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民主的长河里
“西洋人为了‘德’、‘赛’两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因此我认定,只有‘德’、‘赛’两先生才能救中国。”陈独秀一番震撼人心的演讲,掀起了新文化运动的巨浪,开启了民主的征程。我站在台下,心潮澎湃。
经过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的压迫,中国在漫长的黑夜里,终于亮起了黎明的曙光。新文化运动是一次文化的革命。人民为什么被压迫,是因为人民的权利无法保证。因此,民主也是迫切的。在百年前的时代,教育和文化是最重要的。大办学堂,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爆发了。我紧随着运动的步伐,高举着民生、主权的大旗,社会各界纷纷起义,民权的队伍逐渐扩大。在中国大地上,燃起了熊熊烈火。
我快步一转,感受着时间的流逝。终于,在1949年10月1日,一阵嘹亮的国歌声后,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大声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顿时,北京天安门前沸腾了!有人感慨万千,抱头相拥哭了起来;有人欢歌笑语,激昂的歌声回荡在上空。果然,人民的好日子来了!在党和国家领导下,人们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各司其职。火车、轮船、汽车、手表、电视机,几百年都没有的新鲜玩意一个个涌现出来了。人们脸上的愁和忧,全然不见了,民主终于得以实现了。
我跑动起来,耳边呼啸而过的是“三大改造”,是改革开放,是祖国统一。我闪过一扇厚重的大门,来到了中共十九大的现场。会议指出:“民主生活会要‘严’、‘实’、‘真’,不以‘走走过场’的形式主义。”新科技、新发明降临到中国。网购、支付宝、共享单车、高铁带给人民更多的享受和便捷。人民脸上笑嘻嘻,生活真正变得美好。民主政治落在了实处,人民的利益终于实现了。中国的民主又上一个新台阶。
我轻轻走回现在,回忆着中国民主的征程,多少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奉献毕生,让人民当家作了主人,纷纷把美好的生活歌唱。我真心祝愿伟大祖国的民主道路,愈行愈远,离真正社会主义更进一步!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春迈着轻盈的步伐,悄悄到来。万物复苏,我独自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
那是一条泥泞的小路,用石头块砌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一场春雨过后,小路早已是泥泞不堪,泥点溅在大小不一的石块上,像是一块块刚经过涂鸦的艺术品,只是这艺术品带了点泥土的芳香罢了。
远处的农人在田里干活,还有几座零散的房屋,杂七杂八地坐落在田野的尽头。几许袅袅炊烟,飘飘然向天空散去,似乎能闻到刚出锅的米香菜甜。跟着炊烟,我向天空望去。一片蔚蓝,又一片洁白,像是大海的波纹,又似是浩瀚星河,蓝的迷人,蓝的动人。若不是那一颗巨大的“火球”,谁又能分清天空和大海。早春的太阳柔柔的,似乎它也被春风的温柔所折服,只是静静地,毫不张扬地挂在天上,发出无比温柔的光芒,照在大地上,照在我心里。
我沿着小路走,走进了一片桦树林……
枝桠上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青翠欲滴,像刚出生的婴儿,可爱的,稚嫩的。春雨将枝干洗涤,早已除却了冬日的干燥、严寒,而是光滑的,一圈一圈的细纹清晰可见,一圈一圈书写时间。桦树一排排、一列列整齐如一,我似乎能想到它们盛夏时的枝叶成荫,多么阔大,多么壮观。远远地听见鸟鸣,交响乐似的,此起彼伏的演奏着。这空气似乎也沉醉了,只留下青草的香味。
不知不觉中,我走进小村庄。村子里一片热闹与鲜活,人们为春天而忙碌。热腾腾的锅炉,小孩们的大声朗读,大人们挽着裤脚的劳作……“一年之计在于春”没错,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它。这一切的一切都被春所净化,连我自己也被净化了,眼中只有这曲折泥泞的小路,心中只有这如诗如画的乡间美景。
孩子们放着风筝,大人们下田干活,妇女们洗着床单、衣服,修剪小院里的花草树木。谁家又“搬”来了新燕?只听见其声,却不知在何处。再吃上热乎乎的馒头,配上新鲜的时蔬,人生就足矣了。
行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清风相伴,春意随行。
相关推荐
-
在母爱的长河里妈妈的爱,象一条长河,它恬静,泛着微微涟?j;它清澈,看的见块块卵石;它轻柔,缓缓送我前行。记得从三四岁起,我就生活在妈妈描绘的童话世界里。这里有善良的小白兔,凶恶的大灰狼,机灵的猴子,狡猾的狐狸……正是在这个童话世界里,我开始懂得了善与恶,美与丑,开始体味到做人的道理。忘不了一次因乘车拥挤没买票,回家还得意洋洋的向妈妈“邀功”。想不到,她一下子沉了脸,劈头盖脸的扔过来一句话:“为了几元钱就失去了做人的品格,这值得吗?”看着她那又气又恨的神色,我后悔万分。再以后长久的岁月里,我每想起这件事,耳边就响起这句话。于是仿佛置身于清澈的溪流中,让碧水洗涤我心灵上的污垢。是啊,母爱就象这清澈的溪流,日日夜夜冲刷着儿女的心身,维护儿女的洁净。最近妈妈患上了感冒。虽然吃了许多药,但效果仍不太好。这天早上,我早起背英语,发现妈妈正在厕所里洗衣服。正在这时,一阵寒风拂面而过,我定眼望去,竟发现在母亲的头上有一缕银丝飘起。我顿时感到一阵心酸,赶快把脸转向一边,无意中,却望见墙上挂着的一幅《七律》,其中有两句:“丝丝白发儿女债,历历深纹岁月痕。”这首诗我读过多次,可是似乎今天才掂出它的真份量!世界上千千万万的母亲,都把抚养儿女作为自己的天职,他们毕生只想着“给予”,这种无私的品格是多么的高尚!她们含辛茹苦的尽职尽责,这样的精神是多么的可敬!在母爱的长河里,我已度过了十三个春秋。我知道在这恬静,清澈,轻柔的长河里,每一瓢,每一滴都是妈妈所倾注的青春,心血,祝愿。想到这里,我不禁吟起了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550字 初三 书信
-
行走在金秋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秋天是火红的,是金黄的,是丰收的。金秋时节,我很喜欢在林间田野里行走。秋天到来,夏姑娘褪去她那碧绿的盛装,换上了金黄色的纱裙,大地变了模样,山上是一片金黄与火红。远远望去,那一片片枫林似一朵朵彩霞降落人间,点缀着五彩斑斓的世界。走近观赏,那一片片叶子有黄、有红,还有的只变了一半颜色,色彩相间的枫叶与大山一起,描绘出一幅色彩斑斓的秋景图。人们在树下合影留念,记录这美好的瞬间。一阵秋风吹过,送来丝丝凉意,树叶随风飘落,如千万只彩蝶翩翩起舞。地面上即可变成了地毯,人走在上面,发出沙沙的响声。山上的动物也开始活跃,松鼠们寻找食物,小兔子们蹦蹦跳跳,好不热闹!行走在秋天的山林中,一片色彩斑斓,祥和的景象。来到田野里,映入眼帘的就是田间辛勤劳作的农民伯伯,春种秋收,这漫山遍野的丰硕果实便是对他们辛勤劳作的回报。雪白的棉花、金黄的玉米,还有红灯笼似的柿子,都被采摘下来。在田野旁,还有竞相开放的菊花,有的是花骨朵,有的含苞待放,还有的已完全绽放,竞相媲美。那一朵朵菊花好像在向田间劳作的人们加油鼓劲:“加油,农民伯伯,为了来年的好收成,坚持!”行走在秋天的田野里,一片忙碌、收获的景象!秋天,不仅有山林、田野中的美景,还有城市中奋斗者的身影。九月,是秋的开始,也是开学的季节。学生们开始了新学期的生活,站在新起点上与同学们赛跑,他们在校园中快乐地生活,在课堂中无止息的汲取知识。这一切都是为了期末的硕果累累,因为他们知道在学习上,一份耕耘一份收获。行走在金秋里,我收获满满!650字 初三
-
行走在四季里人的一生走过春夏秋冬,绿春、暖夏、伤秋与忍冬。四季转换,此去经年,仿佛在永无止休的轮回,不如索性慢走上一回。希望之春走到春的世界,万物萌发;小草偷偷地从泥土里钻了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树上枝丫上都开满了小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春风轻轻拂过脸庞,犹如温暖的双手抚摸着人们的脸颊。在春的诗意花园中,感受着人生中所留下的一幅幅难忘的画卷;体会着春的希望与万物的复苏。这忙碌之夏步入闲适的夏季,骄阳似火的太阳火辣辣的照射着大地,正当春华秋实之间,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农民伯伯们忙碌着、弯着腰、流着汗;收割小麦。“田园少闲月,六月人倍忙”。他们肩上挑着夏秋两季,为幸福的家庭送上夏日暖心的祝福。晚夏,即可端坐于荷叶之下,读美诗、佳句,生活又变得那般惬意。百变之秋黄花堆积,枯叶凋零,转眼间步入了秋季;秋的魅力使人沉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的秋那样令人感伤。“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又是那样沉迷。但对于我来说,秋是捉摸不透,是百变多样。即有凋零的伤悲,也有丰收的喜悦。有人逢秋即悲,有人逢秋即喜。秋是多变的姑娘,将人们的情感操控。纯洁之冬白雪皑皑,万籁俱寂,冬天的脚步来得十分匆忙。一连下了上好几个小时不停,像撕碎的鹅毛或棉絮;像梦里的一次落花,那般朴素。连天真烂漫打着雪仗的孩童,都给这冬天添上了几分姿色。雪纷飞着,像白絮那般纷纷扬扬,又像一只只蝴蝶漫天飞舞。走过了四季的我,不禁为其而沉醉!600字 初三
-
行走在盛夏里听到满树蝉叫的那一刻,我就知道,盛夏到了。我喜欢行走在盛夏的花丛中,感受那姹紫嫣红。没走两步,就被一阵扑鼻的芳香所吸引。我仔细寻找芳香的来源,哦,是一株葵花。它金黄色的花瓣同火红的骄阳映衬着,美丽极了!放眼望去,一簇簇鲜艳的花朵,聚集在叶片下,犹如无数只蝴蝶,微微张开翅膀,停在空中,凝然不动。蜻蜓从花下缓缓飞过,它好像怕阳光伤了自己的翅膀,总是悄悄躲在花荫下。盛夏的花丛,是那样美丽,那样灿烂。我喜欢行走在盛夏的夜空下,吹着晚风哼着歌,那高悬着的银镜似的圆月,把那如水的清辉缓缓倾泻,在蛙鸣虫叫中,繁星调皮的眨着眼,欣赏着婆娑的树影。儿时的夏夜更是美好,我们在铁道旁赤脚追晚霞,晚饭后纳凉星夜下,铁门前篮框银杏花,萤火虫微风弯月牙,院子里打闹嘻嘻哈,田埂间流水哗啦啦,青蛙在夜间跳上了舞台,用自己的歌声把人们送进了甜蜜的梦乡。“夏夜新晴星校少,雨收残水入天河”。没错,就是这样的景致。我喜欢行走在盛夏的池塘边,听着蛙叫,看着鱼儿。到了盛夏,池塘里的荷花特别引人注目,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粉红的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有的已完全开放,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鼓着身子,看起来马上要破裂似的。正所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池塘里的水十分清澈,清得可以看到水里成群结队的鱼儿,它们“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一会儿在水中潜游,一会儿又浮出水面,卖弄着它们矫健的身姿。池塘边的绿地上,泥土是那样柔软,小草是那样芬芳,花儿是那样鲜艳。“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这一切,都是那样和谐,那样自然。我喜欢行走在盛夏里……650字 初三
-
行走在春天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千年前的宋郎王安石在一个春日,吟下了这流芳百世的名句;而千年后的我,面对这时过境迁后的又一个春日,不由得又想起了这句诗。不知千年的那位宰相,是否和现在的我一样,行走在这明丽又迷离的春天里?我行走在都市的春天里。在这红灯绿酒的尘世中,春意,依然是浓的。也许春的脚步匆匆,没能给习惯了喧扰的人们带来半分愉悦,可是我看到了,那春,不就在街道转角的迎春丛中?那春,不就在斑驳城墙上攀附的一隅苍翠爬山虎中?那春,不就在公路旁生机勃勃的行道树中?也许我会在某个芳华不再的狭小街巷,观蓝天上的风起云涌,撩起片片醉人的柳絮,肆意风情。我行走在江南小镇的春天里。江南水乡,依依秀秀,给予了我片刻的宁静。春雨,却淅淅沥沥地下了,似梦似幻如诗如画,少了几分秋雨的清凉,却多了几丝静谧的柔婉。越过青石板桥,不知何时走进了那古老的小巷。黛瓦青砖的院墙,嵌着厚重的门环,被岁月和风雨磨损了当年的风光,虽已惹上了斑斑铜绿,却丝毫不减春的婉约。踏在青石板小路上,我轻扣柴扉,却无人应答。本以为古巷浅浅,谁料曲径通幽。本以为会在这陌陌深巷中邂逅那位撑着油纸伞,像丁香一样结着哀愁的姑娘,在这悠长的雨巷中彷徨,谁知转角尽头,却只有一株挂着雨珠的淑婉丁香,也许,这就是那位姑娘的化身吧!我行走在乡郊的春天里。漫步在田埂上我看见了“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的明丽景象。馥郁芬芳的槐花,洁白如雪的梨花,还有隐匿在那氤氲梅香后的如花笑靥,刚想走近,却又如烟一缕飘散……“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是想问我“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爱浅红”么?油菜花绽得遍地金黄,樱花落得缤纷满天……“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柳枝轻拂,风欲暖。我在这大好春色中,渐行渐远,慢慢融化在这明丽而又迷人的春天里……650字 初三 散文
-
行走在歌声里奶奶有一副嘹亮的好嗓子,也十分喜欢唱歌。小时候奶奶总骑电瓶车带我去遥远的老家田地里干活,唱歌便成了遥远路途上的休闲。我总是紧紧抓住奶奶的衣角,将瘦小的身子贴在奶奶宽阔的后背上,一边用稚嫩的童声唱着“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奶奶也和着唱“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听着奶奶后背传出的奇妙声音,我笑了。奶奶听到我的笑声,也笑了。再次去老家田地里,已是多年以后了,我已脱离了童年的幼稚,出落成了一个大姑娘。坐在那熟悉的小车上,狭小的座位已经有些拥挤。听着迅疾的风声,看着相识的景色,我似乎又回到了从前,聆听燕子的呓语,凝视花朵的回眸。我咂吧了几下被风吹得干裂的嘴唇,说道:“奶奶,我渴了。”车子渐渐减速,停在一丛茂盛的花草旁,奶奶微侧着身子,笨拙地搁下粗壮的大腿,我也跟着跳下车子。奶奶在她随身的大包里翻找着。不知怎的,她的眼底竟浮现出一丝茫然。时间一分一秒地推移,她仍然抿着嘴唇翻找着,眉头蹙得紧紧的,只听她不停地念叨着:“咦,水杯哪去了?我记得带了的呀。”细密的汗珠从奶奶的额头上渗出,我抢过包:“我来找。”哪知我一眼就瞥到了水杯。“找到了!”我惊呼。再看向奶奶,她的脸上透着讪讪的微笑,眼底里却是些许的复杂……喝了水,我们又上路了。冷不丁的,奶奶的声音响起:“奕奕啊,我……老了吧?连个水杯都找不到。”我心里一怔,看向后视镜里那张苍老的脸。先前那双复杂的眼神,又在我眼前浮现,只觉得心里抽痛起来,透过那双看透时光的眼睛,我仿佛看到了幼时的那个瘦小的身影,冥冥之中,似乎有一首歌谣在耳边响起。原来,在奶奶的眼里,我一直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小女孩啊!“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我哼唱起来。“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奶奶也唱了起来,用那依旧嘹亮的嗓音。我行走在那歌声里,我知道,时间的河流永远也无法冲走那永恒的歌谣。750字 初二
-
历史长河里的积淀_750字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是啊,那些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下来的——经典,是那么的迷人。我们要传承经典,咏出历史之歌。传承儒家之经典,让我们懂得“仁政”的意义。儒家思想在汉代成为中国古代的主流思想,历代各个国君深知“仁政”的重要性,对人民友爱如同子女一般,更不会以苛政巩固统治。正是皇帝们传承了儒家经典,他们的人民才能安居乐业,悠然自得。假如他们不是顺应了历史的潮流,传承了并且品味了儒家经典,又怎么会有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的繁盛之景呢?反观现在,各国各地的贪污官吏被送上了断头台,也正是因为他们没有传承“仁政”的思想,致使他们收刮民脂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传承音乐之经典,安抚我们躁动的心灵。打开音箱,一阵悠扬美妙的声音便充斥着四周,那是古典音乐家们为我们谱写的华丽乐章。可是,在这个急功近利的躁动不安的社会中,又有多少人会放慢他们急促的脚步,停下来,享受着古典音乐的美妙呢?大概,他们连贝多芬、莫扎特等着名的音乐家也不知道是何方神圣吧?也许正是因为他们没有品味过经典的美,才使他们变得躁动,才会疯狂地迷乱那些所谓的“偶像歌手”。殊不知,传承音乐之经典,能够使我们消去心中的疲惫,仔细品味,别有一番风味。传承物质之经典,回味历史的繁盛。1915年,东莞棉酒与张裕、汾酒、茅台共同获得了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大奖。当年与棉酒同时出现的汾酒、张裕、现在仍然活跃在人们的视线当中,并被后人所传诵,所传承。也恰恰是因为后人们把经典传承了下来,才有了我们现在的名酒。遗憾的是,当年也曾辉煌过的东莞棉酒在今天却已绝踪迹,是因为没有人去传承这一经典。假如,当时棉酒被当做经典传承下来,那么有关它的文字记载会少得可怜吗?它的香醇会没有多少个人品尝过吗?那些在历史长河里积淀下来的经典,需要我们去传承,去品味它。它才能再次焕发鲜活的生命力。750字 高二 叙事
-
在行走中读书书,是人类宝贵的财富。我喜欢读书,喜欢在书的海洋中遨游,更喜欢在行走中读书。我喜欢的书有很多种,有历史书、文学书、古代诗歌集——说到这些“有形”之书,我觉得,历史书给人一种厚重感,通过读历史,我们可以清楚的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脉络,了解中国古代灿烂的文明。读文学书,我们可以和主人公一起品味人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开怀地笑,痛快地哭,经历跌宕起伏的人生。古代的诗文集也是我所喜欢的,李白的《将进酒》让我感受到豪迈奔放,“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如此的豪情万丈,震撼人心;白居易的《琵琶行》,让我感到细腻忧伤,“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是茫茫江浸月”,如此地温婉哀伤,直击人的心灵。除了这些“有形”之书,我更喜欢一种“无形”之书,这种“无形”之书,需要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发现,用舌尖去品尝,这就是另一种意义上的读书,即,在行走中读书。也许有人会说,你说的不就是旅行吗?没错,大自然本身、名胜古迹本身、大好河山本身,不就是一本本的书吗?江南烟雨中,白墙黑瓦的徽派建筑是一本书;黄山顶上,热情好客的迎客松是一本书;西子湖畔,十大景观所赋予的人文内涵是一本书——它们让我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读懂了能工巧匠的智慧,体会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当然,也让我们用舌尖“读”出了美味。说到这里,很多人会觉得这种“读书”方式很轻松、很惬意。其实,要真正读懂一个地方并非如此简单,走马观花式的闲逛,只能让你了解表象,如果真的要把这本“书”读好,除了需要你静下心来,用心感受、用心领悟外,最基本的还是要多读“有形”之书,比如一个地方的历史、文学、诗歌等等,这样,才能对这个地方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也只有这样,你才有资格说你读懂了这个地方,进而才能真正把这个地方深深地印在你的记忆深处。“腹有诗书气自华”,朋友,除了读“有形”之书,我们也要学会在行走中读书,去读祖国的大好河山,去读古人留下的灿烂文明。750字 五年级
-
行走在我的“地坛”“走在匆忙的城市”每当这首歌响起,我都会在侧耳倾听的同时,把目光伸向窗外,那时候,一个巨大的疑问便会萦绕于脑际:这城市,这世界,是否过于喧闹了?读了史铁生的《我的地坛》(不是《我与地坛》)后,这种感觉终于找到了些共鸣。大街上,一辆辆轿车正飞驰而过,拖着同样飞奔的空气与满天的尾气味。即使那些车不是在飞驰——多是由于塞车——也要喊出一声声尖锐的车笛,扰得路人好不烦躁。让人不禁想起在史铁生的文章中,地坛也是从一处幽境变为喧闹的景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的车辆,马路边一闪一闪的霓虹灯,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使人一下子对安宁的渴望变得强烈起来。听母亲说,在她小时候,哪里有这些个汽车!挑一处无人的小路,尚可以听见风的声音。可以说清净是小城市最显著的特征,但正是这样的清净,铸造了一个个清澈而又坚强的性格。不像现在,不大的城市中塞满了人,几乎要溢出来了。在拥挤的空间中烦躁地工作着,也许人就会忘了自己内心的一片自然吧。我也和史铁生先生一样,有着我自己的“地坛”。我的父母知道一片小山,几年前,在我的强烈要求下,每周都要去一次。山中人不多,主要是因为山与人之间隔着一条小河,河虽窄,还有石墩桥,但有些人却永远无法跨过。在山中,风在谷里穿行,拂过我的耳朵,若是恰好有什么烦恼,也要靠他来吹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我的“地坛”,也如史铁生先生的地坛一样,成了喧闹的景区。无论回忆,无论畅想,每个人的心中都需要一座地坛。走在这世上,人们有的赢得了一切,有的失去了所有,而在这冥冥之中,谁人又能想起自己的一方“地坛”?人们只是在慌乱中喧闹,在喧闹中丢失自己的路,毕竟走在这世上,就像走入一座迷宫,若没有一颗安宁冷静的心,就永远无法找到出口。也许只有史铁生先生的“地坛在我,我在地坛”的精神,才能使自己心中的地坛,保持安静平和吧。走进我心中的地坛去享受那片宁静。750字 初三
-
行走脚下是漫延四方的草甸,周身是高原稀薄的空气。我们正行走在稻城的土地上。与一般的旅行相同,我们这行人自然是走到哪儿拍到哪儿,寻不到文化的影子,嗅不到苦旅的气息,仅是单纯的行走拍摄。因此,我想起一则故事。故事说的是发生在非洲大草原,人们在猎枪被禁用之后,用相机的长枪短炮进行替代,以拍摄到“五大”野生动物当作猎杀一般,不论过程如何,只要能够拍到,就感到愉悦。他们不在意过程,只在乎结果,只为有“拍到”这种荣耀,作为炫耀的资本。我不禁有些凉意:“我们是否都如同那些茫然拍摄的人一样,为了拍摄而拍摄,为了炫耀而拍摄?我看我们的行径,与那些摄影者仿佛并无不同:一路行走在草甸,哪里风景优美便在哪里驻足拍摄,并兴奋地摆上各类POSS来展示自己英姿。我担心的难道是真的吗?无论我怎么想,还是要继续与大部队一同前进。不觉来到湿地。在湿地时,地面柔软易凹陷,且多水鞋易湿。加之地面泥泞一片,走一步一片水花,踏一作文脚鞋上一块泥巴。但我们却乐在其中,即使摔了一跤,也乐呵呵地爬起,一拍身上泥巴便紧跟大部队的步伐,哪怕鞋子全湿也宛若浑然不知。此时,头不昏,脑也不涨了,好似原本折磨我们的高原反应不复存在。此刻,什么也没想,只要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虽不敢言忘却自我,但也不会相差过远。也是此刻,我意识到我的担忧纯属多虑。能沉浸于自然而忘却世事,怎么会是那种为了拍摄而拍摄,为了炫耀而拍摄的人呢!我们的拍摄,不为拍摄本身,而是为了记录我们过程中的快乐。令我们着迷的,不仅是绮丽的风光,更是在欣赏风光之时找寻自我,亲近自然的过程,是心灵的片刻释放。即使过了这片刻我们就要再次入红尘,但这片刻的清明也足以令我们在生活时不断回想,在生活的泥泞中行走时有隐约通向自我的方向。那么,行走便是过程,为了亲自然,找自我,而拍摄是为了记录过程,保留过程的愉悦。如此而言,行走,是必修课,拍摄,只是令必修锦上添花的选修。行走人生,便是大道。750字 初三 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