呼兰河传》描写的是旧时代的呼兰河城。呼兰河城是作者萧红小时候生活的地方。萧红写的非常生动,我仿佛看到了呼兰河城一片热闹的景象。那里车水马龙,花草茂盛,那里有小河慢慢的流淌。但是,在一条小路的旁边却有一个好大的泥坑,那里每年都会淹死牲畜和小孩,人们却想不出办法,有人说要种树,有人说要拆墙,虽然把坑填平很简单,却没有一个人想起,我感觉那里的人很愚笨。书里的语言非常的奇怪,好像很不通顺,上句不搭下句,但是又非常的好懂。书里的故事非常好玩,有跳大神、扭秧歌、看河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这里的民俗很丰盛,让我见识了很多。这里的人们生活很贫苦、艰难,没有一点儿绚丽的色彩。他们还很封建迷信,活着就是活着,死了也就死了,他们感觉死了到了阴间要比活着还要好。那里的人都非常的奇怪,人死了后他们也要观看一番,就好像是没见过死人似的,哪怕每年都有人被吓死。《呼兰河传》让我了解了旧时代的人们的生活,极其平淡无味,封建无知,我们不能像他们那样,一定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不做那些愚昧无知的人。1200字以上 四年级
-
呼兰河传读后感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小说中的大部份人物毫无人性,叙述惨烈、残酷。遮避在我们生活周围的事情太多,我们往往看不到太多的真相,萧红让我们没有遮避地直接进入生活,不掩饰也不修饰在她看来自然的、有生命的东西——它们构成文学的审美对象。萧红在一篇文章中曾写道:“这是凶残的世界,失去了人性的世界,用暴力毁灭了它吧!毁灭了这些失去了人性的东西!”(《同命运的小鱼》)。这失去了的人性,我们在萧红的作品中俯拾皆是。人性的冷漠。王寡妇的独子掉河淹死了,她自此疯了,但疯了还忘不了自己的悲哀,隔三差五的哭一场,但哭完仍得回家吃饭、睡觉、卖豆芽菜。人们虽对她有恻隐之心,不过为时甚短罢了,不久就把这事忘记了,偶尔还有人偷她的菜,但她还是平平静静的活着;造纸房里,私生子被活饿死,因为是初生的孩子,算不了什么,也就不说他了;狗在咬一个讨饭的,主人问“咬什么?”仆人答:“咬一个讨饭的”说完了也就完了,可见这讨饭的活着是一钱不值了。作者笔下呼兰河的人性是麻木的人性“人活着是为饭穿衣。人死了就完了。”人性的冷漠,在作品中成为一种正常的存在状态。人生的麻木活着是无望的,生老病死只是人们逆来顺受的事情,人们只好把希望寄托在为“鬼神所做的事上”如:跳大神、放河灯、娘娘庙大会等。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呼兰河,那是一个既偏远又热闹的寒带小城,冬天,严寒可以冻裂许多许多……只是因为冷。百无聊懒的生活使人们愚昧无知、麻木不仁,总是希望生活中出现一些小插曲,让自己像看戏一样作一位旁观者,以打发那些无聊与寂寞的时光。所以,交通要道上坐落的那个“大泥坑”,无人问津、无人整治、无人填埋,纵然不断地有骡马、小孩、猪禽掉入,纵然要过着提防不幸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提心吊胆的日子。但是,能旁观、能喝彩,能议论,人们就很满足了。除此之外,一些约定俗成的活动也是人们摆脱空虚的绝佳选择。跳大神的、唱秧歌的、放河灯的、看野台子戏的、看庙会的……真是热闹非凡!但很显然,举办这些活动除了能让人们聚一聚、露露脸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驱鬼求神、祈愿幸福生活。而生活真的就会因此而好起来吗?“我”和“祖父”是在第三章才出现的,但其实也不算是小说的主人公吧,但却是小城里很多故事的见证人与旁观者。小说中,“我”所能感受到的温暖,绝大部分是来自祖父对“我”的关心与呵护。祖父的慈祥与温和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我”的童年及成长。这或许是多年后的作者最值得怀想与思念的地方了。祖孙俩相依相伴,有着无穷的快乐……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如果说小说一定以情节为标准的话,那呼兰河传的情节实在没有多少跌宕起伏,但如果从艺术感染力为标准的话,那本书显然是一座高峰。譬如作者描写儿时的那个园子,“园子里就只有一棵樱桃树,一棵李子树,因为樱桃和李子都不大结果子,所以觉得他们是并不存在的。小的时候,只觉得园子里边就有一棵大榆树。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太阳一出来,大榆树的叶子就发光了,它们闪烁得和沙滩上的蚌壳一样了。”画面总给我以一种真实的温馨感。从文艺学的角度,诸多大家都对此书评论诸多,我浅显阅罢不足言之。但仔细思考,一本文学经典从来便不是以有趣和有用为目的的,它往往直击心灵最深处,让人莫名的为之感动。作者在描写劳动人民的生活,揭示他们的贫苦、愚昧、麻木的时候,讽刺幽致则使人感到悲凉、凄苦。但这种苦中又有种隐隐的温暖,可能就来自人物的一句笑话,但又不会像看漫画书一般笑,只是深切地感受到人物所遭受的一切,这也正是作者的讽刺幽默所产生的优郁的美感效应。这种美感效应,往往使内心的不羁被慢慢驯服,对历史和现实有更为成熟的认识。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在呼兰河这小城里,充满了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跳大神啊。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里很有钱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生日不好的女孩子即使是家财万贯也取不得。看,旧时代的人就这样男孩子总比女孩子地位高,家里没钱人家根本不把你当人看。《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的暗影中,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令人惋惜的。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最近我读了一本书——《呼兰河传》。它是我国著名作家萧红写的一本书。有人说《呼兰河传》不像是一本小说,而我却觉的《呼兰河传》是对我引响最大的一本书。《呼兰河传》写的基本都是萧红童年的故事。那时的人们都很迷信,对萧红的只有歧视,而她的祖父对她的爱却是无穷无尽。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读了让人不忍发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小朋友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萧红的童年基本上都在那充满迷信的小城——“呼兰河”里渡过的。呼兰河传读后感300字呼兰河,多美的名字!却是一个“人吃人”的小城。整部小说的思想内容围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小城的风土人情,真实而生动地再现了当地老百姓平凡、琐碎、落后的生活现状和得过且过、平庸愚昧的精神状态。“黑暗”、“冷漠”,除了这些词,我再也不知该用哪些词来形容了,在那座城,可怕的不是鬼怪,不是战争,而是生活在自己身边的那群人。而《呼兰河传》中最值得啧啧称赞的是那洗炼精简、毫无刻意雕饰痕迹的语言。这或许也是我喜欢读现代中国文学的原因吧。这段时期的作品,语言通俗易懂,毫不晦涩,特别是能融入一些俗语和口语,让人觉得亲切、真实而熟悉,自然也增加了语言的临摹功能,将人物、事件、景物描写得生动形象。小说在结构上也是别出心裁的,其安排脱掉了小说创作的俗套子,采取了由面到点的结构形式。作者先从整体上把握呼兰河小城,以及小城里的人和事,使读者对于背景有一个直观明朗的感觉,然后再将笔触集中到一些典型人物的身上以及在他们身边发生的故事。这样的艺术手法会渐渐地将读者带入小城中,去看、去想、去悟……1200字以上 三年级
-
呼兰河传读后感放暑假了,抱着一叠从学校图书馆借的书回到了家里,喜欢泡上一杯茶走进书中与人物对话,呼兰河传读后感。记忆中脑海里仍然浮现着《我和祖父的园子》中那个名叫萧红的小女孩的调皮可爱,一直想去认真地读读她写的那本《呼兰河传》,我也把这本书放在了最后的阅读中。带着这样一种美好的印象,深切的渴望,我在一个午后翻开了这本《呼兰河传》。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这是在文章的第一章所出现的一个镜头,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不能不是他们的悲哀!作者在文章中一直写到"我家的院子是很荒凉的",这就为里面人物的悲剧埋下了伏笔。文章中的团圆媳妇是一个美丽可爱的小姑娘,她才十二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一户人家做童养媳,刚来时是那样的健康、活泼,一个人孤单地生活在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尽心尽力地做事,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在人们眼里,婆婆打她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没多久她就匆匆地离开了人世,让她的家人辛酸的不是她的死,而是自己为了她用了那么多的钱,使了那么大的劲,这是一个赔本的买卖。与其说团圆媳妇的死是被吓的,还不如说她的死是被封建社会害的。我不知道在这个村庄里,在这座城市里,在旧中国这片土地上,还有多少像团圆媳妇这样受到迫害的人,一个团圆媳妇死去了,还有更多的像团圆媳妇这样的女人在受着迫害!王大姑娘的死,胡家媳妇的死…在那个年代里,她们的遭遇在人们看来是司空见惯的,是自作自受的,是没有人可以挽救的。这不由得让我想到了我们的新社会,人们在知识中变得更加的睿智,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美好的生活,没有男女的不平等。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在童年里,我们可以自由地玩耍,没有烦恼,没有纷争。春天,我们可以在三月春风的吹拂下去放风筝;夏天,我们可以在游泳池里去享受水的清凉;秋天,丰收的季节来到了,我们可以品尝美味的水果;冬天,我们可以和雪人去亲近,享受那晶莹的世界。相比较,我们的童年更是幸福的,我们更是幸运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1200字以上 四年级 读后感
-
呼兰河传读后感400字呼兰河城,一个密闭的小镇,把当地古老悠远的风俗文化保护得非常完整,把当地村民的淳朴、善良保护得非常好。被传承了的风俗文化生生不息,用她那沙哑沧桑的声音唱出摇篮曲,用她那干瘦粗糙的臂膀背着抱着,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成功继承了她骨子里的“良好品质”的新生儿,既封建又迷信,既麻木又呆滞。呼兰河城,被萧红藏在了心底里,只有在孤身一人时,才敢悄悄地掏出来回忆起往事,虽仍对有祖父相伴的童年趣事抱有眷恋,但依旧不敢忆得太清楚,怕又忆起那些不堪,怕又忆起那些难堪。即便是一件随手就能解决的小事,也非要任其膨胀发展,闹出点乐子,惊扰惊扰这死水般的生活,使其不至于太平淡。镇上的大泥坑,是居民嗑瓜子找乐子的风水宝地,是居民求得心安的绝顶借口,是居民、牲畜遭难的坑。这坑,坑了可怜的生命,也坑了善良淳朴的人性,只留下围圈看戏的躯干,只剩下麻木、空洞。在呼兰河城里的所有人,虽仍生在世,却早已厌恶这劣迹斑斑的现世,早已以冷漠的架势苟延残喘地活着,哦——不,确切地来说,应该是在消磨时间,静候死神的驾到。打从心底里去羡慕死后的地狱,因为那里无忧无虑,有从人间烧来的大房子、丫鬟、车等一切“大馅饼”,宁肯过着啼饥号寒的生活,宁肯饿得前胸贴后背,也要给死去的人风风光光的体面,却吝于多瞧一眼那些正受着饥寒交迫折磨的还活着的人,甚至还因为这些可怜人的痛苦而幸灾乐祸,恨不能让他们更苦一些。这是多么荒唐可笑的事情啊,把憎恶的活人逼死,竟还为自己的“正义之举”沾沾自喜,却又不禁怜悯他们的死去,嫉妒他们的解脱,羡慕他们的丰衣足食。呼兰河城的百姓是很淳朴、善良的,可他们的头脑一旦被封建迷信、伦理道德这些“正统思想”灌输进去,就会变成封建文化杀人的 “罪犯”、“帮凶”。不论人事的对与错,不管人与事的真与假,只要是有悖于封建迷信伦理的,一律扼杀,而且务必要快、狠、准。小团圆媳妇的死,只能怪她太活泼、不懂“规矩”、不合传统,听跳大神的人的话用开水洗澡治病,却活活被烫死,这只能是罪有应得的了;王大姐与冯歪嘴子不顾世俗眼光自由恋爱,所以王大姐难产而死是恶有恶报,但冯歪嘴子没去寻死着实让众人大失所望。这些违背伦理道德的人,是有罪的,他们是那个时代的大逆不道的罪人,他们的死是理所当然的,是无可厚非的,几乎没有一个人为此痛心惋惜,几乎没有一个人为他们哀悼,只有厌恶,只有唏嘘。除此之外,能让他们痛心疾首的,大概就是为什么家里不多一只鸡或是一只鸭,而要多出了一个人。鸡鸭这些牲畜能不断地给人产出财富,一只母鸡能生出至少一个蛋,而蛋又能孵出小鸡,鸡又生蛋,这样周而复始的,就有好多鸡好多蛋可以拿出去卖成钱。而人呢?既不会生蛋,又不能产奶,只会哇哇大哭使人心烦,只会吃喝拉撒使人心疼花走了的血汗钱,最重要的是把人卖了换回来的钱也远远比不上那些牲畜的卖价。如果这世上真有那么一种戏法,那他们就祈祷那最好是能把人变成鸡鸭这些“摇钱树”,哪怕是自己的骨肉,也能欢天喜地地等待变来的宝贝,他们会轻轻地抚摸着变来的皮毛、手脚、耳朵,咧着嘴哼着曲儿的,抱着宝贝回家。在呼兰河城的百姓心里,人是一文不值的东西,身为一个人,却去蔑视一个人的价值,去反感一个活着的人,去守护腐烂发臭的封建伦理道德。明明长着人的模样,但每一句话、每一举动、每一想法都没有是人会做的,不像人,像个半人半兽的畸形物种,用心良苦地大费周章地用伦理道德、人皮来装扮自己,但终不敌潜在的兽性,就肆意使其暴露,肆意地“吃人”。其实,呼兰河城不仅仅是萧红的故乡,也是过去中国社会的缩影,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社会,一个以吃人为乐的社会,到处都是封建伦理道德的刑地,到处都是人性的坟墓,到处都是活人的炼狱。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呼兰河传的读后感【篇一:《呼兰河传》读后感】这个暑假,我看了一本萧红写的《呼兰河传》,便沉醉在这本书中了,它把我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独特。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噢!噢!”。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凄苦。许多人说过一些不会掉进坑里的办法,如:有的说拆墙,有的说种树,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它让我感慨:多么愚昧的人民呀!在他们的脑海里就要顺应社会,顺应天意,人是不能违抗天命的,这真是他们的悲哀啊!在萧红童年的后花园中,她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因此也不禁让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也是这么无忧无虑,自由自在。快乐的学习,快乐的玩耍,快乐的……似乎干什么事情都是快乐而幸福的,而萧红的童年就是快乐而寂寞的。这更让我感受到了萧红在离开家乡来到香港后,她更加怀念自己的故乡和童年,用自己那轻盈的文笔写下了这篇文章,没有什么幽美的故事,但处处是故事。茅盾曾经说过: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的小说,而在于它于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些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这本经典的小说生动、形象地讽刺了人们的无知、愚昧,同时,萧红用了幽默的语言,描绘了如此让人同情、痛恨的一件件事。《呼兰河传》这部作品是萧红后期的代表作,她通过这部作品,描述了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但是,读到后面,会觉得非常沉重。在尾声的时候,萧红写了她的祖父已经死了,而后花园的主人也不见了,让我读了,觉得更加凄惨、悲伤……《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还久久地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当中!【篇二:读《呼兰河传》有感 】我最近在读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呼兰河传》,它是一个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叫萧红的女作家写的,我觉得她的文笔非常大气。萧红以灰色的笔调描述了呼兰河。书中,萧红用轻盈的笔调写下了她的童年,其中,萧红很多次提到了她的祖父与她嬉戏玩耍的场面,因为在家中,只有祖父最关心她,而其他人却非常歧视她。书中有一处情节最是我难忘,萧红趁祖父不注意,往他的帽子上插满了玫瑰花,祖父却没有察觉,还说:“这季节的玫瑰真香啊!”萧红在旁边哈哈大笑。读到这里,我感觉萧红的童年是过得非常无悠无律同时也感到自己身在童年感到高兴,是呀,童年是上帝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所以我们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童年。我又为萧红感到惋惜,因为她31岁就死了,如果她不这么早死的话,也许还能给我们留下更多更好的作品。平淡得像秋水一样,一个灰色的天空,灰色的道路,灰色的城市,灰色的社会。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人们再善良,也抛不开那些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抛不开,倾家荡产、家破人亡也是必然的。呼兰河畔的生活,故事里充满了那时候的人的迷信的影子,什么海龙王啊,什么叫魂啊的,说来说去还不是为了个大泥坑。那里人是萧红那年代最平凡的一种人,靠自力更生却摆脱不了小市民的身份,为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喋喋不休。烂漫的笔调下刻画出的一个寂寞的世界。迷信还是迷信,跳了大神,给人去病。看了生日再去嫁,若是生日不好但家财万贯的男孩是可以嫁得的。虽然这么愚昧,这么这个样却在这么个家庭还有这么个温馨,点点的那种,好像炊烟一样迷茫,摸也摸不着,碰也碰不透〈呼兰河传》里的故事,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的,苦闷和寂寞也一样,而这一心情投射在《呼兰河传》上的暗影,但见之于全书的情调,也见之于思想部分,这是可以惋惜的,正像我们对萧红的死一样惋惜。啊,真想永久停留在童年。可是时光总是要走的。那就用一颗善良、热情、奋进的心来好好珍惜、感受这如花的大好时光吧。【篇三:呼兰河传读后感700字作文】这是我在暑假开始前买的一大包书中最吸引我的一本,所以,也成为了我最先注目的一本书,萧红《呼兰河传》读后感。全书共分七个章节。每个章节之间没有连贯,全书中没有一个始终的人物,但构思独特、描写细腻。我喜欢书中的一些人物,如作者的祖父、小团圆媳妇等。我也讨厌过一些人物,如老胡家的婆婆、作者的祖母等。我特喜欢作者描述的“火烧云”,光看介绍就觉得它很漂亮,那种云真是变化高手,在变化的同时,还有着鲜艳的颜色,有红,有黄,有紫。对着这般景致,便无酒也令人醉。我最气愤的就属小团圆媳妇的“惨案”。被老胡家折磨得生不如死,还被大家认为是妖怪,遭到大家的冷嘲热讽,硬是被人三次扔进了装满热水的水缸,晕了整整三次!最后死了。一个活得好好的人,就这样被迷信的死神弄死,可看出迷信多么可怕。跳大神虽是那里的传统,但传统也有好有坏,它就属于一种迷信。因为迷信,才导致小团圆媳妇遭大家的辱骂,甚至受到虐待。性格古怪的有二伯也让我有些好奇。特别是有东西不给他看让他知道会骂,但带他分享他又不要,让我感到有些莫名其妙。还有他那“跳井”、“上吊”的事,也使我觉得十分有趣。呼兰河城虽小,但在萧红的笔下,我仿佛看到了那里的风俗情景,以及她的少年生活和亲人亲情。这个小城十分令我向往,如果我能去那,一定会去看那里的“火烧云”,看那里的风土人情,看看作者小时的家!【篇四:《呼兰河传》读后感350字】这几天天我读了一本叫《呼兰河传》的书,书里讲了好多萧红和祖父有趣的故事,想知道就往下看吧。我记得这本书里有一段特别有趣的故事,讲了萧红与她的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生活充满了乐趣。如:萧红在后园里摘了一束玫瑰,给祖父戴在草帽上,而祖父却浑然不知,还说:“今年春水大,花香二里都能闻见。”从这能看出祖父非常疼爱萧红。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那个大坑里淹死过许多人、猪、狗、猫、马……那个大坑家家户户都知道,就是没有说把这个坑填平。在那个年代,人们不管多么善良,心里也有那些百害而无一利的旧思想,土办法。文章的开头觉得还是非常轻松的、非常好的【篇七:《呼兰河传》读后感】这个寒假,我有幸阅读了萧红的著作《呼兰河传》。整本书主要描写了作者儿时的故乡黑龙江呼兰河县的特色,风俗及小时候熟悉的人物和印象深刻的事。《呼兰河传》全书分七大章和尾声,第一和第二章节主要写了全县的三条街与当地跳大神,放河灯,看野台子戏和庙会等风俗,其余五个章节写了与作者同住一条街的邻居和亲人,把祖父的和蔼可亲,冯歪嘴子的辛勤质朴,有二伯的古怪性格描写的淋漓尽致。这个小城并不繁华,而且十分的封建和落后,在那里,由于人们的迷信和愚昧无知,发生了一个个悲剧,另我印象最深的是命运凄惨的小团圆媳妇,她生了病,高烧不退,婆婆不仅不带她去看病,反而还请了个骗人的“法师”,最后把她丢到滚烫的开水里洗澡,结果不但没有治好她的病,反而还要了她的性命。那里的人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名知道可悲也不愿意反抗,我看着看着也增添了很多怜悯和痛恨。作者还描写了很多童年的趣事,在房顶上采蘑菇那段就非常有趣,好好地去房顶采蘑菇,却弄的鞋子掉进了锅子里,弄了一锅的泥浆汤。还有一次,作者把花儿插在了祖父的帽子里祖父非但没发现,还笑着说:“今年花儿真香,隔着几十米都能问道香味儿”。这也让我联想到了自己,童年的美好时光是多么的让人留恋,我们都要好好地珍惜,长大了才不会后悔。《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看完这本书,我在想,每个人的童年竟然如此的不一样,作者童年生活的地方尽管那里充满着无知、愚昧、苦难、悲凉,甚至绝望。但是她还是用最平和的语气描述着一切,以一颗包容的心将一切的不美好都包容了,让我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吧,将来再来回味这份属于自己的美好童年。【篇八:呼兰河传读后感】在寒假时候,我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最开始时,并没有感觉它有多好看。等我静下心来,细细品味,才越来越觉得它的精彩。作者萧红细腻地表写了旧时代的呼兰河。在她的表述下,我渐渐地走进了80多年前的东北,一个衰落的村庄。村子里面,只有灰色的街道,灰色的人生,灰色的社会……整个村落就像暴风雨前的天空一样,乌云蔽日,没有半点色彩。这里的村民,活着的目的仅仅因为活着,生的普普通通,死的平平淡淡,让人觉得呼兰河的人们,缺少了些什么。随着小主人的视角——一个生活在呼兰河小镇里性格鲜明的小姑娘萧红,我慢慢体会到呼兰河的生活。小姑娘萧红有一个快乐的童年,在她的童年里,只有:祖父,“我”和后院。在后院里,萧红与祖父一起生活,一起玩耍,一起劳动……“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应该就是这个样子的吧。好羡慕他们的后院,好想跟萧红一起,也让她的爷爷一次次藏起我的遮阳帽,总放在同一个地方逗着我们玩……读着读着,我不仅会想起自己童年的乐事,一个人呆呆的笑着。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童年。在每个人的童年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羡慕别人的童年,别人也羡慕着我的童年。当我读到小团圆媳妇不幸去世了时,我的心很纠结,跟萧红一样愤愤不平。她才只有12岁本该是一个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年龄,而她却被过早地卖给了老胡家做媳妇。旧时的童养媳,在这里我初见端倪。一个健康、活泼的小姑娘,因为穷,因为生活,被卖做童养媳,没有妈妈疼,这已经够可怜了,可她拼命的干活,还是动不动就会遭受到婆婆的打骂,遭受一个说是为了让她更听话、更懂事的婆婆的“教诲”。一朵还没来得及盛开的鲜花,就此夭折了。小团圆媳妇她没能变得“更听话、更懂事”就去世了,而这一切的一切,难道只是因为她婆婆的残忍、愚昧和无知吗?我隐隐觉得,这也是呼兰河人们生活态度造成的。一个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淡得提不起劲的生活,对别人的生死,就更加麻木了。他们对生活的麻木,使他们已经失去了区别于动物的“人”的味道,是消极!是愚昧!怎么连改变的念头都不会有?我震惊,呼兰河的人们怎么了,80多年前的呼兰河人为什么与我知道的生活这么不同?那个扎花店的工人年复一年给祭祀的纸人穿上亮丽的衣裳,怎么就不会想到打理一下自己,难道不可以跟手中的纸人一样整洁亮丽吗?也许,那里的人们,已经觉着,生不如死,死后,就可以有漂亮的房子、花园、大马、仆人、一年四季不同时期盛开的鲜花……正是这种消极的生活态度,扼杀了小团圆媳妇。读这本书时,愉悦陪着沉痛,随着小主人公萧红的脚步,我偷窥到旧社会的腐败一角,很庆幸那只是萧红的童年。呼兰河留给萧红的,正是萧红想要告诉我们的吧,让我们了解过去,了解历史,永远不要重蹈覆辙。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