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传
道光年间,政局异象,时不则变,变则不通,通则不达,可谓乱世矣。然乱世不乏英豪之烈,特撰文以示知者,循先者之风,行万里长路。
国藩者,名子城,字伯函,湘县人氏,清之重臣。世代文者出身,其父麟书,授之以礼,博之以文,固有才子之称。行至八载,亦能诵五经,览周礼,铭史记,虽为一介布衣,然其志远矣,虽无鸿鹄之志哉,亦可后生无畏。道光十二年,举秀才,觅知音,行终生之大事,后累迁侍读,平步青云,遥遥直上,十载七迁,官居二品,可谓仕途光明,无可后忧。常人观之,亦不甚喜,然其心系国之命脉,未曾废离。
咸丰三载,其母丧之,遂至故榻,然清之局势动荡,天朝甚是告危,遂颁发团练告之于众,欲倾国之力,兴讨天国。伯涵闻之,动辄而行,因势就利,聚湘之大众,遂成一军,号之“湘军”,兴夜操之,不敢怠慢,试以一军之力,破天京。四载,湘军倾巢之力,撰《讨粤匪檄》一文,告之于天下,举中华数于之诗书典则,陈天国之利弊,兴孔孟之道,以此为戒,喻之世人。不可安生,凡读书识字者,不思一为之所也,何以为人哉?然其多以暴行主事,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及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之处,故又名曰:剃头也。
至咸丰十四年,湘军力克天京。天国高危,顺势瓦解,子城深受帝之器重,居一品之高位,然亦不颜矣。其率部击捻军,然百密一疏,错失良机,捻军四窜,帝之大怒,迁之。
同治十年,伯涵卒于南京,天朝赠之太傅,谥文正,以表其忠。光绪五年,撰之《曾文正公家书》以表正气。后人视之,亦有感于兴怀,记之。
为生命着色
我们都有生命,我们的生命缤纷多彩。让我们为生命来着色,让我们的生命在平凡中显得不平凡!
《孟子》曾说过:故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我认为仙人掌就是因为这句话,而走进我们的世界。
仙人掌的家乡是沙漠,那是寸草不生的一片荒漠。它为了减少水分蒸发,亦为了作阻止动物吞食的武器,毅然将自己美丽的枝叶变成了一根根令人畏惧的刺布满全身。它为了生存,放弃了自己的美丽,但命运却仍不肯放过它。可是对于这些困难与挫折,它从不怨天尤人,而是默默承受,并勇敢地去克服。当太阳火辣辣地扫视大地时,它坚强的通过了太阳的检验,当月亮出来了,刺骨的寒风游戏在这一片土地上时,它也毫不退缩依旧挺立在天地之间。终于,它成功了,它在这里生存下来了。日复一日,虽雨水严重缺乏,可它却绿如往昔。它虽然不美丽,但却在我心中留下了重要的地位。
李商隐曾说过: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这句话专门是为蜡烛而作的。
这使我想到了一个故事;主人家里既有电灯,又有蜡烛。电灯很高傲,总不可一世地嘲笑蜡烛,也看不起蜡烛,因为自己比蜡烛更亮,更有用。可是,有一天突然停电了,整个世界都处于一片漆黑之中。在黑暗中,主人想起了那个蜡烛,并点燃了它照亮了家里。蜡烛在照亮别人的时间里,一点点被黑暗吞噬。许久,蜡烛消失了,只剩下一桌雪白的泪痕。电灯现在才明白,原来蜡烛是那么伟大,宁愿牺牲自己,而去帮助别人。
仙人掌在沙漠中迎风微笑,用绿色诠释生命中的顽强,蜡烛为照亮别人,而燃烧了自己,默默地用白色保存在我们的脑海,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的生命如此多姿多彩,让我们怎能不爱它、不珍惜它!
相关推荐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00多封,其行文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看似平淡家常事中蕴藏着真知灼见,极具说服力和感召力。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为此,我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对《曾国藩家书》进行了研读,读后感触颇深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后来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官场楷模"。他整肃政风、倡学西洋,开启"同治中兴",使大厦将倾的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其功业无人可以效仿,而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泽被后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曾国藩是近代中国赫赫有名的大人物,是从清朝官吏到现代很多人都崇拜的主要偶像之一。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曾说过:"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可见曾国藩影响之大。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是研究曾国藩其人及这一时期历史的重要资料。曾氏家书行文从容镇定,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真知良言。尽管曾氏著作留传下来的太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并使其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尊精神偶像。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儿子纪泽、纪鸿以及诸弟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 曾氏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诸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作官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从政要学曾国藩,经商要学胡雪岩。"自近代以来曾国藩就被政界人物奉为"官场楷模"。他熟读中国历史,对官场之道参深悟透,积淀了一整套官场绝学,用之于中国官场,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求人生理想、精神境界和道德修养,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劝世化俗的价值,值得每个人一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 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毛泽东)。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讲求经世致用的实用主义,成为继孔子、孟子、朱熹之后又一个"儒学大师";他革新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其诗歌散文主持了道(光)、咸(丰)、同(治)三朝的文坛,可谓"道德文章冠冕一代"。曾国藩的教育理论,直至今日仍然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示。作为新世纪的复合型教师,我相信只要付出我们的哪里,必定会培养出更多创造型、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宁晋教育事业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900字 初三 读后感
-
曾国藩棉衣换史书1836年,也就是清道光十六年,去京城参加会试的曾国藩,又一次落第了。生性沉稳的他,并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只是感觉自己做得还不够好,需要加倍努力。他刚过26岁,以后的机会还多着呢。会试榜单公布以后,曾国藩就平静地收拾行李,坐京杭大运河上的运粮船,启程返乡了。走到南京的时候,粮船停留补给,曾国藩走到南京街头逛书市。他走进一间书店,就看见赫然排列半面墙的“二十三史”,从《史记》《汉书》一直到《明史》,很全很齐备,这让爱书如命的曾国藩怦然心动。平时,由于要应考,看书自然以《四书》《五经》为主,闲暇时,他也看历代史书、唐诗宋词以及名家散文。“二十三史”可是需要几百两银子才能买到的。别说是印刷业还不太发达的古代,即便是现在,要买齐这二十三部史书,也得花不少钱。想起自己囊中羞涩,这令曾国藩很是为难。一番纠结之后,他便提着行李去了当铺,把自己在北京时御寒的棉衣,全部给当掉了,换来几百两银子,把“二十三史”全部购齐,末了,这些古籍竟装了满满几大箱。对于这件事,曾国藩有自己的想法。反正回到老家湖南,这些棉衣用不着了,还不如换点更加有用的东西。不过,以后进京赶考,又得添置新棉衣了。曾国藩沉浸在遨游知识海洋的喜悦中,对此,也没有多想。回家以后,父亲曾麟书看到曾国藩一箱一箱的古籍图书往家运,又听曾国藩诉说事情原委,他并没有责备儿子,反而鼓励他这种做法。他对曾国藩说:“你典当棉衣买书,我自然很支持,我会借钱去把衣服赎回来。不过,这些书既然买了,希望你用心研读,不要把这笔财富白白浪费掉。”听了父亲的话,曾国藩泪如泉涌。对于屡试不第的曾麟书而言,中举做官是他心中永远的痛。不过,他把这种伤痛,转化为培养几个孩子成才的动力,尤其在对老大曾国藩的教育上,更是不遗余力。曾国藩自幼便跟随父亲念书,可曾麟书自知天分不高,没有什么心得捷径供曾国藩参考,但是,他也有自己的办法,那就是不停地督促。从早到晚,他只要一有空,就加以考验,要求曾国藩一字不落,将所学知识背出来。这样一来,曾国藩慢慢就练就了扎实的功底,往往能举一反三。经过两年刻苦努力,再加上曾国藩对史书的悉心研读,1838年,曾国藩再次应考,顺利高中进士,并入选翰林院庶吉士。翰林院内则大学士、尚书、侍郎,外则部督、巡抚,进了翰林院,可谓是“一步登天”。这时,曾国藩刚刚28岁。不过,曾国藩深知,为给自己赎回棉衣,凑足考试用的盘缠,家人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们东家借,西家求,该跪的人跪了,该拜的人拜了,最后,终于给曾国藩凑齐了三十三吊钱。一路上,虽然省吃俭用,可开销仍然很大,到了京城之后,曾国藩手上就只有三吊钱了。对他来说,这次应试,无疑是孤注一掷。幸好,曾家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终于培育出了精通文史、勤于国政的一代名臣。1000字 初三 记叙文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位重要的历史人物,被称为晚清“第一名臣”,更有甚者推崇其为“千古完人”。他整顿吏治、倡导科学,使腐败的满清王朝又苟延了60年。他的著作和思想同样影响深远。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地位显赫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行文形式自由,随想而至,挥笔自如,在平淡家常事中蕴含着真知良言。尽管曾国藩著作留传下来的很少,但仅一部家书足以体现他的学识造诣和道德修养,从而赢得了“道德文章,冠冕一代”的称誉。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他写给孩子以及亲友的家书中。曾国藩的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交友类等10大类。曾国藩家族,向来治家极严,也很有章法。曾国藩受家风熏陶,对子弟也要求极严,并谆谆加以教诲。他的家庭教育指导思想中,有许多可取之处。如在教子弟读书、做学问、勤劳、俭朴、自立、有恒、修身等方面,都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曾国藩是最好的儿子,能使父母宽心;是最好的哥哥,教导和照顾弟妹,体贴入微;曾国藩更是仁慈的父亲,是儿女的好榜样。他的家书讲述人生理想和道德修养。他每日记日记,将一念之差、一事之失,都记于当天的日记里,对自己的错失,毫不留情,并且还和好友互相传看,以达到监督的作用。在骨肉亲情日渐淡漠、邻里亲戚形同陌路的现代社会里,确实有警醒世人的作用,值得每个人一读。古语云:盛不过三代。而曾国藩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和科学家。曾国藩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培育出来的最为优秀的成功者。儒家文化要求人们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社会,在有限的生命期间里,使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得到最大的发挥。在全球经济越来越趋向于一体化的时候,民族的文化认同以及民族自尊心的建立就显得尤其迫切和重要。只有对自己严格训练,才能培养出较高的能力和素养,面对世界。一、曾国藩的成功之道人生在世,几乎都渴望成功,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失败者。对于曾国藩的历史评价,至今或许还有分歧,但他是一个成功者,应该是不争的事实。他修身立志,储才养望,奠定了成就事业的基础。曾国藩的修身表现在:为人表里一致,内心的一切都可以公之于众。有恒心,生活有规律,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在严格修身的同时,为自己树立一个的远大志向。曾国藩充分利用时间,发奋苦读,博览群书,如诸子、兵书、水利等方面实学书籍,以此完善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为做事而储备真才实学。二、曾国藩对今人的启迪中国人喜欢历史。这种喜欢,除因历史上的人物和事件能带来一种欣赏乐趣外,还因为历史能给人以启示和教益。曾国藩认为,读书,一要有志气,二要有胆识,三要有恒心。“恒”最为重要,学无止境,若不持之以恒,必定半途而废。读书如此,做人做事也应该如此。(一)普通人照样可以成就事业,改变命运的关键在自我奋斗。曾国藩成为后世榜样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他的成功激励了千千万万没有依靠、没有财富的普通人家的子弟的上进心。毛泽东可作为这方面的典型的例子,毛泽东在一师读书的时候,与老师杨昌济谈到自己的务农之家时,杨昌济“以农家多出异材,引曾国藩、梁任公之例为勉之。”此话对毛泽东的鼓励是相当大的。现今保存的由湖南出版社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中有一处提到了曾国藩,对曾国藩表示出很大的敬意,最有名的一句话便是“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青年时期正是人的理想和抱负的形成期,曾国藩的言行对青年时代的毛泽东确实产生了很大的激励作用。(二)教育之本是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中国的教育,从古至今都是应试教育,过去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求功名,有了功名之后便可以做官,现在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考大学、考博士,有了学位后便好去求职,应试教育的负面是:培育出来的人缺乏应对复杂多变社会的能力,缺乏成就事业所必须具备的其他的相关知识。曾国藩在进京后的不少家书中,都要那几个迷恋科举考试的弟弟从科举中走出来,去读一些于身心学问有益的书。而他却更加身体力行,拜师访友,求学问道。因为有了这个过程,曾国藩才有了一个学问和人格的升华,为他日后的事业打下了厚实的基础。人的综合素质是做人的根本,如果把人的一生在社会上的生存比作一门学问的话,技能则如同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则好比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扎实雄厚,相关的专业则较为容易掌握。现在的社会变化得快,专业门类越来越多,人在学校里的专业学习决不可能都学到,到了社会后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其立身之本则在人的综合素质上,这是其一,还有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事业只能是人格完美的人才能担当得起。人的综合素质的高下,在事业成就的大小中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曾国藩具有高深的学问素养,毛主席曾评论他:是一个“办事(干出事业)兼传教(留下思想学说)之人”。他一生勤奋读书,推崇儒家学说。他被认为是中国近代最后一个集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典型人物,他的成功给我的启示是:处在变革时期而浮躁不安的中国人,依然需要来自本民族文化的滋润。这种启示,因为同源同种同血脉的缘故,而显得更亲切,更实用,也更有效。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惟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惟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曾国藩家书》读后感曾国藩作为中国近代史上赫赫有名一位人物,其所著的《曾国藩家书》也影响深远。其家书,共有330多封,是历史上家书保存下来最多的一个。全书分为治家类、修身类、劝学类、理财类、济急类、交友类、用人类、行军类、旅行类、杂务类,共10大类。大多数官宦之家,盛不过三代,而曾氏家族却代代有英才,出现了像曾纪泽、曾广均、曾约农、曾宝荪、曾宪植等一批著名的外交家、诗人、教育家、科学家和高级干部。一部《曾国藩家书》让我仰望到曾国藩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心灵世界,感悟到一个家族崛起自有其自身的密码,更触摸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层积淀。开篇指出“立志”,人贵有志。什么是曾国藩所说的“志”呢?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已有定论:“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皆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者谓之君子,才胜德者谓之小人”。愚人不足为社会患,小人却是社会的大患,“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立志当致力报效于国家,贡献于社会,在其间以实现自身的价值。“有识有恒” 一旦树立了远大理想,就要对它负责,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能以一得自足,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谈到有识,他说:“以懦弱无刚四字为大耻,男儿自立,必须有倔强之气。”“少年文字总贵气象峥嵘”,少年当“蓬蓬勃勃,如釜上气”,“少年不可怕丑,须有狂者进取之趣,过时不试为之,则后此弥不肯为矣”。然“学问之道无穷,而总以有恒为主”, 若事事勤思善问,何患不一日千里? 用功不求太猛,但求有恒。为师当严而有恒,为人父母当严而有恒。曾国藩就是这样的有志有恒之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他读书学习日不间断,坚持用小楷写日课(即日记),一有什么想法就记下来,以使自己随时克服过失。他不仅自己这么做,而且告诫自己的弟弟们:“余自十月初一立志自新以来,虽懒惰如故,而每日楷书写日记,每日读史十页,茶余偶谈一则,此三事未尝一日间断。”“业贵于精”,他信中反复告诫弟子们“兼营并鹜,一无所得”,他指出艺多不养身,掘井多而无泉饮,不专之咎也。而他自己就是“穷经比专一经,不可泛鹜”。“日积月累,如愚公移山,终久心有豁然贯通之侯,愈欲速则愈锢蔽矣”如此高标准要求,曾家英才辈出的奥秘可知一二。“安分修己”,他信中反复教导“恃才傲人,萎靡不振,潦草轻薄”实乃人生大忌,讲究“言语容止,规模气象”,推崇“笃实刚毅”, 一个有作为的人,无不是高度自律的人。 一生中强调静字,他平日里坚持每日自省,就是给自己一个可以清静下来的时间和空间自查己身,并强调说老庄,管子,佛家皆提到如此,一定是有道理的。记得以前看蒋介石传时,蒋先生也是如此,他每日给自己定了一个功德格,记录下每天所做所想的点滴,并从中反省,几十年如此从不间断。勤于劳动,生活自理,礼让谦恭,明白人与人的关系,明白自己的身份,应该尽什么义务。“含雄奇于淡远之中,含刚强于柔弱之中”以柔克刚是老庄的精神,但几千年来能发挥地淋漓尽致,曾国藩也可以算是首屈可指的了。做人做事万不可太过锋芒毕露,否则让自己举步维艰;同样也不能太过软弱,一味退让,让对方总是有机可乘,自个儿把自个儿逼到悬崖边上。“一生之成败,皆关乎朋友之贤否,不可不慎也。”一个人超脱于周身环境太难了,古人云“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世很多人身陷囹圄了,却抱怨是周遭的朋友推他走上了这条路,悔之晚矣。曾国藩在识人方面也是很有心得的。他的很多门徒如李鸿章,左宗棠,彭玉麟等都是后来鼎鼎大名的人物,这与曾老先生这个伯乐是分不开的。他那九弟在招募湘勇的时候,曾国藩送给他兄弟几句话,道出了识人的要诀:邪正看眼鼻,真假看嘴唇,功名看气概,富贵看精神,主意看指爪,风波看脚筋,若要看条理,全在语言中。寥寥数语,放在现在来看也只可意会,很难言传。“持盈保泰”“斗斛满则人概之,人满则天概之,余谓天之概无形,仍假手于人以概之??待他人来概而后悔之,则已晚矣。不待天之来概,人之来概,吾与诸弟当设法先自概之。自概之道莫不外清,慎,勤三字而已。吾近将清字改为廉字,慎字改为谦字,勤字改为劳字,尤为明浅” ( 概:《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概者,平量者也。”引申为削平或刮平。) “家败离不得个奢字,人败离不得个逸字,讨人嫌离不得个骄字。”还再三叮嘱家人要力行节俭以不致亏空,这在一般达官贵人看来实在是不可思议的事。然而,这却是实实在在的一个“廉”字,作为封建士大夫的曾国藩是做到了,与今天那些利用职权大捞钱财、中饱私囊的郑筱萸、文强等社会主义的“蛀虫“们形成了鲜明的对照。打开此书,喧闹中求得一份宁静,纷繁中和心灵作出一次对话。感触最深的就是立志守恒,道德修养、为人处事这几方面。作文以梳理学习的感受。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
-
我读《晚清有个曾国藩》一书有感轻轻的合上了书本,我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哎!终于读完这本书了!”在读这本书时,我的心也随着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并且在读这本著作的过程中,我那颗原本稚幼的心也受到了深深的震撼,内心仿佛也经过了一场浩瀚的洗礼,人也不由的成长了许多,心中不由得升腾起一阵对这位晚清老人——曾国藩的敬畏之情。1811年12月16日,一个小孩从湖南长沙府湘乡县一个叫做白杨坪的偏僻小山村里呱呱落地了。他,就是后来为晚清做出巨大贡献,并带领湘军剿灭太平军起义的晚清第一人——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充满了坎坷,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还是一个在一般人眼里看起来很平常的人——他一生对自己苛刻无比,在自己的一生中一直进行着“一个人的战争”,他在这场战争中一直试图不断超越自己,一直在挑战自己。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晚清绚丽多彩的历史中抹下了重重的一笔,不灭的一笔,给世人留下了一个独特的曾国藩,让世人去评判,去议论。他是那样出众,那样独特,他始终都在做着一个真正的自己,从不去刻意模仿别人,他只是他!也正是他,为晚清付出了一切。所以,客观的说,没有他——曾国藩,也可能就没有洪秀全起义后的晚清了,是他带领湘军打败了洪秀全的太平军,挽救了后来的晚清,他当之无愧为晚清第一人。我为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伟人而感到骄傲,感到自豪。曾国藩的一生在我看来并不是一帆风顺:他科举考试也还是考了三次才考上的,可他并没有放弃,在前两次名落孙山后,他并没有像某些人一样一蹶不振,而是回家继续学习,终于获得了成功。如果他在前两次名落孙山后就放弃了,回家老老实实的做一为农民的话,也就没有后来的曾国藩了。再者说,曾国藩在率领湘军与洪秀全的太平军作战的时候,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屡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也曾多次面临险境,可他于别人不同,他顽强,他不屈。他就是凭着这种精神,凭着自己的毅力打败了洪秀全,剿灭了太平军。他这种精神,怎么不值的我们去学习,去领悟呢?所以,我们必须要把曾国藩作为一个至高无上的榜样,学习他那种不屈不挠的精神。我们要把这种伟大的精神用在学习上,这样我们的学习才能获得成功呀!曾国藩,你永远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我们的榜样!80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三国Y传第一回桃园三结义 本故事纯属虚构东汉末年,皇室腐败,皇帝因为迷恋打游戏机,荒废朝政。群雄并起,割据一方。农民纷纷起义,起义军叫黄巾军,领头的有张宝、张角和张梁。他们是三兄弟。朝廷征集兵士,共同抵抗黄巾军,其中有三位义士来报名。有刘备、关羽和张飞。此三人为不同山头的山贼,今为救国,前来报名。谁知被官府的衙役捉住,关进了桃子公园监狱(简称桃园)。入狱后,三人整天想着越狱。关羽放哨,刘备和张飞挖地道,经过了七七四十九天的努力,一条越狱地道就这样轰轰烈烈地诞生了。他们越狱以后,参了军,官府不再为难他们了。后来他们三个结拜为兄弟。未完…待续……欢迎大家评论250字 一年级 抒情散文
-
三国Q传三国Q传2--CF(穿越火线)大战话说张飞说下大话要帮刘备报仇,今天......"闪开,闪开,张爷来了!"张飞大摇大摆的闯进网吧."张爷来了,来来来,这边请."老板嬉皮笑脸的请张飞入坐.好,看我张飞杀的这帮菜鸟片甲不留.张飞打开游戏进入一个房间,游戏开始,张飞信心十足的准备大干一场,可是上天不给张飞这次机会,张飞刚出来就被连续爆了几十次头,张飞不甘心:"不可能,不可能,我就不信这个邪!"张飞点燃了一支烟.又是几十回合过去了,张飞被打的惨败以0:180告终.被气昏了头的张飞又开始了第二局,这一次幸运女神似乎站在张飞这边,才开始几局张飞的顺手运气不错,可谁知,半路杀来个程咬金,张飞又如上次一样"死"的超惨,他并不知道将他打得惨败的竟是......到底是谁将张飞打得惨败,遇知后事,请看下集三国Q传3--原来是他!35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曾漫步尘世游满心欢喜却换忧悲欢离合,尽显人世繁华是谁为我种下忧伤果又是谁为我散去乌云朵朵集一时愁云散一层迷雾眼开世界明山依有棱水依长流仙乐鸟鸣耳悦欣但曾,却是流不完的堪忧剪不断的哀愁谁人能与更比黛玉忧贵州六盘水水城县六盘水市第一中学高二:喧萱100字 高二 散文
-
曾曾 经可是,这些都已经是过去了,如今的他们虽然和以前差不多,可是他们已经失去了自由,他们做的事已经为他们的前程抹了黑.今天,我们六年?学生来到了戒毒劳教所.来到劳教所门口,我们就看见了八个威严的大字:立警为公,执法为民.单单只从这几个字我们就可以看出警对民的关心,对民的重视.走上台阶,我看到了一个警察阿姨微笑着看着我们,仿佛在说:"孩子们,快进去吧!都在等着你们呢!"我们小声议论着走上楼梯.来到了会议厅,我和孔逐月找到一个位置坐下,所有人都在前后张望着,我心里想;好气派的会议厅,我原以为叔叔们都很严肃呢,原来,他们也是温和的."今天,欢迎电报路小学六年?师生来到......"随着讲话人的声音,大家都安静下来,会议厅瞬间变得鸦雀无声.20面红旗立在演讲台上,使得大厅越显得庄严了起来.首先是一位警察叔叔给我们讲解毒品的初步知识.从他的介绍中我了解体会到毒品可以说是改革开放的付出品,毒品对人类,对世界的危害都是十分巨大的.毒品就是万恶之首.据资料显示:每年毒品的交易额都达到了8000-10000亿美元.10000亿美元,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多么巨大的数字?10000亿美元,世上又有几个人拿得出来?2亿人吸毒,吸毒的人口能占我们中国总人数的7分之1!而这些人中每年就有2千万人死于毒品.这些死去的人们本事为国家,为人们效力的,可是,罪恶至极的毒品却让他们死于非命,不论发生在哪个国家,这都是可悲的,据了解,还有1千万人失去生活能力.把这样一个人放在家里,不仅仅是为他们的家人拖累,更重要的是败坏了社会的文明与形象.毒品使人痛苦,可是为什么不能有效地控制呢?原来,大量生产毒品的三大地区:金银三角和新月湾都处在三个国家的交接处.其他国家不好和别的国家沟通,所以就使那些贩卖毒品的人们有了漏洞可以钻,在市场上大肆销售.我们的心中,不仅涌起了对毒品的憎恨,更多的是恨吸毒人给他的家人给他的生理给社会都带来了影响.这些人我们是同情的.现在,他们已经决定改过自新......在这里,还有一个表演团,他们的表演让我们从心里感受到了他们真诚的表演:在一位同学的现身说法中,我们了解到了他内心的苦衷,表达了他们需要爱,还鼓励我们要做一个有恒心,有信心的人.在《回家》这个小品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老父亲的期盼,他的呼唤,他,已经深深颗在我们的脑海里,无法抹去.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我们深刻了解了毒品的危害,也看到了少年们的后悔的心情.这次活动,是永远都值得我们深思的......1000字 六年级 抒情散文
-
游曾国藩故居曾国藩是晚清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理学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者,曾被封为“一等毅勇侯”。怀着对曾国藩的敬仰,我们来到了他的故居。刚进曾国藩故里,就被眼前一望无际的荷花惊呆了,那“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让人驻足惊叹。顺着曲曲折折的荷田小道,我们几个小朋友边吹泡泡,边赏风景,其他游客却把我们当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蹦蹦跳跳地来到一面硕大的“帅”字旗下,仰望这庄严的旌旗,看着那醒目的“帅”字,我思绪万千,浮想着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帅当年带兵打仗,叱咤风云的场景。绕过半月形的大型荷塘,我们从悬挂着“毅勇侯第”的大门口进入院内,这里宽敞明亮、前坪后屋,另有一番天地:古色古香的青砖碧瓦房屋一字排开,像列队的士兵等待我们的到来,两边沿中轴线对称。听说这座侯府是我国目前保存得最大最完整的乡间侯府。跟着导游穿行在曾国藩和他家人曾居住过的各个屋子里,看到了皇帝亲笔赐予的“勋高柱石”的牌匾,毛泽东及蒋中正的题词,这些先人对他的评价极高,还看到了曾国藩写的家书,明白了他们家族百年长盛的原因;听着导游滔滔不绝、津津乐道地讲述往事,我和游客们都啧啧称赞;想着这位传奇人物的生平轶事,我也暗暗下决心要向他学习,几个小朋友的手握得紧紧的。我怀着崇敬之情端详着这里的每一处建筑,每一幅画,每一个字。仿佛看到了曾国藩老先生在教导我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50字 四年级
-
《曾国藩家训》读后感寒假里,我读了《曾国藩家训》虽然没读完,但其中的故事让我感触很深。曾国藩,他被称为“晚清中兴名臣之首”,又被称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后的理学大师和一代大儒。大家想,这样一位名人,肯定是聪明绝顶吧!那让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吧。在公元1825年一个冬天的晚上,天气很冷,一般人都早早上床睡觉去了,只有小偷在这时“工作”。有一个小偷早早地趴在一户人家的房梁上等待最佳时机。这户人家里的一个孩子正在背书,小偷想,等他背完了我再下去“工作”吧。这孩子背的文章并不长,按理说一会儿就背完了,可这孩子背了一晚上还没有背过。小偷在房顶上又冷又饿,眼看着再不走天就亮了,冻了一晚上什么也没偷着,他气得不得了,“蹭”的一下就从房顶上蹦了下来。小偷一把抢过小孩手里的书,“啪”的一下摔在地上,说:“不就是一篇文章嘛!有什么难的。”小偷一下就背了出来,原来,小偷趴在房顶上一晚上,听都听会了!这个笨孩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曾国藩。那么,曾经小时候那么笨的孩子后来怎么就成为那么有才能的人了呢?我看过书后才知道,原来,曾国藩虽然笨一点,却是一个特别勤奋好学的人,他每天都坚持学习,坚持写日记,每天都反省自己的所作所为,检查过错,加以改正,不是坚持一天两天,而是一辈子。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奋斗后,他才成为了一代大儒。今后,我也要向他学习:学习他勤奋刻苦学习,坚持不懈的精神,坚持每天写日记,时刻提醒自己的言行,努力做一个“自立、自省、自信、自强”的人!550字 初一 读后感
-
曾国藩的笨干成事一个人的一生中难免有许多挫折与不幸。就像是一盘菜中的佐料,它的确很难吃,但恰好一盘美味的佳肴没有佐料也很难吃,人生亦是如此。曾国藩,被称为“千古第一人。”但平生中的他却并无李白,东坡等人的才华。曾国藩能有这么高的称誉,全都是来源于他的“笨干成事。”其家父在教导他读书的时候,常常叫他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读下一句,不读完一本书就不睡觉。上天是公平的,但给了他超出常人的毅力。 曾国藩的仕途也颇具有戏剧性,曾国藩考秀才就考了九年,但考中之后,便很顺利的接二连三的考中,而那些早早中了举人的同学最后却一个人也没再中过。曾国藩的学生李鸿章曾说老师太迟儒,曾国藩也说自己本质愚柔。曾国藩带领的湘军也是用围城的方法,常常打仗要用好几年。但人人都言湘军可畏,可见曾国藩的坚韧多么深了。 谈到曾国藩,就不得不提到他的家书,古人“立身,立言,立书。”单单他的家书,便知听他的这个“千古第一人”的封号打哪来的了。他曾对弟弟曾国荃写家书,以鼓励弟弟。提到自己的人生多么坎坷,劝诫弟弟不能气馁,应如他一样,有一股坚忍不拔的气势。常常你要将苦难包容,磨砺,它就会成为你身上不可磨灭的光芒。其实,不仅是曾国藩这样一个人,还有千千万万个人都没有聪明才智,但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耐性而走向成功的。像“爱因斯坦,牛顿……”比比皆是。所以,无论生活如何艰苦,如何不幸,都请您想一想你身后的那些伟人们。记得有两句话我特别喜欢:1.感谢给予你苦难的众生;2.你从哪里跌倒,就从哪里爬起来,但别忘了抓一把沙。可以说的是,曾国藩抓住了。550字 初二 散文
-
曾国藩的自我完善之路第一个要点是正心诚意。“方今天下大乱,人怀苟且之心。出范围之外,无过而问焉者。吾辈当立准绳,自为守之,并约同志共守之,无使吾心之贼,破吾心之墙。”决心一辈子同自己心中的贼做斗争,即使心中的贼像鸡冠一样竖起来,也决不安抚。“功可强立,名可强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第二个要点是好习惯。在生活学习上,曾国藩给自己定了一系列的规矩,而且一执行就是一辈子。比如,敬:“整齐严肃,无时不惧。”比如,早起:“黎明即起,醒后勿沾恋。”比如,读史:“丙申年讲念三史,大人曰:‘尔借钱买书,吾不惜极力为尔弥缝,尔能圈点一遍,则不负我矣。’嗣后每日圈点十叶,间断不孝。”而且,还强制家人共同营造气氛:“吾家子侄半耕半读,以守先人之旧,慎无存半点官气。不许坐轿。不许唤人取水添茶等事。其拾柴收粪等事,须一一为之。插田莳禾等事,亦时时学之。”第三个要点是好心境。只问耕耘,不问收获。长期的“抑然”和对名利的向往,会让人疯狂。曾国藩倚靠心理暗示活下来,反复念叨:“花未全开月未圆”“有福不可享尽,有势不可使尽”“恬静书味”,“治生不求富,读书不求官,修德不求报,为文不求传”。曾国藩还有物质帮助:“阅陶诗全部,取其太闲适者记出,将钞一册,合之杜、韦、白、苏、陆五家之闲适诗纂成一集,以备朝夕讽诵,洗涤名利争胜之心。”到了真的功成名就了,可以张牙舞爪了,这种心理暗示已经根深蒂固。灭了太平天国,曾国藩马上自销湘军,自树对手淮军。两年后,五十五岁,上书请求解除一切职务,注销爵位,提前退休。550字 初一 议论文
-
国锋偏传逐浪者,名国锋,长乐人,吾兄友也。年二十,有俊才,好动,常与吾以球为乐,其球技虽在吾上,然亦不足以称奇也。吾与锋识于世纪之年。初,两人好动,常嬉于座间,为人之所恶,然锋为明者,始勤于学,后有小成。至于锦涛年间,吾与之皆学于高中。然世间之事多有变化者,凡不能所料之。待学止,各奔西东,其学于五羊城,吾因差愚,留于原地。锋为人坦率,为忠诚者,与之所谈,莫敢有欺。初中之时,其才略,文章诗就皆善于吾,吾虽愚,服之。后至高二年间,弗知所因,锋始少言,且常迷于网吧之间,醉于游戏之中,花费有所增,不务学,曾与师斥之,无果。后吾与晓东问之,亦不知其所言,终无济事,吾与东皆惑。然锋为吾之兄友,吾弗敢见之死地而苟生,鼓常与之谈,不负望,少有所获。其少言者,心中有困惑也,郁闷,无从泻之,方从虚拟之中寻乐,且家中琐事,不足为外人道也,权藏心中,有压力,加之学业繁,不负重,乃至今也,其所遇,大类吾也,故其心中所感吾亦为懂也!吾与锋友深,非三言所能述矣。吾观之日志,多有所感,其随年长而思熟也,所悟之理为吾之所不及也。曾几何时,吾方知好友东因资辍学,多为感伤,而锋留言慰曰:世事之所不顺,弗因人念之而得之,事至此,应之,唯勤于学,所成之日,尽所能,共同之。如今锋在大学,身边之事多与社会密之,而吾与之相隔,弗能共讨,为吾之所憾。然吾亦望其勤学之,事慎而后行,社会之乱非尔所能料及,虽有美妇资财,弗轻之信之。余皆杂事,自重之。上述皆为锋之偏传,多为旧事,吾因思旧时之乐,故述文以志之。时锦涛六年九月。550字 高二 议论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