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故事读后感
烽烟四起,人才辈出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闭上眼,我仍久久难以忘记春秋时期那一场场令人热血沸腾的激战。
寒假里,无意间打开那本沉睡多年的《春秋故事》,使我如同身临其境一般穿越回那个战火纷飞,交织复杂的春秋战国时代。
千金一笑这个故事,无疑为日后一场场血淋淋的大战做出了铺垫。它讲述的是昏暗无能的周幽王为得到妃子褒姒一笑,点燃烽火戏弄诸侯,但为此痛失江山的故事。我们可千万不能像周幽王一样,玩物丧志,正所谓“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也是这个道理。
在管鲍之交这个著名的故事当中,鲍叔牙以宽广的胸怀劝谏公子小白让齐国曾经的敌人管仲担任相国,使得齐国日渐昌盛,富强。这个故事歌颂了兄弟之间深沉真挚的情谊,告诉了我们为人应该大度,要懂得宽容他人的道理。
五张羊皮这个经典故事,从古至今已有千年历史,但一直被人津津乐道。它讲述的是秦穆公足智多谋,招揽天下有才之士,获得蹇叔,百里奚,公孙枝等等人才,为秦国日后统一中原大地打下了不可动摇的坚实基础。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了我们应该胸怀大志,从小立下远大的志向,并不断为之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道理。
卧薪尝胆,身为《春秋故事》中的最后一章,毫无争议是一部压轴戏。其中越王勾践为了报复吴国,不惜拿柴草当褥子,吃饭前先尝苦胆。在一番漫长的隐忍等待下,终于等来了报仇的机会,一雪前耻。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事业上,应该坦然面对失败,永远不放弃努力,只有这样才能获得成功。
春秋故事,真是剧情复杂,令人眼花缭乱。它们可谓是古代中华人民的智慧结晶。而这本《春秋故事》,不但将其完完全全记录下来,而且笔触幽默,语言不失生动。它是中华民族一颗闪耀的瑰宝,更是中国上千年文化的传承者。
怎么样,听完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读一读《春秋故事》这本书了呢?
秋天的公园
漫步在秋天的公园里,阳光不再像夏天那样酷烈,变得温暖而又柔和,空气微凉中,带着一股清新甜润。我的心情舒畅,所有烦恼仿佛烟消云散。
大门口那几十棵年轻的银杏树已经渐成规模,俨然一片小树林。一阵微风吹来,银杏叶就像一只快乐的蝴蝶,在空中翩翩起舞,时而高飞,时而旋转。落下来的银杏叶为来来往往的游人铺就了一条色彩斑斓的锦毯。园区曲曲折折的小路两边,每隔几米就是一棵高大挺拔的梧桐。梧桐树皮粗厚,叶子舒展,好像一名名强壮的士兵在抵抗严寒。
转过一个小山坡,是一片枫树林,一簇又一簇的枫叶随风飘动,像一团团燃烧的火焰。真不愧是“霜叶红于二月花”,又称得起“枫叶如丹照嫩寒”。草坪上,孩子们快乐地追逐嬉戏,大人们有的在搭帐篷野餐,还有的在踢足球。小草仍旧茂盛,但与春夏生机勃勃相比,多了几分苍凉和宁静。一岁一枯荣的自然规律无法抗拒,所以眼下这难得的绿色更值得我们珍惜。草坪上间或有一小丛菊花傲霜开放,菊花的颜色也多种多样,红的似火,白的似雪,粉的似霞。湖边的垂柳仿佛一夜间感知湖水渐寒,不约而同地把梢枝抽离了水面。柳叶随风飘荡,有几片散落在湖面,好像一条条蚂蚁王国的小船。垂钓的人没有了蚊虫叮咬的烦扰、烈日爆嗮的辛苦,显得更加悠然自得,乐在其中。
我爱春天公园里的百花盛开,我更爱秋天公园里的层林尽染,菊桂飘香。
相关推荐
-
《圣殿春秋》读后感做自己喜欢的事,直到世界为你改变。读完这本书后,脑海里突然蹦出一个声音:“你这一辈子,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哈哈哈这本书应该换成——你这一辈子,有没有为你所热爱的拼过命!这本书是中世纪三部曲的第一部,或许是因为年代有一些久远,对中世纪的历史背景没有那么了解,所以相对《巨人的陨落》而言,这本书读起来少了些感觉。这本书一开始给我感觉像是《月亮与六便士》,再往后看又变得像《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面有一段流传很广的话:“一个人的一生应该是这样度过的: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而本书中的人物正是那种愿意为所热爱的,所盼望的倾其所有,愿意为它放弃其他机会,甚是为了它舍弃了自己的生命。从他们的生命中,认定了一生一定要做那件事情时,他们的生命每一天都变得与众不同。我想每个人心里最深处都会有那样一个小的雄心吧,那就用你的小火慢慢燃着它,别让它熄灭。400字 初二 读后感
-
《圣殿春秋》读后感2018年决定看完书和电影多少都要记录些内容。看完这本书已经有几天了,但一直没写什么,我发现一旦将一个东西设定了目标,又迟迟不做,就会产生比较强的排斥心理,这就是我目前的状态。排斥动笔的原因除了腹无诗书且从小写作低能产生的惯性拖沓之外,就是这本书是一部小说。这两年看的比较多的投资类及历史类书目,总会有些学习的意思,于我而言,很久没有纯粹的看过故事了,而剧情类的书评很容易被我写成剧情梗概。在黑暗的中世纪,背景当然是亲戚关系及其错综的欧洲王室争夺皇位的战争、教廷的腐败、人民的苦难,剧情这里真的就不展开了。可以看到中世纪教会对人心的控制,可能用震慑力会更恰当一些,最心狠手辣的刽子手也惧怕地狱的制裁,但你怕不怕制裁的人其实是个恶魔?或者你知道是撒旦带上了上帝的面具,但却没有勇气去扯下来。教堂是如此恢宏,构造精巧、曲线优雅,是tom想献给上帝的礼物。拿温饱去换,拿爱人的生命去换,拿自己的生命去换。tom或许回答不了,但故事却顺其自然的发生了。落入凡尘的公主被毒蛇咬伤,后生活坎坷,但却遇到了一个诗人,很美的故事。被毒蛇咬伤,后生活坎坷,但却遇到了一个诗人,很美的故事。450字 初一 读后感
-
《吕氏春秋》读后感《吕氏春秋》有云“信步三百米甬道,阅历五千年沧桑”,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那些经典的书籍更是令我震撼,无关别的原因,只因它传承下来的道理深深的刻在中华儿女的骨子里。而我最喜爱也最有感触的当属经典《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此书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很明显,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一统后的意识形态。但是吕不韦就算再厉害他也不是神,他不会料到后来执政的秦始皇“焚书坑儒”并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起初,我对它没有什么兴趣,只是在看到《爱情公寓》中吕子乔嘴里老是挂叨着“吕氏春秋有云”这几个字,这让我不禁好奇,这本书到底是啥?于是,我上网了解了这本书,而我对它的兴趣也源于这一刻......《吕氏春秋》共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内容驳杂,有儒、道、墨、法、兵、农、纵横、阴阳家等各家思想。虽说在内容上颇杂,但在组织上并非没有系统,编著上并非没有理论,内容上也并非没有体系。正如该书《用众》篇所说:“天下无粹白之狐,而有粹白之裘,取之众白也。”《吕氏春秋》的编著目的显然也是为了集各家之精华,成一家之思想,那就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各家学说。据吕不韦说,此书对各家思想的去取完全是从客观出发,对各家都抱公正的态度,并一视同仁的。也许有人会问:“你说《吕氏春秋》有云,那它到底云啥?”想知道?我们一起往下看好了。云一:尊师尊敬老师,是我们学生主要学习的第一件大事,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日之师,终身为父。”这句话可以告诉我们,中国人对老师的位置是看的那么重。《吕氏春秋》有云:“事师之犹事父也”“疾学在于尊师”“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对待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父亲一样,如果你想要学的好,就要学会尊敬师长,不论他是贵贱贫富,你都要尊重他。以上三句话出自《吕氏春秋劝学》,这三句话无一不告诉我们要尊重我们的老师,尊师是中华的传统,老师,就像长明的灯,点燃了自己,照亮了每一位学生。尊敬老师,认真听好每一节课,是对老师艰苦劳动的最大尊重,也是我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然而,日常生活中我们真正做到尊师敬长了吗?在路上你看到老师你会微笑的和老师打招呼吗?课堂上你是在认真听老师讲课而不是在搞小动作吗?当老师批评你让你不满的时候你是否有想过是谁在挑灯改作业?而我只想说的是,尊重老师不是说说而已。云二:行孝古人云:“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儿女自小就知道长大后要孝顺父母,《吕氏春秋》有云:“民之本教曰孝,其行孝曰养。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终矣。乐自顺此生也,刑自逆此作也。”听到这三句话,你是否会想到背着父亲上学的李勇,辞官照顾祖母的李密,亦或是卧冰求鲤的王祥?乌鸦反哺,其行为孝,父母养子,子不待之,实为不孝。我们一天天长大,父母却一天天变老,看着他们的头发一根根变白,你是否会想起有多少个日夜,他们在你失意时给你鼓励,在你痛苦时给你温暖,在你最需要爱的时候给了你家的港湾,为你遮风挡雨,为你不辞辛苦,为你付出了他们的容颜,为你操劳到驼背……我的一个同学总在我们面前说她的父母怎么怎么样,怎么唠叨她,其实我想说的是,父母唠叨是为了我们好,你永远不知道他们到底为你付出了多少,别等到他们老了才知道“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道理,所以,孝顺父母,无需大作为,小事就好,我们要延续这个传统。云三:廉洁廉洁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倡导的主流文化。《吕氏春秋》有云:“临大利而不易其义,可谓廉矣。”意思是面对巨大的物质利益诱惑却始终不改变做人的准则,才可以称得上廉洁。也许你会认为反腐倡廉对我们来说似乎还过早,但我们正处在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形成阶段,最容易受外来不良思想的影响,所以及早进行廉洁教育,就如同提前为我们筑起一道“防腐墙”,让廉洁美德得以传承。当我读完这本书之后,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这本书教给我的道理很多,也让我看到了中华儿女几千年来所传承所弘扬的中华美德。不只《吕氏春秋》这本经典,还有许许多多的经典中,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历史的变迁,潜移默化的中国传统,我们更应看到中华人民历经几千年来恒古不变的传统美德……作为青少年,在当今社会我们有义务有责任弘扬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品读经典,你会发现更多……1200字以上 初中 读后感
-
吕氏春秋读后感吕氏春秋读后感吕氏春秋是一本有著许多寓言故事的书,它是由战国时代后期,一个叫做吕不韦的人召集他门下的智士所写的.目的就是要使沉闷的说理变得较有趣味,好增加说服人的力量.书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故事是「猎人与好狗」.这则故事叙述一个人很喜欢打猎,可是经常两手空空的回家,他认为「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所以想买只好的猎狗.但是,一只好的猎狗并不便宜,后来他努力耕田赚钱,几年之后,买狗的梦想终於可以实现了.由於平常再耕田之外,猎人也不忘练习射箭技术,所以打猎不在令他苦恼,他总算尝到满载而归的美妙滋味了.我觉得如果想让一件事非常成功的完成,当然要努力罗!所以努力愈大,成功的机会也愈大.努力是我们做事情的资本,付出了努力,才能的到成功的结果.努力是辛苦的,就像猎人一样,付出了努力,必定有好的结果;但是光靠努力,不一定会成功,必须知道要往那个方向努力.所以学习一种技术或完成某见事,是需要许多条件互相配合,千万不能毫无次序的一味蛮干,蛮干的结果当然是徒劳又无功.如果故事中的猎人不懂努力,只知故步自封,那麼他可能永远都学不会打猎和拥有一只好猎犬吧!当然这本吕氏春秋里,还有许多有趣的寓言故事,试试是非常值得一读的,而且令人不断省思玩味呢!2.读《吕氏春秋》一 《吕氏春秋》的贵生主义《吕氏春秋》是秦国丞相吕不韦的宾客所作。吕不韦本是阳翟的一个商 人,用秦国的一个庶子作奇货,做着了一笔政治上的投机生意,遂做了十几 年的丞相(前 249—前 237),封文信侯,食客三千人,家僮万人。《史记》 说:“是时诸侯多辩士,如荀卿之徒,著书布天下。吕不韦乃使其客人人著 所闻,集论以为八览、六论、十二纪,二十余万言,以为备天地万物古今之 事,号曰《吕氏春秋》(《史记》八十五)”。吕不韦死于秦始皇十二年(前235)。此书十二纪之末有《序意》一篇的残余,首称“维秦八年”(当纪元前 239 年)此可见成书的年代。《吕氏春秋》虽是宾客合纂的书,然其中颇有特别注重的中心思想。组 织虽不严密,条理虽不很分明,然而我们细读此书,不能不承认他代表一个 有意综合的思想系统。《序意》篇说:维秦八年,岁在涒滩,秋,甲子朔。朔之日,良人请问十二纪。文信侯(吕不韦)曰:“尝 得学黄帝之所以诲颛顼矣:‘爰有大圜在上,大矩在下。汝能法之,为民父母’。盖闻古之清 世,是法天地(大圜即天,大矩即地)。凡十二纪者,所以纪治乱存亡也,所以知寿夭吉凶也。 上揆之天,下验之地,中审之人,若此则是非可不可无所遁矣。天曰顺,顺维生。地曰固,固 维宁。人曰信,信维听。三者咸当,无为而行。行也者,行其理也。行[其]数,循其礼,平其 私。夫私视使目盲,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三者皆私设精则智无由公。智不公则福日衰, 灾日拢??这是作书的大意。主旨在于“法天地”,要上揆度于天,下考验于地,中审 察于人,然后是与非,可与不可,都不能逃遁了。分开来说,天曰顺,顺维生。 地曰固,固雏宁。 人曰信,信维听。第一是顺天,顺天之道在于贵生。第二是固地,固地之道在于安宁。第三是 信人,信人之道在于听言。“三者咸当,无为而行。”无为而行,只是依着 自然的条理,把私意小智平下去,这便是“行其数,循其理,平其私。”一 部《吕氏春秋》只是说这三大类的事:贵生之道,安宁之道,听言之道。他 用这三大纲来总汇古代的思想。法天地的观念是黄老一系的自然主义的主要思想(这时代有许多假托古 人的书,自然主义一派的人因为儒墨都称道尧舜,尧舜成了滥调了,故他们 造出尧舜以前的黄帝的书来。故这一系的思想又称为“黄老之学”)。而这 个时代的自然主义一派思想经过杨朱的为我主义,更趋向个人主义的一条路 上去,故孟子在前四世纪末年说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又说当时的三大系 思想是杨、墨、儒三家。杨朱的书,如《列子》书中所收,虽在可信可疑之 间,但当时的“为我主义”的盛行是决无可疑的。我们即使不信《列子》的《杨朱篇》,至少可以从《吕氏春秋》里寻得无数材料来表现那个时代的个人主义的精义,因为这是《吕氏春秋》的中心思想。《吕氏春秋》的第一纪的第一篇便是“本生”,第二篇便是“重己”; 第二纪的第一篇便是“贵生”,第二篇便是“情欲”。这都是开宗明义的文 字,提倡的是一种很健全的个人主义,叫做“贵生”主义,大体上即是杨朱 的“贵己”主义。(《不二篇》说,“阳生贵己。”李善注《文逊引作“杨 朱贵己”。是古本作“杨朱”,或“阳朱”)其大旨是:圣人深虑天下,莫贵于生??尧以天下让于子州支父,子州支父对曰:“以我为天子,犹 可也。虽然,我适有幽忧之病,方将治之,未暇在天下也。”天下重物也,而不以害其生,又 况于他物乎?惟不以天下害其生也者,可以托天下。(《贵生》)倕,至巧也;人不爱倕之指 而爱己之指,有之利故也。人不爱昆山之玉,江汉之珠,而爱己之一苍璧小玑,有之利故也。 今吾生之为我有而利我亦大矣!论其贵贱,爵为天子不足以比焉。论其轻重,富有天下不可以 易之。论其安危,一曙失之,终身不复得。此三者,有道者之所慎也。(《重己》)这就是“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的本意。本意只是说天下莫贵于吾生, 故不以天下害吾生。这是很纯粹的个人主义。《吕氏春秋》说此义最详细, 如云: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审〔所为〕所以为,而轻重得矣。今有人于此,断首 以易冠,杀身以易衣,世必惑之。是何也?冠所以饰首也,衣所以饰身也。杀所饰,要所以饰, 则不知所为矣。世之走利,有似于此。危身伤生,刈颈断头以徇利,则亦不知所为也。??不 以所以养害所养。??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今受其先人之爵 禄,则必重失之。生之所自来者久矣,而轻失之,岂不惑哉?(《审为》)凡圣人之动作也,必察其所以之,与其所以为。今有人于此,以隋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 必笑之。是何也?所用重,所要轻也。夫生岂特隋侯珠之重也哉?(《贵生》)以上都是“贵生”的根本思想。因为吾生比一切都重要,故不可不贵生,不 可不贵己。贵生之道是怎样呢?《重己》篇说:凡生之长也,顺之也。使生不顺者,欲也。故圣人必先适欲(高诱注:适,节也)。《情欲》篇说:天生人而使有贪有欲。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故耳之欲五 声,目之欲五色,口之欲五味,情也。此三者,贵贱愚智贤不肖欲之若一。虽神农、黄帝,其 与桀、纣同。圣人之所以异者,得其情也。由“贵生”动,则得其情矣。不由“贵生”动,则 失其情矣。此二者,死生存亡之本也。怎么叫做“由贵生动”呢?夫耳目鼻口,生之役也。耳虽欲声,目虽欲色,鼻虽欲芬香,口虽欲滋味,害于生则止。 在四官若不欲,利于生者则弗为[止]。由此观之,耳目鼻口不得擅行,必有所制;比之若官职, 不得擅为,必有所制。此贵生之术也。(《贵生》)这样尊重人生,这样把人生看作行为动作的标准,看作道德的原则,这真是这一派个人主义思想的最大特色。 贵生之术不是教人贪生怕死,也不是教人苟且偷生。《吕氏春秋》在这一点上说的最分明:子华子(据《吕氏春秋·审为》篇,子华子是韩昭侯时人,约当前四世纪的中叶。昭侯在 位年代为公元前 358 到 333)曰:“全生为上,亏生次之,死次之,迫生为下。”故所谓“尊 生”者,全生之谓。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所谓亏生者,六欲分得其宜也(分是一部 分,故叫做亏。亏是不满)。亏生则于其尊之者薄矣。其亏弥甚者,其尊弥保所谓死者,无 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所谓迫生者,六欲莫得其宜也,皆获其所甚恶者,服是也,辱是也(服 字高诱训“行也”,是错的。服字如“服牛乘马”的服,在此有受人困辱羁勒之意)。辱莫大 于不义,故不义,迫生也。而迫生非独不义也。故曰迫生不若死。奚以知其然也?耳闻所恶, 不若无闻;目见所恶,不若无见。故雷则掩耳,电则掩目,此其比也。凡六欲皆知其所甚恶(《墨 经》云,知,接也),而必不得免,不若无有所以知。无有所以知者,死之谓也。故迫生不若 死。嗜肉者,非腐鼠之谓也。嗜酒者,非败酒之谓也。尊生者,非迫生之谓也。(《贵生》)正因为贵生,所以不愿迫生。贵生是因为生之可贵,如果生而不觉其可贵, 只得其所甚恶,故不如死,孟轲所谓“所恶有甚于死者”正是此理。贵生之 术本在使所欲皆得其宜,如果生而不得所欲,死而得其所安,那自然是生不 如死了。《吕氏春秋》说: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不侵》)因为天下轻于一身,故以身为人死,或以身为一个理想死,才是真正看得起 那一死。这才叫做一死重于泰山。岂但重于泰山,直是重于天下。故《吕氏 春秋》又说: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丹可磨也,而不可夺朱。坚与朱,性之有也。性也者,所受于天 也,非择取而为之也。豪士之自好者,其不可漫以污也,亦犹此也。??(此下引伯夷、叔齐 饿死的故事)??人之情莫不有重,莫不有轻。有所重则欲全之,有所轻则以养所重。伯夷、 叔齐此二士者,皆出身弃生以立其意,轻重先定也。(《诚廉》)全生要在适性,全性即是全生。重在全性,故不惜杀身“以立其意”。老子 曾说:故贵以身为天下,若(乃)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吕氏春秋》解释此意道:惟不以天下害其生也者,可以托天下。又说:天下轻于身,而士以身为人。以身为人者如此其重也!明白了这种精神,我们才能了解这种贵生重己的个人主义。 儒家的“孝的宗教”虽不是个人主义的思想,但其中也带有一点贵生重己的色彩。孝的宗教教人尊重父母的遗体,要人全受全归,要人不敢毁伤身 体发肤,要人不敢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这里也有一种全生贵己的意思。“大 孝尊亲,其次弗辱”,这更有贵生的精神。推此精神,也可以养成“不降其 志,不辱其身”的人格。所不同者,贵生的个人主义重在我自己,而儒家的 孝道重在我身所自生的父母,两种思想的流弊大不同,而在这尊重自身的一 点上确有联盟的可能。故《吕氏春秋》也很注重孝的宗教,《孝行览》一篇 专论孝道,甚至于说:夫执一术而百善至,百邪去,天下从者,其惟孝也。这是十分推崇的话了。但他所引儒家论孝的话,都是全生重身的话,如曾子 说的:身者,父母之遗体也。行父母之遗体,敢不敬乎?居处不庄,非孝也。事君不忠,非孝也。 莅官不敬,非孝也。朋友不笃,非孝也。战阵无勇,非孝也。五行不遂,灾及乎亲,敢不敬乎?又如曾子“舟而不游,道而不径”的话;又如乐正子春下堂伤足的故事里的 “父母全而生之,子全而归之,不亏其身,不损其形,可谓孝矣”的一段话, 都可以算作贵生重己之说的别解。《孝行览》又说:身也者,非其私有也,严亲之遗躬也。??父母既没,敬行其身,无遗父母恶名,可谓能 终矣。这正是一种变相的贵生重己主义。二 《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根据于“法天地”的自然主义,充分发展贵 生的思想,侧重人的情欲,建立一种爱利主义的政治哲学。此书开篇第一句 话便是:始生之者,天也。养成之者,人也。能养天之所生而勿撄之谓之天子。天子之动也,以全 天为故者也。此官之所自立也。立官者以全生也。今世之惑主多官而反以害生,则失所为立之 矣。譬之若修兵者,以备寇也。今修兵而反以自攻,则亦失所为修之矣。(《本生》)政府的起源在于“全生”,在于利群。《恃君》篇说:凡人之性,爪牙不足以自守卫,肌肤不足以捍寒暑,筋骨不足以从利辟害,勇敢不足以却 猛禁悍,然且犹裁万物,制禽兽,服狡虫,寒暑燥湿弗能害,不唯先有其备而以群聚耶?群之可聚也,相与利之也。利之出于群也,君道立也。故君道立则利出于群,而人备可完矣。昔太 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 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此无君之患。??自上世 以来,天下亡国多矣,而君道不废者,天下之利也。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这里可以看出《吕氏春秋》的个人主义在政治上并不主张无政府。政府之设 是为一群之利的,所以说:置君非以阿君也,置天子非以阿天子也,置官长非以阿官长也。(《恃君》)所以说:故废其非君而立其行君道者。所以说: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贵公》)政府的功用在于全生,故政府的手段在于利用人的情欲。《用民》篇说:民之用也有故。得其故,民无所不用。用民有纪有纲。壹引其纪,万目皆起。壹引其纲, 万目皆张。为民纪纲者何也?欲也,恶也。何欲?何恶?欲荣利,恶辱害。辱害所以为罚充也(充,实也)。荣利所以为赏实也。赏罚皆有充实,则-民无不用矣。《为欲》篇说:使民无欲,上虽贤,犹不能用。夫无欲者,其视为天子也,与为舆隶同;其视有天下也, 与无立锥之地同;其视为彭祖也,与为殇子同。天子,至贵也;天下,至富也;彭祖,至寿也。 诚无欲,则是三者不足以劝。舆隶,至贱也;无立锥之地,至贫也;殇子,至夭也。诚无欲, 则是三者不足以禁。??故人之欲多者,其可得用亦多。人之欲少者,其得用亦少。无欲者不可得用也。从前老子要人“无知无欲”,要“我无欲而民自朴”,要“不欲以静,天下 将自定”。墨者一派提倡刻苦节用,以自苦为极,故其后进如宋钘有“情欲 寡浅”(欲字是动词,即“要”字)之说,以为人的情欲本来就是不要多而 要少的《荀子·正论篇》、《正名篇》、《庄子·天下篇》;看我的《古代 哲学史》第十一篇第三章三,第十二篇第一章二)。这种思想在前三世纪已 很受严重的批评了,最有力的批评是荀卿的《正名》和《正论》两篇。荀卿 很大胆地说:凡语治而待去欲者,无以道欲而困于有欲者也。凡语治而待寡欲者,无以节欲而困于多欲 者也。??治乱在于心之所可,亡于情之所欲。(《正名》)《吕氏春秋》从贵生重己的立场谈政治,所以说的更彻底了,竟老实承认政治的运用全靠人有欲恶,欲恶是政治的纪纲;欲望越多的人,越可得用;欲 望越少的人,越不可得用;无欲的人,谁也不能使用。所以说:善为上者能令人得欲无穷,故人之可得用亦无穷也。(《为欲》)这样尊重人的欲恶,这样认为政府的作用要“令人得欲无穷”,便是一 种乐利主义的政治学说。墨家也讲一种乐利主义,但墨家律己太严,人人“以 自苦为极”,而对人却要“兼而爱之,兼而利之”,这里面究竟有点根本的 矛盾。极少数人也许能有这种牺牲自己而乐利天下的精神,但这种违反人情 的人生观之上决不能建立真正健全的乐利主义。创始的人可以一面刻苦自 己,而一面竭力谋乐利天下,但后来的信徒必有用原来律己之道来责人的; 原来只求自己刻苦,后来必到责人刻苦;原来只求自己无欲,后来必至于要 人人无欲。如果自苦是不应该的,那么,先生为什么要自苦呢?如果自苦是 应该的,那么,人人都应该自苦了。故自苦的宗教决不能有乐利的政治,违 反人情的道德观念决不能产生体贴人情的政治思想。《庄子·天下篇》说的 最好: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忧,使人悲,其行难为也。??反天下之心,天下 不堪。墨子虽能独任,奈天下何???将使后世之墨者必自苦,以腓无胈胫无毛相进而已矣。 乱之上也,治之下也。故健全的乐利主义的政治思想必须建筑在健全的贵己贵生的个人主义的基础 之上(近世的乐利主义[Utilitarianism]的提倡者,如边沁,如穆勒,皆从 个人的乐利出发)。《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重在使人民得遂其欲,这便是 一种乐利主义。故此书中论政治,时时提出“爱利”的目标,如云:若夫舜、汤,则苞裹覆容,缘不得已而动,因时而为,以爱利为本,以万民为义。(《离 俗》)如云:古之君民者,仁义以治之,爱利以安之,忠信以导之,务除其灾,思致其福。(《适威》)如云:圣人南面而立,以爱利民为心,号令未出而天下皆延颈举踵矣。(《精通》)如云:爱利之为道大矣!夫流于海者,行之旬月,见似人者而喜矣。及其期年也,见其所尝见物 于中国者而喜矣。夫去人滋久而思人滋深欤?乱世之民,其去圣王亦久矣,其愿见之,日夜无 间。故贤王秀士之欲忧黔首者,不可不务也。(《听言》)这一派的思想以爱利为政治的纲领,故虽然时时钦敬墨者任侠好义的行为,却终不能赞同墨家的许多极端主张。他们批评墨家,也就是用乐利主义 为立论的根据。如他们批评“非乐”的话:始生人者,天也,人无事焉。天使人有欲,人弗得不求。天使人有恶,人弗得不辟。欲与 恶所于天也,人不得兴焉,不可变,不可易。世之学者有非乐者矣,安由出哉?(《大乐》)这样承认乐是根据于“不可变,不可易”的天性,便完全是自然主义者的乐 利思想。他们批评“非攻”、“偃兵”之论,也是从人民的利害上立论。第一, 他们认为战争为人类天性上不可避免的:古圣王有义兵而无有偃兵。兵之所自来者久矣,与始有民俱。凡兵也者,威也。威也者, 力也。民之有威力,性也。性也者,所受于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武者不能革,而工者不能 移。(《荡兵》)这仍是自然主义者的话,与上文所引承认欲恶为天性是一样的理论。第二, 战争虽是不能革,不能移,其中却有巧拙之分,义与不义之别,分别的标准 在于人民的利害。他们说:夫有以噎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有以用兵丧其国 者,欲偃天下之兵,悖。夫兵不可偃也。譬之若水火然,善用之则为福,不能用之则为祸。若用药者然,得良药则 活人,得恶药则死人。义兵之为天下良药也亦大矣!兵诚义,以诛暴君而振苦民,民之说也,若孝子之见慈亲也,若饥者之见美食也。民之号 呼而走之也,若强弩之射于深溪也,若积大水而失其壅堤也。(《荡兵》)攻无道而伐不义,则福莫大焉,黔首利莫厚焉。禁之者,是息有道而伐有义也,是穷汤、 武之事而遂桀、纣之过也。(《振乱》)在这些话里,我们可以看出秦始皇的武力统一政策的理论。我们不要忘记了 吕不韦是秦始皇的丞相,秦始皇是他的儿子,将来帮助秦始皇做到天下统一 的李斯也是吕不韦门下的舍人,也许即是当日著作《吕氏春秋》的一个人。 当时秦国的兵力已无敌于中国,而武力的背后又有这种自觉的替武力辩护的 理论,明白的排斥那些非攻偃兵的思想,明白的承认吊民伐罪是正当的,这 是帝国统一的思想背景。看他们说:今周室既灭,而天子已绝(秦灭周室在始皇即位前十年,纪元前 256 年)。乱莫大于无天 子。无天子则强者胜弱,众者暴寡,以兵相残,不得休息。今之世当之矣。(《谨听》)这完全是当仁不让的口气了。《吕氏春秋》的政治思想虽然侧重个人的欲恶,却不主张民-主的政治。《不二》篇说:听群众人议以治国,国危无日矣!为什么呢?因为治国是一件很繁难的事,需要很高等的知识和很谨慎的考虑,不是群众人所能为的。《察微》篇说: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溪,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亦可矣。可惜天下没有这样简单容易的事!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不可如;如可见,如不可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 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 物不过矣。因为治乱存亡的枢机不容易辨别,“如可知,如不可知;如可见,如不可见”, 所以有贤能政治的必要。“弩机差以米则不发”(《察微》篇语),治国之 事也是如此。群众往往是短见的,眼光望不出一身一时的利害之外,故可以 坐享成功,而不能深谋远虑。禹之决江水也,民聚瓦砾。事已成,功已立,为万世利。禹之所见者远也,而民莫之知。 故民不可与虑化举始,而可以乐成功。(《乐成》)舟车之始见也,三世然后安之。夫开善岂易哉?(同)《乐成》一篇中历举孔子治鲁,子产治郑的故事,来说明民众的缺乏远见。 最有趣的是魏襄王请史起引漳水灌邺田的故事:史起曰:“臣恐王之不能为也。” 王曰:“子诚能为寡人为之,寡人尽听子矣。”史起敬诺。言之于王曰,“臣为之,民必大怨臣,大者死,其次乃籍臣(籍是抄没家产)。 臣虽死籍,愿王之使他人遂之也”。王曰,“诺”。使之为邺令。史起因往为之。邺民大怨, 欲籍史起,史起不敢出而避之。王乃使他人遂为之。水已行,民大得其利,相与歌之曰:邺有圣令,时为史公, 决漳水,灌邺旁。 终古斥卤,生之稻粱。 使民知可与不可,则无所用贤矣。治国之道,知虑固不易,施行也不易。不知固不能行,行之而草率苟且,也 不能有成,行之而畏难中止,或畏非议而中止,也不能有成。计虑固须专家, 施行也须要贤者。这是贤能政治的理论。《吕氏春秋》主张君主政治,其理由如下:军必有将,所以一之也。国必有君,所以一之也。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也。天子必执 一,所以专之也。一则治,两则乱。今御骊马者使四人,人操一策,则不可以出于门间者,不 一也。(《执一》)这是当时政治思想的最普通的主张,无甚深意。墨家的尚同主义不但要一个一尊的天子,还要上同于天。儒家的孟、荀都主张君主。孟子虽有民为贵之 论,但也不曾主张民权,至多不过说人民可以反抗独-夫而已。古代东方思想 只有“民为邦本”、“民为贵”之说,其实并没有什么民-主民权的制度。极 端左派的思想确有“无君”、“无所事圣王”之说,但无政府是一件事,民 主制度另是一件事。东方古代似乎没有民-主的社会背景,即如古传说中的尧、 舜禅让,也仍是一种君主制。因为没有那种历史背景,故民权的学说无从产 生。西洋的政治史上是先有民权制度的背景,然后有民权主义的政治学说。 但世袭的君主制,究竟和贤能政治的理想不能相容。君主的威权是绝对 的,而君主的贤、不肖是不能预定的。以无知或不贤的人,当绝对的大威权, 这是绝大的危险。而名分既定,臣民又无可如何,难道只好听他虐民亡国吗? 这是古代政治思想的一个中心问题。这问题便是:怎样可以防止避免世袭君 主制的危险?前四世纪到三世纪之间,政治哲学对于这个问题,曾有几种重 要的解答。第一,是提倡禅国让贤。禅让之说,在这时代最风行,造作的让 国神话也最多,似乎都有暗示一种新制度的作用。第二,是主张人民对于暴 君有反抗革命的权利。孟子所谓“君之视民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闻 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都是很明白的承认人民革命的权利。第三,是 提倡法治的虚君制度。慎到(《古代哲学史》第十二篇,第一章,1)韩非(同 书第十二篇,第二章,4)等人都主张用法治来代替人治。韩非说的最透彻, “释法术而以心治,尧不能正一国。去规矩而妄意度,奚仲不能成一轮。?? 使中主守法术,拙匠守规矩尺寸,则万不失矣。君人者能去贤巧之所不能, 守中拙之所万不失,则人力尽而功名立”(《韩非子·用人篇》)。这是说, 若能守着标准法,则君主的贤不贤都不关重要了。这是一种立宪政体的哲学, 其来源出于慎到的极端自然主义。慎到要人“弃知,去己,而缘不得已”。《庄子·天下篇》说此理最妙:推而后行,曳而后往,若飘风之还,若羽之旋,若磨石之坠,全而无非,动静无过,未尝 有罪。是何故?夫无知之物,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动静不离于理,是以终身无誉。故曰, 至若无知之物而已,无用贤圣,夫块不失道。这是当日的法治主义的学理的根据。慎到要人学无知之物,弃知,去己,不 用主观的私见,不用一己的小聪明,而完全依着物观的标准,不得已而后动, 如飘风之旋,如石头之下坠,动静皆不离于自然之理。这种无知无为的思想, 应用到政治上便成了法治的哲学。《吕氏春秋》的政治哲学大概很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故虽不主张纯粹的法治主义,却主张一种无知无为的君道论。《君守》篇说:得道者必静,静者无知。知乃无知,可以言君道也(乃字疑当在可字上)。??天无形而 万物以成,至精无象而万物已化,大圣无事而千官尽能。此乃谓不教之教,无言之诏。故有以 知君之狂也,以其言之当也。有以知君之惑也,以其言之得也。君也者,以无当为当,以无得 为得者也。当与得不在于君而在于臣。故善为君者无识,其次无事。有识则有不备矣,有事则有不恢矣。《任数》篇说:君道无知无为,而贤于有知有为,则得之矣。为什么要无知无为呢?因为:耳目心智其所以知识甚阙,其所以闻见甚浅。以浅阙博居天下,安殊俗,治万民,其说固 不行。十里之间而耳不能闻,帷墙之外而目不能见,三亩之宫而心不能知。其以东至开梧,南 抚多鷃,西服寿麻,北怀儋耳,若之何哉?(《任数》)因为:人主好以己为,则守职者舍职而阿主之为矣。阿主之为,有过则主无以责之,则人主日侵 而人臣日得。(《君守》)因为:人主自智而愚人,自巧而拙人,若此则??请者愈多,且无不请也。主虽巧智,未无不知 也。以“未无不知”应“无不请”,其道固穷。为人主而数穷于下,将何以君人乎?(《知度》)因为这些理由,人主应该无知无事。去听,无以闻,则聪。去视,无以见,则明。去智,无以知,则公。去三者不任则治,三 者任则乱。??耳目知巧固不足恃,惟循其数,行其理,为可。(《任数》。循字旧作脩,依《序意》篇改)这就是上文所引《序意》篇所说“行其数,循其理,平其私。夫私视使目盲, 私听使耳聋,私虑使心狂”的意思。用个人的耳目智巧,总不能无私,所以 人君之道须学那无知之物,然后可以无建己之患,无用知之累。故说:至智弃智,至仁忘仁,至德不德。无言无思,静以待时。时至而应,心暇者胜。??无唱 有和,无先有随。古之王者,其所为少,其所因多。因者,君术也。为者,臣道也。为则扰矣, 因则静矣。因冬为寒,因夏为暑,君奚事哉?(《任数》)无唱有和,无先有随,即是慎到所谓“推而后行,曳而后往”,即是“因”。 慎到说“因”字最好:因也者,因人之情也。人莫不自为也。??用人之自为,不用人之为我,则莫不可得而用 矣。此之谓因。人皆欲荣利,恶辱害,国家因而立赏罚,这便是因人之情,便是用人之自为(说详上文)。《分职》篇说:先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者也。夫君也者,处虚素服而无智,故能使众智也。 智反无能,故能使众能也。能执无为,故能使众为也。无智,无能,无为,此君之所执也?? 武王之佐五人,武王之于五人者之事无能也,然而世皆曰取天下者武王也。故武王取非其 有,如己有之,通乎君道也。??枣,棘之有;裘,狐之有也。食棘之枣,衣狐之皮,先王固用非其有而己有之。用非其有,如己有之,也是“因”。今召客者,酒酣歌舞,鼓瑟吹竽。明日不拜乐己者,而拜主人,主人使之也。先王之立功 名,有似于此。??譬之若为宫室必任巧匠。??巧匠之宫室已成,不知巧匠而皆曰,“善,此某君某王之宫 室也”。此不可不察也。(《分职》)我们看了这种议论,可以知道《吕氏春秋》虽然采用自然主义者的无知无为 论,却仍回到一种虚君的丞相制,也可以说是虚君的责任内阁制。君主无知 无事,故不负责任,所谓“块不失道”,即是虚君立宪国家所谓“君主不会 做错事”。不躬亲政事,故不会做错事。政事的责任全在丞相身上。《君守》 篇所谓“当与得不在于君而在于臣”是也。慎到是纯粹法治家,故说“无用 贤圣,夫块不失道”。但《吕氏春秋》的作者是代一个丞相立言,故有时虽 说“正名”,有时虽说“任数”,却终不能不归到信任贤相,所谓“为宫室 必任巧匠,匠不巧则宫室不善”。君主是世袭的,位固定而人不必皆贤。丞 相大臣是选任的,位不固定而可以选贤与能。故说:凡为善难,任善易。奚以知之?人与骥俱走,则人不胜骥矣。居于车上而任骥,则骥不胜 人矣。人主好治人官之事,则是与骥俱走也,必多所不及矣。夫人主亦有居车,无去车,则众 善皆尽力竭能矣。(《审分》)有司请事于齐桓公,桓公曰,“以告仲父”。有司又请,公曰,“告仲父”。若是三。习 者曰:“一则仲父,二则仲父,易哉为君!”桓公曰:“吾未得仲父则难。已得仲公之后,易 为其不易也?”(《任数》)这是虚君的丞相制。《勿躬》篇又说管仲推荐宁遬为大田,隰朋为大行,东 郭牙为大谏臣,王子城父为大司马,弦章为大理,桓公曰,善,令五子皆任其事,以受令于管子。十年,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皆夷吾与五 子之能也。这是虚君的责任内阁制。大臣受令于丞相,丞相对君王负责任,这种制度似 乎远胜于君主独裁制了。但在事实上,谁也不能叫君主实行无知无为,这是 一大困难。丞相受任于君主,谁也不能叫他必任李斯而不任赵高,这是二大 困难。一切理想的虚君论终没有法子冲破这两大难关,所以没有显著的成绩 可说。猫颈上挂串铃儿,固然于老鼠有大利益。但叫谁去挂这串铃呢?后世 的虚君内阁制所以能有成效,都是因为实权早已不在君主手里了。我在上文曾指出《吕氏春秋》不信任民众的知识能力,故不主张民-主政 治,而主张虚君之下的贤能政治。但《吕氏春秋》的政治主张根本在于重民 之生,达民之欲,要令人得欲无穷,这里确含有民-主政治的精神。所以此书 中极力提倡直言极谏的重要,认为是宣达民人欲望的唯一方法,遂给谏官制 度建立一个学理的基矗《达郁》篇说:凡人三百六十节,九窍,五脏,六腑,肌肤欲其比(高注,比犹致也。毕沅注,谓致密。) 也,血脉欲其通也,筋骨欲其固也,心志欲其和也,精气欲其行也。若此,则病无所居,而恶 无由生矣。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故水郁则为污,树郁则为蠹,草郁则为蒉(毕沅引 梁履绳说,《续汉书·郡国志》三注引《尔雅》“木立死曰菑”,又引此“草郁即为菑”,疑 蒉本是蔷字,即菑也,因形近而讹)。国亦有郁,生德不通,民欲不达,此国之郁也。国郁处 久则百恶并起而万灾丛至矣。上下之相忍也,由此出矣。故圣王之贵豪士与忠臣也,为其敢直 言而决郁塞也。此下引召公谏周厉王的话: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川壅而溃,败人必多。夫民犹是也。是故治川者决之使导,治民者 宣之使言。是故天子听政,使公卿列士正谏,好学博闻献诗,蒙箴,师诵,庶人传语,近臣尽 规,亲戚补察,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下无遗善,上无过举。(此文又见《国语》,文字稍不同)《自知》篇说: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人主欲自知,则必直士。故天子立辅弼,设 师保,所以举过也。夫人固不能自知,人主独甚。尧有欲谏之鼓,舜有诽谤之木,汤有司过之 士,武王有戒慎之铭,犹恐不能自知。今贤非尧舜汤武也,而有掩蔽之道,奚由自知哉???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 夺己也,遽掩其耳。恶人闻之,可也。恶己自闻之,悖矣。为人主而恶闻其过,非犹此耶?这都是直言极谏的用处:达民欲,决郁塞,闻过失,都可以补救君王政治的 缺点。中国古来有这个直言极谏的风气,史传所记的直谏故事不可胜举,最 动人的莫如《吕氏春秋》所记葆申笞责楚文王的故事:荆文王得茹黄之狗,宛路之矰,以畋于云梦,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葆申 曰,“先王卜以臣为葆,吉(《说苑》引此事,葆作保。保即是保傅,申是人名)。今王得茹 黄之狗,宛路之矰,畋三月不反;得丹之姬,淫期年不听朝:王之罪当笞。”王曰,“不谷免衣襁褓而齿于诸侯,愿请变更而无笞。” 葆申曰,“臣承先王之今,不敢废也。王不受笞,是废先王之令也。臣宁抵罪于王,毋抵罪于先王。” 王曰,“敬诺。”引席,王伏,葆申束细荆五十,跪而加之于背,如此者再。谓王“起矣!” 王曰,“有笞之名一也,遂致之”。(既然打了,爽性有力打罢!) 申曰,“臣闻‘君子耻之;小人痛之’。耻之不变,痛之何益?”葆申趣出,自流于渊,请死罪。 文王曰,“此不谷之过也,葆申何罪?”王乃变更,召葆申,杀茹黄之狗,折宛路之矰,放丹之姬。(《直谏》)这一类的故事便是谏诤制度的历史背景。御史之官出于古之“史”,而巫祝 史卜同是宗教的官,有宗教的尊严。春秋时代,齐之太史直书崔杼弑君,兄 弟相继被杀而不肯改变书法;晋之太史董狐直书赵盾弑君,而赵氏不敢得罪 他。史官后来分化,一边仍为记事之史,而执掌天文星占之事,仍有一点宗教的权威;一边便成为秦以下的御史,便纯粹是谏官了。葆申故事里说先王 卜他为保,故他能代表先王,这里面也含有宗教的权威。古代社会中有了这 种历史背景,加上自觉的理论,故谏官制度能逐渐演进,成为裁制君权的最 重要制度。三 《吕氏春秋》与李斯 我在前面曾说《吕氏春秋》也许有李斯的手笔,这虽是一种臆测,然而此书的政治思想有“不法先王”的议论,上承荀卿“法后王”的思想,而下合李斯当国时的政策,李斯与韩非同是荀卿的弟-子,而在这一点历史进化的 见解上他们的主张完全相同,这大概不是偶然的事吧?试看《吕氏春秋》说:上胡不法先王之法?非不贤也,为其不可得而法。先王之法,经乎上世而来者也,人或益 之,人或损之,胡可得而法?虽人弗损益,犹若不可得而法。东夏之命(东是东部,秦在西部, 故自称夏而称余国为东),古今之法,言异而典殊,故古之命多不通乎今之言者,今之法多不 合乎古之法者。殊俗之民有似于此。其所为欲同,其所为异。??先王之法胡可得而法?虽可得,犹若不可法。凡先王之法,有要于时也。时不与法俱至,法虽今而至,犹若不可法。故择(一作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何也?先王之所以为法者,人也。而己亦人也。故察己则可以知人,察今则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与我同耳。有 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 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察今》)这里的“古今一也”之说最近于荀子的“古今一度也,类不悖,虽久同理”(《古代哲学史》第十一篇第二章 2—3)。其实此说不够说明“不法先王” 的主张,并且和“时不与法俱至”的话是恰相冲突的。如果真是“古今一也, 人与我同耳”,先王之法何以不可得而法呢?何以还怕“时不与法俱至”呢? 大概“法后王”之说出于荀卿,但荀卿所谓“法后王”并不含有历史演化的 意义,只是说“文久而灭”,不如后王制度之粲然可考,既然古今同理,何 必远谈那“久则论略”的先王制度呢?韩非、李斯一辈人虽然也主张“不法 先王”,但他们似受了自然演化论的影响,应用到历史上去,成为一种变法 的哲学。韩非所谓“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即是此书所谓“有要于时, 时不与法俱至”,这才是此书主张不法先王的真意义。(韩非的书流传入秦, 史不记何年。《始皇本纪》说用李斯计攻韩在始皇十年,其时始皇已读了韩 非的书了。似韩非书传入秦国或在八年吕不韦著书之前)这里偶然杂入了一 句荀卿旧说,其实不是著书者的本意。试看此篇下文云:荆人欲袭宋,使人先表澭水(表是测量)。澭水暴益,荆人勿知,循表而夜涉,溺死者千 有余人。??向其先表之时,可导也。今水已变而益多矣,荆人尚犹循表而导之,此所以败也。 今世之主法先王之法也,有似于此。其时已与先王之法亏矣,而曰,“此先王之法也”,而法之以为治,岂不悲哉? 故治国无法则乱,守法而弗变则悖。悖乱不可以持国。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譬之若良医,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向之寿民今变为殇子矣。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 时而化。若此论则无过举矣。夫不敢议法者,众庶也。以死守[法]者,有司也。 因时变法者,贤主也。是故有天下七十一圣,其法皆不同,非务相反也,时势异也。(《察今》)这种变法的哲学最像韩非的《五蠹》篇,其根据全在一种历史演进的观念。 此种观念绝非荀卿一辈主张古今虽久而同理的儒家所能造出,乃是从庄子一 派的自然演化论出来的,同时又是那个国际竞争最激烈的时势的产儿。其时 已有商鞅、赵武灵王的变法成绩,又恰有自然演变的哲学思想,故有韩非、 李斯的变法哲学。《察今》篇中的表澭水的故事,说的何等感慨恳切。此故 事和同篇的“刻舟求剑”的寓言,和韩非《五蠹》篇的“守株待兔”的寓言, 命意都绝相同,很可以看出他们的思想渊源。韩非不得用于韩国,又不得用 于秦国,终于死在李斯、姚贾手里。韩非虽死,他的变法的哲学却在李斯手 里发生了绝大的影响。李斯佐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废除封建制度,分中国 为郡县,统一法度,画一度量衡,同一文字,都是中国有历史以来的绝大改 革。后来因为博士淳于越等的反对新政,李斯上焚书的提议说:五帝不相复,三代不相袭,各以治,非其相反,时变异也。此与《察今》篇的“七十一圣”一段相同。议奏中又切责诸生“不师今而学 古”,“语皆道古以害今”,又说“三代之事何足法也”,又有“以古非今 者族”的严刑。这都是《五蠹》篇和《察今》篇的口气。究竟还是《吕氏春 秋》采纳了韩非的思想来做《察今》篇呢?还是李斯借了吕不韦来发挥他自 己的变法哲学呢?还是李斯不过实行了韩非的哲学呢?还是李斯、韩非同是 时代的产儿,同有这种很相同的思想呢?——可惜我们现在已无法解答这些 疑问了。吕氏春秋读后感1200字以上 读后感
-
《热血写春秋》读后感看了《热血写春秋》这本书之后,我感触很深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战地医院的白衣天使》这篇文章,文中写了郭秀贞出生在苏北如东县华丰乡的农村,她在苏中后方医院中工作,在一次紧急撤退中,她背着一个伤员走,她背着独腿伤员正向河边准备上船时,由于力气小,一跤跌在了河滩上,腿疼得厉害,又害怕伤到伤员,急得眼泪自流。可是那位伤员不但没有哼一声,也没有责怪我,却反而安慰我:“小医务人员,没有关系,我不用你背啦!你扶我上船就行了!郭秀贞听了感动了好一阵子下定决心要学习老战士们勇敢顽强的精神。在苏中后方医院中,还有一位令人无比敬佩的白衣天使,在苏中后方医院6队医务员朱彩同志被捕,敌人要她交出伤员的埋伏地点,对她使用各种酷刑,她咬紧牙关没有出卖伤员,敌人得不到她的口供,竟凶残地将她活埋。年近23岁!”读到这儿,大家一定感动极了吧!苏中后方医院的白衣天使们心中装着崇高的信仰,她们视死如归,朱彩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61年,但是她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苏中后方医院的白衣天使们你们高尚的医德医风令人佩服。我向你们致敬!400字 五年级 读后感
-
中考满分作文赏析:春秋家园——春秋风骨回眸唐朝,满眼的流光溢彩,似一朵雍容华贵的牡丹;回望宋朝,满眼的歌舞升平,满园的胭脂水粉,似一朵诱人人的玫瑰;近睹清朝,满目的疮痍,满地的残败,似一朵经霜而调的菊花;唯独有那春秋,满耳的铁鼓铮铮,满目的金戈铁马,带着悲壮和豪情,就像那不畏寒冬,铁骨铮铮的青松。我想:那时的人,一定都是豪放悲烈的;那时的精神,一定都是豪情万丈,气吞山河的。豪放的人和豪情万丈的精神,悲壮的生活和气吞山河的壮举,我想,这就是那春秋时代人们的家园,是中华民族历经千年而不衰的精神家园。春秋家园——洒泪祭血,挥泪盈胸,气吞山河的春秋风骨。古人说:“春秋无义战”。他们认为那些相互的征战,厮杀,都仅仅是为了满足公侯们的私欲。确实,因一已之私而导致天下战乱的确是不可取的,但是,春秋真的无义站吗?从现代看来,正是由于他们的战争,才推动了历史的进步,促进了文明的传承。那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启示,是热血的春秋风骨;那一将功成万古枯,一夜成而万民败的惨淡,是冷血的春秋风骨。冷与热的交织,血与血的汇聚,支撑了一幅气势辉煌的画卷,汇出了那几百年的辉煌。老子的“无为而治”是春秋风骨的脊梁,虽然讨伐不断,但“分久必合”的大一统必然会天下大治;孔子的“仁义”思想史春秋风骨的身躯,虽然马革裹尸,但盛世来时必然会出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一及人之幼”盛世局面。春秋时期的人并非不怕战争,毕竟流离失所,身死疆场,但他们有春秋风骨的支撑,春秋家园是他们坚强的后盾。他们坚信:“优美的舞蹈多在奇险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些悲凉的韵调,高尚的生活常在壮举的牺牲中”。他们愿意以自己的攻伐与战乱,来换取后人的太平盛世,和天下一统的大治。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亘古千年的春秋风骨默默地传承,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第一个精神家园,我坚信,他会永远的成为整个华夏儿女的精神家园。春秋风骨静静地延伸着,延伸到通向新时代的路上……750字 写景
-
中外神话故事读后感《中外神话故事》读后感中外神话故事是艺术殿堂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是一个民族最值得骄傲的精神财富之一。我们现在这个年龄十分有必要了解一下这方面的知识。因为,怪异、神奇的神话故事包含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于开发智力、增加想象力有着重要的作用。这本书反映了人类发展及征服自然的历史,记录了人类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希望。这些故事流传千古。家喻户晓,从盘古开天地、女娲造人到特洛伊战争、阿耳戈船英雄历险记,这些动人的故事,将带你走入瑰丽多彩的神奇世界。比如说《吝啬鬼格比》这一篇:格比是个财主,有数不清的钱财,上百亩良田,雇了许多工人。但他却十分吝啬。舒拉就是格比手下的一个佣人,干活十分卖力,格比却经常拖欠他的工资。有一次贪心的格比独自一个人来到地里。一是为了看护庄家;二是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打着一两头野猪。趁着夜色,他迅速爬到了地头上的大榕树上躲了起来。他突然听到一阵沙沙的风声,顿时,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情:一群神仙在大榕树下聚会。他们嘀咕了一阵后,决定让天使在舒拉的茅屋顶上挖个洞,把金子从洞里扔进去,这样,他们全家就得救了。因为他们家现在穷的叮当响,吃饭也饥不择食。格比听到后,大喜过望,天刚亮就去找舒拉,说:“很抱歉,昨晚没给你工钱,现在我要全补给你。另外,为了改掉我奢侈浪费的坏毛病,我还打算用自己最好的房子换你的茅屋。”于是,舒拉与格比调换了房屋。格比为了让天使更顺利的往下扔金子,他自己早早的在屋顶上挖了个洞。他整夜坐在洞口下,抬头盯着屋顶,盼望掉下金子。但是一夜过去了,什么动静也没有,他什么也没有得到。其实,天使早就来了,正当他准备扔金子的时候,发现这不是舒拉的家,而是格比的家,便又回去了。这笔金子,格比到去世也没有得到。这本书带给我深刻的启迪、阅读的快感和美好的享受。但愿你们也能从这本“知识宝库”中学到丰富的知识。中外神话故事读后感800字750字
-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三毛流浪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三毛,她就是这么一个倔强而又坚强的姑娘。她热爱生命,所以“既然选择了远方,留给世界的就只能是背影”,为了那可橄榄树,为了那些精彩的期待,为了那些最纯净的哎,她毅然决然流浪远方,奔走天涯,行走羽风景秀丽,却人迹罕至的撒哈拉。虽然撒哈拉的酷暑难耐,虽然撒哈拉的生活艰苦,虽然撒哈拉的邻里稀少,但幸运的是,三毛并非孤身一人,她有一个视她如命的丈夫荷西,西班牙国籍的丈夫总是会给她的单调的生活带来乐趣。曾经不知什么是爱,后来读了《沙漠中的饭店》便知道了,爱是无条件的信任,当荷西问三毛什么是“粉丝”面时,三毛告诉他就是“雨”,虽然他也曾疑惑,但因为是爱人说的便选择无理由的相信。荷西是深爱三毛的,才不管三毛是否只是逗他玩,爱一个就是这样,深信彼此,毫不怀疑。曾经不知道什么是结婚时的激动,读了《结婚记》才知道有一个人想和你结婚长相厮守是多么的不容易。尽管过程曲折,程序复杂废时,但当法官宣布他们是合法夫妻时,他们都忘记了过程的坎坷而激动的注视着对方。或是荷西忘了及时为三毛佩戴戒指,或是三毛激动的彻夜难眠,结婚,对他们两个人来说都富含着重要意义,意味着对方专属自己一人。曾经不知道什么是善良与冷漠,读了《哑奴》才知道三毛的乐于助人和哑奴的朴实纯真是善良,邻里一些人的漠不关心和奴隶主的肆意滥杀是冷漠。尽管很多人拒绝班助哑奴,害怕受牵连,但三毛还是欣然的班助哑奴,时不时的为他带些好吃的,她还感到愧疚,愧疚不能真正就出这个孩子。善良是不求回报,乐于助人,冷漠是漠不关心和滥杀无辜。《撒哈拉的故事》记载着三毛在沙漠中的所见所闻,尽管她后来是自杀逝世,但她的善良、执着和随性的性格,却让人难忘,她留下来的著作却是积极向上的。她选择甜甜,并不是消极郁闷,而是看遍了人机繁华,要去另一个地方流浪,三毛,生活在另一个远方可还好?750字 初一 读后感
-
元素的故事读后感这是一本给“元素”们量身定做的书。本书作者讲述了现在世界上的元素是如何被发现的、如何合成的,发现元素的过程以及这些元素对于人类的贡献等等……书里把几乎所有元素的“身世”都讲到了,让你对各种元素都了如指掌。书的最后还有元素周期表。读了这本书,本来深奥难解的化学元素世界被揭去了神秘的面纱,给我们以后更深地学习元素知识打下了很好的基础。这本书给我的几个印象就是“实用”、“全面”、“生动”和“精准”四方面。实用,书里讲了照相机为什么能照相(因为有碘化银),讲了CT技术,讲了用于治疗癌症的镭……里面有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习惯,传统中的化学秘密,就连太阳上面的元素秘密也都一一为你揭晓。全面,这两个字在本书中体现的是对什么元素都讲到了不能再讲为止。如人工合成元素是怎么回事?什么是离子加速器?什么是元子数?那些奇怪的符号有什么样的奥妙?……这一切在书中你都可以找到答案。生动,这是本书中体现得非常多的一个写作元素了,它使原本严谨的呆板的气息变得活泼起来。比如,它把惰性气体氩气写成了一个不爱见人的“隐士”,说它总是悄悄的跟氮气走而丝毫不露锋芒。但它行动异常轻捷,叫人觉不出它的存在来。这样的句子正好非常恰当地写出了氩气的特点。像这样的描述在书中随处可见,让你看着看着就不知不觉地哈哈大笑起来。精确,这可以说是本书最典型的特征了。对于每一个元素的性质,本书都有准确的'说明。它把教科书中的数字与文学结合在一起,一点点也不缺少严谨性。书中对于各种元素的成分、结构、元子、质子个数及元素半衰期都有非常详细的标明。这一点也可以去记忆一下奥!这本书总体来说可真是不错,在不知不觉快快乐乐的过程中就学了不少知识。它是一本科普书,一本教科书,一本有趣的书,一本故事书,一本文学书……总之很难下它是什么书的定义。不过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它是一本传世的好书!750字 初一 读后感
-
《红军长征故事》读后感今天,我读完了《红军长征故事》,当我把这本书合上的一瞬间,那一位位勇敢顽强的英雄,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仍久久浮现在我的眼前。我轻轻睁开双眸,泪水在不经意间流下……这一个个故事,是多么令人感动!为了让士兵喝上新鲜的鱼汤,而自己饿得牺牲了的炊事班班长;故意说谎了节省粮食的红军小鬼;舍己为人,把干粮让给别人的小红军小兰;在敌人面前宁死不屈的刘胡兰;勇敢顽强的王小二……这些故事汇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赞歌!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毛主席说得好呀!道出了不到革命根据地,不打败日本侵略者,不取得革命的彻底胜利,决不是“好汉”的宏伟志向和坚强决心。今年是中国建党90周年。我就一直在思索,党在我心中是什么?轻启记忆的小河,小时候,党在我心中是映照着红旗的隆隆炮火,是攻城拔寨勇往直前的人民解放军的嘹亮军歌,是纪念馆中斑斑的血衣,是墙上的巨幅画像中毛主席庄严宣告的新中国……那时候,党在我心中是遥远而神奇的。系上红领巾的我开始注意,家乡的泥泞小路变得宽敞平坦,偏僻的小城里人们的欢声笑语回荡在蓝天,大人们都说:“党的政策好啊!”党在我心中,开始变得伟大、亲切,已经不再是小时候那么模糊了,而是变得真切。在生活中,无时无刻都能看到他们的踪影。它已是溶入我灵魂的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激情。它已成为我毕生不变的信念。它已溶入在我的生活中,它已溶入在我的工作中,它溶入在我的血液。我们现在的一切,都与党密不可分,在党建立九十周年之际,让我又忆起了漫漫长征途,又忆起了红军的气势磅礴,这也提醒了我们:心中要永远记着党,记着国家,因为是他们给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歌唱我们亲爱的祖国,从今走向繁荣富强。这熟悉的歌声从我耳边响起,坚定了我将发扬党那伟大而又无私的精神,坚定了我要孜孜不倦的学习,沿着先烈们走过的路,继续走下去,做一名称职的中国人!750字 初一 读后感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