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己救人,值不值?1200字

舍己救人,值不值?

1200字 初一 记叙文

论点一

很长时间以来,我们一直在倡导学习雷锋,可究竟应该向雷锋学什么?个人以为,所谓学雷锋,要学的应该是雷锋精神,并非机械地去学他的具体做法。

下水救人是一个对人游泳技术、身体素质都要求很高的活儿。在江河湖海里有游泳经验的人都知道,如果天气冷,普通人没有做准备就贸然下水,双腿很容易发生肌肉痉挛,从而瘫在水里。另外,如果不是专业救生员或者水性特别好的人,即使接近了溺水者,也会被处于急躁状态的溺水者紧紧抓住,造成两个人同时溺亡。

所以,普通人下水,不要说救人,就连自己都救不了。不管救人的学生内心有多么高尚、多么伟大,客观上他们不是在救人,而是集体自杀!

论点二

舍己救人值不值?这种事后算账的方法,不可取。不错,从表面看是亏了,但他们用自己的生命,树起了一座年青一代不朽的丰碑;他们用惊天动地的壮举,毅然向世态炎凉宣战;他们为人之子,却把恢宏的大爱献给他人之子;他们是民族骄子,值得世人为之自豪和骄傲。

新的时代,人们除了追求生活富足,除了个人物质享受,还需要弘扬舍己救人的献身精神。至于说到救人者必须具备救生和保护自己的本领,并不影响人们去歌颂他们无悔的人生选择,并不妨碍人们对他们英勇事迹的歌颂和广泛宣传。

论点三

卢梭有句很经典的话——“人类的本能,是保护自己和看见同类保护不了自己的时候产生的恐慌”。看到别人保护不了自己的时候产生的恐慌是什么?是不可预测不可避免的危险。在救人者看到有人落水的危难关头,他们的恐慌和常人一样,都是本能的反应,但他们没有被恐慌和所谓的理智压倒,而是反射性地去救人。在生死危难的关头,任何考虑和理性的方法,都可能会导致危险成为不可挽回的结果——拯救大兵瑞恩的几个士兵,他们没有考虑方法;为了家仇国仇而别家丧子的赵氏孤儿,更没有考虑方法。但也正是如此,他们得到了崇高的评价和敬意。因为,不假思索地考虑他人的生命,才是精神价值最值得褒奖的地方。

所以,任何讨论舍己救人的方法问题,都不值一提。这并非否认方法的重要,如果有时间考虑方法和选择方法,那么也不叫舍己救人了。最崇高的精神就是在生与死的时间节点上,毫不犹豫地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这种精神的价值完全不能也不应该用方法的正确与否来冲蚀,更不能因为方法的问题来否定。

死亡的降临是随机的,被救的人和逝去的人都应该得到同样的褒奖和赞美,这种道义上肯定的源泉就在于他们在道德价值的判断上作出了更为崇高的选择。

论点四

危难当前,见义勇为,这是人性光辉而伟大的一面,这样的英勇,令人钦佩和崇敬,但因下水救人的英雄不幸溺亡,更让人痛心疾首。如何尽量减少和避免这种悲剧发生,我们的教育环节在生命安全教育方面是否还存在缺失?如此种种疑问,理当引起深思。一是游泳技能的缺失,二是救人和自救技能的缺失,三是安全教育的缺失……面对疾病以及各种意外突发的事件,人的生命其实很脆弱。如何在难以避免的灾祸和突发情况降临时,冷静处理,安全应对,至关重要。有时候,不仅关系自身安全,也会决定他人安危。我们在颂扬见义勇为的壮举时,也应该反思一下目前生命安全教育的不足,在全民的教育体系中,补上这一课,对一些基本的求生技能和安全知识实行强制性教育,以尽量减少、避免悲剧的发生,让我们有更多机会为活着的英雄庆功。

舍弃

900字 初一 议论文

学期早已结束,放假那天从学校运回家的书,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依旧散乱地堆放在书房的地板上。休息两天之后重回书房,看着一地的狼藉,心想,应该为它们找一个好的归宿了。

我打开书橱,见到的又是一番零乱——那些不同时期、不同种类、不同科目的书籍随意地穿插在一起,各色各样的杂志、大大小小的书籍如宝塔一般叠放在一起,稍稍一碰便有可能翻倒在地。偌大的一个书橱早已被塞得间不容发,要想再放进几十本课本与练习那是绝对没有空间的。

我把原本杂乱的书本取下,再排放整齐,却依然发现没有腾出太多的空间。看着书橱里那些已伴随我多年的老朋友,再看着地板上那些结识不久无家可归的新朋友,我真的束手无策了。我端详着书架,看见那陪伴我整个童年的《西游记》,看见那被我翻得有些破损的《唐诗三百首》,看见那些帮助打发掉无数孤独时光的杂志,看见那一本本见证我长大的书籍……我真的不知何去何从。

妈妈拿来了一只纸箱,说:“没用的书就放这里吧。”我抱怨道:“哪有没用的?”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书一旦被放入纸箱,再次拿出的机会就几乎为零了。看着那一个个熟悉无比的朋友,终究是没有勇气,也舍不得将它们判处死刑。妈妈继续说:“这些书很多都是你小时候看过的,看这上面的灰尘你很久没翻过了。书既然已经看过了,又为什么要那么执著地放在这儿呢?舍弃这些旧书,你才有地方放新书呀。”说完,她就动手帮我挑拣起来。

听着她说的话,看着她的举动,我默然无语了——那些曾经陪伴着我度过了无数美好的时光,给我带来无限的知识和乐趣的书籍,最终只能落得被塞入纸箱永久封存的命运吗?可若非如此又能怎样?我们能将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东西一一守候着吗?看着那些旧书一本本撤下被换上新的,看着零乱的书橱变得整洁,看着逼仄的空间在一点点地变大……突然之间,我仿佛明白了这一切的意义:那些旧书既然早已烂熟于心,既然对现在的自己已无太大的意义,为什么不能舍弃呢?

看着身边的那些大大小小的物件,好多都已经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但我们却总是不忍心舍弃,于是它们便占用了我们本已不多的空间,而带来的作用只是虚无。

不仅如此,我们心灵的空间里又有多少这样的“鸡肋”?那些曾经的繁华或是沧桑早已失去了原本的意义,但很多人却依然仔细地存留着,甚至让它时时牵扯着我们纷繁的思绪和精力。既然如此,那么何不将其舍弃,收拾出一个美好而洁净的当下,迎接一个崭新而美好的明天呢?

刹那间,我仿佛如醍醐灌顶一般明白了一些什么——其实,舍弃有时也是一种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一
记叙文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