汝河钓韵1200字以上

汝河钓韵

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穿过斑驳的老城门,踱过沧桑的石拱桥,静静地伴着古老的汝河信步徜徉。

此刻,堤岸上的树木大多已改了容颜,换了装束。木兰的叶子凋落殆尽,枝头却孕满小桃一般的花蕾,外边裹着褐色的毛茸茸的苞片,它正暗暗地攒着劲,好在来年春天尽情绽放。石楠还是油绿葱翠,团团红果如红豆般鲜亮,像玛瑙般晶莹,平添了几分成熟的风韵。枇杷肥厚的绿叶簇拥着白色的花朵,暗香浮动,清雅怡人,连蜂儿也忘了节令不肯离它而去。红枫已老,残叶当风,却依然洋溢着穷且益坚的豪气。垂柳婀娜,满头金发随风飘舞,不时地把发梢浸在碧水里洗濯,不改那少女的爱美之心。

河滩上长满野草,那草色却迥然不同。离水较远的一片枯黄,脚踩上去会发出兹兹的响声,有如踏在积雪上。离水较近的是半黄半绿,那软软的富有弹性的感觉,就像是踩在厚厚的地毯上。而半浸在水中的则碧绿如故,生机盎然,让人感悟到水对生命的滋养。一丛丛的芦苇另有一番迷人的韵致,翠绿的纱裙已换成金色的旗袍,而戴在发髻上的洁白绒毛更让它显得妖娆妩媚,仪态万方。

绕过一片茂密的芦苇丛,眼前的河面宽广而开阔。河水澄澈,波光潋滟,闪耀着蔚蓝的庄严与沉静。河边有几个冬钓者,他们身着短大衣,脚穿防水鞋,安坐在折叠小凳上,左边是装备包,右边是竹鱼篓,前面摆放着三五根钓竿。他们并不聚集在一起,彼此间隔着一定距离,不说话,也不抽烟,目光坚定,神情安详闲适点缀在岸边,给冬日的汝河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望着冬钓者的身影,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姜太公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垂纶于磻溪河畔(又名伐鱼河)。太公生在商世,因见纣王无道,遂弃官隐居,终日以垂钓度日。后来终于被周文王发现,文王礼贤下士,亲到伐鱼河畔迎聘,奉为军师。于是,姜太公就辅佐文武二王伐纣灭商,开创了西周数百年基业。白居易在《渭上偶钓》诗中说姜太公“钓人不钓鱼,七十得文王”,可见太公钓鱼志不在鱼,是为得明君而辅之,施展才华,建功立业,造福黎民。

望着冬钓者的身影,我不禁想起当年的严子陵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垂纶于富春江上。子陵博览群书,少有高名,与刘秀同游学。刘秀做了皇帝以后,思贤念旧,绘影寻访,希望他来一见。子陵不愿受封为官,乃隐名换姓,反披羊裘,隐居桐庐富春江钓鱼。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云:“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可见子陵钓鱼志不在鱼,是为表明自己不慕名利的高风亮节。

望着冬钓者的身影,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张志和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垂纶于江湖之上。志和字子同,年十六游太学,举明经。曾上书朝廷,为唐肃宗赏识,供奉翰林。后因事贬谪,遇赦后以亲丧不复仕,扁舟三江,垂纶五湖,自称“烟波钓徒”。唐李德裕评张志和:“隐而有名,显而无事,不穷不达,严光之比。”这位亘古未有的超级“钓鱼迷”,其志也不在鱼,只为彰显自己“枫叶落,荻花干,醉宿渔舟不觉寒”的旷达洒脱和“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的悠闲自得。

望着冬钓者的身影,我不禁想起当年的袁世凯是不是也像他们一样垂纶于洹水之上。在风雨飘摇的晚清,袁世凯政治上的显赫与成功,引起了满清王公大臣的慌恐,摄政王载沣以宣统帝的名义颁旨,令袁世凯“回籍养疴”。袁便隐居安阳洹上,终日清心垂钓,还特意拍了张“渔翁独钓”的照片登在报刊上,又请人画一幅《袁公垂钓图》挂在客厅,以示与世无争。当然袁世凯并非真要归隐江湖,不过是等待时机东山再起,他朝夕于是、念兹在兹的唯有“权势”而已。

那么,眼前这群冒着冬寒在汝河垂钓的人又是为了什么呢?看到一位带着眼镜举止斯文的钓者收拾渔具准备返回了,便上前搭讪:“今天收获怎么样?”他晃了晃手中的鱼篓:“今儿运气不佳,蹲了一整天只钓了条斤吧重的鲫鱼。”我说:“到宿鸭湖鱼市上可以买到又大又肥美的各类鲜鱼。”他笑了起来:“这你就不懂了,钓鱼的人并不是为了吃鱼。钓鱼其实是钓娱,只为娱不为鱼,拿起鱼竿,其乐无边,一竿在手,无忧无愁!”我说:“没想到钓鱼还有这等妙处。”他把装备包背在肩上:“这当然!钓鱼可以修身养性。寻找一个水碧草芳的幽雅所在,打好窝子,上好鱼饵,下好鱼钩,就可以静静地等着鱼儿上钩。聆听着悦耳的鸟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什么都不用想,全神贯注地盯着水面,专心致志于浮漂的动静,工作的劳累,生活的烦恼,精神的倦怠,心理的压力,全都烟消云散,杳无踪影。常言说的好:拿起鱼竿,丢掉药罐;一竿在手,延年益寿。我的体会是举竿垂钓,旷性怡情;静坐凝视,胜似练功。”他走了两步,又回头对我说:“垂钓算得上一项有品位的休闲运动呢,它具备赏画的绚丽,吟诗的飘逸,弈棋的睿智,游览的旷达。”

眼镜走了,我还在回味咀嚼他的话。我开始理解汝河垂钓者的精神境界了,他们非为名来,非为利往,既不贪求权势,也不渴慕功业。他们追求的是淡泊闲适的生活,平和愉悦的心境,放旷无羁的个性,健康豁达的人生。得之坦然,失之淡然,争其必然,顺其自然正是这群垂钓者的最好注脚。

江上明珠——石宝寨

1200字以上 高三 记叙文

从重庆市丰都鬼城顺江东下,大约经过一百公里后,在长江北岸,重庆市忠县石宝镇的中心,有一坨南北走向、孤峰拔地、四壁如削的巨大石山,它的南面倚山建有巍峨雄伟、耸入云霄,共十二层楼的红色塔楼。这就是被誉为“江上明珠”的石宝寨。

石宝寨是怎样得名的呢?传说这坨石头是女娲娘娘炼石补天后遗留下来的一块五彩石,故当地人民叫它“石宝”。后来,明末农民起义将领谭宏据此为寨,因此,又叫“石宝寨”。又因它形似玉印,所以,又名“玉印山”。整个山寨由“巨石”、“红色塔楼”、“山顶庙宇”三部分组成。

下了船,过了一段青石板路,走过五百多米后,就到了前寨门,寨门的门楣上镶嵌着“石宝寨”三个镏金大字。寨门的两侧蹲坐着两樽守护着寨门的威武铜狮子,跨进寨门,一条三米宽的石板路通向塔楼。在路的右侧,有一个供往来游客休息的花园。整个花园围绕着一个圆形的水池修建。花草树木、亭台轩榭,烘托出了园中的幽静。

沿着石板路向前走,这座悬崖峭壁、四壁如削的石宝寨就耸立在面前。只见寨身岩壁上,镌刻着一些名人题词。如田纪云题写的“江上明珠”;钱伟长题写的“川东奇秀”等。再沿着石级往前走,就可见到一个石牌坊,在牌坊的牌楣上刻着“必自卑”三个大字,大概是取“登高必自卑”之意,说登上石宝寨,你一定会感到自己是渺小的。它告诫我们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谦虚谨慎,不要自高自大。

过了石牌坊,向南走二十余米,就来到塔楼门前。只见寨门上雕刻着一些动植物,取其“福”“禄”“寿”“喜”之意。门楣上竖直刻着“小蓬莱”三个字。传说,住在蓬莱仙岛的何仙姑路经此地,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于是在此居住了多日。后人便称此地为小蓬莱。在“小蓬莱”下面,有碎瓷片嵌成的“梯云直上”四个大字。寨门外有一个向外凸起的吊角楼平台,这是为了供游览者摄影取景修建的。

进入寨门,就到了石宝寨的主体部分——红色塔楼,这是石宝寨最吸引中外游客的地方之一。塔楼依山而建,共十二层楼,越往上楼越小,通高56米。全楼采用具有地方特色的穿抖结构修建,没有使用一根铁钉。塔楼每层末端均向上翘起,还有各种栩栩如生的动植物雕塑,如龙、仙鹤等。塔楼临江的墙壁由凿了1-3个直径为1米的圆孔和许多小方孔窗户组成,这种设计,既有利于游客远眺长江,又有利于减轻塔身重量,保持楼内通风干燥。为防止塔楼木料被虫蛀,所有木料都采用马桑树,在使用前,将木料晾干,再用药水浸泡等干后才使用。塔楼修好后,再在所有木料上刷上一层红油漆。这些保护措施使塔楼木料在400年后的今天仍然完好无损。每一层楼由几根到十余根大圆柱支撑着,全塔共用了100余根这样的圆木。为了使塔身稳稳地靠在岩石上,每一根柱子都微微向岩石方向倾斜。越往上,倾斜度越大,使红色塔楼紧紧贴在岩石上,其目的是想把塔楼的重心落到岩石上。

从楼梯盘旋而上,在第二层楼,有巴曼子刎首留城的雕塑。传说春秋时,外族入侵巴国,巴国危在旦夕,巴王求救于楚国,楚国提出要求出兵后巴国割三个城池给楚。后在楚国军队的帮助下,巴国取得了胜利。楚索城,巴曼子刎首而留城。后来,当地人民感其忠义,于是改地名为“忠州”(现称忠县)。继续盘旋而上,每层楼都有塑像、画像、名人字画等。到了第七层楼,除了可从楼梯爬上去外,还可出西头的小木门,沿着一条石梯,攀着链子而上。据说这条路在还没有修塔楼前,是人们上下的必经之道。攀着铁链继续向上,就到了山崖南边的一个小平台,人称“望江台”。站在这里,数公里之外的长江尽收眼底。

在望江台的北边,就是山顶庙宇部分。山顶庙宇从南到北依次由“天子殿”、“玉皇殿”、“王母殿”三大殿组成。三大殿分别有“四大天王”“玉皇大帝”“瑶池祝寿”、“八仙过海”等塑像,给石宝寨罩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其实,这些塑像是后来加上的。早先的石宝寨是有和尚有庙宇的。1919年新文化运动传到了石宝,当地一个叫邓牌的乡绅,在“民主”“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发动进步青年将寨上的数百樽菩萨毁坏并推下了石宝寨,从此石宝寨上就再没有菩萨了。在王母殿北面的一个小屋里,一个小和尚手拿錾子在打石洞。这就是流米洞。相传,石宝寨上的这个洞能流出大米来,每天流出的米仅供和尚们吃,后来一个贪心的和尚就拿着錾子想把洞打大些,多流出米来。岂料流米洞不但没有多流出米,反而从此不流米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为人切勿贪心,要知足常乐。

继续向北走,就到了山顶后院,院内有一门铜炮,据载称:这是石宝人民在同治年间,用来抗击外来侵略者的武器。

站在庭院向东望去,一座现代化的城市拔地而起,那就是石宝移民新城。今年三峡二期水位淹没到此后,石宝城将全迁到新城。那时,石宝寨的四周将是一片汪洋,石宝就成了一艘名副其实的江中巨轮了。

沿着庭院左边的石级辗转而下,经过“二墩岩”,又回到了前寨门,这时,你回头再看一眼那夕阳辉映下的石宝寨,你会情不自禁地赞叹:“石宝寨真不愧是长江上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二
散文
1200字以上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