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上的蒙古包
草原上的蒙古包
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
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堤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一望无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为它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
蒙古包古称穹庐,还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为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毡子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米,围墙高17米左右,大门朝南或东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则可以容纳数百人。它共有四大结构:哈那,天窗,椽子和门。哈那就是蒙古包围墙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壮观。但是,面积这么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并不常见。
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大多使用游动式的蒙古包,一种可拆卸,一种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车或马车拉运。
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游牧时也适用蒙古包居住。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开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
看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
河北沧州任丘市研究院学校六年级:银子嘉
相似题目
-
草原上的蒙古包在广阔无边、茫茫绿海中,屹立着一个个屋顶圆圆,极富特色的建筑——蒙古包!蒙古包看上去小巧玲珑,端庄可爱,可“肚子”里却出人意料的庞大,像个小仓库,堆积着各色各样的用品。它室内空气流通,不闷不热。太阳晒进来暖洋洋,冬日飘雪也照样暖和,炎炎夏日也成了一处乘凉之地,快活自在。蒙古族的人民属于游牧民族,这蒙古包不怕狂风吹也不怕暴雨打,在草原上这片气候不定的地带,成为了一种固若金汤的“城墙”。蒙古包构造孰厚,以木杆子作为其主要支撑部件儿,是蒙古包能够屹立不倒的核心部位,依蒙古人的做法,之后就是将毛毡做其屋顶、墙壁,覆盖在木杆子上面。这其实是人类早期建筑形式,骨架形结构被赋于了人类历史上智慧的结晶,是多么值得令人赞叹啊!蒙古包的建筑方位也很值得研究,借鉴了当地地形、气候、风水等各种因素考虑,蒙古包包门开向东南,巧妙地避开了西伯利亚的强冷空气,同时,又不失考量地沿袭着他们吉祥的古老传统:面对日出方向。帐内中央,安放着不大不小的一个火炉,火炉旁堆放着炊具,而火炉顶上的奇妙之处,就莫过于是开了个小天窗。火炉边铺着地毡,摆着极为精致的雕花木桌。包门两侧悬挂着牧人的马鞭、弓箭等用具,彰显着游牧民族的个性。蒙古包,是蒙古人民得以在草原生存的重要之物,现在,也成为了游牧民族文化最闪亮的瑰宝!500字 四年级
-
草原上的蒙古包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堤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一望无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为它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古称穹庐,还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为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毡子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米,围墙高17米左右,大门朝南或东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则可以容纳数百人。它共有四大结构:哈那,天窗,椽子和门。哈那就是蒙古包围墙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壮观。但是,面积这么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并不常见。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大多使用游动式的蒙古包,一种可拆卸,一种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车或马车拉运。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游牧时也适用蒙古包居住。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开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看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650字 六年级 状物
-
草原上的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蒙古包虽然不像徽派建筑那样有名,也不像苏州园林那样美丽,但它依然保存着自己民族独有的特色。保存着蒙古族的民族传统。蒙古包是许多蒙古人民的日常居住地,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牧区。一圆形天空,通烟器,包门小。朝南或者朝东南。在古时候,它还有好几个别名,分别是“穹庐、毡帐还有毡房。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最大有蒙古包约可容纳600人,最小的蒙古包大约可以容纳20人。蒙古包的架设非常简单。一般是搭建在风水好、水草适宜的地方。先根据蒙古包的大小画一个圈,然后就可以按照这个圈的大小进行搭建。蒙古包搭好后,人们便开始装饰蒙古包的内部。铺上厚厚的地毯,放上一两张既舒适又漂亮的小床,四周再挂上镜框和各种美观的装饰。现在一些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给蒙古包增添了许多色彩。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便内部面积确很大。它不但采光条件好,而且不怕风吹雨打,冬暖夏凉。蒙古包不像徽派建筑那样有名,不像苏州园林那样美丽,但它以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而保存下来。四年级:童童400字 四年级 状物
相关推荐
-
草原上的蒙古包_750字作文网专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草原上的蒙古包中华民族是一个历史悠久,民族众多的国家。在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进程中,人们积累了丰富的民居建筑经验。中国民居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蒙古包就是其中之一。在辽阔的蒙古草原上,寒风呼啸,大堤上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一望无垠的草原是蒙古族人民自由放牧的大舞台,蒙古族是一个游牧民族,最适于游牧民族居住的就是蒙古包,因为它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他在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古称穹庐,还称毡帐,帐幕,毡包等,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这些名称逐渐被“蒙古包”所代替。蒙古包整体为圆形凸顶,顶上和四周被厚厚的毡子覆盖。普通的蒙古包,顶高3。3~5米,围墙高17米左右,大门朝南或东南。最小的蒙古包,直径有300厘米左右,大的则可以容纳数百人。它共有四大结构:哈那,天窗,椽子和门。哈那就是蒙古包围墙支架,蒙古包的大小以哈那的多少来区分,通常分为40个,60个,80个,100个和120个。哈那为120个的蒙古包,面积非常大,有6000多平方米,远远望去,如同一座巨大的城堡,十分壮观。但是,面积这么大的蒙古包在草原上并不常见。牧民创造的蒙古包,有着蒙古族典型的特色。蒙古包分为固定式与游动式两种样式。半农半牧区大多建造固定式的蒙古包,周围墙壁用土砌成,上面用苇草搭盖;游牧区大多使用游动式的蒙古包,一种可拆卸,一种不可拆卸。可拆卸的蒙古包以牲畜驮运来迁移,不可拆卸的靠牛车或马车拉运。蒙古族传统民居,流行于内蒙古自治区等地。除蒙古族外,哈萨克族,塔吉克族等民族游牧时也适用蒙古包居住。自从有蒙古族以来,人们开始使用蒙古包,但究竟是什么时候开始使用的至今仍无人知道确切的时间。看啊!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星星点点的蒙古包就像大海上扬起的白帆,炊烟袅袅,蕴含着无限的生命力!河北沧州任丘市研究院学校六年级:银子嘉750字 六年级 状物
-
蒙古包在碧绿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蒙古族人正在过着充实快乐的日子,但他们怎么住的,没错,就是蒙古包蒙古族自称“蒙古”。“蒙古”这一名称其意为“永恒之火”。别称“马背民族”。现在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甘肃、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区。蒙古包古称穹庐,又称毡帐、帐幕、毡包等。蒙古语称格儿,满语为蒙古包或蒙古博。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蒙古游牧民族的临时的“房子”,与其说它是房子,不如说他是帐篷,它是乳白色的,有的上方时一个圆锥体,有的上方是一个圆顶形,不易于坍塌、变形,下方是一个圆柱体,就像一个乳白色的巨大的稻谷垛,它看起来外形虽似乎很小,但里面却非常庞大,大约可容纳20到400人,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的帐幕可容2000人,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很好,冬暖夏凉,非常牢固,不怕风吹雨打,就像极地的冰屋一样,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大约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用条木编成网状 ,与侧壁连接,再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个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帐顶留着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等,可以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而且方便拆装,方便携带,就像现代的房车。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多平方米。我不禁发自肺腑的赞叹:“蒙古人真聪明,想的真周到,设计的真巧妙,不愧是草原上精明的游牧民族啊!”从蒙古草原上向下眺望,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650字 六年级
-
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上处处可见一朵朵“白色的鲜花”,它们就是家喻户晓的蒙古包。蒙古包呈圆形,被一只至两层厚毡覆盖。,外形看起来虽小,但包内面积却很大。它的架设十分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地方建设。先根据包的大小画一个圈,然后沿着圆圈将“哈娜”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最后将“哈纳”与“乌尼”衔接在一起,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紧,两三小时就大功告成了。比起建高楼大厦,它建起来要简单得多。蒙古包按照哈纳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有个哈纳。12个哈纳的蒙古包十分罕见,有60多平方米,过去这样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犹如一座坚固的白城堡,十分壮观。而在蒙古汗国时代可汗及诸王们帐幕可容2000人呢!蒙古包最大的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单。拆卸时哈纳折叠体积变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即可运走。可以随时搬家,令人羡慕。但是不可拆卸的蒙古包却没有这样的特效。蒙古包还有许多其他优点。它有独特的美感。远看如粒珍珠,在草原上闪闪发光。近看,包外的花纹更加清新美丽,给人一种视觉美感。包内装饰也有它独特的美,室内铺了一层地毡,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里面摆放的家具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 、花卉……具有艺术感。而且采光条件好,包内四处充满着太阳、大地和风的气息,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蒙古包在草原上生活了数千年,成为草原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5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
-
蒙古包蒙古包,是草原上一种呈圆形尖顶的天穹式住屋,可谓建筑史上的奇观,游牧民族的一大贡献。蒙古包是东南向而设的。这与古代北方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与朝日之俗有关。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还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蒙古包的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主要由架木、苫毡、绳带三大部分组成,建造时并不用泥水,土坯,和砖瓦,材料非木即毛,一般是搭建在水草适宜的地方。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木条编成网状 ,几块连接,围成圆形 ,长盖伞骨状圆顶,与侧壁连接。包顶及四壁覆盖或围以毛毡,用绳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装门板,包顶留一圆形天窗,以便采光、通风,排放炊烟,夜间或风雨雪天覆以毡。包顶顶部再架上固定的天窗支架,一般顶高约4米,周边高约2米,门大多向东或东南开,全包的外部和顶部均由轻质沙柳做成骨架,屋顶以天窗为中心,绑扎细椽子,呈活动伞盖式,用驼绳绑扎固定,成为固定的圆形墙壁。圆顶陶敖直径为1.5米,上饰美丽的花纹。包顶外形均是圆锥体,通常用一层或二层乃至多层毛毡或帆布覆盖,最后用一块巨形毛毡把陶敖覆盖以过夜或防雨雪。将数十根同样的木棍和椽子按圆形衔接在一起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蒙古包最小容纳20多人,大的可容数百人 。蒙古包外形看起来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蒙古包是草原游牧人民与自然长期磨合产生的人类建筑文化之一,是蒙古族游牧文化中生命力和生活方式的集中体现。600字 六年级 说明文
-
蒙古包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四川泸州泸县实验小学六年级:1391335465500字 六年级 写景
-
蒙古包大家都见过蒙古包吧,你们想全面了解它吗?今天,我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蒙古包。蒙古包是游牧民族的传统住房,古称“穹庐”,又称“毡帐”“毡包”等。蒙古包在匈奴时代就已经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是半球形的,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30-160厘米,长230厘米左右,用木条编成网状,几块网连接在一起,围成球形。上面加上一个锥形的圆顶,就像一个小土坡似的。帐篷的全身都覆盖着毛毡,用线索固定,这样就起到了保暖的作用。西南壁上留一个木框,可以安装门板。帐顶留一个圆形的天窗,以便通风和采光,还可以排放炊烟。如果下雨了,就用毛毡把天窗盖起来。蒙古包小的可容纳20多人,大的能容下好几百人呢。蒙古包是蒙古人日常居住的地方。蒙古族是游牧民族,蒙古人终年赶着他们的羊群、牛群、马群和骆驼寻找有新鲜牧草和水源的地方,所以蒙古包大多是可以随时拆卸的。把蒙古包打点成行装,由几头双峰驼驮着,运到下一个落脚点,再重新搭起来,又可以在里面居住了,非常方便。这就是蒙古人的民居,有意思吧!蒙古包400字 状物
-
蒙古包今年我哥出去游玩,给我带回来了一个蒙古包玩具。蒙古包非常漂亮,雪白雪白的身体上镶嵌着五颜六色的花线、花饰和花纹,吸引着我的眼球,让我目不转睛的看着它。它下半身是一个圆柱体,直径是12厘米,在一边还开了一个小门,门上有一个白色镶着五色彩条的门帘,打开门帘一看里面黑漆漆,用手电筒一照里面什么也没有,空荡荡的。上半身是一个圆锥体高12厘米,还带了一个扁扁的帽子。蒙古包是草原牧民使用的流动的房子,它可以防风、防寒、防雨、防野兽。牧民放牛、放羊的时候,草原辽阔无边,牧民们按照牛、羊吃草的地方不停的搬家,所以才有蒙古包这个方便实用的工具。我喜欢这个蒙古包,因为它是蒙古族特有的房子,更想去看无边无际的大草原。300字 小学 状物
-
蒙古包作文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据《黑鞑事略》记载:“穹庐有二样:燕京之制,用柳木为骨,正如南方罘思,可以卷舒,面前开门,上如伞骨,顶开一窍,谓之天窗,皆以毡为衣,马上可载。草地之制,以柳木组定成硬圈,径用毡挞定,不可卷舒,车上载行。”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厚毡覆盖。普通蒙古包,顶高10-15尺,围墙高约50尺左右,包门朝南或东南开。包内四大结构为:哈那(即蒙古包围墙支架)、天窗(蒙语“套脑”)、椽子和门。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分为4个、6个、8个、10个和12个哈那。12个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蒙古包自匈奴时代起就已出现,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圆形,四周侧壁分成数块,每块高160厘米左右,用条木编围砌盖;游牧区多为游动式。游动式又分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两种,前者以牲畜驮运,后者以牛车运输。克等族牧民游牧时也居住蒙古包。在辽阔的蒙古高原上,寒风呼啸,大地点缀着许多白色的帐篷,它们就是蒙古包。这就是那有特点的蒙古包!广海中心小学六年级:纯真de童颜蒙古包作文550字550字 状物
-
草原上的“雪莲花”我爸爸在遥远的内蒙古上班。最近,我和妈妈去那儿看望他。一下火车,我就迫不及待地嚷嚷着让爸爸妈妈带我去附近的草原上玩。星期天,我们来到了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哇,草原真美啊!那蓝蓝的天,白白的云,青翠欲滴的草地,清澈见底的小河,洁白的羊群和那远方牧民的嘹亮歌声都让我陶醉!这时,爸爸把我带到草原的中央,那里马儿成群,有枣红色的马、白色的马、黑色的马……体格都是那么健壮。让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匹大白马。大白马全身雪白,没有一根杂毛。它的尾巴很长,像一把大刷子。它那又长又粗壮的脖子突出了体形的优美,两只耳朵长长的,细细的,尖尖的,一双眼睛炯炯有神,柔柔地望着我,好像能听懂我说话。在我的眼里,那匹大白马非常神秘,就像一朵“雪莲花”。当别的马在草原上嬉戏奔跑时,它却在一旁静静地站着,沉默着,像是在思考着什么;当别的马在草原上吃草、休息的时候,它便舒展四蹄向远方疾驰而去。随着它那不时的长鸣和有节奏的马蹄声,我的眼前,像划过一道闪电,像吹过一阵风。第二天,我请求爸爸让我骑一会儿那匹大白马。爸爸答应了,便找来了马的主人——一位牧民叔叔。叔叔把我抱在马背上,和我一起骑上马。在叔叔的吆喝声下,那匹大白马开始奔跑了,跑得很快,马蹄声像一首高亢的歌。我闭上眼睛,听风儿从耳边吹过。马越跑越快,我感觉自己像是飞了起来。我多么希望自己就这么骑着它跑呀跑呀,一直跑到天边,去拥抱蓝天,拥抱美好的未来。500字 四年级 状物
-
草原上的花园……花园,草原上严肃沉默的花园,在黑夜的笼罩下,显得更加灰暗。看上去,仿佛和长满青草的草原,和为一体了。此时,在东方的天空上,一颗明亮的星星―正闪着耀眼的红光。50字 一年级 状物
-
草原的美这个暑假爸爸妈妈终于圆了我的一个“草原梦”!我和爸爸妈妈来到了草原,看到了那儿的辽阔、和谐与自然。辽阔是因为我看到了它的一望无际;和谐是因为我看到牛羊马群在那安静的吃草;自然是因为我看到了这其中并没有掺杂着半点人工。草原与大海不同,大海虽一望无际,但是它掺有点点杂色,而草原却是放眼望去遍是青色。当你在草原中停留时才会发现原来我是如此渺小;当你在草原中尽情奔跑时才会发现原来我的速度是如此缓慢;当你在草原中随手扔垃圾时才会发现我的品质是如此低劣!草原的点点美我都铭记在心!别是它那里的环境,那儿的环境是那样的迷人,可又是如此纯洁而朴素。大自然妈妈将一大瓶绿色的颜料尽情泼洒在这片土地上,颜色泼洒的那么均匀,那么鲜艳。绿色是生命的颜色,绿色恰恰又是小草的颜色,原来只有来到草原才能明白什么才是绿色,什么才是生命的颜色,一切生机勃勃!或许这儿的蒙古族朋友们还不知道什么是污染,更不知道污染的严重性!可是这里一个个旅游风景区建了起来,照这样发展下去,人也多了,楼房也多了,车也多了,定会对草原有所污染,损坏。如果有一天,小草都光光了,多少牛羊马群无家可归?难道我们要眼睁睁的看着他们饿死吗?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角度去想一想,不定哪一天所有的草原都变成了沙漠,难道我们非要进化成骆驼才能生存下去吗?!每一个生物都应该有自己生存的家园,如果人类将别的生物的生存家园破坏了,将他们推向死亡的边缘的话,我相信人类也不会安心、安静、安全的生活下去!!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人都希望自己能看到最美的,摸到最美的,听到最美的,当然也希望自己主宰最美的!可是考虑周全后才会发现自己贪心了!如果想住在草原的一部分的话,那岂不是破坏了草原的天然与自然了?!因此还回草原的自然美吧,不要然人工给他毁了容!更不要让污染垃圾遍布在草原上!700字 六年级 写景
-
草原绿色轻柔的风裹着阳光的清香从天边吹来,大片草地荡起层层绿色的波浪,望之让我心旷神怡。这风的手掌轻轻拂摸着我的脸颊,一缕缕黑发在风中飘荡。几棵大树在远处向我眺望。内蒙古大草原已被绿色覆盖。“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此时的我正坐在草地里,看着牧民们放着牛羊,牧童赤着脚,坐在牛背上拉着马头琴放着羊。“咦?那是什么?”定眼一看是一颗小小的豆荚,我踩着小草,满头的热汗顺着发梢落了下来,走到豆荚旁,摘了下来,一抬头成片的豆荚地映入眼帘。闲来无事,便顺手摘了几颗豆荚,在大树旁坐了下来,轻轻的拨开,发现几颗小豆子在壳里安静的躺着,耐不住天炎热,拿起一颗放入嘴里,嚼了嚼,甘甜的豆汁进入嘴里,炎热的夏天似乎离我越来越远。看着草地有了些云彩,便靠着树干沉沉的睡着了、“彩蝶纷飞百鸟唱,一弯碧水映晚霞”——这是现实,还是梦中?一觉醒来天还是那么明亮。真是奇怪?这时我突然想起了大草原的特征,内蒙古的夜晚总会迟到。看着绿色的大草原,不禁想起外公在世时的事情,泪水涌泉而下。外公总是用粗糙的大手牵着我的小手一边赶羊,一边跟我走在草地上。大树的绿叶总是那么茂盛,在太阳下他的叶子绿的发亮,让我赞叹不已,内蒙古是个被绿色渲染的大乡村,外公牵着我走进这《草原牧羊图》之中。坐在大树下乘凉是我从小到大的习惯。这个夏天也是个绿色的。草原是绿色的没错,这个人人皆知,但是外公对我的爱也是绿色的。我在大树下乘凉就像是躺在外公怀里撒娇。夜晚坐在月光照耀下的草地,我感受到绿浪过了我的头顶,我成了这海中的一条游鱼。我爱绿色的草原,是他给了我美好的回忆。草原是绿色的,歌声是绿色的,亲人们的爱也是绿色的。在内蒙古,什么都是绿色的。我又想起了那首歌“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水清草肥我爱她。”700字 六年级
-
草原游记一场旅行,从启程的不易,旅途中的未知到结束的不舍,回忆里的感动,可以说成是一小段人生的缩影。——题记此次自驾游免不了坐车一天。每天都是在车里度过的,从早到晚。但我们,也有自己的乐趣,饱览了路途中的风景,风景在路上,此风景一点也不比景区的风景差。说到在路上,我们经过了了无生机的戈壁,崎岖的山路,高顶的山峰,和无边的草原。虽不像丹霞地貌一般美丽,但也颇有几分相似,有几分味道了。绿色的植被铺满山顶,大山的身体呈青色或红色,虽单调,也很特别。风景从眼前闪过,使人应接不暇。汽车在路上颠簸了四个小时,终于到了乌兰布统大草原。车停到了路边,伸伸自己僵硬的腰,蹬蹬早已坐麻的腿,到草原上玩上两圈!草地上那种柔软而富有弹性的感觉十分美妙,就像是一块绿色的巨毯,顺着脚下铺向天际。近处,几只羊安静地品尝青草,几匹骏马在草原上奔驰而过;远处几匹野马好奇的看着我,好像在和我说话;牧人举鞭歌唱,处处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致。这时,一场意外的小雨悄然而至,使这人间圣地有了一番童话的感觉:天更蓝了,草更青了一切仿佛都是生的希望;小草偷偷地从草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薰衣草个个精神抖擞,叶子绿得发亮花儿也艳得逼你的眼……雨很快,不一会就没了。草叶上的露珠,像镶在翡翠上的珍珠,闪着五彩的光华。紫色的花精灵,沐浴着金色的阳光,楚楚动人。芳香的气味,使人陶醉在紫色的海洋里,隐蔽了黑暗的足迹;小巧玲珑的花儿,馥郁在希望的气息里……这就是我最爱的植物——薰衣草。点点碎碎的紫缓缓汇成紫色的河流,那种带有蓝色的紫色织成梦幻的衣裳。与之相连的,是温和的蓝天,葱郁的远山,静静的河流,偶尔飘来一朵云悬浮在瓦蓝上,宛如印象派的风景画,画着自然的旋律。如果不是梦里曾见,我不曾渴望相见。梦,醒的太早,醒的太突然。一切,还来不及醒悟,来不及品味……天,依然蔚蓝;水,依然清澈;花开千遍,梦里依然。700字 初二 记叙文
-
草原情“听说洁儿要去草原了!”“是吗,她要去多长时间啊?”“我也不太清楚,可能要十天半个月的。”……我从一间宿舍门口走过,听到了这几句谈话。洁儿要去草原旅游?这一念头从我的脑海中闪过。不会吧,洁儿与我的友谊极深,她要去旅游,怎么会不告诉我?我走向她的房间,想问个明白。我轻轻推开洁儿的房门,洁儿正在写一份报告,她见我来了,便停下了笔,给我倒了一杯咖啡,笑着问我:“怎么了,有事吗?”我喝了口咖啡,疑惑地问她:“听说,你要去草原?”洁儿愣了一下,继而问我:“你怎么知道?”“那就是说,你真的要去喽!洁儿,不是我说你,你可真不够意思的,去旅游也不告诉我,不然,我也好准备准备和你一起去啊!”我开玩笑似的说了一句。洁儿无语。“五一”节到了,洁儿要出发了。我们几个她的“死党”,在火车站时,毫不客气地争着抢着说想让她带回来的东西。洁儿被我们滑稽的样子逗乐了,满口答应。洁儿向我们挥挥手,恋恋不舍地上了火车。从车窗中,我隐隐约约地看到洁儿眼中闪烁着晶莹的泪花。七天的假期到了,洁儿还没有回来。我们去问部门经理。他说,洁儿早就辞职去草原任教了。我们心灰意冷地走出办公室,心里满是凄凉。洁儿,你不是说去草原旅游吗,怎么会去那里教书呢?我忽然想到了那封报告,莫非,那是辞呈!没有洁儿的日子真是度日如年。平时,我们从繁重的工作中抬起头来,与洁儿聊聊天,听她讲讲笑话,那是多么的惬意啊!可是现在,每当走过洁儿空空如也的办公桌,心中便有说不出的酸楚。一个月后,洁儿来信了,和信一起来的还有许多洁儿送给我们的礼物。我从一大堆礼物中找到了一幅给我的剪纸。画面上是一个身着蒙古长袍的花容月貌的女孩婉着腰肢在菊花丛中翩翩起舞,裙摆随风飘荡。姑娘完全沉醉在了舞蹈的世界里,幸福感油然而生,我看得如痴如醉。看着这幅剪纸,我想,洁儿之所以会选择到那个落后的地方去当教师,是因为她对牧民们那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的向往。我知道,洁儿的心现在已经属于草原了,似乎只有在那里,她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700字 六年级 散文
-
静默草原谁有过这样的经历呢?站在草原上,你勉力前眺,或回头向后了望,都是一样的风景:辽远而苍茫。人难免为这种辽远而惊慌。在都市里生活,或是寻访名山以及赏玩江南园林的人,都习惯于这档的观察:眼光的每一个投射处,都有新景物可观。景随步移。然而草原没有。蒙古牧人前瞻的时候,总是眯着眼睛。他们并非欲看清楚天地间哪一样东西,而是想在眼里装填一些苍茫。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争中的淡蓝。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和海一样,草原在单一中呈现丰富。草就是海水,极单纯,在连绵不断中显示壮阔。有一点与海不同:观海者多数站在岸边,眼前与身后迥然不同。草原没有边际,它的每一点都是草原的中心。与站在船上观海的相异处在,你可以接触草原,抚摸、打滚儿甚至过夜,而海上则行不通。在草原上,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局促。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二十世纪哲学反复提示人们注意自己的处境,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果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而泣显得可耻。外来的旅人,在草原上找不到一件相宜的事来做。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站着坐着或趴着合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草原上没有树,所以即使有风也听不到啸声,但衣襟已被扯得飘展生响。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草原与我一样,也是善忘者,只在静默中观望未来。700字 初二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