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手拥抱化学1200字以上

双手拥抱化学

1200字以上 初三 叙事

脑海里每想到化学,我就会感到无比的兴奋和激动。化学带给我好奇心﹑勤奋学习的心,还有一颗勇于探索﹑追根求源之心。化学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爱化学,化学世界里形形色色的分子﹑原子﹑离子,已蓦然的渗透入我的肤体。

(一)

放假时,吃完饭后我通常都会帮母亲洗碗。我在洗碗盆里触摸那似乎无重力的泡沫:我把泡沫当成云,手在泡沫中轻轻滑过一条弧线,一副“鱼在水中游”的图画展现在我们面前。我突然想起化学老师说自来水是“软水”,这个场景足以证实这个结论。泡沫浮在水面上,我轻轻地吹起泡沫,泡沫飞在空气中,我仿佛身临仙境。我的脑子转了一个弯想起“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氢气和氧气”,我就思考:我们经常把洗碗水直接排到下水道里,那么,为什么我们不把这些家庭废水搜集起来,然后在这些水里通电,把生成的气体收集起来,这样循环利用不就更好吗?来到学校后,我请教了化学老师,让她评论我的猜想。老师听了后,微笑地说:“你的想法可真特别!证明你是一个善于动脑探索的好学生,但你应该知道处理家庭废水的最好途径是把它们用来浇花﹑洗地板等,如果你把这些家庭废水进行通电,或许生成其他物质,而且操作方法很困难,成本也非常昂贵。正如把盐水通电,生成氢氧化钠﹑氯气和氢气。家庭废水是混合物,在通电条件下可能生成有害物质。”

我为我幼稚的想法而感到难为情,但也为我对知识追根求源的精神感到光荣。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我们要保护水资源,让地球变得更加美好!

(二)

曾经有一个家庭实验引起我极大的兴趣:把一个鸡蛋放进盛足量的食醋里,观察现象,得出结论。

我带着好奇心,在家里做了这个实验。我拿了一个一次性塑料杯,往里面装入食醋,然后从冰箱里拿出一个新鲜的鸡蛋,放入食醋中,我观察到有趣的现象:鸡蛋慢慢地往下运动,当鸡蛋差不多降到杯底时,运动方向改变了,慢慢地往上运动;当鸡蛋快要到达液面,运动方向有发生改变,慢慢地往下运动…我猜想鸡蛋在液体中运动,可能与浮力有关。根据公式:F浮=ρ液×g×V排,可得出鸡蛋上升的原因:食醋是酸类物质,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属于碳酸盐,食醋和鸡蛋壳发生反应,生成氯化钙,使液体的密度变大,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附在鸡蛋壳上,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大,因此,浮力变大;鸡蛋下沉的原因:生成的二氧化碳排到空气中,排开液体的体积变小浮力变小。这是一道化学和物理综合起来的难题,我感到非常的高兴,因为我动手做了实验,解决了这难题。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目,我们想学好化学,就要多动手做试验,多思考问题,多观察身边细小的物体。

(三)

“实验室制造氧气”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实验。我们都知道实验室制氧气用高锰酸钾做反应物,用‘固固加热型’的收集装置和‘排水法’的搜集装置。

化学老师在课堂上讲在家里也能制氧气,用消毒药水(双氧水)做反应物,红砖粉或猪肝做催化剂,就能制造取氧气了。

我在药店里买了一瓶双氧水,回到家后,首先把双氧水倒在塑料杯中,在冰箱里拿来一个保鲜袋和一小块猪肝,再拿了一个橡皮筋。然后,把猪肝放入

双氧水中,我迅速地把保鲜袋盖在瓶口,用橡皮筋套住。我观察到这样的现象:有气泡产生,塑料袋慢慢地涨了起来。虽然我知道这些气泡一定是氧气,但

我也要用氧气的化学性质来证明它。当塑料袋涨到最大时,说明已集满氧气。我用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塑料袋口上,打开塑料袋,我观察到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所以,证明这些气体是氧气。

氧气有很多用途,是自然界中宝贵的物质。

后记:

让我们双手拥抱化学,创造美好的明天,创造幸福的生活,创造美丽的地球!

读余华《活着》后感

1200字以上 初二 读后感

2005-3-22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叙事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