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柳氏民居
说到美丽,这世界上少说也有千万种。有浑然天成的自然风光之美,这是天神在世界这张画纸上细心勾勒出的美妙图画;有人为修缮的人文景观之美,这是历代能工能匠用自己灵活的大脑,搭配不同风情的材料制成的智慧结晶。在我的家乡——山西晋城,除了山清水秀的自然风光之外,还有许多华丽的人文景观,柳氏民居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周末,我就有幸与妈妈,姥姥,姥爷一起,去美丽的柳氏民居游览了一番。
顺着颠簸的盘山公路来到柳氏民居的入口处,一下车,我那刚刚还激动的心情顿时骤降到了冰点,心情由希望转为失望——名扬山西的柳氏民居,大门竟然如此普通,除了比普通宅院的大门大了几号之外,剩下的基本和普通的宅院没什么区别!难道柳氏民居就这么一点点大?我正疑惑呢,随行的导游阿姨像是看出了我的心思,便对我说:“别看它的大门小,里面可大着呢!柳氏民居的构造采用“布袋式”结构,即为大门小,里边大,就像是布袋一样。很多来柳氏民居游玩的游客都会有这个疑问,待会你进去就知道了。”哦,原来里边还别有洞天啊!我咂了咂舌,不禁为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感到兴叹,同时,我的心中也油然而生出一股要赶紧进去参观的欲望,匆匆地把手里的票递给工作人员,首当其冲地跑了进去。
一进去,我就被那风月无边的美丽景象给深深吸引住了。说不出那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只觉得那是一件艺术品,将自然之美和人文之美做到了完美的衔接:俊俏挺拔的棵棵树木如同一位位娴静的少女,微微躬身直立,迎接到来的每一位客人。波光粼粼的湖水与翠湖旁的树木交相辉映,隐隐约约透出一座横跨河两岸的小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深邃?苍茫?幽静?不知如何形容它,只觉得:如果把它比作一朵鲜花,那么人们赏来定觉秀色可餐;如果把它比作一篇文章,那么人们读来定觉齿颊生香;如果把它比作一首歌谣,那么人们吟来定觉余音绕梁。
我们的游览从关帝庙开始。进入偌大的庙宇,没有想象中喧闹的场面,而是安静的只能听见“呼呼”的风声。游览完关帝庙后,我们就来到了正对文昌阁的内街。这座大院内的街上有着两座石牌坊,每个牌坊上都有四只石狮子。我正在细细观看,突然,导游的介绍声又出现在我的身后:“柳氏民居的建筑规模、艺术、工艺质量、建造技术水平极高,布局结构精巧,其观赏、研究的价值以及保存下来的文物之多之好较为少见。由于年代久远,石材已风化疏松,但石牌坊下的8头石狮却还活灵活现。这8头石狮被称为“教化狮”,意为古代知识分子从求学到仕途的8个人生历程。分别为“满腹经纶狮”,“克己复礼狮”、“安分守己狮”、“金榜题名狮”、“寻求靠山狮”“坐享俸禄狮”、“宦海沉浮狮”等。”接着,导游又介绍了每只狮子所做姿态的寓意。每一只狮子都栩栩如生,仿佛真实的一样。
在一座大门的背后,立有两块石碑,上面刻着柳氏家训,关于父子、兄弟、夫妻之间的关系规范和协调。语气极为质朴平白,就像一位乡间老人在教导子女。虽然是在封建时期所写,但是对于现代人来说仍有教育意义。随着导游的介绍,我的心中也陷入了沉思。这些,不仅是柳氏的家训,对我们来说,也应该是一段极其有用的训诫。兄弟和睦,亲子和谐,夫妻相敬如宾……这些我们最宝贵的德行,早已被现代人的勾心斗角和尔虞我诈给淹没了。
游览完柳氏民居,我们的旅途也走到了尽头。巧夺天工的建筑布局,令我不得不感慨古人的智慧,柳氏的家训,也让我不得不陷入沉思,感慨万千。我要学习柳家人的智慧和柳家人的德行,做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将来成为国之栋梁!
我走进了动物王国
一个夏天的晚上,我洗完澡惬意地躺在床上,回想着白天和妈妈一起去看的各种名字名画。想着想着,迷迷糊糊地走入了美丽的大森林……
这里有郁郁葱葱的树木、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的河流、潺潺的小溪,还有许多可爱的小动物。走着走着,忽然一股风把我吹到了一片松林。现在这里正是冬天,密密层层的松林,一片英武的气概。枝叶上托着积雪,有的只是薄薄的一层;有的则连成小小的一片;有的枝叉间拥成了一个雪团,一个个形状各异、玉洁晶莹,在深绿色的浓荫中闪耀着清白的光。正在我疑惑这是哪里时,忽然一只白鸽飞到我面前拍打着翅膀热情地对我说:“欢迎你来到美丽而又神奇的动物王国,我是你的导游欢欢,你就在我的背上坐着吧!”于是,我好奇地坐到欢欢的背上开始了我的旅途。
我们首先来到了一片开阔的草地,一棵棵嫩绿色的小草迎着微风轻轻摆动着它们那小小的身子。欢欢告诉我,这就是狮子王国。我还没近距离看过狮子呢!不由得有点胆怯,我们躲在草丛中,只见草地上聚集着十几只狮子。一只母狮懒洋洋地躺在那儿打哈欠伸懒腰,不久便合上了双眼。在一只鬃毛长得最漂亮的雄狮旁,好几只幼狮兴高采烈地打着滚、嬉戏着。突然,我不小心咳嗽了一声,被正在巡逻的狮国王发现了,他瞪大眼睛,张开血盆大口,恼羞成怒地对我们吼到:“快滚开,否者我对你们不客气啦!”我急忙坐在欢欢身上飞快地逃走了。
接着我们又来到了鸟王国,只见一群五颜六色的鸟儿并排站在一棵高高的大树上。它们在干嘛?我好奇地走过去疑惑地问:“朋友们,你们在干什么呢?”“我们在为下周即将举行的森林演唱会做排练准备呢!”“伙伴们,咱们唱一首歌,让她们见识见识我们这些森林歌唱家的歌喉!”小鸟们扑打着翅膀,亮开喉咙齐声歌唱。森林里顿时响起了清脆美妙的歌声,随着这悦耳动听的歌声,我也不禁跟着放声歌唱……
“孩子,快醒醒,你在做什么美梦?怎么还大声唱歌呀?”我睁开眼睛。唉!妈妈您干吗叫醒我啊……
相关推荐
-
苗族民居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各有特色,特别是民居。有被称为“世界民族奇 ”的客家民居,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也有移动方便的蒙古族蒙古包。这次我主要介绍的是苗族的民居。苗族的民居建房很有讲究,他们大多建在山上,既不能建在山脚下,又不能建在山顶,要建在半山腰上。并且,家门口前要有一条天然形成的小山路,也要尽量靠近有山泉的地方。苗家房屋大多数是用竹子建,主梁是用特别结实的木头支撑的。 苗居大多建三层,第一层是空的,因为房子建在山的自然斜坡上,顺着山势,一楼几乎不住人。第二层是主层,主人的卧室、迎客厅和餐间都在这一层。同时这也是苗族一家人的活动中心。第三层则是杂物间,也有是客人卧室的。他们的房子是用竹子建的,又是在半山腰上,通风好,风景又美,冬暖夏凉,空气清新。而后,他们还会建一个架空的仓库,专门来放食物的,之所以建成架空的,是因为要“防盗”,防止那一些小动物来偷粮。苗家民居的外形和傣家民居几乎一致,可用处却大相径庭。傣家民居的用处只是来防潮、放酷热和湿气。而苗家民居的用处是:因山势而建、用于防盗。傣家民居把家禽养早房下的空地里。而苗家民居下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另圈地来养家禽。苗族人民十分好客,总是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民居各有特色,真是姿态万千呀!500字 五年级 写景
-
游莫氏庄园有人喜欢曲径幽深的佛门寺院,有人喜欢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有人喜欢气魄雄伟的塔窟,而我却喜欢平湖的名胜古迹——莫氏庄园。一走进大门,便看见了一件漂亮的“外套”,不用看,里面一定古色古香。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便是蜡人像了!只见三个蜡人栩栩如生,能工巧匠把蜡人的神态、表情、动作合三为一。看,一个蜡人非常愤恨,牙齿咬得紧紧的,使劲拉着铁索。他的衣服破破烂烂,把旧社会的黑暗全部表达了出来。最古朴典雅的还数巍然屹立的亭台楼阁。瞧,那楼阁结构精巧,红墙绿瓦,飞檐翘角,别有风味。楼阁共有2层,雕梁画栋,每一层都有宽大的回廊,室内布置典雅,墙上有古今名人的字画。顶楼的瓦砖,远看,好像女同学穿的百褶裙一样,风吹来,似乎在舞动。在阁楼上往下眺望,好似一幅幽静秀美的图画:近处是假山怪石,一旁池馆水榭,随着微风悠悠荡动。远处腊梅开得茂盛,一朵一朵在枝头比美,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中间的池塘上架着一座石桥,好一派风景!在小鸟的叽叫中,我离开了莫氏庄园,可那一幅幅画还在脑中回荡。350字 五年级 叙事
-
游莫氏庄园2月27日星期日阴有人喜欢曲径幽深的佛门寺院,有人喜欢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有人喜欢气魄雄伟的塔窟,而我却喜欢平湖的名胜古迹——莫氏庄园。一走进大门,便看见了一件漂亮的“外套”,不用看,里面一定古色古香。最让人记忆深刻的便是蜡人像了!只见三个蜡人栩栩如生,能工巧匠把蜡人的神态、表情、动作合三为一。看,一个蜡人非常愤恨,牙齿咬得紧紧的,使劲拉着铁索。他的衣服破破烂烂,把旧社会的黑暗全部表达了出来。最古朴典雅的还数巍然屹立的亭台楼阁。瞧,那楼阁结构精巧,红墙绿瓦,飞檐翘角,别有风味。楼阁共有2层,雕梁画栋,每一层都有宽大的回廊,室内布置典雅,墙上有古今名人的字画。顶楼的瓦砖,远看,好像女同学穿的百褶裙一样,风吹来,似乎在舞动。在阁楼上往下眺望,好似一幅幽静秀美的图画:近处是假山怪石,一旁池馆水榭,随着微风悠悠荡动。远处腊梅开得茂盛,一朵一朵在枝头比美,散发出迷人的清香。中间的池塘上架着一座石桥,好一派风景!在小鸟的叽叫中,我离开了莫氏庄园,可那一幅幅画还在脑中回荡。400字 五年级 日记
-
苗族民居_作文苗族民居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各有特色,特别是民居。有被称为“世界民族奇”的客家民居,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也有移动方便的蒙古族蒙古包......这次我主要介绍的是苗族的民居。苗族的民居建房很有讲究,他们大多建在山上,既不能建在山脚下,又不能建在山顶,要建在半山腰上。并且,家门口前要有一条天然形成的小山路,也要尽量靠近有山泉的地方。苗家房屋大多数是用竹子建,主梁是用特别结实的木头支撑的。苗居大多建三层,第一层是空的,因为房子建在山的自然斜坡上,顺着山势,一楼几乎不住人。第二层是主层,主人的卧室、迎客厅和餐间都在这一层。同时这也是苗族一家人的活动中心。第三层则是杂物间,也有是客人卧室的。他们的房子是用竹子建的,又是在半山腰上,通风好,风景又美,冬暖夏凉,空气清新。而后,他们还会建一个架空的仓库,专门来放食物的,之所以建成架空的,是因为要“防盗”,防止那一些小动物来偷粮。苗家民居的外形和傣家民居几乎一致,可用处却大相径庭。傣家民居的用处只是来防潮、放酷热和湿气。而苗家民居的用处是:因山势而建、用于防盗。傣家民居把家禽养早房下的空地里。而苗家民居下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另圈地来养家禽。苗族人民十分好客,总是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民居各有特色,真是姿态万千呀!500字 五年级 叙事
-
苗族民居_450字我们祖国地大物博,各民族各有特色,特别是民居。有被称为“世界民族奇 ”的客家民居,有土家族的吊脚楼,也有移动方便的蒙古族蒙古包。。。。。。这次我主要介绍的是苗族的民居。苗族的民居建房很有讲究,他们大多建在山上,既不能建在山脚下,又不能建在山顶,要建在半山腰上。并且,家门口前要有一条天然形成的小山路,也要尽量靠近有山泉的地方。苗家房屋大多数是用竹子建,主梁是用特别结实的木头支撑的。 苗居大多建三层,第一层是空的,因为房子建在山的自然斜坡上,顺着山势,一楼几乎不住人。第二层是主层,主人的卧室、迎客厅和餐间都在这一层。同时这也是苗族一家人的活动中心。第三层则是杂物间,也有是客人卧室的。他们的房子是用竹子建的,又是在半山腰上,通风好,风景又美,冬暖夏凉,空气清新。而后,他们还会建一个架空的仓库,专门来放食物的,之所以建成架空的,是因为要“防盗”,防止那一些小动物来偷粮。苗家民居的外形和傣家民居几乎一致,可用处却大相径庭。傣家民居的用处只是来防潮、放酷热和湿气。而苗家民居的用处是:因山势而建、用于防盗。傣家民居把家禽养早房下的空地里。而苗家民居下面几乎没有什么东西,另圈地来养家禽。苗族人民十分好客,总是用最好的东西来招待客人。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民族的民居各有特色,真是姿态万千呀!550字 五年级
-
张氏姐妹我说的张氏姐妹呢其实是指我从小时候到现在都非常要好的两个朋友,我们从没有不怎么联络,而且即使分开了一段时间后再见面不会像我和姚钰佳那样沉默无语,而是很开心地大笑,走过来互相抱一下,拍一下将帮或者是手,接着就会有说不完的话了。我敢说,她们两才是我最好的朋友最真心的朋友最忠诚的朋友。因为已经这么多年过去了我和她们两的心意都还没有变,还是像以前一样好。我有一些没有告诉其他人的秘密都和她们说,而且那些秘密对她们说的也是最多的,她们一个比我大一个比我小,就好像是亲人一样或者更胜似亲人。她们也很信守承诺,我告诉她们的秘密她们都替我守的严严的,没有告诉其他人。应该说我们之间没有秘密,什么东西都肯说,因为小孩之间互相的感受也是相同的吗!与其告诉爸爸妈妈被她们没有理由的批评一顿,还不如告诉自己的朋友。至少说出来既舒服也可以被懂。我们三个应该说各样东西都不争上下,实力都相当。可是越是这样我们就斗得越激烈,虽然我们三个人都在三个不同的班级,可是每次测验后都要互相打听对方的成绩,看看是不是超出她了。接下来让我来介绍一下这对张氏姐妹吧!堂姐,姓名:张静;年龄:12岁;属相:牛;性格:活泼外向,有点惹人烦但又有一点惹人喜爱。堂妹,姓名:张一池;年龄:11岁;属相:虎;性格:体贴解人,有点害羞,但是很大方,也很开朗。这就是张氏二姐妹,要说起她们什么最拿手那当然是唱歌啦!受她们的影响本来不喜欢唱歌的我,现在极其喜欢唱歌,特别是听了心里爽的歌。记得2007年的新年她们来我家过夜,晚上10点钟左右,妈妈叫我们去睡觉了,然后我们就急匆匆地跑回房间,因为那时候是冬天所以很冷嘛。回到屋子我们赶紧跑到床上,因为睡不着所以大家在想到底该玩什么游戏呢?于是我们别玩起唱歌来。因为在睡觉前我们刚刚看了《一帘幽梦》所以就唱起这首歌来,她们会唱可是我只能跟着哼几个调。我告诉你们哦!张一池唱歌唱的可好了,记得以前要是有什么唱歌比赛老师肯定让她去参加,我们也极力推荐。张静唱的也还好啦,听听也过的去。她们两唱的像一首催眠曲一样,让我昏昏欲睡。“应祎恬,你干嘛不唱啊?”张静好奇地问,用疑惑不解的眼神看着我。“我不会唱嘛!”我大声地说,“除非你们教我。”“那很好呀,张静开动吧!”张一池激动地说。于是她们两开始叫起去我来,她们唱一句我跟一句,可是他们老是说我调不准,所以我每一句歌词都要唱个好几十遍她们才说通过。唉!真是受不了。不过那首歌音也太高了,几乎每句对我来说都是高音,可是为什么张静和张一池却唱的那么好呢?于是我加紧练习,终于学会了,学会了我就不唱了,然后安然的进入了梦乡,可是张静和张一池她们还在唱个,真是没有办法呀!然而第二天我以牙还牙,我一大早就醒了做在床上用沙哑的声音大声歌唱《又见一帘幽梦》,结果却惹来了张静她们的叫骂,唉真是不应该。不过那天是应该让她们好好睡一觉,因为前一天我们到了1点钟才睡,谁叫我是早起型,她们是晚起型的呢?还记得那天晚上我们不仅唱了歌,还掏出一些衣服啊,围巾啊,套在身上做时装秀表演。还有啊,就是我们吃饼干啊,把饼干屑都散在了装上,然后我们就来了一个大行动。把床单和被子,通通掸得一干二净,然后在继续吃我们的饼干,但是又有饼干屑了,就这样反复了好几次才算干净了。我和张静还有张一池经常互相来往,是我们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都很喜欢我们三个人,更喜欢大家来互相做客,虽然我们家和张静、张一池家没有什么血缘关系,可是却好的不得了,这应该正如我上面写到得“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吧!我们三个有一个共同的爱好,那就是“音乐”。我们觉得音乐是一样美好的东西,可以带来快乐的东西,所以就让音乐吧我们的友谊延续下去吧!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写人
-
和氏璧一我静静地躺在山腰上。清风阵阵,树枝,轻摇;叶片,轻摆;花瓣,轻晃。很少能够有这样片刻的宁静。因为我每天都要受到周围石头的嘲弄,我只是一块很丑,满身疙瘩,粗糙不平的丑石。我不甘心!我不甘心成天受它们的恶毒攻击,又一声不吭。可我除了沉默,又能怎样呢?夕阳绚烂得宛如一团火焰,熊熊地燃烧在海天交界处;晚霞灿烂得犹如一片锦绮,悠悠地飘在遥远的天边。一天又要结束了吧。在这样美的夕阳与云霞下,我不止一次地羡慕起那些人们所钟爱的珠宝玉器,它们的璀璨就好像天边美丽的夕阳与云霞,而且身价万千。而我,无论哪一点都无法和它们相提并论。可是我依然执着地等待着,等待着哪一天,奇迹会降临到我身上,我也能像珠宝玉器那样拥有璀璨的光芒。曾经想过要放弃等待,可看见身边的草儿固执地生了灭,灭了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那时,等待就成了生命的唯一。二或许已等了数百年吧,长时间地等待使我对时间的概念变得很模糊了。一个名叫卞和的人在草丛间发现了我。他先是拿起了我定神细视,然后露出了如获至宝的笑容。我有一种预感,他就是那个改变我命运的人。今天,将是我今后命运的转折点!卞和把我带到山下,用溪水洗净我粗糙的身体。他的手上有一层厚厚的茧,脸上总是带着春风一样的微笑,身上散发着泥土的清香。卞和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坐着,或者向一些不会说话的东西说话。比如,我。可惜我没有嘴,无法和他说话,不然我一定会和他剪烛夜谈。卞和从来都不会因为我的沉默而厌烦。反而总是乐此不疲地向我倾诉。“石头,你知道吗?你可不是一般的石头,你是一块璞玉呀!”璞玉?我真的是么?“石头,我把你献给楚厉王好吗?”我极力想表示肯定,可我却无能为力。我想,我飞黄腾达的日子就要来临了。一种幸福涌遍了全身。卞和脸上也洋溢着笑容。三翌日,卞和小心翼翼地把包裹进包袱里,准备将我献给楚厉王。大殿之上,气氛十分肃穆。鉴玉官的嘴角轻蔑地勾起。厉王勃然大怒:“竟敢那石头欺骗孤王,来人,把献宝者拖出去,砍了他的右脚!”卞和的眼神十分坚定,仿佛在告诉我不要后悔。之后就看见他的右腿鲜血淋漓。我的心也随之狠狠地抽痛。随着时间的推移,卞和的腿伤渐渐愈合了。但不知道他心上的伤是否也愈合了。我想,应该也愈合了,只是这么深的伤口,总会留下些疤痕的。N年之后,厉王驾崩,武王即位。卞和又像上次一样,把我放进包袱里,再次踏上前往郅都的漫漫长途。这一回,卞和走得极为艰辛,他每走一步,都会发出清脆的“咯吱”声。终于,卞和毫无惧色地带着我站在了大殿之上。气氛还是一样地肃穆,肃穆得让人有点窒息。鉴玉官依然是漫不经心的表情,我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我到底是不是璞玉?武王和他父亲一样,下令砍掉了卞和的另一只脚。又是惨不忍睹的鲜红,我不忍心再看他脸上的表情。没有脚的日子是很痛苦的,是健全人无法体会的,可卞和似乎依然微笑。脸上的纹路更深了。我原以为是微笑造成的,后来我才明白,卞和老了,那是一种衰老的表现。N年后,武王驾崩,文王即位。卞和的眼里又放出了往日的光彩。难道,他还要去献宝吗?果然,他又包好我,带着我上路了。我不敢想象,这次,又会是怎样的结果。四大殿上的气氛还是和前两次一样。文王发话了:“把石头剖开,让孤王看看。”玉匠把我剖开时,我体内的光照亮了玉匠惊讶的面庞。原来的我内心竟是如此多彩与奇妙!但是我知道,这是卞和的双腿换来的。卞和多次献宝有功,所以把我命名为“和氏璧”。多年之后,秦始皇统一了六国,得到了我,命丞相李斯书写了八个鸟虫形篆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然后玉匠在我身上刻。痛,撕心裂肺地痛。与此同时,我成了秦国的国玺。我蒙上了一层鲜红的印泥时,又想起了卞和。他,已经不在认识了吧!皇宫里的日子,除了孤芳自赏与回忆过去,其他就不知该干什么了。我不禁觉得以前的想法可笑:珠宝玉器怎能与夕阳云霞媲美?也许只有我才有资格。我从此成了权力的象征。历代的皇子都想争夺我,那种俯视群雄、惟我独尊的感觉是无可替代的。譬如说,王莽。因为王莽的野心,太后愤怒地把我一摔,摔坏了一角。可是为什么不疼呢?很久以后,我才明白,我已麻木了。后来,王莽命人用黄金补上那一角,所以现在我身上有一角是黄金。而我因为如今的地位,越发肯定了我,就是世上最珍贵的东西!五几经周折,辗转到了战乱的五代十国时期。血,到处都是鲜红的血!像傍晚天边的一抹残红。这时,一双粗糙的手抓住了我。接着就是奔跑、追逐、争抢……然后,我在不经意间被高高抛起,之后便落入了一口废井之中。废井中是安静的。外面的战争依然继续,不过那打斗声仿佛是从很遥远很遥远的地方传来。也不知过了多久,打斗声结束了。我也不再像以往一样关注结果了。谁胜谁负都与我无关了,我清楚地知道:我已经退出了国玺的舞台。六又见到了久违的夕阳和云霞,它们还是和从前一样绚烂。或许夕阳与云霞的灿烂,才是永恒的美。废井中,我感受到了与皇宫不一样的气味,令我很舒心。好像是自由,对,就是自由,还有轻松!静静地思索着我的一生。从丑石到国玺再到石头,悲?喜?哭?笑?牺牲了卞和的两条腿换来的权力,带给我快乐了吗?好像没有。请不要再叫我“和氏璧”,我只是一块石头,普通的石头而已。1200字以上 初一 抒情散文
-
和氏壁对于今人来说,和氏璧是一个谜,并且极富传奇色彩。两千多年来的历史文献中,有许多关十它的记载和传说,有许多文人墨客的诗文吟咏。关于和氏璧的最早记载,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并且情节大致相向。说是在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在荆山里得到一块璞玉。卞和捧着璞玉去见楚厉土,历王命玉丁查看,玉工说这只不过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理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然说只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武王死,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二天二夜,哭干了眼泪后又继续哭血。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命名为和氏壁。和氏壁面世后,成为楚国的国宝,从不轻易尔人。后来.楚国向赵回求婚,使和氏壁义到了赵国。公元前283年,秦国听说赵国有和氏壁,提出以15座城相交换,因赵弱秦强,赵国不敢怠慢,但又不情愿,便派智谋双全的蔺相如奉璧使秦。蔺相如知道其中有诈,偷偷将和氏壁送回了赵国。此事在司马迁<史记>中有详细记。但后来,和氏壁还是被秦国拥有,至于何时、如何被秦国拥有,史无记载。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上<谏逐客书>中提到:“今陛下致昆山之玉,有随、和之宝。”“随、和之宝”,即指“随侯之珠”与“和氏之壁”两件当时著名的宝物。很有可能,赵国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畏惧秦国的强大,将和氏壁送给了秦国。从此以后,关于和氏壁的记载屡见不鲜,并大都相信<韩非子>、<新序>等书的记载。如西晋傅咸<玉赋>说:“当其潜光荆野,抱璞未理,众视之以为石、独见知于卞子。”唐代诗文中关于和氏壁的记载更多.大诗人李白<古风>三十六便有“抱玉入楚国,见疑古所闻。良宝终见弃,徒劳三献君”的诗句。据<史记>记载,秦王政九年,便制造了御玺,刘邦灭秦得天下后,子缨将御玺献给了刘邦,御玺成为“汉传国空”。到汉末董卓之乱,御玺先后落入孙坚、袁术之手,再传魏、晋。五胡十六国时,一度流于诸强,后被南朝承袭。隋灭陈后,御玺被陈朝的萧太后带到突厥,直到唐太宗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御玺归唐。五代时,灭下大乱,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相继建国,“传国玉玺”再一次饱经天下之乱。公元936年冬,后唐末帝李从珂被后晋大兵围困,李从珂遂与后妃于天星楼自焚而死。据说,李从珂当时便随身携带着“传国玉玺”。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此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此玺的石头也没找到一块。到此,流传的御玺不知所终。在六朝以后的记载中,大都认为被秦始皇所用的御玺是用和氏壁改造而成的。和氏璧的前世今生话说东周春秋时,楚人卞和在荆山见凤凰栖落青石之上。(古人曾有“凤凰不落无宝地”之说)于是他将此璞石献给楚厉王,经玉工辨识认为是石块。卞和以欺君罪被刖左足。楚武王即位,卞和又去献宝,仍以前罪断去右足。至楚文王时,卞和抱玉痛哭于荆山下,哭至眼泪干涸,流出血泪。文王甚奇,便命人剖开璞石,果得宝玉,经良工雕琢成璧,人称“和氏璧”。见《韩非子·和氏篇》。后,楚相国昭阳,灭赵败魏,威王将和氏璧赏赐昭阳。一日,昭阳率百余宾客游览赤山,席中应众人之请,出璧传视。其时山下深潭有丈们长大鱼及无数小鱼跃出水面,众人争睹奇迹,及至散席,发现和氏璧不翼而飞。当时未发迹的张仪,正在昭阳门下,众人怀疑“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后来张仪入秦为相后也还以报复。但和氏璧终无下落。此案至今无解。再后,赵国太监缪贤偶然以五百金购得和氏璧,赵惠文王闻讯,将璧占为己有。秦昭王闻之,“遗书赵王,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当时秦强赵弱,赵王恐献璧而不得其城,左右为难。蔺相如自请奉璧至秦,献璧后,见秦王无意偿城,乃当廷力争,宁死而不辱使命,并以掷璧相要挟,终致秦王妥协,得以“完璧归赵”。数十年后,秦灭赵,和氏璧终于落入秦国。秦赢政统一中国,称“始皇帝”。命宰相李斯以和氏璧作皇帝玺,命丞相李斯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形同龙凤鸟之状,咸阳玉工王孙寿将和氏之璧精研细磨,雕琢为玺。代代相传,因此称为“传国玺”。公元前219年,秦始皇乘龙舟行至洞庭湘山,风浪骤起,龙舟将倾,秦始皇忙抛传国玺于湖中,祀神镇浪。8年后,使者过华阴平舒道,有人持璧献上。传国玺,夫复归来。其事真假难辨,也是一千古疑案。秦子婴元年(前207)冬,沛公刘邦军灞上,秦王子婴素衣白马,系颈以组,在咸阳东面十三里的积道亭投降,献上始皇玺,刘邦遂以此宝随身佩戴,并“代代相受”,号曰“汉传国玺。”西汉末年,王莽篡政。小皇帝刘婴仅两岁,玺由王莽姑母汉孝元太后代管。王莽篡位,派其北阳侯王舜进宫索玺,太后见舜怒斥:“而属父子宗族蒙汉家力,富贵累世……乘便利时,夺取国玺,不复顾恩义,如此者,狗猪不食其余!”(《汉书·元后传》)随即将玺“投之地。”传国玺被摔缺一角,经黄金镶补,但终难天衣无缝,天下至宝,从此留下瑕痕。后王莽败,带玺绶避火于渐台,商人杜吴杀死王莽,取其绶而不知取其玺。公宾就见绶,问明绶的主人所在,就前去割了王莽首级并取得传国玺,交与王宪。王宪自乘天子车辇,有称帝意。李松入长安,斩王宪,把玺送到宛,献给更始。赤眉杀更始,玺归刘盆子。东汉建武三年(27),刘盆子败于宜阳,奉传国玺降光武帝刘秀。东汉末,宦官张让、段?作乱,汉少帝夜出北宫,与掌玺者走散。让、?既诛,少帝回宫,六玺俱在,而独失传国玺。不久,“十八路诸侯讨董卓”,长沙太守孙坚攻入洛阳,从城南甄宫井中捞出一宫女的尸体,在项下锦襄中金锁关闭的朱红小匣内取出玉玺。玉玺方圆四寸,上携五龙交纽,旁缺一角,以黄金镶补,下有篆文:“受命于天,并既寿永昌。”此文传为李斯所书。孙坚获传国玺,心生异念,将其秘藏于妻吴氏处。谁知传国玺并未给孙坚带来好运,不久他就在岘山阵亡。袁术乘孙坚之妻归乡之机,派兵于半路截得玉玺,称帝。袁术死后,其妻扶棺奔庐江,又被荆州刺史徐?把传国玺抢去献给了曹操。晋统一三国,玺归司马炎。晋怀帝永嘉五年(311年),王弥攻入洛阳,俘晋怀帝并得传国玺。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的刘聪,还不懂得似国玺的意义,他把晋怀帝和传国玺都迁到平阳“保管”起来。刘聪死后,大将军靳准作乱,要把玺交给胡嵩,说:“自古无胡人为天子者,今以传国玺付汝,还如晋家”(《资治通鉴》卷90《晋纪十二》)胡嵩宁被靳杀死,也未敢接受。不久靳准被杀,其北靳明遣卜泰献玺于刘曜。公元328年,石勒攻杀刘曜,得传国玺,在玺的一边刻上了“天命石氏”的四字题辞。后赵传至石鉴,内乱,冉闵杀石鉴,夺玺,传子冉智。公元352年,慕容俊克冉魏邺城,宣称闵妻已献传国玺,封其为“奉玺君”,改年号为“元玺”,建大燕国(即前燕)。而慕容俊只是导演了一场骗局,妄想以所谓“天命”来维持其统治而已。其实当时晋濮阳太守戴施以出兵救援为名,从冉魏大将军蒋干手中赚得玉玺,遣都护何融怀玺至枋头,交给晋安西将军谢尚,谢尚又送至建康(南京),时为东晋穆帝永和八年(352),至此,传国玺历四十二年而复归于晋。从晋元帝东渡以后,历数帝都没有传国玺,以至北人嘲笑说:“司马家是白板天子。”(《太平御览》卷682《仪式部三·玺》)及永和得玺,人们这才把东晋视为正统。玺至建康,百僚毕贺。玉玺其重若此。公元420年,晋恭帝禅位于刘裕,玺入宋。后历齐、梁,至梁简文帝时,侯景叛乱,夺传国玺。侯景兵败,部下侯子鉴定其玺,走江东,因怕追兵赶上,将玺投入建康栖霞寺井中,为寺僧永行所得。陈永定二年(558年),永行北子晋智乃以传国玺献陈武帝。(《五代会要》)隋文帝灭陈,从陈后主处得传国玺。隋朝末年,隋炀帝携带2传国玺南巡扬州,在江都被缢死,玺属宇文化及。宇文氏兵败,隋亡。萧后携太子元德携传国玺遁入漠北突厥。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无传国玉玺,乃刻数方“受命宝”、“定命宝”等玉“玺”,聊以自慰。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军讨伐突厥,同年,萧后与元德太子背突厥而返归中原,传国玺归于李唐,太宗龙颜大悦。唐传二百七十余年至昭宗。唐天佑四年(公元907年),朱全忠废唐哀帝,夺传国玺,建后梁。十六年后,李存?悦鸷罅海?ê筇疲糇?楹筇啤S质旰螅刺烈?醯ぞ?谅逖簦?筇品系劾畲隅妫?氩芴?蟆⒘趸屎笮耒舻切?渎ァJ?磋┫萋逖簦?畲隅孀苑伲?谑谴耒羰ё伲?殖删颓Ч乓砂浮传国玺从发现和氏璧始,传至唐末,计一千六百余年。可是从此不知所踪。后周太祖郭威时,遍索传国玺不得,无奈镌“皇帝神宝”等印玺两方,一直传至北宋。。宋太祖“陈桥兵变”受禅后周,仅获后周两方宝印,未获传国玺。由于历代封建统治者极力扬获得传国玺是“天命所归”、“祥瑞这兆”,因此,在宋、元、明、清,均有“传国玺”不断问世。真真假假,难以分辨。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咸阳县民段义在河南乡掘地得一宝印,色绿如蓝,温润而泽。次年正月送至京师,经蔡京等辨识,确认为秦制传国玺。三十年后,金俘徽宗、钦宗二帝,宝玺也被金人掳去。元世祖至元年间,太师国王之孙、通政院使硕得死后,妻子病重,儿子只有九岁,家境艰难,遂以家藏的一块宝玉托御史台通事阔阔术拿到市上出售,因非寻常物制,无人敢买,后为权相伯颜命人购得。只见“乃黝玉宝符,其方四寸,螭纽交蟠,四可边际,中洞横窍,其篆画作虫鸟鱼龙之状”,经监察御史杨桓辩认,刻文为“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是又被确认为秦玺。但伯颜曾将元朝收缴各国之历代印玺统统磨平,分发给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传国玉玺亦恐在其中而遭不测。明初朱元璋以布衣而得天下,他听说元朝得到过传国玺,并已被元顺帝携逃大漠以北时,便不惜遣徐达带兵数十万入漠北,以期夺回此宝。大臣解缙还为此上表请罢兵戎,以利百姓生息。后来李文忠二次远征,俘虏了元后妃和诸王,得到了一些宋元玉玺,但却未见传国玺的踪影。某年,在漠北地带,有一位牧羊人见一只绵羊老用蹄子在地上刨。挖开一看,发现下面埋着一块晶莹碧透玉玺。他将它献给元顺帝的后人博硕克图汗,也鉴定为“传国玺”。消息传到漠南南蒙古察哈尔部林丹汗耳中,他因是成吉思汗嫡系后裔,早怀恢复祖业之志,一闻此讯,即率二十万大军来攻,经过一场血战,果然夺得玉玺。明弘治十三年,县毛志学在泥河滨得传国玺,由陕西巡抚熊羽中呈献明孝宗皇帝。但孝宗疑其伪“却而不用”。明末,相传由元顺帝带入沙漠的传国玺竟被后金太宗于“上年八月得元代传国玺于元裔林丹汗之苏泰太后”,太宗由此“乃定立国计”,改“金”为“清”国号。清天聪九年(1635年),后金皇太极派他的弟弟多尔衮西征察哈尔,林丹汗之子额哲献传国玺投降。但皇太极得玺一看,才见上面刻的是“制诰之宝”四字。原来不是秦玺,而是汉元帝命昭君和番时送给匈奴王的一颗羊脂玉玺。可是,皇太极还是对外宣称他得了传国玺,并正式改国号为“清”。清朝乾隆年间,此处禁城内交泰殿一共贮有三十九颗玺,放在正中的一方即篆刻着“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宫中一直说它是传国玺。但公元1746年乾隆皇帝钦定二十五宝时,把它确定为膺品。(《日下旧闻考》卷14《国朝宫室》)辛亥革命推翻清朝,民国成立,清廷退位,但依优待条件,仍盘踞紫禁城而称孤道寡。直至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11月,末代皇帝溥仪被冯玉祥驱逐出宫,他带出皇宫的惟一一方玉玺,也就是皇太极所得的这方刻有“制诰之宝”的玉玺。当时冯部将领鹿钟麟等人曾追索此镶金玉玺,可惜未得。溥仪从伪满洲国皇帝变成战犯押往前苏联,又转押回国,这玺都一直放在他随身皮箱的夹层中。直到抚顺战犯所,在共产党政策感召下,他才取出这颗宝玺交给了国家。遗憾的是这并不是那和氏璧所作成的玉玺。清代以后,人们开始对和氏壁的真实性产生怀疑,乾隆皇帝在<卞和献玉说>中,认为这只是韩非子1200字以上 五年级 叙事
-
插柳爷爷,奶奶,您们在另一个世界过得好吗?快乐吗?在这多雨的季节,倍增了我心中无比的思念。孙女我怎能忘记您们把我抚养成长的辛酸;怎能忘记我小时候读书与长大后工作回家的村口上您们的等待背影。小时候的我又是多么的任性,多么的不乖巧。您们却是那么的不愿意让我受一点点委屈,一点点伤害,无时无刻的保护着我。我就在您们的这般宠爱中慢慢成长,慢慢地尝试着人间冷暖。随着我一天天地长大,您们却一天天地变老,我深深的惧怕有那么一天您们会离我而去,每当看着慈爱的您们两鬓斑白时,孙女默默真诚的祈祷:但愿能用我的一半生命来延续您们的寿命,这样我就可以用我另一半生命一直陪伴您们,守候您们身边,报答您们的养育之恩。然而,就在我满怀希望,步进社会拥有工作让您们生活得以改善时,老天却无法怜悯地兼顾着我,在我愿望还来不及实现之时就将您们相继都从我身边带走。这一刻、、、生命是那么短暂,亲情是那么无力,外表坚强的我也脆弱得无法接受。无数个的夜晚,您们慈祥的脸孔浮现在我梦中,枕边打湿的一片是我无声的眼泪,那种无法言表的念亲之痛一次次占据我的心头,一次次让我窒息。爷爷奶奶,是您们的`精心呵护让我幸福的成长;您们的悔悔教导让我自强;我的每一寸肌肤每一个细胞都注入了你们深深的爱。是您们,让我深深懂得了宽容与感恩。人生若真有来世,请允许我还做您们的乖孙女,我要带您们走出穷山沟,来看大都市璀璨的灯光,感受多姿多彩的世界,陪着您们,孝顺您们,好吗?孙女愿在天国的您们安详!快乐!【插柳_日记2】清明节是一个纪念祖先的节日。主要的纪念仪式是扫墓,扫墓是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人间有个说法,那就是插柳的风俗,也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寒食究竟在清明的前几日?有几种说法。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冬至后一百零五天称寒食节,这样正好是清明节的前二天。唐代元稹的诗云:“初过寒食一百六”,认为清明节前一天为寒食节,清明节与冬至本身所处的世界秘书网版权所有日期,就有一天的差异。因为寒食和清明的日子相近,而古人在寒食中的活动又往往延续到清明。久而久之,寒食和清明也就没有严格区分了。清明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打马球,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活动随着岁月的赓续交替,社会的嬗递变化,有的习俗已被淘汰,有的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容。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插柳_日记3】清明插柳戴柳还有一种说法:原来中国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是百鬼出没讨索之时。人们为防止鬼的侵扰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们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响,人们认为柳可以却鬼,而称之为“鬼怖木”,观世音以柳枝沾水济度众生。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说:“取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自然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汉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李白有词云:“年年柳色,灞陵伤别。”古代长安灞桥两岸,堤长十里,一步一柳,由长安东去的人多到此地惜别,折柳枝赠别亲人,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这种习俗最早起源于《诗经.小雅.采薇》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用离别赠柳来表示难分难离,不忍相别,恋恋不舍的心意。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天中摇曳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折柳赠别”就蕴含着“春常在”的祝愿。古人送行折柳相送,也喻意亲人离别去乡正如离枝的柳条,希望他到新的地方,能很快地生根发芽,好像柳枝之随处可活。它是一种对友人的美好祝愿。古人的诗词中也大量提及折柳赠别之事。唐代权德舆诗:“新知折柳赠”,宋代姜白石诗:“别路恐无青柳枝”,明代郭登诗:“年年长自送行人,折尽边城路旁柳。”清代陈维崧词:“柳条今剩几?待折赠。”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李白《春夜洛城闻笛》:“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其实,柳树可以有多方面的象征意义,古人又赋予柳树种种感情,于是借柳寄情便是情理中之事了。清明戴柳,有将柳枝编成圆圈戴在头上者,也有将嫩柳枝刮结成花朵而插于头髻者,还有直接将柳枝插于头髻者。明朝田汝成《西湖游览志余》:清明,“家家插柳满檐,青茜可爱,男女或戴之”。今人《芜湖古今》:清明,“清晨,街市叫卖杨柳,家家折一枝绿柳蘸上清水,插上门楣,妇女则结杨柳球,戴在鬓边”。近人杨韫华《山塘擢歌》:“清明一霎又今朝,听得沿街卖柳条。相约毗邻诸姐妹,一株斜插绿云翘。”民间谚语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戴柳,来世变猪狗。”说明戴柳有辟邪功用。清明戴柳之俗遍见各地。清光绪二年《怀安县志》:清明,“插柳于门,男女亦各戴之。谚云:‘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白首’”。清朝插柳戴柳,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是为辟邪之用,但在一些地方有纪年华之义,有所谓清明插柳“纪年华”,“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之说。这种习俗是宋代“寒食”冠礼的遗存。宋代将男女成年行冠礼的时间统一定在“寒食”节,而不论生时年月,“凡官民不论大、小家,子女未冠笄者,以此日上头。”(《梦梁录》)戴柳即为成年标志。据此,后世便有“纪年华”之遗俗,并演化成妇女戴柳球于鬓畔以祈红颜永驻的习俗。在此,青青春柳,又有象征青春之义。时值春季妇女戴柳,则表现出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与留恋。点评:语句通顺,句意流畅,言辞优美,叙写形象、生动、鲜明,语言表达能力较强。详略得当,主次分明,思路清晰。精挑细拣,素材似为主题量身定制。本文内容生动丰富,语言新颖清爽,结构独特合理。1200字以上 高三 日记
-
陕北柳走进陕北,随处可见一种伞状的柳树。柳树树身短粗,顶端一根根笔直的椽子像伞架般张着,一头的翠绿盖在这些椽子上。陕北柳不似江南垂柳般婀娜,不像塞外白杨般挺拔,不及黄山松之长青,不如曲阜柏之长寿。她是极普通的树。因为她的普通,陕北的河道、渠沟、山坡、崖畔便处处是她的身影。然而,她是一棵母亲树。她像那片土地上的母亲们一样,一生都在为自己的儿女出力流汗、耗费心血,直到老朽成一桩枯木,也要再挣扎出一丝绿……带着妈妈的血肉和体温,她出嫁了。嫁时还没有一丝根须。她从母亲的身上被直接砍割下来,削剥得只剩一根直杆时,嫁给了河边的泥土。她就这样赤条条地安家,光溜溜地奋斗,从滴血的伤口上生根,从裸露的肌肤上萌芽,在第一个冬天来临之前,努力地长成了树形。摇摇摆摆度过冬春,她学着母亲们的样子,开始了第一次梳妆。她将几支倔强的小辫冲天扎起,辫梢的绿就如花般散开。她总是迎着风娉娉婷婷地站着,少女般期待着人们对她的赞美。那时,她不但纯洁甚至还有些懵懂,她不知道她那冲天的小辫,完全是一位女性为了一生的繁衍而孕育出的生命的胚胎。长到五六岁时,冲天的小辫儿变成了硕壮的椽子,浓密的绿已经在为怕晒的懒狗和倒沫的老牛遮阳。放学后的孩子再也撼不动她的腿脚,小雨前的清风也再扭不动她的腰肢,毛驴靠在她身上蹭痒,她不恼;山羊抵在她身上磨角,她不烦。她早已成熟得像陕北的母亲们那样,过早地开始履行生育的天职,开始承受生活的苦累。她努力地将树枝向上竖起,为的是要让阳光更近地温暖每一片叶。她拼命地要把树根向下扎去,为的是要使水分更近地滋润每一丝须。她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给予的恩赐,很快就用阳光雨露喂养出第一茬茁壮的孩子。送子出征或送女出嫁是激动人心的,但母亲们在那一刻常常流着酸涩的泪水。第一批椽子成熟了,当主人提着利斧向她走来时,她颤抖着摇落了一树黄叶。那个季节,主人已收获了当年所有的谷禾豆薯,她擎托着的椽子们,是主人在这个秋里的最后一笔收成。她早已从追逮蚂蚱的裸身小子或驱牧鹅鸭的赤脚少妇们嘴里得知,主人正等着用这些粗壮的椽子,给他第三个儿子的新窑洞制作雕龙的窗棂和添置待客的炕桌。她为自己孩子们的成材而自豪,她为能给主人的生活带来幸福而自豪。她时时都在想着报答主人的养育之恩。她面对利斧时的颤抖,只是分娩前的阵痛和离别时的酸楚,她的心里是甜的。从献出第一茬椽子开始,陕北柳再也没有停歇过,每隔三五年,她就几根、十几根、几十根地将椽子呈奉给主人。于是,主人家屋里屋外、门前院后便处处是柳制的家什——门窗箱柜、米仓面囤、扁担水桶、锄把连枷,甚至于毛驴的驮架、黄牛的犁杖、绵羊的圈栏、猪娃的食槽……年轻的主人变成耄耋老人时,陕北柳也能张口说出老人膝下几十个儿孙的名字。但她这时却再也无法计算出从自己的身体上,究竟砍割了多少椽子。她忘光了多少个夏,炸雷在头顶霹响,洪水在脚下吼叫, 。炸雷烧焦了她的梢,洪水冲露了她的根, ,但她始终坚持着。她坚持着,因为在她的早已老朽的身体上,正擎托着几十个嫩绿而茁壮的孩子……她渐渐老去的时候,孩子们继续发疯般地成长着。他们毫无节制地攫取着她的营养。他们的精力是那样旺盛,他们的胃口是那样阔大。她越来越力不从心,她拼命从大地深处汲取,但无论如何也无法满足他们急于长大的营养需求。于是,她开始透支自己的身体,把自己的血和肉直接输入孩子们的体内。孩子们长成了,而她的身体却被掏空,只剩下一层坚硬的皮壳,支撑着一树翠绿的重压。在最后的日子里,她变得枯干老丑。粗壮的树身只是一副皮囊,顽皮的儿童随意从她身上的那个树洞钻进去,顺着她空阔的胸膛就能攀上树顶。树顶只剩一两只绿色的细椽,其余全是当年一茬又一茬砍割椽子时留下的结成疙瘩的疤痕。枝头上少了喜鹊,树洞里没了狐狸,就连好心的啄木鸟也不再来她身上敲打,因为她已枯竭得无法供给几只虫子的营养。陕北柳终于老去了,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她的树身甚至枯朽得不能成为引火的劈柴,只能慢慢腐朽成一块泥土,最终融入陕北的黄土地。黄土地上的陕北柳,黄土地里的母亲树,她就像我们黄土地下的母亲们一样,养育了黄土地的一切,却唯独没有养育她自己……1200字以上 初二 散文
-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