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樊文化1200字

襄樊文化

1200字 高一 议论文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

——王维《汉江临眺》

也许你没听说过襄樊,但你一定听说过襄阳。就是当年诸葛亮隐居,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我们这里原叫襄阳,现在改名为襄樊,并划出一块为襄阳区。但我要介绍的是湖北大市——襄樊!

襄樊凭山之峻,据江之险,没有帝王之都的沉重,但借得一江春水,赢得十里风光,外揽山水之绣,内得人文之胜,拥有着浓郁的历史文化底蕴。

然而,我今天不想讨论这座古城悠远的历史,我只想从另一个角度,来展现古城的魅力!

十四多年的襄樊生活,造就了我——一个地道的襄樊人。我热爱这里,因为这里养育了我。

小吃

作为一个谗猫的我,自然热衷于襄樊的小吃。俗话说:一方山水,一方小吃嘛!去武汉要吃热干面,去新疆要尝烤全羊,去西藏要喝酥油搽,来襄樊嘛,就要随我喽!

一个地方的小吃,体现了一个地方的风土人情。不过最重要的是——要吃的正宗!

以我多年的经验,吃小吃不可以到餐馆。为啥?恩,少了点什么。走到街口,听到小贩的吆喝声:“豆腐面喽一两六毛,二两一块了啊!热腾腾的面啊,现买现做,现做现吃啊!”再听听这边的小贩也在吆喝:“杂碎,杂碎汤泡馍,刚出炉的馍呀!喷香的汤啊!”这正宗襄樊话了吆喝声中,你感觉到了吧。餐馆缺啥?缺气氛!听到这,你还走的动路么?那就随我一起尝尝吧!

找一张小方桌坐下,襄樊话喊一声:“老板,一两豆腐面,一晚杂碎汤!”“好嘞!”短短两分钟,一碗面,一碗汤,一盘馍就都摆在你面前了!赶紧闻闻,那个香哦,谗的你真是“口水流下三千尺”啊!快用筷子挑起一口面,“吸溜”,面下肚了!啥味儿?辣!啥感觉?过瘾!那还等什么啊,不一会,一碗面就“呼啦呼啦”地下肚了。等你放下筷子擦着嘴,还觉得意犹未尽。不过没关系啊,还有杂碎汤呢!

先把盘里的馍掰成一块一块的,放入汤中,端起碗,“呼——”先吹一下,再大口喝上一口,那香味儿,直到汤通过肠子到了肚里还在口中回荡。此时刚泡的馍也差不多了。小心夹起一块,咬上一口。恩!面上是软的,里面微软却很有嚼劲儿,绝对是上口的佳品!此时此刻,你可能已经飘飘欲仙了。哦,别心急,情趣自在其中!

地摊

来到襄樊,细心的你应该不难发现,襄樊的“地摊文化”也是独霸一方的。走在街上,时不时会听见有吆喝:“这里有文化用品、服装鞋袜、各类书籍、精美饰品全部一元起价!”凑过去瞧瞧,都还挺漂亮,精美的包装袋,为它们增添了几份亮丽。心情好时,凑到人堆里,在小摊上挑选几样心仪的东西,相信它们便宜的价格也会令你称心如意。还有许多摊主是很懂得“废物利用”的,把自家的旧书,在摊上一摆,不出多久,就会引来一大群人,蹲在一起看书、讨论。这也许也是小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小巷

襄樊地虽不大,但有着错综复杂的小巷,从南往北从西到东,密密麻麻交织在一起,绘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更重要的是,小巷里的团结、互助;小巷里的和谐;小巷里的深情……

你看,走路不稳的老太太不小心摔倒了,好心的年轻小伙将她扶起,热心的红领巾帮老奶奶捡地上的东西。

可爱的小男孩买东西没带钱,阿姨送他,他不要,急忙跑回家拿了钱气喘嘘嘘地跑来给钱。一元钱的纸币在小手里攥出了汗……

寒冬,成群结队的小学生,拿着工具,在街上铲雪……

也许这些事并不起眼,但小巷里的人却一一细心做着,日复一日,年复一年……

来襄樊吧,也许我的描述未能使你心动,但请你一定相信我一次:来襄樊,这里的小吃、地摊、小巷一定会将你留下!

当然,襄樊的魅力远远不只这些……

襄樊的吃

1200字以上 高二 叙事

可以这么说,襄樊的吃,襄樊的人。

大头菜

青皮萝卜,堆叠在乌身大缸中,浸了酱油,洒了白盐,填进时间,静静的酿过。待缸开香飘,大头菜才跋涉而来。

在襄樊居久了的人,身上便沾了大头菜的味儿。抬臂轻嗅,便能嗅到那衣缝间交结盘亘的酱香。这是大头菜不知觉地融入了襄樊人的生活。它是早餐的稀饭中盘曲的瘦蛟,是晚来馒头中夹叠的虬根。它似乎是一个配角,一个“路人甲”,一个随处可见却又无人重视的“习惯”。但它不卑不亢,沉默地穿过每一个镜头,为平淡的三餐平添一丝咸香之味。待生活被它交结在一起后,失去“路人甲”的饭桌,便寡然无味,令人忽感到别扭与寂寞。

吃大头菜,需掰开香软烫手的白面馒头塞夹而吃。这种质朴的咸甜之味,给吃惯了肉肥油厚的嘴带来了一种平凡的清馨。也给人以安宁,幸福之感。我总以为馒头咸菜是奢侈者的享受,因为倘若腹饥身寒,便会吃出一种凄凉之情,那些温暖与清馨便荡然无存。

襄樊人依山傍水而居,又拥着米祠隆中而过,自然沾上了文雅之气。大头菜到现在便已改叫孔明菜了。三国时,诸葛亮为保障军队饮食,发明了用盐腌萝卜,以达长久保存之目的大头菜。于是,大头菜应时需而生。在那个兵荒马乱,衰草离披的年代,大头菜无声的填充着一个个空瘪的饥腹,担起了那些流血疆场的庶民们枯槁的身躯,担起了整个军队的战斗之力。从此,大头菜便带了些许悲壮色彩,让人愈加珍惜这衣食富足的生活。

吃大头菜需要想到襄樊人自已。襄樊人在自已的生活中平凡过着,就像大头菜一样出不得,但襄樊人又用自已的热情与活力为生活添趣儿加味儿,亦如大头菜一般缺失不得。襄樊人就如同大头菜,合着日子与生活的酸甜苦辣一酿,便酿成了平凡却独一无二的炫烂的生命来。

酥肉

襄樊小街巷中的酥肉不多见了。儿时总是在街边小摊上吃,而吃酥肉也只能在街边。定要有蜂窝煤的火炉,要有被水汽蒸的流油的竹屉,要有一条古老而宁静的街。不然,在酒店饭馆中吃,便如同例行公事般无味无趣。笼屉揭开的一刹那,白雾喷涌而出,豁然气散香溢,不久,一碗碗酥肉便悠然现于眼前。

黝黑的陶碗,积了年代久远的油光,浅浅的盛着几块肥瘦相宜的肉方,几块透如凝脂的土豆,缀着几段青葱,点了几粒花椒。水汽一散,顿时一片金碧辉煌,但又仿若隔岸观花,飘缈若虚幻,再又像极了,夕阳在汉江面上洒下的碎金点点。

襄樊人喜欢简简单单。于是酥肉也做的简简单单——用肉去蒸肉,不加调料的肉香才是本质的味道。就像《项脊轩志》中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不带任何山盟海誓,但其真情却叫人为之落泪。李白有一句赞美莲花的诗——“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这句天然雕饰用来形容酥肉也毫不为过。一碗酥肉,没有多少惊心动魄的味,本本分分,简简单单,朴实无华。尝在嘴里,肉就是肉,土豆就是土豆,再分明不过。

酥肉,重在一个“酥”字,酥到了骨子里的酥肉,决不会让你有撕咬的机会。入口轻抿,肉便化了,化成浓浓的肉香,萦绕在牙缝中舌尖上,浓郁的令人心醉,就像是处处渗透了诸葛、米芾智慧的襄樊,厚重的叫人心动。浩然先生曾吟过“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这水汽蒸腾的汉江把襄樊人这样蒸了千年。让午后暖融融的太阳一照,襄樊人便里里外外的酥了,恬静的生活,我们化作浓浓的汤汁,流动在苍山汉水间,流在小街老巷中,流在米祠隆中里。的确,这辈子被汉江水汽一蒸,便把幸福与宁静都一并蒸进了襄樊人的骨子里。

金刚酥

从小生在襄樊的人总也忘不了金刚酥的味儿。那是一种混合而成的刚毅的面香,无法淡忘,却也无法铭记。留在家乡的人总是给远方的亲人捎去几份金刚酥,忘了家乡味道的人,在吃时才恍然大悟:“对,就是这个味!”。

金刚酥不可多吃,因为它确如“金刚”,吃时需下大力气的嚼。多吃则脸颊酸痛,齿根发软。我吃金刚酥总是对望着襄阳那边临水而立的古城墙,东晋太元三年二月,前秦苻坚派苻丕攻打东晋要地襄阳。围襄阳,攻至城下。男丁战死,妇孺饿死,孤魂漫天,城中更是活人相食。但襄樊人的勇敢与顽强都刚若金石,他们保着城,守着城。就连妇女也为守襄阳倾尽心血。朱序母韩夫人她亲自登城观察地形,巡视城防,认为应重点增强西北角一带的防御能力,并亲率家婢和城中妇女增筑一道内城。后苻丕果向城西北角发起进攻,很快突破外城。但赫然于敌寇眼前的竟是一面新城。那双双用来纺线的素手,用来安抚啼哭小儿的手,被利器石砖块磨的血肉模糊,可她们并没有退却,反而愈加坚强。城墙如此坚固,那样刚毅,如同襄樊人的心。晋军坚守新筑内城,得以击退苻丕。

如今,昨日名动襄樊的韩夫人,化作今日的白石雕像一尊,终年立在城头,时刻眺望远方,守护着这座城,她的刚毅连同襄樊人的刚毅,便化作这金刚酥,一直流传,一直流传……

襄樊的吃还有许许多多,它们就像襄樊的人一样,许许多,各具特色,襄樊人把自己做成了襄樊的吃,把自己融进生活里,融进襄樊的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一
议论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