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的习俗700字

清明节的习俗

7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晚唐诗人杜牧这首脍炙人口的《清明》,诉说着思念与哀伤。清明节是我国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扫墓和祭奠、追思已故亲人的日子。

清明节前后流传着很多传统的风俗活动。如寒食赐火、清明扫墓、踏青郊游、放风筝、荡秋千、斗鸡、拔河等,这些习俗随着岁月交替和社会变迁,有些已经逐渐被遗忘,连一丝记忆都不复存在,有些仍遗留至今并赋予了新的内涵。

在旧时的青岛,清明节也被看作是一个大节气。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每家都要断火,吃冷食。冬至后105天谓之寒食,从前的这一天禁火,冷食,故又称“冷节”、“禁烟节”。人们在清明前两天就开时断火,即天不亮就把饭做好,直到落日后再烧火,以示对亲人的怀念,由于人们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逐渐将寒食与清明合二为一。

在清明节扫墓的习俗比较盛行,扫墓俗称“上坟”。这一天要去祖坟上填土整坟,扫除沙尘杂草,上香、烧纸,举行祭礼。有的人家要利用这一机会修整坟墓,大多数是象征性地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别人看了,知道此坟尚有后人,所以说,无论家里多穷,清明节都是要去上坟的。人们祭祀完毕,都要进行野餐,将上供的食品吃掉,也就是吃福根,以向先人表示节俭之意。

许多人家都要吃大葱和蛋饼,寓意聪明伶俐,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有的人家还要捏面花,称作“蒸小燕”, 吃白面小鸡和鸡蛋。寓意小燕子来了,真正的春天到来了。清明这天早晨全家人一定要吃鸡蛋和小鸡,心明眼亮不得病,很多学生要带鸡蛋给老师以表敬仰。另外,清明节时将印有蝎子图案的纸贴在家里,家中不招蝎子、蜈蚣,尤其是在农村特别盛行。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是一句流传广泛的民间谚语。清末民初,农村一带开始合理安排农时,清明节这天,好多农家给牲口吃高粱米饭,俗语:“打一千,骂一万,不忘清明节一顿高粱米饭。”吃高粮米粥、麦子粥、玉米粥,表示日子步步高,这一天用粥要让牛、驴等饱餐一顿,以犒赏它们一年的辛劳。

沉没的小船

500字 四年级 记叙文

我喜欢折纸,一张普通的白纸,三折两折,就能变成一只栩栩如生的青蛙,一只“汪汪”吠叫的小狗或者一只振翅欲飞的小鸟

昨天晚上,我梦见和爸爸妈妈,一起坐在清波荡漾的湖面上的游艇上,十分有趣。于是,我一早起来就决定自制“湖泊”!我接了一盆水,拿出一张白纸,快速折了一只“白船”又用红色的蜡光纸折好一只“红船”,分别放在“湖面”。我轻轻拨水,制造波浪,两只小船便在盆里飘荡着,一红一白非常漂亮,我的心随着小船的颠簸荡漾起来。可好景不长,那只小白船渐渐地停在水中央,一动不动,仔细一看,发现小白船正在一点一点的下沉,而小红船还在自由自在的飘荡。这让我惊讶不已。

于是,我把两只小船打捞起来,端详了一番,发现白色小船的纸表面不光滑,似乎有许多小孔,这时,我突然想到书上说的“毛细现象”:水会“爬楼梯”,那一个个小孔就是毛细管,如同一级级台阶,水就会沿着细管往上爬,一直爬到顶端。可能这就是“毛细现象”吧!再看看蜡光纸,表面光滑,几乎没有什么孔,这也许就是它长时间浮在水面上的奥秘吧!蜡光纸,蜡光纸,对了!蜡光纸应该和蜡油有关!为了证实我的想法,我点燃了一根蜡烛,等它融化了一些,便把蜡油均匀的涂洒在白纸船上,然后把两只纸船放入水中,那只白船一下子像穿了铠甲一样,光鲜亮丽起来。两艘船如鱼得水地飘荡起来。一个小小的观察,让我对毛细现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真是太高兴了!

四年级:李成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五年级
记叙文
7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