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心中的孔夫子
街头、巷尾、文庙、学校,孔子像无处不在。我们看到的孔子,身姿高大,气派威严,有圣人的气质。他是仁人、智者、勇者、圣人。这样的孔子离我们太远,我们与孔子的距离不仅存在于时空上,而且,在精神领域中,孔子达到我们无法企及的高度,而我们所做的,仅是仰视。
但是,人们不并不知道,一个真实的孔子,是饱经世间沧桑的普通人。
寂寞的生活
在孔子生活的春秋,孔子没有朋友,世人也并不认同孔子。孔子终其一生弘扬自己的思想,但在他的时代,却少有人理解他。
孔子认为"如己者"只有颜回。但颜回的早逝,仅能带给孔子寂寞。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论语》之中,"子曰"之后讲的多是仁义理智信,却少有对友谊的论述。我们看到《论语》中频频出现的是孔子的弟子而不是孔子的朋友。我们看到孔子周游列国时,带的是弟子而非朋友。为什么?因为孔子是寂寞的,孔子少有朋友。
悲剧的一生
孔子是最悲剧的英雄。那个知其不可而偏偏不舍昼夜而为之的倔强的人,明知道等待自己的只会是失败,但他仍然怀揣着那么一丁点的希望游走于各国之间。驱逐也收,收容也罢,他无时无刻不在奔走,他无时无刻不在为之。子不语,怪力,乱、神、他决不偏信这些,人无信不立,为了心中的信念,为了那光辉灿烂的"东周"他傲然挺立着。最后,苍颜白发的孔子孤身一人于古屋长叹。但他还是成功的。
艰苦生活的经验
孔子一生有很多传世名言,这都是他饱经沧桑后的经验。如"不学礼,无以立。"、"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等等等等。他的这些言行不仅教导我们学习文化知识,还教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得道理,为我们中华民族留下了无数瑰宝,为我们中华民族礼仪之邦做出了不可磨灭得贡献。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家统治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在这几千年得时间里曾经多次有打倒儒家的运动,然而儒学至今仍然存在。一个存在了几千年得东西必然有其存在得意义。虽然儒学得许多思想并不适合当今社会,但孔子得许多传世名言在现今仍然有重要的意义。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人甚至是外国人都已经从新开始重视起了他的思想,我们应该为我们的国家有这样的伟人而感到骄傲,而不是让他及他的思想、言行等淹没在历史的长河里,这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
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我最初接触孔子是来源于小学课本上的《两小儿辩日》,那时,我认为孔子一点也不博学,不聪明,连两个小孩都不如。到了再次接触孔子,是初中学习的《论语十二则》。
我渐渐地开始对孔子有兴趣。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他的家境相当贫寒,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见他从小就很懂事,很聪明。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知识非常渊博,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在青年时代曾做过一些小官,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的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著作《诗》、《书》、《礼》、《乐》、《易》、《春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正是孔子一生学习道德修养的写照。
了解了孔子,现在想起小学时学的《两小儿辩日》,不正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具体体现吗?
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运用,是当之无愧的"圣人"。
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他不因自己的才智,而藐视别人,他不因自己的名声,而骄傲自满,他实事求是,教书有方。
相似题目
-
我心中的孔夫子古今中外,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敬佩的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孔子是春秋战国时期人,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关于他的故事可太多太多了,所以我今天就来谈一谈:我心中的孔子。我认为他是一个不耻下问,终身求索的人,打破"学在官府"的传统,成为我国第一个以私人身份公开教学的人。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从十五岁到七十岁,孔子一共活了七十三岁,孔子一生中百分之八十都在学习!"活到老学到老"这句话在孔子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这位慈祥的老人身上,我看到的,不仅仅是思想的光辉,更重要的是他对于自己的思想的执着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当黑暗的社会抛弃他时,他没有选择放弃,也没有选择放弃自己的社会责任感,他有仁人的胸怀,有智者的风范。纵观他的名言警句,在我所领悟的格言中,他的一句名言让我感悟极深——"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意思是说读书不深入思考,越学越糊涂,光思考不读书,也是不行的。他告诫我们读书不能读死要善于去灵活运用开动脑筋,在读的同时要反复思考,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这么写,它的好处在哪里?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当然只思考也不行,也要将思考融入课文当中,反复推敲后才会有所收获。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当然这也就是孔子爱人,爱己。孔子不愧为真君子,他的弟子遍天下,也把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我心中的孔子:东方圣贤!600字 初一
-
我心中的孔夫子孔子,是我国的圣人。无数西方人都前来感受圣人的气息。他实在是影响了我们每一个人,他是我们全中国的老师。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儒家学浱创始人,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在很多人心中,孔子就像神一般存在着,在历史上有着不可磨灭的地位,但是在我的心中,他只是一个普通的老人,一个能够静静聆听他人的话语的智慧老人,一个和蔼可亲的老人。普通的老人在那时,孔子就像一个普通的人,他自己只是教教书,游游学。可能他自己都不知道,现在他是多么的伟大,我想,在当时他只想做一个普通的人,去宣传自己主张的思想,孔子在很多的时候,也会失意,但是他仍然认认真真的对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最后在不断努力中获得成功,这不正是一个普通的人所做出的事情吗?懂得聆听的智慧老人孔子在当老师的期间,很会聆听学生们的话语,为学生们解答他们的问题,他很聪明,还懂得很多治学方面的道理,他因材施教,有教无类,使接受教育的对象不再仅限于统治阶级,为平民开辟了接受教育的道路,他把他的知识传授给他的学生,教导他的学生,让他们把孔子的思想和精神不断地传承下去,这不正是他智慧的体现吗?和蔼可亲的老人孔子对自己的学生很有礼,所以他的学生对他是如此的尊敬,他可以屈身向路边的孩童请教问题,却丝毫没有失去学者的风度,他也没有以自己这样的行为为耻,他已经把自己看做是一个过路的老人,他对人很有礼,而且他也很重视礼,在等级森严的奴隶制社会里,他用礼来维持自己的名誉,这不正是他和蔼可亲和对人有礼的表现吗?孔子,他不只是一个人,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他的思想和言语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民,直到现在还影响着我们,如果没有他,我们的生活就会缺少礼道,世界也会因此而变得黯淡无光。700字 初一
-
我心中的孔夫子记得小时候,语文老师常常给我们讲述关于孔子的知识,那时候我对孔子的了解微乎甚微,我只知道他是一位知识渊博的人,并且有着众多的弟子与数不尽的崇拜者。老师总是不停地提起孔子,这就让我很纳闷,为什么老师总聊他呢?在老师的影响下,我对关于孔子的知识更加渴望,于是,我进行了对孔子的一系列搜索: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生于春秋时期鲁国,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代表人之一,曾修订过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我曾从语文书上看过孔子的的图画,穿一身古朴的衣服,披一头飘逸的长发,一切都那么的唯美,但头上那好似一些赘肉的东西,仿佛会掉下来一样,这直接毁掉了我心中孔子的形象。如今已渐渐长大,我已经懂得了更多关于孔子的知识,现在我终于知道,孔子头上那好似赘肉的东西,应该是知识太渊博以至于压了下来。学过《论语》其中的一些知识后,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孔子,看到他的豁达,风趣,率性以及无私。他虽然出身贫贱,身份卑微,身处社会的最底层,但这却泯灭不了孔子内心的壮志。这位老人,不仅告诉他的学生以及他身后千千万万的华夏儿女,学习知识的目的,同时也交给了世人学习的方法。大的方面能够治国经世,小的方面可以净口修身,他教化世人用"义"和"礼"来阐述"仁"的思想,用"智"和"信"来传播"仁"的观念。学习方法上要"温故知新",要"举一反三",在细微处体现出伟人不朽的智慧光辉!子曰:"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由此可以得知,孔子在他的生涯中,几乎总是在学习,这样一位勤奋好学,刻苦努力的人,怎能不是一位奇才?在我的眼里,他既是一位普通的老人,又是一位圣人。他是一个为了万民苍生,向统治者宣扬"仁义"、"礼乐"、"德治教化"的人;他是一个开创中国私学教,育之先河,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人;他还是一个和普通一样具有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的人。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子……800字 初一
-
我心中的孔夫子他对于我来说一点都不陌生,他对我的影响也非常深远,不能说已经将他研究的十分透彻,但总归对他有了一点了解,虽然孔子生活在离现在很遥远的春秋时代,但他的思想仍影响着一代代人,给人们的教育仍然很深刻,现在就向大家叙述我心中的孔夫子。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许多人都认为儒家学派的特点就是保守、守旧,以上古为黄金岁月,只重视先王之道不关注事物的变化,而孔子则是一个方正、迂腐的学究。其实,"信而好古"的孔子使用自己对道德的理解,结合自己对时代的期望,对经典作了新的阐释。他既将"如山"的仁作为最高的道德标准,也发出了那句令千古智者为之共鸣的"逝者如斯"的感叹;他不但及其诗意的阐释了"变",而且身体力行收授弟子,用实际行动改造灵魂。如果他畏惧变化,不相信事物有更新的可能,他就不会成为一位灵魂工程师,不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教师。他作为中国哲人的独特之处在于,他的变化如同万物生长,是一种务实而自然的过程,他心中理想的发展不是斩断传统的脉络,而是以传统为根基,如山中树木生长不息。孔子一生不得志,但孔子不畏惧、不逃避,以一种乐观、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孔子在六十三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九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孔子在我的心中,微胖的体型,脸上总有着和蔼可亲的笑容,从他的眼中你能看出君子心中那广阔无垠的胸襟,能看出君子那坚持、正直、乐观的高尚品质,他以大自然为教室,以土地为黑板,传授着学生们知识、品质、精神,他虽然生活在遥远的古代,但他其实一直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这就是我心中孔夫子的形象,那你所想的又是什么样的呢?700字 初一
-
我心中的孔夫子自古以来儒家学说一直被我们所崇尚,它体现了孔子的政治思想以及他对学习的感悟。"比如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等名句已是家喻户晓孔子也被后人尊称为圣人。虽然他已经离我们2000年之久了。但他的思想却经久不衰。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受益匪浅。孔子虽然被尊称为圣人,但他也跟我们一样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在三岁的时候便失去了父亲,由自己的母亲一手带大。在在他18岁的时候他的母亲也离他而去,中年丧妻,老年丧子,生活贫困但他从未气馁,坚持学习。孔子善于向别人请教,不应别人的身份卑微而轻视他人,他请教的导师大到道家创始人,小至五六岁的孩童。正如他所说的那样"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也正是因为他这样的品质。他才有了这样辉煌的成就。到了晚年孔子仍不忘记学习,他曾经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也正反映了他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孔子也是一个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一生的人。在他老年的教育事业中。他四处漂泊宣扬自己的思想。为了教育事业不畏惧一切困难。在他最贫穷的时候甚至连我路费都要自己的学生来提供。就是在这样的困难之下。孔子教授徒弟3000余人,成名的有70多人,被称为72贤人。这都离不开孔子的教导。孔子也是一个善于创新的人。他首开私学,让平民百姓的子女也有了学习的机会。他又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思想表明了教育不分高低。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他仿佛就在我们的身边,那样的亲切,是那样一个生动的例子,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也正是因为这样他的思想流传至今。650字 初一
相关推荐
-
孔夫子的班级正值隆冬,窗外飘着鹅毛大雪。孔子正坐在办公室里他边喝浓茶边写教案,钢笔在他手中飞舞着。忽然,一阵大风刮了进来,把玻璃窗打的啪啪响,他伸了伸腰,舒展筋骨走了过去关窗户,并抱怨道:“什么鬼天气啊!”话音刚落上课铃声就响了,孔子匆匆的收拾了下,就向教室走去……"上课了,还在吵啊!”孔子凶道。曾参听了在那偷笑,“你还敢笑!上次家长会的事还没解决!等等让你哭都来不及”孔子正色说:“好了,同学们我们把这种兴奋用在学习上吧!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上节课的内容!我来提问一下同学们!”班上鸦雀无声,“曾参你先来!”孔子用手指了一下。“我,我!完蛋,昨天光顾着打电脑,书连翻都没翻啊!”曾参心默想着。“快点啦!慢慢吞吞的!”孔子有点不耐烦,“清朝是是谁收复了台湾?”曾参听了,心有点慌,脑袋一片空白,随口说:“郑……郑伊健!”孔子听了,紧紧咬住牙关,双眼紧闭。从皮夹中取出一瓶药,拿出几粒药丸吞了下去然后用手抚了抚左胸,过了一会儿,他睁开双眼,大声道:"你——给——我——出——去!”门外的小鸟一惊而跃,曾参乖乖的站在后门。“班长呢?”孔子问道。“这!”子路吓的慢慢的站起来。“你去办公室打电话给曾参的父母,叫他过来!”曾参见了,跑了过去,苦求老师不要。孔子用眼神示意一下叫子路回来然后愤怒地说:“我教书教的都快累死了!你给我这样!气死我了!到底怎么回事?”曾参低着头红着脸吞吞吐吐的说:“我……我昨天打……打电脑游戏所以……”底下同学都低声笑。突然孔子跪了下来,两眼汪汪,双手抱拳说:“你能教我玩吗?”底下同学全部晕倒!!!!待续……550字 初一 记叙文
-
我心目中的孔夫子孔子,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出生在鲁国陬邑,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人们都说时间会淡化一切,但孔子的学说却可以突破时间的捆锁,而独立存在,这永恒,归其原因有孔子的智慧,也有孔子永不言弃的精神,他愿意将一生都消耗在宣扬一项没有一个君王认可的学说之上,就是因为他学识的渊博和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他的学问才可以经受2500年的历史洗涤,非但没有消沉而日渐弥新。说到孔子的智慧,我想首先是他知识上的渊博。面对他高深的学位,颜渊曾蔚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试想这是怎样一种学问,能让作为孔子最欣赏、最器重的学生发出如此深刻的感叹。当然孔子作为一位老师,他的智慧也体现在他的教育中,他竟然在2500年前,就提了,"性相近,习相远也"这种后天学习的重要性。孔子虽然学识渊博,但他的身世悲惨程度比脑袋被电梯门夹了还要悲,孔子三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之后就一直与母亲相依为命,在他朝气蓬勃的青春期时,母亲也与世长辞,这种武侠小说中才会有的剧情就这样落到一个穷苦的孩子身上,连我都不禁想为他流泪。其实恍惚间,我觉得孔夫子离我们并不遥远,他的思想无时无刻不在我们生活中,但我所得知的只是孔子的冰山一角,他更多的故事与思想还需要,人们去探索呢!孔子对于学习的态度是绝对不马虎的,就单说孔子学习[文王操]时,我也感受到了孔子如此专心致志,刻苦钻研的学习态度与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我觉得孔子是一个实事求是,学无止境的人,不是不懂装懂的人,用一句名言来形容他:"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学习他学无止境,实事求是的探究精神。650字 初一
-
我心目中的孔夫子谈及中国传统的思想代表人物,同学们会想到谁?没错,是孔子。孔子出生时,额头前凸,那大概是他智慧的来源与所在。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在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又被后世尊称为"孔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被录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博闻强识,胸怀丘壑,满腹经纶,即使在当时已是社会上极为渊博的人,被当时的人们尊为无所不知的圣人。但他却认为苦海无涯,觉得"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取长补短。"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他虽被尊为圣人,遇到不懂的还是请教他人,虚心好学,不耻下问。他终身学习,故才能悟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番道理。他开创私塾教育的先河,对于教育自己也有思想与认知。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受教,而不能因贵贱分别,有教无类,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教学生学习要学思结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会学生学习要举一反三。孔子又提出"礼"与"仁"的思想,在治国方略上,它主张,"以政为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也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这种治国方略也较"德治"和"理智"。以仁德治民,以仁德治国,实际又打破了传统的礼不下庶人的传统理念。他的"礼"说又体现了人道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而这两项,又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孔子的政治思想,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所在。孔子的思想、著作、成就,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贵文化遗产,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身为炎黄子孙,应该对这种文化进行传承、延续、发展。他给中华文明创造了无比光辉的篇章,所创的儒家思想就是永恒的经典。孔子给我们,给中华民族所烙下的印记,永不磨灭。750字 初一
-
我心目中的孔夫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我最初接触孔子是来源于小学课本上的《两小儿辩日》,那时,我认为孔子一点也不博学,不聪明,连两个小孩都不如。到了再次接触孔子,是初中学习的《论语十二则》。我渐渐地开始对孔子有兴趣。孔子三岁的时候,父亲病逝,他的家境相当贫寒,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可见他从小就很懂事,很聪明。孔子极为聪明好学,二十岁的时候,知识非常渊博,被当时的人称赞为"博学好礼"。孔子在青年时代曾做过一些小官,因为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可将很大一部分的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著作《诗》、《书》、《礼》、《乐》、《易》、《春秋》。"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正是孔子一生学习道德修养的写照。了解了孔子,现在想起小学时学的《两小儿辩日》,不正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具体体现吗?美国诗人,哲学家,爱默生认为,孔子是"全世界各民族的"光荣。英国的历史学家,哲学家汤恩比博士说,拯救二十一世纪人类社会的只有中国的儒家思想和大乘佛法。孔子的教育理念至今仍然运用,是当之无愧的"圣人"。这就是我眼中的孔子,他不因自己的才智,而藐视别人,他不因自己的名声,而骄傲自满,他实事求是,教书有方。500字 初一
-
我心目中的孔夫子孔子,名丘字仲尼。战国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他的仁礼以及儒家思想,被历代君王使用,是他们一统国家的思想工具。在我的印象中,从小到大虽听过不少的孔子事迹,但孔子在我心中一直是一个干瘪的形象,脑海中也没有什么太具体的形容词来描述。好像他在我心目中的形象永远是一个老头,其貌不扬。脸上再写上一个"孔子"这便是我心目中的孔子形象了。前几天,我在课本上又一次认识了他。在课上,经老师的补充和讲解,他的形象不知怎地,在我面前变得鲜活了起来。我仿佛是在现场倾听着孔子的教诲,感受着儒家思想的熏陶和思想上的碰撞,灵魂上擦出的火花。我翻阅了各种资料,才把孔子这个复杂的人物形象复原在了我脑海中。孔子作为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他的一生并不是一帆风顺。他虽出生在宋国贵族,但因其家族的没落和世道的变迁,从小就受了不少磨难和困苦,十五岁了才致力于研究学问,但因其过人的悟性,不就便有了不少的学问,他也一生多次易主,屡不得志。后便回乡办校,教书育人。说到这可以说他可是我们现代私立学校的鼻祖呢!在办校中,他总结初一系列的教育手段和学习计划,以及教学方针,培育出了曾子,颜回,子贡等多位优秀学生,后来带领他们周游列国,传学受道。在72岁时,他自觉命不久矣,便将弟子叫到身边,说完最后一句话,便得道成仙,驾鹤西归。在了解了这么多的资料后,我眼前的孔子形象不在干瘪,相反眼前浮现出一个,乐善好施,和蔼可亲面色红润的老者形象以及一个走遍列国,仍不得志,但却又面色坚定的年轻人形象。孔子早已不仅仅是一个人名,更是我们民族的思想象征。越千年时空,听先人教导。650字 初一
-
致孔夫子敬爱的孔老夫子:您好,很抱歉,在这个时间冒昧的打扰到您,打破了您上千年以来平静的生活,难免有些唐突。还请你见谅孔夫子,您生于春秋时期,乃是鲁国人。但不幸的是,此时的鲁国正处于战乱时期,战火连天、狼烟四起的事情时有发生;民不聊生、尔虞我诈的事情也不在少数。当时,鲁国以不再是一个富庶之地,而是一个魔鬼般的人间炼狱。当时,鲁国的大臣们都主张用武力来解决问题,全然不顾百姓的死活。不理百姓的痛苦。所有人都苦不堪言。您不忍心见到大街上有太多的乞丐,太多失去亲人孤苦无依的痛苦呻吟的场面,主动提出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各国的战争。可是,却没有一个人采纳您的意见。于是,您便到各国去游历。向各国的君主进谏,提倡和平,希望可以用和平的方式解决问题。却没有一个人体会到了您的用心良苦。于是,您提出了儒家学说。可即使如此,还是没有人中用您,不过,那并没有关系,虽然您没有被委以重任,但您的儒家学说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使您拥有了三千弟子,还包括七十二个最杰出的弟子。但您并不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您的弟子遭受了怎样的伤害。在秦朝的时候,秦国的第二位皇帝秦二世,他听信了宦官赵高的谗言,进行了历史上为之轰动的一次大事件。您永远也想不到这个事件的名字就叫做“焚书坑儒”。可想而知,秦二世对儒家弟子进行了怎样惨无人道的伤害。是儒家弟子遭受到了多大的打击。但是孔老夫子您请放心,二世的“焚书坑儒”不仅没有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反而适得其反,激起了您剩余弟子那视死如归的斗志。坚决与敌人斗争到底,哪怕只剩下一个人,也绝不认输。所以,他们并没有辜负您的期望,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儒家弟子。虽然,他们被坑害了,可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会永远存在。就如同您一样。虽然您不在这世界上了,但您的精神满天下。您至今还是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孔老夫子,您的一生都在为人们着想,即使是失去了生命,也人们向之不尽的财富。那就是您的儒家学说。孔老夫子,人们尊敬您,因为您是长辈;人们拥护您,因为您为全天下人着想,人们爱戴您,因为您值得我们爱戴。孔夫老子,您是人们心中永远的,唯一的,一个只为人们着想的人。再次说声对不起,孔夫子,我写这封信的目的,只是希望交流一下,您当初那轰动世界的学说,并不是想打扰您平静的生活,还望您见谅!900字 四年级 散文
-
我说孔夫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君对臣要惠,臣对君要忠父对子要慈,子对父要孝兄对弟要友,弟对兄要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先生是宋国人。其父叔梁纥为陬邑大夫。孔子在十七岁时已经以知礼而闻名,所以说孔子成为圣人并非是命运的全部安排,圣人=先天之才+后天之奋。鲁大夫益僖子临死前嘱咐儿子懿子道:“孔丘是圣人的后代,圣人的后代虽然不一定能当国继位,但一定会有才德显于世。”这几句话,虽不是注定孔子的身世,但是这无疑也是孔子后代的寓言。“当国继位”孔子因为自己的抱负无法施展,所以离开了鲁国,周游列国,寻找实施自己政治主张的机会。这就是圣人即将成名的奠基石。从这看来,这圣人真的很“神圣”吗?答案是“未必”。圣人也是有凡人的种种欲望的。我想如果当时条件允许,孔子说不定早成为了一代政治名家而不是今天世界的大圣人。说起孔子的官场经历,也是一部传奇。年轻时,孔子当过季氏家的仓库吏,司职吏和司空。鲁定公九年(前501年),孔子被任命为中都宰,治理地方相当有成绩。次年,升任司空又官至大司寇,这相当于今天中央级的官员,地位之大,可想而知。因为鲁定公沉迷酒色而不理政事,所以孔子离开。孔子在十四年时间里,先后到过卫.陈.曹.宋.郑.蔡.楚等国,孔子希望有君主任用他,说:“假如有人用我,一年时间我就能做出成绩。”这等的渴望、企盼然而却没有一个国君任用他。一生七十载,只为求功明。鲁哀公十年(前484)孔子六十八岁时回列鲁国。他“病没世而名不称焉。五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这句话和我们一般人的观点没什么异样。孔子为了死后能留名,寄托自己的政治主张,于是他根据自己的观点,集中精力整理旧的文化书籍,编订《尚书》、《士礼》、《乐书》、《诗经》、《周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而成为大者。所以说圣人是因为他们忍受了常人所能承受的痛苦,超越了常人做事的境界。我们都一样,都有先天的各种杂思想,谁都可以从这边走到另一边,关键是你自己能否架一座让自己自渡的桥梁。我想孔子没有成为仕途的调零者而成为学识中的大家,也是因为他一心在追求着自己心中的梦。不管是官场还是学识中,他都要“留名”,这种思想超越了时空,博大恢弘,以人和人的关系为出发点和归属,探求社会安定,人际和谐的方法。孔子是凡人,拥有常人的大思想。但孔子也是仁人志士,因为他心怀大梦!让我们向历史流水中的搏浪者致敬!900字 高三 议论文
-
孔明,心中的英雄念及诸葛,我便想起了你——孔明,高风亮节的孔明,不谋私立的孔明,知人善任的孔明。同时也是我最敬畏的孔明。孔明,你为了光复汗复大业,出山与隆中,助刘备一臂之力。“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就是刘备对你存在的评价。乱世中,你虽位极人臣,却不追求个人权势和荣华富贵,一心秉持自身高尚的情操,你喜欢“静以修身,俭从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志远。”所以你的一生都以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处世。在刘备病逝后,蜀汗后主刘禅继位。你劳心劳力,终于积劳成疾,病逝与五大原中。你终其一生都在为刘氏天下茫茫碌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孔明啊!你可曾有为自己打算、考虑吗?李严曾怂恿你加九锡,加爵称王。你不仅不为所动,并且严词拒绝他,绝不负汗室半点。你敢与承担,李严等人的罪责虽然沉重。可你却反思再反思,把过错都揽在自己身上,孔明,你的“贵而不骄,胜而不饽,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是你清明的见证。你的忠诚日月可见。率师北上伐魏,在出师前写下的一篇传颂千古的《出师表》。诗人陆游曾称赞它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亲贤臣,远小人”是你用来告戒后主刘禅的治国之道。然后你郑重的向后主推荐了董允、向宠等忠良之志,不论荆楚之士亦或者是蜀地人才。“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孔明,你的聪明才志,雄才伟略,我无一不服。可却为你最后的离开而感到惋惜。为一个人扶不起的阿斗,你耗尽一生,你的心态又怎何?我猜应该有些酸楚吧!你为一个义字至死,又怎能不使我心酸呢!人们常为刘备屈身三顾茅庐的求才精神所感动,却忽略了你孔明为了刘备的三顾茅庐而奉献了自己的短短数十载。孔明,我为你不甘。因为你为报答刘备而穷其一生。同时,我也为你骄傲,因为你的精神才学让我折服。你“苟全性命与乱世,不求闻达与诸葛”的高洁品质使我学习。你“受任与败军之际,奉命与危难之间”的不畏艰难让我深思。“诸葛经行有夕风,千秋天地几英雄。”你知你有多么伟大吗?从你的史实事迹流传至今便可以看出。恍惚间,我似乎看到了一个身着白衣,手持蒲扇的男子负手而立。轻风吹动着他的衣袍和发丝,朝夕辉里,一切的一切仿佛只为做他的陪称而存在着似着。活着一千年不死,死后一千年不倒,倒后一千年不烂,孔明是也……初级新街镇中九年级王建萍900字 初三 书信
-
夫子,请停下您的脚步“我们的生命就像是努力地将一块大石头推上山坡,快要到山顶时,大石头又滚下,我又得重新将它推上山坡。”这是歌德对自己劳苦命运的描述。孔夫子,假如您看到上面这段话,您是否会感到心中涌动着无法排解的郁闷呢?而我,当看到您“生无所息”的教诲时,心中便无限绝望。夫子,您知道吴刚的传说吗?他一刻不停地砍着桂树,桂树即砍即合。如果在那样的处境下,您是否还能维持您的儒学风度?而我每次看吴刚的传说,吟诵着“吴质不眠倚桂树”时,都会听轻缓的音乐,给他呼吸、休息的空间。夫子,您的那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我铭记在心,这也许是您得出“生无所息”结论的理由之一吧。千百年来,它催促着人们快跑,快跑,用那短暂的生命追赶夕阳的速度,您可曾想过,那执着追赶太阳的夸父是如何倒下的?夫子,在我们这个时代,因过度劳累而死的大有人在,他们的死,也许对于社会、国家,乃至世界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们的死,带给这个世间的,无疑是社会的叹息,他们原本应该拥有的时间是给予社会更大的贡献,对于这一点,您该如何看待呢?夫子,停下您的脚步吧,给予更多人获得喘息的时间。人生就像旅行,越是危险的地方,越有好风景,人就越想往前走,但是人的精力有限,需要停息片刻,才能更好的前进。人生的旅途不可能一帆风顺,总会有坎坷不平的荆棘,要想继续往前走,就要拔掉荆棘,要想拔掉荆棘就有可能停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停顿就是调整,为了后面的走得更好。夫子,您用您漫长的一生诠释了无尽的道理,“道之不修,学之不讲,文之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见贤思其,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温故而知新”。。。。。。这些对于您的内心的境界来说也只是九牛一毛。您的博爱、谦虚、执着。。。。。。无不触碰着人类世界的心。也许有人和我发出同样的疑问:您累吗?我想您的回答一定是否定的,因为您有“生无所息”。虽然您觉得生命是永无休止的,但我认为您将脚步停下来休息一下,也许您会觉得“生有所息”。在杯子中放几根茶叶,用滚烫的水冲下去,原本卷曲的茶叶在水的滋润下舒展开四肢,渗出淡淡绿色,渐渐地,茶香四溢,沁人心脾。夫子,多想邀请您啊,听一曲柔缓的歌,品一杯清香的茶,在某个阳光明媚的午后,躺在躺椅上,允吸着阳光的精华,让身体和心情打个盹。春天还未完全退去,夏已在三公里外的竹林起风,趁这个时间的空隙,不妨停下您的脚步,惬意的打个盹吧!900字 高一
-
孔乙己孔乙己续写又是一年,秋风无情地打在人脸上,掌柜的正慢慢地拨动着算盘进行结账,忽然说道,“孔乙己还欠十九个钱呢!”短衣帮中有一人喊道,“他偷了丁举人的书,被打折了腿,还有甚么脸面再来了!”众人哄堂大笑,掌柜的不屑的用鼻子一哼,便不再理会。过了几天,咸亨酒店里来了几位报录人,询问掌柜,“请问孔乙己孔举人家住哪里?”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掌柜的结结巴巴的说,“孔……孔乙己?中举了!”大家惊得一时间说不出话来,还是掌柜的反应快,告诉了他们地址,送走了报录人后,掌柜马上吩咐小伙计“快,去把我新定做的那一套衣装拿来,要全套的,还有,把那几坛上好的女儿红拿来,我要去给孔老爷贺喜了!”掌柜带着一路人马,浩浩荡荡地来到孔乙己家中。只见孔乙己潦倒地斜倚在破旧的茅屋前,目光呆滞,须发乱的不像样子,而屋内只有一个破旧的大铁锅。掌柜凑上前去“孔乙……不,孔老爷,恭喜您老高中了!”孔乙己一下子愣住了,随即便口吐白沫,昏死过去。众人一下子慌了,早有人将孔乙己扶了起来,也有人端来了一大碗水,给他灌了下去,还有人飞快的跑了出去,将郎中请了过来。过了一会,孔乙己醒了过来,却发现自己已被换上了一套干净的崭新的长袍,掌柜的忙凑上前去笑眯眯的说道,“恭喜恭喜,孔老爷高中了!”四下早有人议论开来“我早就看出来,孔老爷天生的富贵相……”“是呀是呀,孔老爷深藏不露呀!”孔乙己用惊异的目光看着大家,苍白的脸上带着迷惑的表情说道,“这不可能,我连秀才都不是,怎么可能成为举人呢?”掌柜的忙说,“孔举人过谦了,在下之前多有冒犯,还望恕罪。”说罢连连作揖。这时,一个小伙计飞快的跑来,大喊道“弄错了,掌柜,中举的是邻村的孔一季!”大家都愣住了,一时间静极了,只听见秋风吹落枯叶的声音。掌柜忽然一把将孔乙己身上的衣服扯下来,冷笑一声,“癞蛤蟆想吃天鹅肉,就知道你没那个本事!”说罢,扬长而去,众人也墙倒众人推,破鼓乱人捶,愤愤不平,甩袖离去。孔乙己在一惊一喜一悲之中支撑不住,口吐鲜血而死,可离开的人们却无一人照顾孔乙己,孔乙己这回的的确确是真的死了……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脉络分明,层次感强,叙气说井然有序,纤毫不乱。情节波折性较强,于平常之中生意外,能引起读者的注意。900字 初三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