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小城1200字

“三轮”小城

1200字 初三 书信

笔者打小住在这鸟不生蛋的小城,对这城的掌故颇深。偶尔看看外面的世界,发现里边外边大相径庭。而最有趣的,还要数交通情况。

交通条件所反映出的经济发展差异就不提了,主要是交通工具方面。大城市里的人看惯了四个轮的,来小城看看咱三个轮的,一定倍感新鲜。这三个轮的,便是被称作“三轮车”的交通工具,,俗称“三轮”。

“三轮”确是小城一不大不小的特色。

“三轮”的构造实际上就是摩托车的前半部“托”着一个“蓬”。那“蓬”极像中世纪后富有欧洲风情的马车的去掉了马的部分。三轮车夫骑在摩托车那前半部,乘客则坐进“蓬”的里边。富有想象力的乘客干脆直接将“三轮”的前半部摩托车看作一匹马,自己也就坐进了马车。于是满大街的“三轮”转眼就成了满大街的马车,给小城添了不少中世纪欧洲城市的味道。这一点尤其值得小城里的人引以为豪。

如果说“三轮”像一只蜜蜂,那么整个小城就是一个蜂窝。鉴于“三轮”在小城载客运输行业里的巨头地位,那些终生发展不出小城的“滞销”劳动力纷纷投身“三轮”载客行业。开始几年势态甚猛,后来甚至发展到能在小城里随地开花,随地灿烂。由于这行业深得广大行内外人士的普遍看好,内部竞争之猛烈不言而喻。一进入这圈里,便知其实并不好做。

虽说基本上可谓是“漫城‘三轮’”,其余的都得靠边站。可实际车夫大多拉不到人。拉不到人就没饭吃,兄弟们便急了。急到有时候,逮个过路人就问要不要上车。不熟悉这一手的人见了准会被吓到,以为人家劫财或者劫色……不过说不准吓倒个心虚的小贼,也算为小城治安立了一功了。谁知车夫载了人也不安分。不管交通怎么样,一双“鹰眼”只管死死地盯着街上的行人,提防吓一趟生意。本来三轮的就不如四轮的稳当,尤其在拐弯的时候,车夫要是不注意交通,开车拐弯便不讲理了。这时你也用不着下车,其实车夫没喝酒。

小城的经济发展所限,“三轮”长期持有叱诧小城车坛的市场竞争力。可以令同在载客运输行业的人士眼红。于是便有不要命的,把的士公司开到小城来。的士公司老板“偏向虎山行”的勇气虽可佳,但看不准市场乃是商家之大忌。不出所料,不久的士便被“三轮”的强力排挤下惨遭淘汰,赔进去不少钱。但也还有剩余势力在苟延残喘中。

说到市场竞争力,就只有近年来发展起来的公交车行业能蹭得上一个位置。虽说引进公交车,事实上只是“小巴”,比大中等城市的大型公交车小了一倍多。但勉勉强强被百姓认可,因为它便宜。老百姓管你“三轮”还是“公交”,只要便宜云霄飞车也照坐。所以说,拼生意的买卖还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凭这优势,公交车行业一上小城便来势汹汹挖走了不少乘客,“三轮”的地位突然岌岌可危起来。好在乘客对公交车大多抱着尝新鲜的心理罢了,体验之后发现这公交车也有缺点。虽然便宜,却不“三轮”慢得多,人家“三轮”好歹也是机动车。对公交车失去新鲜感之后便开始埋怨它慢了;并且大多数乘客生理上也不适应。小城里的人不常外出,坐不惯巴士。碰到巴士人多气闷,而且不一会儿到一站还得停一下的情况,就会晕车。吐了影响形象,还是回去坐“三轮”为好。于是,一波之后,小城载客运输业的市场又有回头之势。

“三轮”竞争力不老,实有“问苍茫大地,谁住沉浮”的气势。真服了小城这能耐。

无车一日谈

1200字以上 一年级 书信

1998年9月22日,法国首先发起了无车日运动,目前已有37个国家参与这项活动了。今天,我国上下也来了一个轰轰烈烈的无车日,从宣传到实施长达一个月,很多人甚至早早地就在酝酿和议论了,有担心的,有发牢骚的,有赞同的,有支持的,说什么的都有,反正绍兴地区是实施了,主要是越城区的部分路段。

这样的活动,初衷无疑是积极的、有益的,法国早就进入了汽车时代,以车代步是家常便饭,因此,十年前搞这场运动也在情理之中的,提倡大家少开车或不开车,还地球一个洁净,给人类一个健康的环境,这不仅是法国人的心愿,也是地球人的心愿,也因此,这项活动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支持。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目前汽车保有量在5000万辆以上,而且正在以世界第一的速度增长,是世界最具潜力的汽车消费大国,从现在国家的经济发展来看,私人汽车的拥有量还将会成几倍地增加,因此,积极做好环境保护是刻不容缓的。不用说将来,即使是现在,车辆的拥堵已让城市感受到了肠梗阻的味道,不少大城市为缓解城市交通状况,尽管绞尽脑汁,但收效甚微,什么办法都想了,都用了,不论是从排量上来限制也好,从汽车载重量来限制也好,或从汽车车牌号码来限制也好,都无计于事;想通过各种费用的征收来约束大家,也办不到,比如进城费、高峰费、外地车辆费,等等,因为当有车一族真要开车办事时,钱并不是能阻止其滚动车轮的杠杆,买得起车,自然也交得起费,更重要的是没有法律的规定,只需交一点钱就能摆平,何乐而不为呢?曾听说柯桥有大老板开车时,专门在车上放了一两万元钱,作为罚款专用的,有时是准备在一天内罚上这么多,或用来打通开罚人员、搞好关系的。

这样的活动本就是建议和倡导,是一种文明社会的文明生活方式,是建立在自愿的基础之上的,但在今天看来,人是不可能有这样的自觉的。早几天,交警部门就已划出了禁止私家车通行的区域,并明确了职责和要求,如发现有违反规定的车进出的话,先是警告和阻拦,再不听就采取相应的惩罚措施,并利用公安手段了。也因此,今天不少在相关路段事业单位工作的人就被告知上午可以不去上班,下午也可去可不去,也就是要应付一下的意思。除此之外,其他道路还是各开各的,像柯桥根本没有任何禁忌,该干什么还干什么,这里虽然很现代化,大概还没到融入城市的地步吧。

不过,听到的牢骚倒不少,虽然很多私家车没受到任何影响,但他们总抱怨政府吃饱了没事干,净想些歪点子来做,绝大部分如此。无车日能解决什么问题呢?什么都解决不了。车子既不会因此而减少,这一天的事也都得照常着去做,多了麻烦,好了公交和出租。单就一天如此,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或是根本不能解决问题的。就算一个星期如此,也没有什么作用。相反,人们的工作效率会更低下。对于无车族来说,路上还是跑着很多车,也还是与自己无关,多了公交和出租拼命地运转,速度虽然快了,大概尾气也不少呢。只是他们会庆幸自己今天还没有车,用不着藏藏掖掖,觉得自己的交通方式很健康,对社会也算是有贡献的。

无车日的意义在于哪里?并不是这一天节约了多少能源,也不在于改善了多少环境,相反倒是派出了大量的警力和物力去筹备与维护,它的意义在于它能促进人们去思考这个问题,去认识和改变自己的观点,去映照自己的习惯,去有意无意地改变自己的意识,如果人们能那样了,这就是成功。

对于这样的认识,归根结底还是要人的明辨和自律。每次政府出台的建议、意见,最后落实下来就都得形成定律,并不是地方上小气,如果没有这样的约束,人是很难去自觉遵守的,于是不如来个一刀切,来些明文规定等。像鲁迅小学周围500米的环境内都不许停私家车接送,违者先警告再处罚。如同前几年轰轰烈烈、沸沸扬扬的禁放烟花爆竹的规定,不仅有区域的限制,更有相关的政策处罚制度跟进,一时间,人们拘谨地过着年,而后来,因少了年的气氛,就逐渐取消了禁令。人是要学的,更是要教育的,无车日活动无非就是对他们的教导,加点外力强制起来,对有些人来说就是如此。

这是噱头,又是忽悠,像是试验,说到头,中国交通问题的根本不在于多开几天和少开几天的问题,而是人多车多路少的缘故,不用说高档车根本跑不起来,就连一般的车,你要想舒服地开也是不存在的。一方面,中国的汽车产业蒸蒸日上,一方面却要人少开车或不开车,岂不矛盾?如果是软的要求的话,广大司机很少会去响应,而如果是硬的规定的话,可能他们就要三思而行了。

(时2007-09-2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书信
1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