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谓童真
何谓童真?词典释义为儿童的天真童趣。吾谓童真,当有三阶。
孩童乍临世而不解世事之懵然率真是为其一。邻有一小童,年方五,好吃梨,每会分梨,必拣大者。吾偶然逢之,言曰:“大梨当敬长者。”童子直言:“我想要大的。”全无骄纵扭捏之态,童子之性真,然无使人厌恶之感。如我为童子,必敬长辈之大梨,皆应人情世故所困。念及此,更觉童子之率直,性真。故丰子恺有言:孩子的眼光是直线的,不会转弯。
豆蔻少年入世而不为世俗所乱之坚守本心是为二。余尝读一书,书中女子乃十五六岁年纪,非美艳不可方物妙人儿,而如山中清泉般清冽,尝独坐梧桐树上全夜观广博大地,为生灵取名,因梧桐树被伐而心伤。如花园中质朴花儿,不艳丽却引人注意。豆蔻少年入世,初懂世间污浊,然,如书中女子这般不为世俗所乱者尤有一二。便以书中女子这般人而驳赫胥黎之言。吾辈非冷漠之人,吾辈自有不为世俗所撼之真。
年岁已高而看破红尘只返璞归真是为其三。吾以为此当属妙极!嗟乎!只叹世间再无这般人。古之陶渊明当属其列,其归隐田园之举纵有避世之嫌,然其弃世俗之钱权,淡泊名利,当世实难有人做到。青莲居士李白应是此种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其潇洒实后人难望其项背。近世之爱因斯坦舍总统职位而甘当木工,其淡泊名利之真性,今人难及啊!
俱往矣,数率真之人,因初临世,未经世事污浊之人自是极多。然年岁颇高能达童真之境者寥寥。
叹,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人心日趋复杂,世事越趋繁复,故率真之人愈趋少。今人赞“最美司机”,“最美女孩”之事迹,寄望于他人之行为使薄凉社会多几分温暖,然不付诸行动,实乃可悲可叹!
何谓童真?谓之千帆过尽之际,万般悲苦喜悦之后,不再因世俗之事而迷茫,坚守本心,此当是童真!
高一:吴其翰
一个让我敬佩的老班主任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是李商隐赞颂老师的有名诗句。正如李商隐所言:老师如蜡烛一样一点一点燃烧到最后,无私奉献,不图回报。其中我仍记忆犹新的是我们七年级的班主任马老师。
马老师的鼻梁上压着一副又厚又大的眼镜,头发蓬乱而又花白。平时看他一脸严肃的样子,就非常害怕,但是他做的一件事情却让我从敬畏到敬佩。
六月和七月是夏季中最炎热的两个月。但这两个月却是让我们受苦受累又受热的上学月。
六月末是期末考试的日子,在这之前每天坐在如蒸笼一般的教室里背书,这无疑给枯燥乏味的背书又增加了一些烦恼。
背书时,马老师提着一个水壶走了过来说:“都把杯子拿过来,这大日天的,多喝点水。”马老师提着热水壶小心翼翼地给同学们倒水,生怕烫着正认真学习的同学。
看着正在喝水的同学们,他又说了一句:“我再给你们烧点水,喝完了再到。”等马老师再回来时,他的衣服像只晒干一半,汗水把他的上半身衣服都弄湿了。他擦擦脸上的汗,又开始为我们忙活起来。
第二次倒水时,我看到他的右胳膊明显抬不起来,但我却没注意。
期末考试前几天一直没有见马老师的身影,下课后我和同学们讨论这件事。我的一个要好的朋友说马老师生病了。我好奇的问:“你怎么知道?”她说:“这几天我每次经过马老师身边时,都会闻到一股膏药味,而且毛老师在给我们倒水的时候手好像抬不起来。”
听了之后,我的鼻头突然一阵酸。他平时对我们是严格,但是严中有关爱。为了让我们准备好迎接考试,他就带着病来学校给我们拖地、倒水,为的,就是让我们有一个舒适的环境读书。
这就是我的马老师,一个让我敬佩的老班主任。
相关推荐
-
童真拥有童真的年代里,洋溢真情。物质丰富的年代里,童真何在?——题记雨淅沥沥的的下着,这个街头没有雨伞。很静,只有雨丝飘落的声音。踏着风雨,那个小孩向街头走去,雨水像是一层面纱覆盖在小孩的脸庞,洗刷了小孩曾经哭过的泪痕。她没有撑伞,零乱的发絮之下隐约可以看见一双充满忧郁的童光。风雨太大,天太过阴霾,小孩太过天真。路旁流去的雨水,似如梦中相遇的同伴。俯身看去的时候,小孩隐约可以看见自己的脸庞。树在摇晃,古墙的青苔在摇摇欲坠中显得苍老,小孩路过了,他懂得走过泥泞,他懂得汗流浃背,他也懂得如何流泪,但,他却不再懂得纯真。当我们在蹉跎岁月中一步步踏去时,秋风残花——此一道道风景是在磨灭我们的真。我也曾有过甜蜜的梦,梦中我们有一簇簇并肩的真;我也曾有过甜蜜的笑,笑的时候蝶可以恋花如遇故人。但是,小孩的天真始终是青苔的沦丧。如果那个街头拥有着千百把雨伞,去遮住小孩的迷失,那么小孩的心灵也不会被污化。就算青苔老去,古墙依然耸立。但是,世界有爱吗?物质丰富的年代里精神沦丧了,小孩的纯真,有如过眼云烟;小孩的童年,有如昙花一现。拥有童真的年代里,洋溢真情。物质丰富的年代里,童真何在?诗一首,古墙危危,歌一曲,青苔老矣。童真世界乃为昙花物种,一现,一现谁惜过?如此年代里,童真也演化为混浊,孩童时代,谁的梦境为白色?500字 高一 演讲稿
-
余香在流星划过的地方,留有淡淡的清香。——题记夕阳西下之时,我喜欢在那一抹沫淡红云朵的背景中,手拿一支气球,漫无目的地游走于大街小巷。不知不觉中,走进了这熟悉而又陌生的游乐园。坐在这有点灰尘的椅子上,看着过往的孩童那天真的表情,摇头苦笑,我的童年点?天依然湛蓝,寒风依然凛冽,而我竟斗然间就长大了。速度之快,快如迅雷,胜似流星。我竟还未记住那童年的容颜,它就与我擦肩而过,背道而驰。无奈仰头望天,目光无意间锁住了那片红的迷人的云,随着他一起飘飞,飞啊飞,再次飞回了那个朦胧,深远,躲在心角已久的童年时代。期中考试前,仍与同学结伴滑旱冰,才不在乎成绩,可还没玩得尽兴,就被爸爸抱回了家;六一儿童节前为表演舞蹈,紧张的睡不着觉……许许多多张画面似泉水般涌上,依然犹记“小时候”好遥远又似刚发生不久,闭上眼,看到了我怀念的那个我,尽情地笑,尽情地哭。但又不尽真切,仿佛隔了一层薄薄的雾,虽然不明白为何而笑,或许是一块糖,或许是白日梦,但那声声笑语依然能震动心扉;虽不知为何去哭,或许是一句批评,或许是心里不高兴,但那滴滴泪水滑落的声响依然回荡于耳旁。我好想,请求上帝让我穿越时空,回到我的纯真年代。我好恨,恨自己无时间倒流之术。我流白,它只能永远永远地活地我心中了。或许就是他的不可挽回性,让人倍感珍惜吧!我放开了手中气球,飞吧!像童年一样,飞吧!但你不会消失,我会将你珍藏于心中的角落。童年,是我们一生的梦,而当我们醒了时,脸上依然会绽放着花一样的笑容,可爱而又宁静。这就叫“只有香如故”吧!600字 高一 写人
-
余香历史,留下的淡淡余香,飘飞在那长长的历史画卷,在那一处,在那一瞬间——青莲李白一朵青莲绽放,悠悠的清香带着他那份独有的个性,漫飞在空中。唐朝——那个诗歌的顶峰,他是高山中的高山,他是唐朝诗歌的第一人。他是浪漫的,“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是飘逸的,“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他亦是孤独的,“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他还是清高的,“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他更是重情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他的才华,飘然于天地之间,穿行于山水之中。他的诗篇,他的为人,他的散文,淡映着青莲的幽香……梅花岳飞梅花——坚贞气节的象征,岳飞——精忠报国的代表。带领着“岳家军”,坚持守在抗金的第一线,然而,奸臣的陷害,却让岳飞带着深深的冤屈死去,死时背上还遗留着母亲刺下的“精忠报国”。岳飞的满腔热血和悲愤便化作了西湖的一棹碧水,于是西湖湖畔,又多了岳飞那爱国的热情,又多了那座闪烁着光辉的祠堂,飘出了梅花的淡雅,飘出了一阵阵坚贞气节的馨香。紫丁香李清照“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素淡的衣群随风摇摆,头发松松,斜插着一簪。眼神中清楚地透出戚惶。是易安词人吗?好一句“绿肥红瘦”!曾经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伴随着南宋时节的多雨,夫君的离去,梦飘渺~。一人颠沛流离,尝遍了人间的辛酸,稍有安顿,却难免思念亡夫,想念久别的家园。“绿肥红瘦!”瘦,是你的孤独,是你的憔悴。国仇家恨,生离死别……虽然泣诉,虽然痛恨,虽然孤独,但紫丁香的坚强不屈,使你顽强。“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枝)女儿花。”那词中散发的独特诗香,让你成为千古的名人,让你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名字被用作外太空环形山的女性。历史的余香,悠淡清新,带着思绪的翅膀,穿越了高山之巅,跨越了江河之涌,照亮了中国民族,照亮了它精神文明的前进之路!800字 高一
-
余秋行路,走到一个高爽之地,必然会驻足停步,深深地吸一口气,然后极目远望。这时候,只觉得天地特别开阔又特别亲近,自己也变得器宇轩昂。前面还有一个高爽之地,远远看去云蒸霞蔚,很想快速抵达,但是,低头一看,中间隔着一片丛林。丛林间一定有大量丘壑、沼泽、烟瘴、虎啸、狼嚎吧?让人心生畏怯。然而,对于勇敢的行路者来说,这反而是最想深入的地方。不仅仅是为了穿越它而抵达另一个高爽之地,它本身就蕴藏着无限美丽。我很想借着这种旅行感受,来说一说历史。汉代和唐代显然都是历史的高爽之地。我们有时喜欢把中华文明说成是“汉唐文明”,实在是声势夺人。但是,不要忘了,在汉代和唐代这两个历史高爽地之间,也夹着一个历史的丛林地带,那就是三国两晋南北朝。在这个历史的丛林地带,没有天高地阔的一致,没有俯瞰一切的开朗,处处都是混乱和争逐,时时都是逃奔和死亡。每一个角落都是一重权谋,每一个身影都是一串故事。然而,即便把这一切乱象加在一起,也并不令人沮丧。因为,乱象的缝隙间还有一些闪闪烁烁的图景。你看——何处麻袍一闪,年长的华佗还在行医;夜间炉火点点,炼丹师葛洪分明已经成为一位杰出的原始化学家;中原飘来啸吟,这是“竹林七贤”在清谈和饮酒;南方也笑声隐隐,那是王羲之和朋友们在聚会,转眼间《兰亭序》墨色淋漓;大画家顾恺之的《女使箴图》刚刚画完,数学家祖冲之已经造出了指南车、编出了《大明历》、算出了圆周率,而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则正好写了一半……正是这一切,让我们喜欢上了那个乱世。文化在乱世中会产生一种特殊的魅力。它不再纯净,而总是以黑暗为背景,以邪恶为邻居,以不安为表情。大多正邪相生、黑白相间,甚至像波德莱尔所说的,是“恶之花”。再也没有比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历史丛林地带,更能体现这种文化魅力的了。说到这里,我们的目光已经瞟向云霭底下那个被人褒贬不一的权势门庭。一个父亲,两个儿子,丛林边的那一家。曹家。二先说那个父亲,曹操。一个丛林中的强人,一度几乎要统一天下秩序,重建山河规范。为此他不能不使尽心计,用尽手段,来争夺丛林中的其他权势领地。他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成功,终于战胜了所有对手,却没有能够战胜自己的寿数和天命,在取得最后成功前离开了人世。如果他亲自取得了最后成功,开创了又一个比较长久的盛世,那么,以前的一切心计和手段都会染上金色。但是,他没有这般幸运,他的儿子又没有这般能耐,因此只能永久地把自己的政治业绩,沉埋在非议的泥沙之下。人人都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猜测他、议论他、丑化他。他的全部行为和成就都受到了质疑。无可争议的只有一项:他的诗。想起他的诗,使我产生了一种怪异的设想:如果三国对垒不是从军事上着眼,而是从文化上着眼,互相之间将如何一分高下?首先出局的应该是东边的孙吴集团。骨干是一帮年轻军人,英姿勃勃。周瑜全面指挥赤壁之战击败曹军时,只有三十岁;陆逊全面指挥夷陵之役击败蜀军时,也只有三十岁。清代学者赵翼在《二十史札记》中说,三国对垒,曹操张罗的是一种权术组合,刘备张罗的是一种性情组合,孙权张罗的是一种意气组合。沿用这种说法,当时孙权手下的年轻军人们确实是意气风发。这样的年轻军人,天天追求着硝烟烈焰中的潇洒形象,完全不屑于吟诗作文。这种心态也左右着上层社会的整体气氛,因此,孙吴集团中没有出现过值得我们今天一谈的文化现象。顺便提一句,当时的东吴地区,农桑经济倒是不错,航海事业也比较发达。但是,经济与军事一样,都不能直接通达文化。对于西边刘备领导的巴蜀集团,本来也不能在文化上抱太大的希望。谁知,诸葛亮的两篇军事文件,改变了这个局面。一篇是军事形势的宏观分析,叫《隆中对》;一篇是出征之前的政治嘱托,叫《出师表》。《隆中对》的文学价值,在于对乱世的清晰梳理。清晰未必有文学价值,但是,大混乱中的大清晰却会产生一种逻辑快感。当这种逻辑快感转换成水银泻地般的气势和节奏,文学价值也就出现了。相比之下,《出师表》的文学价值要高得多。这种价值,首先来自于文章背后全部人际关系的整体背景。诸葛亮从二十六岁开始就全力辅佐刘备了,写《出师表》的时候是四十六岁,正好整整二十年。这时刘备已死,留给诸葛亮的是一个难以收拾的残局和一个懦弱无能的儿子。刘备遗嘱中曾说,如果儿子实在不行,诸葛亮可以“自取”最高权位。诸葛亮没有这么做,而是继续领军征伐。这次出征前他觉得胜败未卜,因此要对刘备的儿子好好嘱咐一番。为了表明自己的话语权,还要把自己和刘备的感情关系说一说,一说,眼泪就出来了。这个情景,就是一篇好文章的由来。文章开头,干脆利落地指出局势之危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文章中间,由军政大局转向个人感情:“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文章结尾,更是万马阵前老臣泪,足以让所有人动容:“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这么一篇文章,美学效能强烈,当然留得下来。我一直认为,除开《三国演义》中的小说形象,真实的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在中国历史上获得超常名声,多半是因为这篇《出师表》。历史上比他更具政治能量和军事成就的人物太多了,却都没有留下这样的文学印记,因此也都退出了人们的记忆。而一旦有了文学印记,那么,即便是一次失败的行动,也会使一代代拥有英雄情怀的后人感同身受。杜甫诗中所写的“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杜甫一写,《出师表》的文学地位也就更巩固了。说过了诸葛亮,我们就要回到曹操身上了。不管人们给《出师表》以多高的评价,不管人们因《出师表》而对诸葛亮产生多大的好感,我还是不能不说:在文学地位上,曹操不仅高于诸葛亮,而且高出太多太多。同样是战阵中的作品,曹操的那几首诗,已经足可使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流的文学家,但诸葛亮不是。任何一部《中国文学史》,遗漏了曹操是难于想象的,而加入了诸葛亮也是难于想象的。那么,曹操在文学上高于诸葛亮的地方在哪里呢?在于生命格局。诸葛亮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君臣之情,曹操在文学上表达的是天地生命。曹操显然看不起那种阵前涕泪。他眼前的天地是这样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他心中的生命是这样的: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天年。当天地与生命产生抵牾,他是这样来处置人生定位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我在抄写这些熟悉的句子时,不能不再一次惊叹其间的从容大气。一个人可以掩饰和伪装自己的行为动机,却无法掩饰和伪装自己的生命格调。这些诗作传达出一个身陷乱世权谋而心在浩阔时空的强大生命,强大到没有一个不够强大的生命所能够摹仿。这些诗作还表明,曹操一心想做军事巨人和政治巨人而十分辛苦,却不太辛苦地成了文化巨人。但是,这也不是偶然所得。与诸葛亮起草军事文件不同,曹操是把诗当作真正的诗来写的。他又与历来喜欢写诗的政治人物不同,没有丝毫附庸风雅的嫌疑。这也就是说,他具有充分的文学自觉。他所表述的,都是宏大话语,这很容易流于空洞,但他却溶入了强烈的个性特色。这种把宏大话语和个性特色合为一体而酿造浓厚气氛的本事,就来自于文学自觉。此外,在《却东西门行》、《苦寒行》、《蒿里行》等诗作中,他又频频使用象征手法,甚至与古代将士和当代将士进行移位体验,进一步证明他在文学上的专业水准。曹操的诗,干净朴实,简约精悍,与我历来厌烦的侈糜铺陈正好南辕北辙,这就更让我倾心。人的生命格局一大,就不会在琐碎妆饰上沉陷。真正自信的人,总能够简单得铿锵有力。三文化上的三国对垒,更让人哑口无言的,是曹操的一大堆儿子中有两个非常出色。父子三人拢在一起,占去了当时华夏的一大半文化。真可谓“天下三分月色,两分尽在曹家。”丛林边上的曹家,真是好生了得!我想不起,在历史的高爽地带,像汉代、唐代、宋代那样长久而又安定环境中,哪一个名门望族在文化聚集的浓密和高度上赶得上曹家。有的以为差不多了,放远了一看还是完全不能相提并论。这么一个空前绝后的曹家,为什么只能形成于乱世而不是盛世?对于这个问题我现在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答案,容我以后再仔细想想。在没有想明白之前,我们不妨推门进去,到曹家看看。哥哥曹丕,弟弟曹植,兄弟俩关系尴尬。有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传说,对曹丕不大有利。说的是,曹操死后曹丕继位,便想着法儿迫害弟弟曹植,有一次居然逼弟弟在七步之内写成一首诗,否则就处死。曹植立即吟出四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个传说的真实性,无法考证。记得刘义庆《世说新语》里已有记载,但诗句有些出入。我的判断是:传说中的曹丕,那天的举动过于残暴又过于儿戏,不太像他这么一个要面子的聪明人的行为;但这四句诗的比喻却颇为得体,很可能确实出于曹植之口,只不过传说者虚构了一个面对面的话语情境。中国人最经受不住传说的冲击。如果传说带有戏剧性和刺激性,那就更会变成一种千古爱憎。但是,越是带有戏剧性和刺激性,大多离真实性也就越远,因此很多千古爱憎总是疑点重重,想起来真让人害怕。传说中的曹操是违背朝廷伦理的,传说中的曹丕是违背家庭伦理的。中国古代的主流思维,无非是朝廷伦理再加上家庭伦理,结果,全被曹家颠覆了。父子两人,正好成了主流思维两部分的反面典型。在历史上,曹丕登了大位,曹植终生失意,但这是在讲政治。如果从文化的视角看去,他们的高低要交换一下,也就是曹植的地位要比曹丕高得多。应该说,曹丕也是杰出的文学家。我此刻粗粗一想,可以说出三项理由。其一,他写了不少带有民歌色彩的好诗,其中一半是乐府歌辞,并且由他首创了完整形式的七言诗;其二,他写了文学理论作品《典论·论文》,第一次宏观地论述了文学的意义、体裁、风格、气质;其三,他曾是一个热心的文坛领袖,身边集合了很多当时的文人,形成过一个文学集团。曹丕的作品,本来也很可读读,尤其像两首《燕歌行》。但他不幸受到了围堵性对比,上有父亲,下有弟弟。一比,比下去了。弟弟曹植由于官场失意,反倒使他具备了另一番凄凄凉凉的诗人气质。他的诗,前期透露出贵公子的豪迈、高雅和空泛,后期在曹丕父子的严密监视下日子越来越不好过,笔下也就出现了对纯美的幻觉,对人生的绝望,诗境大有推进。代表作,应该是《洛神赋》和《赠白马王彪》吧。他的风格,钟嵘在《诗品》中概括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大致合适,又稍稍有点过。在我看来,曹植的问题可能正是出在“词采华茂”上。幸好他喜爱民歌,还保存着不少质朴。后人黄侃在评述《诗品》的这个评价时,觉得曹植还有“不离闾里歌谣之质”的一面,这是必要的补充。父子三人的文学成就应该如何排序?先要委屈一下曹丕,排在第三。不要紧,他在家里排第三,但在中国历代皇帝中,却可以排第二,第一让给比他晚七百多年的李煜。那么,家里的第一、第二该怎么排?多数文学史家会把曹植排在第一,而我则认为是曹操。曹植固然构筑了一个美艳的精神别苑,而曹操的诗,则是礁石上的铜铸铁浇。四父子三人,权位悬殊、生态各异、性格不一,但一碰到文学,却都不约而同地感悟到了人世险峻、人生无常。这是丛林边这一家子的共同语言。或者说,这是那个时代一切智者的共同语言,却被他们父子三人最深切地感悟了,最郑重地表达了。照理,三人中比较缺少这种感悟的是曹丕,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例如三十岁的时候他被立为太子,应该是最春风得意的时候吧,但就在这一年,中原瘟疫大流行,原来曹丕的文学密友“建安七子”中仅余的四子,即徐干、陈琳、应?、刘桢,全部都在那场灾难中丧生,这让曹丕极其伤感。他在写给另一位友人吴质的书信中,回忆了当年文学社团活动的热闹情景,觉得那些青年才俊身在快乐而不知,确信自己能够长命百岁。但仅仅数年,全都凋零而死,名字进入鬼录,身体化为粪土。由此曹丕想到,这些亡友虽然不如古人,却都很杰出,活着的人赶不上他们了。至于更年轻的一代,则让人害怕,不可轻视,但我们大概也无缘和他们来往了。想想自己,素质仅如犬羊,外表却如虎豹,四周没有星星,却被蒙上了虚假的日月之光,一举一动都成了人们的观瞻对象。这种情景,何时能够改变?这封私人通信,因写得真切而成了一篇不错的散文。从这封信中可知,这位万人追捧的太子,内心也是清醒而悲凉的。内心悲凉的人,在出入权位时反倒没有太多的道德障碍。这一点,曹丕与父亲曹操有共同之处,只不过在气魄上小得多了。至于曹植,一种无权位的悲凉贯穿了他的后半生,他几乎对人生本体提出了怀疑。天命可疑,神仙可疑,时间可疑,一切可疑。读读他那首写给同父异母的弟弟曹彪的诗,就可以知道。曹家的这些感悟,最集中地体现在他们生命的最后归宿——墓葬上。将人生看作“朝露”的曹操,可以把有限的一生闹得轰轰烈烈,却不会把金银财宝堆在死后的墓葬里享受虚妄的永恒。作为一个生命的强者,他拒绝在生命结束之后的无聊奢侈。他甚至觉得,那些过于奢侈的墓葬频频被盗,真是活该。在戎马倥偬的年月,很多大大小小的军事团队都会以就地盗掘富豪之墓的方式来补充兵饷。据说,曹操也曾命令军士做过这样的事,甚至在军中设置过一个开发墓丘的官职,叫“发丘中郎将”。这个名称,有点幽默。曹操既鄙视厚葬,又耽心自己的坟墓被盗,因此竭力主张薄葬。他死时,遗嘱“敛以时服,无藏金银财宝”。所谓“时服”,也就是平常所穿的衣服。他的遗嘱是这样,但他的继位者会不会出于一种哀痛中的崇敬,仍然给以厚葬呢?这就要看曹丕的了。他是继位者,一切由他决定。我们并不知道曹丕当时是怎么做的,但从他自己七年后临死时立的遗嘱,可以推想七年前不可能违背曹操薄葬的意愿。曹丕的遗嘱,对薄葬的道理和方式说得非常具体。他说,葬于山林,就应该与山林浑然合于一体,因此不建寝殿、园邑、神道。他说,葬就是藏,也就是让人见不着,连后代也找不到,这才好。他说,“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尤其厚葬更会引来盗墓,导致暴尸荒野,只有薄葬才有可能使祖先稍稍安静。最后,他立下最重的诅咒,来防止后人改变遗嘱,说:“若违今诏,妄有所变改造施,吾为戮尸地下,戮而又戮,死而重死”。真是情辞恺切,信誓旦旦,丝毫不留余地了。那么,我敢肯定,曹氏父子确实是薄葬了。由于他们坚信葬就是藏,而且要藏得今人和后人都不知其处,时间一长,就产生了“曹操七十二疑冢”的传说。大约是从宋代开始的吧,说曹操为了不让别人盗墓,在漳河一带筑了七十二座坟墓,其中只有一座是真的。后来又有传闻,说是有人找到过,是渔民,或者是农人,好像找到了真的一座,又好像是七十二冢之外的……于是当时就有文人写诗来讥讽曹操了:生前欺天绝汉统,死后欺人设疑冢,人生用智死即休,何有余机到丘垄?人言疑冢我不疑,我有一法君未知。直须尽发疑冢七十二,必有一冢藏君尸。诗一出来,立即有人夸奖为“诗之斧钺”。用现在的话,就是把诗作为武器,直刺九百年前的曹操。这就是我很不喜欢的中国文人。根据一个谣传,立即表示“我不疑”,而且一开头就上升到政治宣判,断言曹操之罪是绝了“汉统”。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仅凭曹操的那些诗,就足以说明他是汉文化的合格继承者,他们所说的“汉统,大概是指汉朝的皇族血统吧。如果是,那么,汉朝本身又曾经绝了什么朝、什么统?再以前呢?再以后呢?比曹操晚生九百年而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却还在追求汉朝血统,这样的文人真是可气。更可气的是,这个写诗的人不知怎么突然自我膨胀,居然以第二人称与曹操对话起来,说自己想出了一个绝招可以使曹操的疑冢阴谋彻底破败,那就是把七十二冢全挖了。我不知道读者听了他的这个绝招作何感想,我觉得他实在是像很多中国文人,把愚蠢当作了聪明,也不怕别人牙酸了。就凭这样的智力,这样的文笔,也敢与曹操对话?我想,即便把这样的低智族群除开,曹家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也是找不到对话者的。以前曾经有过一些,却都在那次瘟疫中死了。因此,他们也只能消失在大地深处。不错,葬即藏也,穿着平日的服装溶入山林,没有碑刻,没有器物,没有墓道,让大家再也找不到。没有了,又怎么能找到?追回天籁一五月的草原,还有点冷。在呼伦贝尔的一间屋子里,我弯着腰,置身在一群孩子中间。他们来自草原深处,都是少数民族。我已经问过他们的年龄,在五岁到十三岁之间。把他们拉到我眼前的,是王纪言先生。他六岁之前也是在呼伦贝尔度过的。现在他是个大忙人,成天穿梭般地往来于世界各大都市之间,但是,不管走到哪里,只要听到一,二句有关草原的歌声依稀飘过,他就会怆然停步,目光炯炯地四处搜寻。他说,有关童年的其他记忆全都模糊了,剩下的就是一些断断续续的歌声。人人都有童年,每个童年都有歌声。但是,大多数童年的歌声过于微弱,又容易被密集的街市和匆忙的脚步挤碎。值得羡慕的是蒙古草原,只有它的歌总是舒展得那么旷远而浩荡,能把所有游子的一生都裹卷在里边。我有很多学生,来自草原又回到了草原,因此我有幸一次次获得奇特的体验。有一年冬天,这些学生和他们的朋友们汇集在北京,占满了一家餐厅的每一张桌子,我坐在他们中间。才欢叙几句,一个学生的喉头不经意地吐出了一句低低的长调,刹那间,整个餐厅就变成了一个此起彼伏、回荡涡旋的交响乐队,我左顾右盼,目不暇接,最后只得闭起眼睛,承蒙着一个巨大音箱的笼罩。这种笼罩与置身于一般的歌咏会中全然不同,因为笼罩四周的已不是一句句具体的歌声,而是一种忧郁、低沉而又绵远的气压。这样的场合我后来又多次遇到。未必是学生,也未必有那么多人,只要是与出生在蒙古草原的朋友们坐在一起,不必很久,歌声总会慢慢响起。唱到最后,他们都会加一首歌,是由席慕容作词、乌兰托嘎作曲的《父亲的草原母亲的河》。我相信,这是席慕容女士写那首短诗时没有预料到的。她在诗中告诉人们,父母亲即使把家庭带到了天涯海角,也会把描摹家乡作为教育孩子的第一课。结果,她只是在诗中轻轻地喊一句“我也是高原的孩子啊”,把茫茫一片大地都感动了。能够让一个成年人自称“孩子”的可能是很难找到的,席慕容找到了,因此也让一大批人找到了。今天,王纪言先生就是以“孩子”的身份回到呼伦贝尔,来寻找今天埋藏在草原深处的其他孩子的。他带来了自己的女儿,女儿像席慕容女士一样来寻找父亲的童年。他们父女俩不必讲很多话,这儿的朋友一听就懂,帮着寻找。席慕容女士闻讯,也从台北淡水的山坡上出发,七拐八弯地赶来了。谁都知道,这种寻找既属于个人,又不属于个人。二眼前这些孩子,大多来自僻远地区很小的少数民族。“家中没有牛羊,有一顶蒙古包,父母给别人家放羊……”孩子们在轻声回答询问。他们在布仁巴雅尔和乌日娜的带领下刚刚组成了一个合唱团,开口一唱就震惊四座。我刚刚听完,便对孩子们结结巴巴地重复着一句话。这句话他们现在一定都听不明白,明知他们听不明白我还要重复,只因为此时此刻心中只有这句话。我说的是:“你们正在做一件真正的大事。非常大的大事……”什么是我所说的“大事”?那就是在文化艺术界越来越陷于假、大、空的华丽套路时,用童声提醒一小部分人,文化艺术的基座是什么?极致是什么?由于毛病已经不轻,因此,这种提醒也就是救助。那一双双软软的小手,谁都想拉起它们做点什么事,但一上手就发现,它们的力量更大,正要拉着大批成人拔离泥沼。你看,现在我正抓着一双小手。对,就是他,脸庞清瘦、头发凌乱的鄂温克族男孩子,巴特尔道尔吉,刚才穿着一双小马靴走出队列站定,缓慢的步子立即引起了全场肃静。他轻轻地闭上眼睛,同时又轻轻地张开了嘴,一种悠长的声调随即绵延而出。茫茫大地无声无息,心中的母亲在祈祷上苍。她正为我向上苍献奶,她正遥望着远方的远方。我的母亲,她在远方……声音一起,这个孩子立即失去了年龄。几百年马背上的思念和忧伤顷刻充溢屋宇,屋宇的四壁不见了,千里草原上最稚嫩和最苍老的声音都在共鸣。这种首尾相衔的共鸣一下子贯通了天地伦理,使稚嫩不再稚嫩,苍老不再苍老。或者说,稚嫩既是苍老,苍老即是稚嫩。从一般的艺术教学观点来看,这里有很多说不通的地方。请看这个唱歌的鄂温克族孩子,他当然还远没有脱离对母亲的依恋,却怎么可能体会远方骑士思念母亲的苍凉情怀?远方骑士思念母亲的最动情方式,是反过来设想母亲对自己的思念,而这种设想一旦道破,又使单向情感变成双向情感,在遥远的往返间经天纬地。这首歌成功地完成了这一切,而此刻的完成者却是那么小的一个孩子!在场的成年人几乎都在擦泪。但是我打听了,这个孩子完全不识五线谱和简谱,也没有可能像不少城市孩子那样被家长送到一个个儿童音乐班里接受某种专业辅导。他只能在烦忙的父母嘴边捡拾到一些歌声罢了,竟然快速地连贯成自己最初的音乐生命。站在我身边的国际著名钢琴家刘诗昆先生轻声告诉我,他的音准无懈可击。这究竟是怎么回事?让成人吃惊的事情不断在孩子们中间发生。两个月前这里路过一个蒙古国的歌手,看到孩子们在唱歌,便送给孩子们一份描写森林里各种禽鸟生态的复杂歌谱,但是,才教唱了两遍就匆忙回国了。歌谱放在老师那里,却不知怎么丢失了,大家没法再学,深感可惜。没想到站出来一个十二岁的小女孩,巴尔虎蒙古族的阿木日其其格,她说自己在跟唱两遍的时候已经能够全部背唱,请老师拿出纸笔记录。老师惊奇地记录着,后来歌谱的原稿找到了,一作对比,居然一字不差,一音不差。这又是怎么回事?不仅是唱歌,连舞蹈也是如此。这些刚刚集合在一起的孩子显然没有受过任何舞蹈训练,但是,他们的动作却展现出一种天然的韵律和节奏。有一个名叫娜日格乐的布里亚特蒙古族小女孩,才九岁,一举手一投足都渗透着皇廷公主般的高贵和娴静,让我们这些走遍世界各地的大人们都非常吃惊。她的风度与她的经历基本没有关系,那么,她的风度就只能来自于她的经历之前,或经历之外。……这些例证,很可能被人说成是天才。我想换一个字:天籁。天才是个人奇迹,天籁是天生自然。天才并不常见,天籁则与人人有关。今天中国文化艺术界失落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天籁。我说这些孩子的歌声对广大成人有提醒之功,指的也是天籁。三在古代汉语中,籁,最早是指一种竹制的乐器。天籁,则把自然当作乐器了,是指自然之声。其实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在他们还没有被阻塞、被蒙蔽、被扭曲的时候,最能感受自然生态,并且畅快地吐露出来。这样的人,常常被称为未失天籁、未失天真、未失天性之人。但是,这样的人是越来越少了,大多只能从儿童中,从边远地区的荒漠间寻找。这样的人,说得好听一点,是未受污染之人,说得难听一点,是未受教化之人。但是,他们是那么可爱,那么纯净,那么无拘无束,那么合乎艺术本性,不能不使我们一次次回过头来,对现代文明的所谓“教化”投去怀疑的目光。现代文明当然也有很多好处,但显然严重地吞噬了人们的自然天性。密集的教学、训导、观摩,大多是在狠命地把自然天性硬套到一个个既成模式中去。自然天性一旦进入既成模式,很少有活着出来的。只有极少数人在临近窒息之时找到一条小缝逃了出来,成了艺术上的稀世奇侠,或其他领域的神秘天才。当然,也可能在逃出来之后不知所措,终老于浑浑沌沌的自然状态。但即使这样,也活得真实,躲过了模式化的虚假。因此,现代文明不能过于自负。在人和自然的天性面前,再成熟的文明也只是匆忙的过场游戏,而且总是包含着大量自欺欺人的成分。例如,大家都以为艺术是现代文明的训练结果,但不妨静夜自问,我们每个人在少年时代就大致分得清人的美丑了,那又经受过什么训练?后来在美学课程上说得非常复杂的五官端正、身材匀称等等“美学规则”,只是教师们对少年直觉的笨拙表述罢了。而且,何谓“端正”,何谓“匀称”,还是无法从学术上论定,仍然要靠直觉。直觉来自何处?天性,天籁。同样,当我们童年的眼睛第一次面对自然美景时发出惊喜光芒,也与后天的教育基本无关。甚至在我们成年后的写作中,那些不知怎么流泻出来的可圈可点的句子,肯定也与前人或旁人文章关系不大。清代学者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天籁不来,人力亦无如何。”如果来了,则“不着一字,自得风流。”可惜我们现在看到的,尽是人力,尽是文字,尽是雕琢,尽是理念。大家还以为,这才是进步,这才是文化。这真让人着急。我之所以两度接受中央电视台的邀请担任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文化素质总讲评”,就是想把这种着急之心系统地表达一下。因为每次长达四十天,天天全国直播,收视的观众上亿。我已经不能不借助于这么大的高台,来呼唤天籁。歌手都很年轻,绝大多数受过严格的专业训练,拥有大专学历。但是,一旦让他们谈谈自己,谈谈父母,谈谈家乡,谈谈音乐,立即出现一种惊人的景象。多数人都不假思索,随口吐出,用词华丽,充满了成语、形容词和排比,却又都严重雷同。他们谁也没有意识到,他们说得多么虚假和空洞。不管你怎么追问,他们还给你的,是加倍的虚假和空洞。我不能不对着电视镜头严峻地讲评道:“你说了那么多描述妈妈的话,但很抱歉,我觉得你对自己的妈妈还缺少感情。因为你和其他四位歌手描述妈妈的话几乎完全重复,而世界上并不存在完全重复的妈妈。因此,你口中的妈妈是一个假妈妈。一个明明有亲妈妈的儿子,当着全国的电视观众的面描述一个假妈妈,我难以原谅。”我又对另一位歌手说:“我觉得你应该再慎重考虑一下要不要继续唱歌,因为我问了你三遍最早学歌的原因,你讲的都是宏大词汇,什么人民的审美导向、时代的文化趋势,却与你的个人兴趣无关。无关个人兴趣,可以从事别的职业,却不能是艺术。”我还一次次要求他们,能不能把他们挂在嘴上的那些句子,像“受众心理的放飞和定格”、“第三维度的亚正常感觉”等等说说明白,换成正常人的语言。当然,我没有让这些歌手在文化素质的考评中及格。但我反复说明,这主要不是针对他们个人,我是在为一种越来越得意、越来越普及的“伪文化”打分,他们只是受害者。受害者很多,从学校到官场都未能幸免,就像一场大规模的传染病。文化的传染病比医学上的传染病更麻烦,因为它有堂皇的外表、充足的理由、合法的传播,而且又会让每一个得病者都神采飞扬、炯炯有神。对于这样的疫情我已无能为力,只能站在一个能让很多人听得到、看得见的高台上呼喊几句:这是病。有不少文化人原先很不赞成我参加这样通俗的电视活动,发表文章说让一个资深学者出来评年轻人的文化素质是“杀鸡用牛刀”,可见他们都不在意疫情的严重和紧迫,因此也无法体会我急于寻找高台的苦心。捷克前总统哈维尔说,只有得过重病的人才知道什么是健康,同样,只有见到过真正健康人的人才知道什么是疾病。真是天助我也,正当我深感吃力的那些日子,一些来自边远地区的少数民族歌手来到了我的高台边。他们从服饰、语言到歌声都是“原生态”,从家乡走到县城都要花几天时间,却长途跋涉地来到了北京。他们显然没有受过什么训练,但一开口就把所有人的耳朵勾住了。热闹的赛场里立即出现了远山丛林间的夜风豪雨,以及一切生命的质朴起点。每支歌唱完,是我与歌手对话的时间,全国电视观众都在倾听。你看这位少数民族女青年,二十来岁,汉语还说得相当生硬,我就简单问了她一个小问题:“这首歌,是从妈妈那里学来的吗?”“我妈妈不唱歌。”她迟疑了一下又说:“但她最会唱歌……”“这是怎么回事?”我好奇地问。“我爸爸原是村子里最好的歌手,他用歌声引来了另一个村子的最好歌手,那就是我妈妈。但是,在我出生不久,爸爸就去世了,妈妈从此就不再唱歌。”几句结结巴巴的话,立即使我警觉,此刻正在面对一个极为重要的人生故事。她还在说下去:“前些天初赛,妈妈在电视中看到了,我刚回家,她就抱住了我。这时,我听到头边传来一种低低的歌声。这是爸爸去世那么多年后她第一次开口,真是唱得好。”两位歌王的天作之合,二十年的封喉祭奠,最后终于找到了再次歌唱的理由……我还没有来得及理清自己的感受,抬头看见这位歌手正等着我的讲评和打分。我说:“请代我问候你的妈妈——这位高贵的妻子,高贵的母亲!”现场的掌声如山洪暴发,我看到很多担任评委的著名音乐家在擦泪。我轻轻地加了两个字:“满分。”本来我还想通过电视问候那个村子里的乡亲。整整二十年,这些乡亲知道他们的女歌王为什么封喉,因此你一句、我一句地教会了他的女儿。但是,我要表达这种问候需要用不少语言,而当时比赛现场的浓郁气氛已容不得语言。后来才知道,当时几乎整个中国都被这个朴实的故事感动了。我想,这下,那些用空洞重复的套话来叙述自己父、母亲的歌手,该知道我为什么不让他们及格了。此刻,我在呼伦贝尔草原又想起了祖国西南地区的那个村庄。两个地方隔得很远,但它们的歌声却能互相听到,因为它们属于同一种美学范畴。其实,这也是人类学范畴。从眼前的十岁左右的小孩子,到中央电视台比赛现场的那位二十岁左右的女青年,到她的母亲和乡亲,再到在评委席里擦泪的著名音乐家们,这一连串面容,在我脑海中连成了一条线。这条线,就叫“人类深层艺术史”。四令人惆怅的是,凭着我们的呼吁,天籁还能在我们的生活和艺术中占据多大的分量?几个朋友对此非常悲观,认为现代文明的推土机很难抵挡。推土机一过,一切都可想而知。因此,谁也不愿和它作对了,现在的很多文化艺术,都已经成了推土机的伴奏音响。我对此稍有乐观。不是乐观于推土机的终将停止,这是不可能的;而是乐观于不少人的心底可能还有文化良知存活。这些存活的因素只是点点滴滴,却是人间真文化千年传承的活命小道。想到这里,我看了鄂温克族小男孩达维尔一眼,他正站在我的右边。鄂温克族一直在深山老林里过着原始的狩猎生活,很多年来,政府部门在山下为他们建造了居住社区,又为了保护珍稀动物而限制狩猎,他们的生态改变了。面对着远比过去舒适和安逸的物质生活,他们却陷入了深深的苦闷。这是一种说不清楚原因的苦闷,其实也就是文化苦闷。因此,他们会在原来的狩猎地养几头鹿,或其他什么动物,过一段日子就上山去与它们一起住一阵,像过去一样。不要嘲笑他们过于怀旧,这是他们吃力地在与自己的文化“谈判”。那天,十二岁的达维尔从合唱团回家,问刚刚从山上下来的奶奶和妈妈,还有没有老歌可以教给他。于是,几位长辈就开始在灯下一句句地回忆起来。几天下来,达维尔学到很多歌,而奶奶和妈妈则完全变了。像是受到了天神的指点,她们的笑容、步态立即变得自在和坦然。这,已经属于一个民族的天籁了。推土机永远会一步步推进。但我们还有骏马,还有不同年龄的骑手,可以扬鞭纵缰,去追回那些重要的东西。序《世界文学名著青少年必读丛书》中外很多杰出的长者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一致公认,在年轻的时候多读一些世界文学名著,是构建健全人格基础的一条捷径。这是因为,世界文学名著是岁月和空间的凝炼,集中了智者对于人性和自然的最高感悟。阅读它们,能够使年轻人摆脱平庸和狭隘,发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人生可能。同时,世界文学名著又是一种珍贵的美学成果,亲近它们也就能领会美的法则和魅力。美是一种超越功利、抑制物欲的圣洁理想,有幸在青少年时期充分接受过美的人,不管今后从事什么专业,大多会长久地保持对于丑陋和恶俗的防范。一个人的高雅素质,便与此有关。然而,话虽这么说,这件事又面临着很多风险。例如,不管是中学生还是大学生,课程份量本已不轻,又少不了各种青春的聚会和游戏,真正留给课余阅读的时间并不很多。这一点点时间,还极有可能被流行风潮和任性癖好所席卷。有些学生好一点,静得下心来认真阅读,但是,茫茫书海使他们无所适从,他们吞嚼了大量无聊的东西,信息爆炸的时代使他们不幸成了爆炸的牺牲品。为此,我总是一次次焦急地劝阻学生们,不要陷入滥读的泥淖。我告诉他们:“当你占有了一本书,这本书也占有了你。书有高下优劣,而你的生命不可重复。”我又说:“你们的花苑还非常娇嫩,真不该让那么多野马来纵横践踏。”学生们相信了我,但又都眼巴巴地向我提出了问题:“那么,我们该读一些什么书?”这确实是广大学者、作家、教师和一切年长读书人都应该承担的一个使命。为学生们选书,也就是为历史选择未来,为后代选择尊严。这套“世界名著青少年必读丛书”,正是这种努力的一项成果。丛书在精选的书目上花了不少功夫,然后又由一批浸润文学已久的作者进行缩写。这种缩写,既要忠实于原著,又要以浅显简洁的形态让广大兴趣各异的学生都能够轻松地阅读,快乐地品赏。有的学生读了这套丛书后发现自己最感兴趣的是其中哪几部,可以再进一步去寻找原著。因此,精华的提炼,也就成了进一步深入的桥梁。除了青少年读者之外,很多成年人也会喜欢这样的丛书。他们在年轻时也可能陷入过盲目滥读的泥淖,也可能穿越过无书可读的旱地,因此需要补课。即使在年轻时曾经读得不错的那些人,也可以通过这样的丛书来进行轻快的重温。由此,我可以想象两代人或三代人之间一种有趣的文学集结。家长和子女在同一个屋顶下围绕着相同的作品获得了共同的人文话语,实在是一件非常愉快的事情。1200字以上 高一 演讲稿
-
童真的幻想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不一样的童趣。它讲述了鲁迅当时每天上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见闻,.百草园顾名思义就是种满各种植物的园子,这里繁花似锦,树木婀娜多姿。每株植物的背后,都有一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在这里年少的鲁迅可以抓虫拔草,就连珍贵的药材,也被其拔出进行研究考证,关于何首乌的听闻,竟把鲁迅吸引得差点把百草园给拆了。关于美女蛇的传说更为百草园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百草园给鲁迅的童趣提供了产地,为他的童年提供了梦幻提供了乐趣。曲折的走廊,精美的雕刻和美丽的假山碧波粼粼的湖水为鲁迅提供了绝美的观光美景。那时的美景可能已经为鲁迅的创作埋下了伏笔。绝美的文句和诗情画意的创作灵感,在这时恐怕早已深刻地印在了他的脑子里。谈起古典的三味书屋,这可真是一个真正的书香之地,夫子的戒尺,极富古典化的古画把这小小的私塾衬托得更加可爱,鲁迅的迟到换来了夫子的戒尺,而课桌却受到了惨痛的雕刻,还好,那时还没有损害课桌椅需要赔偿的规定,那个”早”也得以完整地保留下来,成为了历史的辉煌见证,是否能在博物馆里留有一席之地,还在讨论当中。不论是百草园还是三味书屋,都为鲁迅童年提供了物证,鲁迅的童真幻想得以重现。一切感受都令人回味,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文章表现了作者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热情,希望能自由自在地玩耍,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不希望被父母,家奴管着。回忆起我的那些童年琐事,还时常记忆犹新。小时候,在田野里享受着春日的阳光,秋日的清风,还有那片总被我采得一朵不剩的油菜花,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之中,采了各式各样的花,又生怕主人找来,花一会儿就枯萎了,但仍沉醉在无拘无束的自由空间之中。如今,田野上了造起了楼房,而我在紧张的学习之中,因此感受不到大自然的亲切,也少了许多自由,但却仍旧向往着,无论现在能否实现。读过文章后有了许多感动。虽然童年已渐渐遥远,留下的只是些散乱的记忆,倒不如细读一下《朝花夕拾》,体会一下那个不同年代的童年之梦,和鲁迅一起热爱自然,向往自由。指导教师:张勇800字 高一 演讲稿
-
童真关于童真“你可知道,妈妈,他们的家是在天上,在星星居住的地方?”这是泰戈尔在《新月集》写下的诗句。“他们”指的是“花的学校”。你可曾想过“花的学校”在哪里?或许有不少人会嗤之以鼻,认为这是一个荒唐的问题,但是其实,正如戈尔丁所言:“一旦失去这些,那就是真正的沉沦。”那些会幻想的花的学校的人,和他们的那童真,都到哪儿去了?是不是那些花的学校,再也不会存在了?我只想说,我不想让花的学校消失,不想让那份童真消失。因为,童真,很好。就像丰子恺说的——“孩子的眼光是直的,不会转弯。”只有没被世俗浸染的孩子才有可能保存童真,只有在幻想“花的学校”的孩子的脑子里,才装得下那份弥足珍贵的干净。正是有了这份干净,孩子的眼光才能不弯曲地直达事物的本质。不再有功名利禄的惦念,更没有人情世故的束缚。这样的童真,才是我们应该执着追寻的。还记得《皇帝的新衣》里面那个黄口小儿吗?在大臣们的花言巧语和百姓们的随声附和下,他并没有随波逐流,他甚至不曾知道为什么大人们如此奇怪,他毫无压力,毫无阻碍,径直地道破了天机。谁又能去责怪他呢?这就是童真的力量,抛开现实的舒服,探求本真。原来举世皆醉我独清的不只是屈原,还有孩童,和他们所保有的那一份童真。童真,很好。只有童真,才能让我们活的是自己并且快乐,你看泰戈尔和他那“花的学校”,是何等的快乐与自足;只有童真,才能让人与人的关系变得温暖而亲切,你看白雪公主和他那七个小矮人,是多么的和睦;只有童真,才能将这个渐趋变污浊的世界注入一股纯净。而现在的社会,已被日益膨胀的物质欲求蒙住了双眼,我们早已抛开童真,“奋不顾身”的挤入功利的海洋。在社会中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下,童真正在远去。面对残弱不去怜悯、面对谎言不知指正。在虚伪当中学会了虚伪,在浮躁当中过早的浮躁。如果连孩子都失去童真,那么这个世界还有什么良善可言?“世界正在失去伟大的孩提王国,一旦失去这一王国,那就是真正的沉沦。”能够拯救世界的,莫过于那一份童真。童真,很好;童真,这世界需要你。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文章有详有略,言之有序,内容生动具体,不失为一篇佳作。900字 初三 议论文
-
何谓之“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是自然之美,美在感受;“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似弱柳扶风。”是古典之美,美在气质;“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是奇迹之美,美在精神。大千世界,美无处不在,抛开一切杂念,用心去感受,用意念去感悟。"众里寻‘美’千百度,那美就在不远处。何谓之美?行于诚就是最美。用风一样的速度书写中国田径史的刘翔,众所周知,他简直就是一个奇迹,令人赞叹。而我们又何曾想过:在那之前,在那场运动会之前,在那一秒之前,他也就是一个长着黑头发、有着黄皮肤和黑眼睛的十分普通的中国人,他曾坦言:"我歌唱得怎样我自己知道,如果我没有跑出秒,你以为真的会有人愿意把我包装成明星吗?"回答毋庸置疑,可是,这是多么恳切,多么真诚的话语啊!面对他,我们能说他不美吗?何谓之美?拥有真就是最美。相信大家都听过丑小鸭的故事,并为之感动着,为什么呢?因为我们一直都在追求“真善美”。丑小鸭处处被奚落嘲笑,因为什么?因为人们对美的认识只停留在外表,以及对自己的过高评价和对他人的贬低便产生了“丑”的概念。丑小鸭并不丑,反而它比任何人都美,就因为它真实。他拥有“全日本最自信的微笑”,尽管他相貌平平,但他却真实地向每个人展示了他的美,他就是原一平,年轻时,在一家保险公司里当推销员,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一开始,他事事遇挫,但不败的却是他的乐观,笑容永远是他最明显的标志。“皇天不负有心人”,真实热情的他终于遇上“伯乐”,他诠释了美源于真实。何谓之美?坚持信就是最美。“生命很痛,但痛我也要活着,我要活得好好的,还要活出生命的诗意。”这是一番感人肺腑的话,中国残联主席张海迪一直用信念在提醒鞭策自己:不要被身体的疼痛所麻痹,一步一个脚印登上了人生巅峰。“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这是高尔基的《海燕》中的一句话,它让我们明白,信念可以战胜一切,风雨过后便是彩虹,信念带给我们的是受益不尽的美。何谓之美?行于忠就是最美。翻开史册,上面记载了数不胜数的英雄事迹:在屈原投下汨罗江的一刹那;在诸葛亮提出“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时;在文天祥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在众多爱国战士为国捐躯时,美遍地开花。“待到山花烂漫时,‘美’在从中笑。”美在行动,行动在于诚信;美在气质,气质发于真实;美在精神,精神源于忠诚。初三:黄思900字 初三 议论文
-
童真童年童真*童年烂漫童真樱花飘舞没了岁月的流痕停止在童真小孩装大人大人装小孩有趣的童年……………………………………………………………徜徉在童年的过道拥有烂漫童真的时代回忆微风抚干脸颊的泪痕荡开一丝甜美的笑容……………………………………………………………——THEAND 季沫写于2009.09.07100字 初二 议论文
-
感受童真每一个已不再是孩子的人,心灵深处都藏着一份童真。童年的世界天永远蔚蓝着,白云永远纯白着,江水永远流淌着,孩子们永远年轻快乐着……那是个永远纯真的地方,是我们在繁忙的学习工作后一心向往的地方,这里存在着太多美好的憧憬,天真的幻想……翻开童年的相册,打开童年的记忆,那一页页的照片如同一幕幕的电影般在脑海中上演。看看这个胖嘟嘟的小宝宝,被衣服包得严严实实的小不点,正傻傻地坐在沙发上,这是满月时的我。已降临在这世界一个月,适应了这奇妙的人间,开始不哭闹了。看看这个与同伴们玩得正起兴的小孩,笑得比太阳还灿烂,这是3岁的我,那无暇天真的笑脸成为我忘不了的烙印。还有那正拍着小手,给生日的朋友鼓掌祝贺生日的那个小调皮,口中似乎还唱着生日快乐歌,头发被汗水洗过般,额头上冒着大汗,还有那湿透了的后背。一看就知道肯定跟小伙伴们到处去疯玩了,真是无忧无虑……再看看这个可爱的小姑娘,摆着“丁”字步,还有“V”的手势,一副青春阳光的脸蛋,充满着活力,但还带着小时候的稚气。满满开始懂事的我,已离童年越来越远。看见公园里一群孩子们在玩耍,想起了孩提时与朋友玩做迷藏,一起跳绳,一起唱儿歌,一起仰望天空,一起憧憬着美丽的未来……童年真好!13岁的我,再次仰望天空,虽然依旧蓝着,却没有童真的味道,那儿存在着我太多的想象。即使童年早已离我远去,成为我最美好的一份回忆,但我仍希望能找到天空里的幻想,感受童真……550字 初二 议论文
-
余温你的影子,你的声音一直在我梦里我忘了我自己只想把你看在眼里,放进心里留住你眉宇间的笑意,抹去痛苦的记忆你的影子,你的声音一直在我梦里儿时的我倒在雪地,寒风刺骨,像针一样穿透心灵谁的手轻轻地碰了碰我的脸,白色的热气将我包围朦胧中看到,和你极像的那难勾难画的脸庞我至今记得,记得掌心的温度你的影子,你的声音一直在我梦里初识你时,你如风雪,干净的很我不自觉被你那束光吸引世间所有不及你一个微笑你的影子,你的声音一直在我梦里我不再迷惘,突然有了依靠,有了目标我想,左手有你,右手未来哪怕给我一个背影,让我去追随,奔跑你的影子,你的声音一直在我梦里你的光突然微弱我慌乱的想要挽留,挽留曾经的美好却不小心,风趁我不注意轻轻地在你额上留下一吻你沉醉着,慢慢合眼,不愿醒来后来,你的模样渐渐模糊我想拉住时间的尾巴哪怕一天,让一切变回最初的样子我一直沿着你那束微弱的光,走到尽头你一定,会在那里等我……350字 高中 议论文
-
童真有一件往事一直激励着我,让我学会诚实,因此我相信,我总有一天,会实现我的诺言,买回那只金笛子,赎回我的纯真。记得我上六年级的一天,我坐在院子的藤椅上,百无聊赖的发呆,我的叔叔的女儿也是我的妹妹真真蹦蹦跳跳的跑过来问我“姐姐,你为啥不吹笛子呢,?”我答道“对哦,可是我不想吹呀。”“那拿过来我吹呀,真真好喜欢那只笛子吆。”看着真真那认真的样子,我不禁笑了起来,心里想“真真呀,真真,你真天真,你怎么知道笛子坏了呢。”对,逗逗她。我对真真说“你只要给我摘一根黄瓜来,我就把笛子给你。”真真却低下了头,捏着自己的衣角,想了好一会儿才说,菜地刚浇过水,我怎么去呢。“那我不管,否则,你就吹不到笛子了。”我故意逗她。“别,别。我就去摘。”真真说完就跑到后院菜地里去了。看到真真离开后,我好得意,可是过了好久也不见她回来,我有点担心,该不会出什么事吧。我赶紧向菜园跑去。跑近一看,真真在菜地里用一只手抓着藤蔓,一面歪着头找黄瓜。两只鞋子沾满了泥,菜地里一片狼藉。也许重心不稳,瓜架倒了,真真摔倒了,她的身上,手上,脸上全是泥,真真看到自己变成了这样,呜呜的哭了起来。到这时我才意识到自己做得太过分了,不该戏耍一个小孩子。我怕她发现我偷偷回了家,等了一会儿见她拿着一根小黄瓜来了,此时的我感到多么的后悔啊。我拉着真真的手,擦去她腮边的泪水,端来水,把她洗干净。对她说,都是姐姐不好,姐姐明天给你一只新笛子·好不好,来我们一起吃黄瓜。后来我用压岁钱买了一只笛子,送给了真真。来赎回我丢失的纯真,我相信,守住了纯真,就守住乐真善美。650字 初一 散文
-
我谓读书我对写读书心得的文章是很反感的,因为对我来说,是没有什么关于读书这一方面的心得的,我读书完全凭感觉。我没有其他方面的特长,只有在读书这一方面稍微领先于周围人,我只是很享受这种凌驾于他人之上的感觉。甚至我学习没有任何系统一点的方法,我只是觉得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并没有做太深入的考虑,正如上面说的,完全凭感觉。校长跟我们讲了一席话,涵括了几个方面,但是经过了两天的时间我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只有一点我还有印象,校长认为家乡的建设要靠我们这一代了。这让我感到很惭愧。因为我还没有这种思想觉悟,即为了建设家乡、建设祖国而读书。我读书只是为了我的这个小家,我只是想我长大后能让父母过上好日子,尽管我并不把读书当成唯一的出路。我知道这种想法是很狭隘也是很不对的,特别是政治老师给我们上了“作为中国公民应尽的责任”这一课后更是如此。当我看见周恩来总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豪言壮语时,很敬佩很感动,但是对我来说小家就是我的全部,相比较之下,这是非常自私的,我很清楚。很多老师在跟我们讲道理时,也总是说不要总是空谈为祖国为父母读书,书是为自己读的。可我对自己说,书不但是为自己读的,也是为父母读的。另一方面我也很享受读书,甚至可以说很享受许多作业压在肩头的感觉尽管我总对同学说烦死了。对于我的这种享受是不会有同学理解的。我学习是很被动的,如果给我很多时间让我自主学习的话,我只还呆坐在那里发愣,这只能说是虚度光阴,并且让我感到生命是很虚无的。只有当许多作业压着自己,令自己忙得抽不开身时我才能感觉到生活的充实。读书的生活是很值得珍惜的,因为尽管很忙,但却不需要为太多的事烦恼,所以我非常地享受。啰啰嗦嗦地写了一大堆,以致我都不知道自己想写的究竟是什么,我只知道,我还在读书。650字 初三 散文
-
余光这天凌晨,村里一如既往地安静,漆黑的星空泛出暗蓝的薄纱,笼罩了整个村子,村里的人心情都很压抑,然而,并不是因为这黯然无光的天空,而是对战场上的丈夫、儿子、哥哥、弟弟的思念……忽然,村口的狗吠了起来,有人向村里赶来。突然的犬吠声惊醒了刚刚入睡的村民,各种浑然杂声,村民纷纷开了门缝,接着一窥究竟。人影越来越清晰,大概六七个人,几个推着两驾木车。终于,看得清来人了,见是从战场回来的里人,村民才大呼欢喜出门迎接,只是当他们走近之时,他们的心情又再度消沉,哀怨……就在木车上,是几具遗体,有些人活着从战场上回来了,但也有的,战死沙场,运回家的,只剩一副冰冷的空壳。公鸡啼鸣,夜空渐亮,暗淡无色的光撒播在每一个面孔上,既照出了欣喜,也照出了悲痛……每个见不到盼望已久的人的村民,都哆哆嗦嗦地走到木车前,用颤抖的手掀起盖在遗体上的红布,不,那本是白的,鲜血染红了粗麻白布,映入一双双湿润泛红的泪框,父亲、母亲、哥哥弟弟、姐姐妹妹,看到期盼的亲人就躺在面前,有的泣不成声,有的哭天抢地,也有的精神溃败了……有些人等来了亲人,而有的被战争夺走了亲人。在街上,大家都不知道该说什么,悲伤的气息深深地包裹住村子,从战场活着回来的,见了家人,心情本该高高兴兴,却只是略撅嘴角,接着滚热的泪珠撒落而下……黎明悄无声息地接近,艳阳高照在村庄之上,此前此景,所有人都希望只是一个梦,但愿梦醒后,一切又恢复原来那样。当初,在战场上,一群热血青年为国家奋勇作战,他们无所畏惧,只是渴望与家人团聚,一个平凡简单的愿望,一个诚真的誓言——一定活着回去,见我们的650字 高三
-
生活需要童真夜已深,星辰渐渐露出了闪亮的眼角,路灯打出一个个浪漫的光晕。你还在白炽灯下做着英语、语文或是数学题么?你还在对这一堆资料寻找一个小小的知识点么?你还对着电脑亦或是电视看着那个绿色的代表下跌的数字而叹息而后悔么?你是不是感到有些疲倦、有些累了呢?有时候会羡慕古人吧?有春天“小楼一夜听风雨,明朝深巷卖杏花”的清幽;有夏天“误入藕花深处”然后“惊起一滩鸥鹭”的情趣;有秋天停下马车,看“红于二月花”的霜叶的雅致;有冬天和好友醅酒小酌的温暖。即使没有电脑电视,也有驾一叶小舟,看细水长流的闲适。现在呢?也许你的腰包鼓足了,但你只是一味的担心会不会有人偷去;也许你有了高收入的工作,但为了这份工作你必须埋头苦干;也许你的成绩是最好的,但它的代价是一屋子的书籍,满脑子的公式。于是我们都没有时间再去看一眼船外的景色,心儿失去了春风的打扫,渐渐蒙上了灰尘,于是名利、虚荣、金钱……这些细菌便趁虚而入,渐渐腐蚀着我们的心灵。还记得,我曾拉着风筝的线,与小伙伴们在小山坡上奔跑,即使被石子绊倒也不会哭泣,因为看到自己的风筝是最高的那一只。多么天真。还记得,我曾邀上小伙伴们,一起去雨中踏青,我们在雨中还是唱着歌、做游戏。多么快乐还记得……翻开一页页蒙尘的“日记”我发现原来现在的我活得那么累,原来我还可以那么快乐的。你还在思索一朵盛开的花的花期有多长么?你还在思考苹果为什么往下掉么?抛弃一切问题,一切的烦恼,走出屋子和孩子们一起玩耍吧!你会发现世界还是那么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孩子们会告诉你,因为春风唤醒了花朵,所以花儿开得那样美丽;因为苹果可以吃,所以它在我们手心里。让春风洗涤我们的心吧!重新拾回我们的童真、寻找到我们的幸福、快乐。我们需要的,只是单纯而美丽的生活而已。650字 初二 议论文
-
无意的童真童真,在很多人的眼里,这或许是个只属于孩子的标识。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童真这么美好的东西,如果只能在那些天真可爱的孩子身上体现的话,那作为青少年的我们,不是太可怜了吗?我们是青少年,我们面临着繁重的学业,面临着枯燥的生活,面临着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有时候,我们甚至会仰天长叹:“那纯真的童年多么美好啊!“但我想说,我们并不可怜,更不应该觉得惋惜。要知道,童真就像是一条清澈的小溪,永远流淌在我们的内心,洗涤着我们的灵魂。只不过,当我们的内心长满参天大树时,小溪就被遮盖住了,童真也就暂时隐藏了。可是它并不因为遮挡而消失,也许,有时候,放下一些,放弃那么几棵大树,童真就会再次显露。在今天的晚自修课间,原来静静地趴在桌子上的我被一阵欢声笑语打乱了我的思维,不得已,我猛然抬起头,本想制止那喧闹的一切,可因为眼前的这一幕,我的心开始动摇了.一男一女相对而站,男的脸上露出必胜的决心,女的脸上露出不服输的神态,说这时那时快,他们藏在身后的手敏捷地出动……哦~原来是石头剪刀布。高中生玩这种游戏本应该被认为是幼稚的行为,可是为什么女孩胜利的笑容如此灿烂,男孩失败后的沮丧如此有趣?我想,这就是那被隐藏的童真吧!简简单单的一个小游戏,却让我再次感受到孩子般的天真,那无意的童真,不正是那条隐蔽的小溪吗?那刻起,我不再沉思,我不愿再沉思,我觉得我也有必要找出我那被隐藏的童真了,如此美好之物,如果我没有,不是太可怜了么?我怎能没有呢!如果说以前因为不相信我还有童真而伤感的话,从那次无意的游戏来看,我的童真,其实也是一直都在我的身后等待着我的宠爱,只是因为我走得太快,以至于忘记了它的存在,但是从今天开始,我会放慢脚步,与童真为伴,让心灵起舞!650字 初一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