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望布达拉1200字以上

仰望布达拉

1200字以上 初三 散文

进入拉萨,忽然从车窗外的林梢上空闪出一座宫殿的剪影:两侧是白宫墙,中间是红宫墙,顶部的喇嘛灵塔、宝瓶、经幢等奕金饰物在阳光下闪着金光,背景是白云蓝天。

“布达拉宫!”心中一声惊呼,立刻感到有一种不可逼视的光从前面射来,感到冥冥之中有一种神秘的声音在回响。

我强烈地感到了一种不可名状的庄严与崇高。

布达拉宫耸立在拉萨市中心的红山顶上。宫前是拉萨最宽阔最漂亮的北京中路。站在铺着长方形花岗岩料石的北京中路北侧的玉兰花灯下仰望布达拉,只见一片青绿的草坪后面,横着一堵高高的围墙,围墙后面便是红山及其山顶上的雄伟宫殿,底部和东西两侧的宫墙为灰白色,称之白宫,正中顶部是褐红色,称之红宫。无论白宫还是红宫,一排排窗口四周都涂了黑色,窗头那白色布帘在高原的劲风中波浪般猎猎飘动。白、红、黑三色的宫墙及窗户,在背后的蓝天白云映衬下,对比显得愈加强烈,色彩鲜明。

巍峨、雄伟、神圣、庄严,布达拉犹如伫立世界屋脊上的一位长者,一位哲人。

从红山西侧眺望,透过北京中路旁那三座白色佛塔金黄色的塔尖,看到的只是布达拉宫的西侧,它屹立在巍巍山崖上,显得更为高峻、雄奇。

绕到红山北麓的宗角禄康,在一个十亩许的人工湖北岸眺望布达拉,所看到的是布达拉背后的宫墙,雄踞于陡峭的崖壁顶部,宫墙、峭壁、古柳、经播的倒影一起映入湖里,使布达拉在雄伟中又增添了几分俏丽

倘若站在八角街中心大昭寺的金顶上,放眼望去,又可看见布达拉雄伟的宫殿远远地耸立在寺前广场的西北方,耸立在连绵的群山下。

在拉萨,几乎随处都可望见布达拉。

布达拉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那么多风尘仆仆、步履匆匆的僧侣平民,都是从各地赶来朝觑布达拉的吧?

他们上身微微前倾,似乎终生都在匆匆赶路,都在追寻某个辉煌目标。他们右手摇经转转(那茶杯大小的圆筒儿,风车般呼呼飞转,中间那个用细链牵着的小珠儿同时飞快旋转,划出一个个漂亮的圆弧儿),左手捻佛珠,两片嘴唇不停翁动,口中滔滔不绝地发出低沉、急促的诵经声。据说那是“六字真言”,周而复始,反复念诵,就可积德驱邪,功德圆满,修成正果。

布达拉宫东侧山崖的围墙下,那条摆满五金和陶瓷制品的小街旁,一样镶裹黄铜、雕刻有各种图案的经筒当街而立,一个接着一个,连续数百米。从这里经过的僧侣百姓,都要由北而南,逐个摇转那大水缸般的经筒,将它们拨弄得骨碌碌地旋转。那数百个沉重的经筒,一个个地旋,需要多少时间,多少精力呢?听说经筒里藏有经卷,旋转一次经筒,如同读了一遍经书,又靠近佛祖一步,难怪人们乐此不疲,以此为荣。经筒上那层黄铜,被千万只虔诚的手拨得怪光发亮,被千万颗虔诚的心磨得金光闪烁。

有人曾描写过布达拉宫晒佛的场面:

拉萨所有可以看见布达拉宫的地点都被人们站满了。我看见许多个子矮小的山民,他们站的地方根本看不到佛像,但他们朝佛像所在的地方默默地流泪。成千上万的人民在晒佛的这一天,顺时针方向环绕着布达拉宫行走。一路上都是尘土。藏族人、汉人、西方人、僧侣、百姓……扶老携幼,犹如历史上那些伟大的迁移(于坚《棕皮手记·在西藏》)

我无缘看到这一宏大场面。但我还是深切感受到了西藏僧侣民众对佛的虔诚与尊崇,对布达拉宫的膜拜与景仰。

我不愿就这么匆匆地走进布达拉。就像看戏,不希望一下子就进人高潮。我愿布达拉仍然像谜一样悬挂在我面前。

于是,我走向八廓街中央的大昭寺。

大昭寺的大门朝西,寺门外有八根大红柱,构成一个数米宽的门廊。地面铺着大块大块的花岗岩石板,柱顶及横梁描图绘彩,金碧辉煌。

两扇朱红的大门紧闭着,神秘而威严。

十多个信徒在门廊红柱旁做着礼拜仪式。他们穿着或灰蓝、或浅绿、或咖啡色的藏袍,腰间扎着或白或红的腰带,雪白或杏黄的右臂衣袖祖露在长袍外。一个个脸色阴沉严峻,面寺肃立,双手合十,依次举过鼻尖、额前、头顶,再移至胸前,然后俯身趴地,双手滑伸向前,接着爬滑回原处,站起,再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如此循环往复,从早到晚,一做就是一整天,甚至十天半月,也有一连叩拜一二个月者。

这叫磕长头。大多数信徒的手掌都套有皮垫或轮胎胶,要不这般反复与花岗岩石块磨擦、非把手掌磨破擦烂不可。门廊下那坚硬的花岗岩石面,被信徒的衣物磨得溜滑闪亮,被信徒的手掌擦出一道道槽沟。得经过多少人常年累月、接连不断的磨擦,才能出现这一道道槽沟?

摄影师把镜头对准一个磕长头的年轻妇女。她身子高挑,脸庞俏丽,鼻梁高挺,一根长辫垂于背后,上身穿白色毛衣,下身穿黛绿长裙,美得有如维纳斯雕像。她口中念念有词,反复磕拜,神情虔诚专注。这么一个俏丽少妇,她在祈祷些什么?或许这仅仅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她似乎发觉有镜头对准她,有点不好意思地躲避一旁,待摄影师把镜头移开,她又走回原地,合掌,趴地,伸手,跪拜如初。这是入道不久的信者吧?他不便打扰她,就走到一边去。

坐在寺门外石级上的一排“老外”,完全被眼前这宗教仪式吸引住了,甚至忘了卸下背后的旅行包。他们遍游世界,见多识广,然而这独特的跪拜仪式,也足以使他们惊心动魄的吧?

一日,我寻访拉萨北面一座大山南麓的色拉寺。

在寺门坪地上,我看见一个身穿灰黑长袍的藏族老妇人‘背着一大块花岗石,缓缓娜动身躯,一步步朝寺殿走去,那粗糙沉重的大石直接背在背上,没有筐子,没有垫子,只用一根草绳拴住,双手摸着草绳,弯腰弓背,钻过矮门,登上陡梯。艰难地往上攀爬。显然,她是将大石背上去维修寺庙的。这里。海拔近4000米,我每走一步,都感到气喘,吃力,身背大石的老妇,一直默默地攀、爬,神情有点淡漠,却又非常肃穆〔那如锉的石面,如刀的石棱刮削脊背,不疼吗?那如牛负重跳瘦弱身躯,哪来的如此持久强大的力量?听说背石修寺,完全是自愿的,无偿的。她的这些举动,都是神的意志,佛的召示吧?

又一日,我去拜谒哲蚌寺。

哲蚌。寺在拉萨西郊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山坞里。寺前山谷满是青葱的杨树林。走近寺门,意外地发现一条清清的小溪从寺后山谷钻出,绕过寺边,涂凉地往山下流去。奇怪的是,每走几步就看见一两个藏族妇女礴在溪石上,将一串用细绳拴着的铜片铜铃提在手里,一下一下地放进溪中,浸漂一下,提起来,再放进去,浸漂一下,再提起来,如此反复终日,那清冽湍急的溪水,将铜片铜铃洗刷得亮晶晶,金闪闪的。这大概又是一种宗教仪式,是祈求佛寺圣水洗去灾草,擦亮灵魂?

所有的朝圣者都一手捏小勺,一手拿酥抽(奶酪状,用塑料袋装着,或盛在小提桶里)。到每尊佛像前,都要用小勺挖出一点酥油,添在佛完前的佛灯里。或者端一盏酥油灯(钢制,酥油为液体状,灯芯燃着黄色火焰),走过殿内每盏佛灯前,都毕恭毕敬地递上手中的酥油灯,给佛灯添上一点酥油。

有的大殿两侧竖立有高至壁顶的藏经架,一小格一小格的,每格都藏有一部发黄的经卷。藏经架下有一条不足一米的夹道,无论是手握酥油袋的老翁老妇、身背背包的年轻导游,还是西装革履的机关干部,都心悦诚服地低头弯腰,鱼贯地从那矮矮窄窄的木架底钻过。他们坚信,藏经架上贮满了经卷,从架下钻过,就可以感知大藏经的博大精深,就可以获得灵感,增加智慧。

有一对中年夫妇(大概是藏族),男的西装领带,女的烫发画眉,一副干部模样。男的双手合十,口中念念有词,女的则不停地将钱币抛向高踞佛完上的佛祖身边。

“你也会念经?”有人问。

“向师傅学的。”那男的说。

看来,在西藏,在拉萨,无论什么身份,什么学识,都有佛在心中。

到各处寺庙兜了几日,便又回到布达拉。

宫前小广场上云集着一伙伙善男信女。听知情人说,他们有的来自青海玉树,有的来自四川阿坝。那些身披黄袍,满身尘灰的教徒,大约是来自印度,或者尼泊尔、孟加拉。

他们是单人孤旅,日夜兼程步行来的吗?还是成群结队,赶着耗牛,驮着帐篷,一路放牧,一路化缘而来?抑或一路磕长头,三步一拜,五体投地,穿戈壁,过荒摸,翻雪山,行程千里,历时数月才来到的呢?

西藏女作家马丽华在《灵魂像风》中曾详细描述过一个从青海囊谦一路凌长头来到拉萨的朝圣部落—

男女老少一行十八人,有职业僧人,有普通平民,有七十七岁的老太婆,有不足半岁的小男孩,他们各司其职,结伴而行,有专本诵佛经该长头的,有背孩子赶耗牛做后勒的,虽分工有别,但功德相同。自一九九一年秋在他们家乡澳谦的土地上磕下第一个长头之后,便开始了漫长的宗教行程。过荒山野地,浴风雪烈日,一丝不苟地完成着磕头的每一个程序,额头硬茧每天都被蹭出新鲜的血,经过一年一月零三天,终于如愿以偿,在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十三日到达雪域圣地拉萨。其时,每位磕失人磨穿了生牛皮做的围裙不止八张;用坏了的木制手套不计其数;上路时的十五头耗牛已所剩无几。

古往今来,这种三步一身、磕着长头到布达拉朝圣的人到底有多少,谁能说得清呢?

一位藏族导游告诉我,藏族“以高为尊”。我于是明白他们为什么要把布达拉宫建在拉萨市最高的红山顶上,明白为什么要用铜质婆金瓦将布达拉的金顶铺饰得金碧辉煌,明白为什么珠穆朗玛峰麓有一座世界最高的寺庙绒布寺。

这位藏族导游还告诉我,藏族同胞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几乎是亘久不变的,一个个朝代政治变革暴风雪般刮过之后,他们还是我行我素,复原如初。

我又一次仰望高高耸立在红山顶上的布达拉。

那依山叠砌的宫宇群楼,巍峨雄峙,谜一样闪现在我眼前。那上万间房屋数万个涂了黑边的窗口,有如神佛鬼怪宇宙精灵所睁开的一只只充满诱惑的眼。

我分明觉得,布达拉是藏族僧侣百姓的信仰、意志和毅力的象征。或许,高原的冰雪严寒,生活的艰难困苦,都需要这种力量去支撑,这种精神去慰藉?

今天,我仰望布达拉宫。

明天,我将走进布达拉宫,进一步领悟其中的奥秘,聆听神祗的启示…… 

仰望幸福

1200字以上 高一 散文

浅夏,晨起,有风拂过。靠在紫藤椅上,听着优美的旋律,年轻的岁月已在春花秋月中老去。就这样偎依在红尘深处,独自清喜,静语流年,凝眸时光。

清风绕肩,落英缤纷。犹记那年初见,惊鸿一瞥,便再难相忘。素手执笔,让青丝缠绕指尖,将时光谱成一首首歌谣,将想念写成葱茏的模样。翻开,是过往弥漫出来的独特馨香;尘封,将温暖凝结在你温柔的脸庞。温暖已如玉,清眸在流转,恰若初见时的美丽。

爱是一朵花,盛开在心灵的深处,绽放着玫瑰花一样的芬芳。我愿用花的姿势,笑迎生命中的风雨和炎凉,且行且惜。曾经沧海难为水,慢慢懂得了人间烟火的五味,是梦想,坚持和守望。行走在人生的旅途中,幸福总是悲欢的交织。

许是因为我喜欢文字,认识了很多朋友,却总是感叹无人能懂得自己。烟火流年里,虽没有牡丹的高贵,也没有梅花的傲骨,纵使历经沧桑,洗尽铅华,我也只是尘埃里的一朵小花,但依然要做最好的自己。

沿着记忆里清幽的小径,寻觅一丝清凉的气息。静静独行,看一季落花妖娆了青葱岁月,芬芳了素指流年。用最艳红的那一片装帧泛黄的信笺,见证无悔的爱念。

捧一捧清凉,握于掌心,看水珠从指间滑落,丝丝的微凉沁入心扉。季节的流转,岁月的更迭,时光若山涧的那汪清泉,清绝出尘的美丽。一直以一种仰望幸福的姿势想要站立成永恒,任流年锦瑟在平常的日子里一点一点地清丽脱俗。千百年来的风景,从未改变,隔着一段红尘的距离安静地想你,相思成灰,朝华不复,青丝三千暮如雪。

有人说,爱上一座城,是因为城中住着某个人。我想,痴迷上一个故事,那是因为故事中深藏着一个自己。固守着一座城池,是因为城池中缱绻着一段美好。于是花样的年华于荒芜的守候中渐渐老去,流年在指间轻轻地坠落……

是谁曾说过,时光不老,我们不散,可为何一个转身便再也寻不见你熟悉的身影?是谁曾说过,你若安好,我便晴天,可为何一次别离便再也看不见你归来的路途?又是谁曾说过,你若精彩,蝴蝶自来,老天自有安排,可为何一入红尘便再也找不到你心中的淡然?是否,是我在你的心上划了一道伤,让你爱了一季的深情从此远离?还是你在我的流年里砌了一道墙,隔开了我倾了一生的情,从此绝了爱?亦或是我终是了悟,青春从来没有一种名字叫永恒?华丽的转身,泪早已倾城。回头,你已远去,曾经盛放在光阴里的花事终将茶靡为一场城南旧梦。

若水三千,红尘万丈,惟愿现世安好。如果把时光细细珍藏,愿岁月的印痕里留下我们欢笑的足迹;如果把时光细细珍藏,许你一世安然,愿你无恙;如果把时光细细珍藏,写满青春不散的纸笺便永不泛黄。我怀抱时光,衣襟上满是着对未来的美好憧憬,将心事浅藏于时光的漂流瓶中,在流年的渡口里,拾起荒芜已久的老歌。是否,时光不老,我们不散?是否,时光依旧,我们不变?

生命的旅程中,有多少岁月可以经得起漫长地等待,有多少青春可以承受得了沉重地负累,又有多少年华可以抵得过似水的流年。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一句多么无情地话语,又蕴育着一种多么无奈地结局。任你妙笔生花,也写不尽一段已然老去的旧时光;凭你栩栩如生,也画不出阡陌红尘中那一瞥惊鸿。我曾用尽一整个青春,却终归没有走过那个绵远悠长的雨季。不管它人间繁华,一直前行至那个最深远的地方,不管它世事红尘,一直流落到那个最无尘的边界。那么,此生,请允许我尘埃落定,还我素心如月。

爱情经历过,才懂得,这美丽的人间,有一种情深,不必常伴左右,但一定刻骨铭心,只要彼此安好,便是晴天。不求朝朝暮暮,只愿能将你的微笑化成一缕清岚,伴我晨昏,便能嘴角轻挑。感谢岁月,在我最美的年华里,遇到你,便是此生最大的眷顾。在季节的转角,我微笑着,为你伫立一世的风景,为爱守望。这情若菩提,纯如甘露,仿佛只是一夜的时光凝结成了冰洁的玉珠,独自悄然枝头,遥遥相望。

风华是一指流砂,苍老是一段年华。那些为你盛开的繁华,那些为你苍老的年华,都在你远去的足迹里成为一指流砂。终将,被风化。

时光的沙漏,苍老了我们的容颜,温柔了平淡的岁月,惊艳了守候的光阴。抬头仰望幸福,我看见那一枚流年在风里乱舞。从此,一别便是一生,转身就是天涯。

那些年华的风声,温柔细腻,吹了这么多年都没有零落,纵使季节换了颜色,可心底的那些美好永远都不曾褪色。老去的是容颜,记忆依旧停留在青春飞扬的燃烧岁月中,成了一道永恒的风景。流年寂寂,寻一叶菩提,时光不老,真情不散。

每当深夜来临时,我便把这些唯美的回忆写在文字里,想起便是温暖,思念早已倾城。把牵挂寄语明月,重温每一次的重逢与离别,即使行走在天涯海角,也要祝福彼此安好,便不负那盛夏晚晴天。

遥望蓝天,白云在天际轻轻地流动,给人一种美丽的悸动,一句轻声的问候,一个动人的故事,都是内心深处的剪影。仰望幸福,这世间最美的诗句,便是用眼睛,去发现世界的美丽;最惬意的日子,携云水禅心一片,背着行囊去远方旅行,心扉会绽放出最美的花朵。每一颗心都会随着光阴愈加平淡,每个生命也会随着年华走向成熟,有些过往便在岁月的交替中消失了踪影。

漫步流年,为亲爱的自己,在岁月中翩跹起舞,为自己醉,为自己舞。人生,仿佛断线的风筝荡上云端,又仿佛一汪清泉直泻山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坐看云起时,行至水穷处。煮一杯流年的咖啡,书一纸光阴的慈悲,让那独有的馨香萦绕,若诗般灵动飘逸的婉约柔美;若画般水墨淡彩的修养身心;若茶般碧澈通透的清香怡人;若歌般婉转悠扬的触动心扉。

生命的花开,无论繁华或衰败,都是人生里的必修课,那么且容我做一个清淡的女子,花开时珍惜,花谢时淡然。纵然有一天容颜跟着时光老去,我依然会微笑着,把这些风景刻进骨子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初三
散文
12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