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巴黎圣母院》有感800字

读《巴黎圣母院》有感

800字 初三 应用文

美丽与丑陋只不过是瞬间的事,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就表现了这一主题。虽然这似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但毕竟雨果写这篇文章的时候,他不过只有二十多岁。恐怕他在其中只是想讲述这样的一个故事,提高自己描绘故事情节的能力。但这个故事却有许多吸引人的地方。

吉卜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在中世纪的法国靠卖艺为生,在一次“错误的审判”帮助了巴黎圣母院的敲钟人卡齐莫多。这是个极其丑陋的人,雨果描绘他丑陋外貌的语句不亚于描绘一个十足肮脏的怪物。他小的时候被抛弃在巴黎圣母院,一个神甫本着由他弟弟而生的怜悯之情“解救”了他。这神甫后来变成了主教代理,同时也成为了卡齐莫多的父亲。而主教代理却疯狂的爱上了吉卜赛女郎,他不断的在公众面前诋毁她,甚至陷害她入狱,借此压抑着自己心中的激情。卡齐莫多解救了吉卜赛女郎,并与她相处在巴黎圣母院的塔楼里。到了这里,我们不禁要发问:解救这美丽女郎的为什么是这个丑八怪?难道不应当是一个“帅哥”去拯救了她吗?书中并不缺少这样的人物呀。而雨果创造这样一个畸形的存在,是不是故意以这个存在来吸引读者?

但接下来的情节发展却由不得我们多想,故事立即就以一个悲哀的结尾结束了。爱斯梅拉达被绞死;主教代理则被愤怒的卡齐莫多推下了塔楼,摔的是血肉模糊;而卡齐莫多带着爱斯梅拉达的尸体永远长眠于一个死人窟里。书的结尾写了这么一段话,令刚读此书的我立即呆住了。后来人到死人窟里寻找他人尸体的时候,引出了故事的最终结局:爱斯梅拉达与卡齐莫多的尸体变成了两具白骨,而这白骨也在那群人的不小心触碰中变成了尘埃。这是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故事的终结是一个完完整整的人的自然的终结,而作为雨果练笔的巴黎圣母院故事到此结束。显然,雨果到最后没有了对作为练笔之书的激情,只是给了故事一个很“自然”的结局。

从阅读大量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来,这些作品多是在传达一种思想,而对于艺术与文化的讲述却是很少,这可能与本身西方文化就不怎么丰富有关。但对于个人思想的高而强的追求,却使他们很快的了解到做人的奥义,这是与很多中国作家的作品所不同的。

我们做了一个“热对流”实验

700字 五年级 记叙文

江苏省常熟市谢桥中心小学五(4)班 张王辉

指导:黄惠娟

今天,黄老师要和我们做一个实验,她拿出一个放满水的大玻璃瓶子,还有一个系着一根细线的小瓶子,和一瓶黑色墨水。黄老师就地取材,又拿出两段稻草。有什么用呢?黄老师到底要做什么实验呢?我疑惑不解。

黄老师把烧开的水倒到玻璃杯里准备给小瓶子灌水,小瓶子的口太小,要把开水倒进去谈何容易,只见黄老师把一根稻草斜插在玻璃瓶口上,顺流而下,不一会儿开水就倒满了小瓶子,又用一根稻草醮了一滴墨水放进小瓶子里,顿时清水变成了黑糊糊的墨水。

接着她把小瓶子放进大瓶子里,小瓶子里的墨水一个劲地往上冒,大瓶子的水面上黑糊糊的,由下向上看,好像是天空中涌动的乌云,这乌云缓缓地曼延开来。过了一会儿,小瓶子里的水清亮了许多,几乎看不清墨水在往上冒,因为往上冒的墨水越来越淡了,与周围的水差别已经不大了。溢到大瓶子里的墨水也在慢慢地往下沉,过了一会儿,大瓶子里的水已经全黑了,但变得非常淡。

为了进行比较,黄老师又拿来了两个一模一样的玻璃杯子。从大瓶子里轻轻地取出小瓶子,把大瓶子,小瓶子里的水分别倒在这两个杯子里。通过比较我发现,尽管小瓶子里的水比大瓶子里的水黑了一点,但是已经很接近了,也许小瓶子在大瓶子里待的时间再长一会儿两个杯子的水就完全一样了。

黄老师说:“实验做完了,你知道这个实验说明了什么科学道理吗?”我抢着回答,但支支吾吾地没讲出什么道道来。黄鸣宇说:“这是热对流。”黄煜超问:“什么是热对流,我怎么听不懂呢?”

我抢着回答说:“因为冷水会往下沉,热水会往上冒,在小瓶子里的热水往上冒的时候,冷水就会趁机往小瓶子里流。最后,大瓶子里的水和小瓶子里的水就会温度一样,颜色均匀,这种现象叫热对流。”

黄老师补充说:“是的,这种热对流现象很常见,比如我们把一锅冷水烧成热水就是这个原理,还有大自然的风也是这样形成的。

通过这个实验让我懂得了热对流这个科学道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似题目

相关推荐

初三
应用文
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