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的况味1000字

秋日的况味

1000字 高三 散文

已经立秋又两天了,气温舒适到不忍睡去或烦恼。

这几天闲散地读了几本书:周国平的《内在的从容》、林语堂的《人生不过如此》以及胡适的《四十自述》。都特别喜欢这些文字,风格不同,但字字珠玑,读来心情恬淡而美好。

当读到林老的一篇关于秋天的文字时,我忍不住要发发感慨了,因为我与林老对季节的偏爱如出一辙,于是,想借用一下先生的《秋天的况味》作为自己文章的标题。

最早接触关于秋的文字,大概就是中学语文课本上的一篇郁达夫的《故都的秋》,许是出于对文字的敏感,或是内在的忧郁气质,让我久久不能忘怀那开头之句和末了一句:“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的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对于郁达夫当时的生活背景,和做此文时的心情,文中可见一斑。但是我或许体会不到对整个国家兴亡的深层含义,只是因为喜爱秋天而喜欢这种略含忧郁的文章。从那时开始,就有点向往青岛,向往青岛的秋天。如今,当真真地儿每年都呼吸在这片天空下时,当深秋走在西城老区文化一条街,看到那些文人的故居,想起多年以前那些人也曾走在这落叶缤纷的街道上时,我还是伤感满怀。

后来就是读到了辛弃疾的诗句:“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得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我想当时我们被语文老师灌输的知识里,想必应该知道此处的秋并非是我们理解的“秋高气爽,惬意无比的季节”,但我喜欢这句诗,却恰恰是觉得真的是个凉爽的秋日。没有了酷暑难耐,亦没有隆冬严寒。

我生活在和平年代,所以不能赋予秋之寂寥。只是单纯地喜欢这种舒适的感觉,和这个季节所呈现的自然景致。一如先生所言,大概我所爱的不是晚秋,是初秋。那时暄气初消,月正圆,蟹正肥,桂花皎洁。那时秋收正浓,天高气爽,孩童入学,个个沾喜。

于今日读到先生的《秋天的况味》,更知我所爱的渊源。自恨自己词不达意,只好借先生的笔墨来叙述我的心情。

先生说:“在四时中,我于秋是有偏爱的。秋确有另一意味,没有春天的阳气勃勃,夏天的炎烈迫人,也不像冬天之全入于枯槁凋零,我所爱的是秋林古气磅礴气象。”;还有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

每到这个季节,我都会或多或少地抒发一下我的小感受,单看以往的日志,几乎每年都会有几篇关于秋的文章。曾说,喜欢秋,不是因为它是收获的季节,也不是因为它没有春天的暖意、夏天的燥热及冬天的寒冷,亦不是因为它有着月满人团圆的节日,而是因为它承载着我的希望和寄托,它有着我难以磨灭的记忆,刻骨铭心,才会眷念不忘。

因此,才迷恋这个季节。

秋日絮语

650字 六年级 散文

正文:

总有一段时光,曾经被我们遗忘,在记忆深处某个地方深藏着。

人世间的大爱有很多,但却比不了枯叶对大树的爱。当秋风飘来,发黄的树叶必须离开大树的怀抱。我们却能看出那些卑微且平凡的真理,就像再溺爱孩子的母亲,总有一天要放手;当枯黄的树叶深深埋在土地里,经过一个漫长的冬季的努力,来年生根发芽。就像我们这些莘莘学子一样,经过一年又一年努力地学习,完成自己梦寐以求的学业。

秋日,凋零并不是它的全部,现在放下只是为了来年更好。而收获的喜悦也萦绕在每个人的脸上,只有把汗水挥洒在泥土里,才有了累累果实的收获;只有把辛勤放在学习上,才有了更好的学习成果;只有有了努力,你才能尝到成功这番比蜜还甜的滋味。

我坐在大树下,享受着秋风带给人得徐徐凉意。一瞬间突然想起了什么,记忆冗长。那些人,那些事,早成过往。

时光被拉回小时候。自己总是笑哈哈地和老祖母一起在树下乘凉,拿着自己家新鲜刚刚采摘好的葡萄。聊着过去的故事。我总是津津有味地听老祖母说那个时代的故事,讲述什么当初怎么在毛主席的领导下走向新中国的,什么好不容易买齐四大件的啊……当时是多么荣耀啊……稍一动情,她就会说着说着,情不自禁地流下眼泪,然后我就会好奇地咧开嘴巴,拿手帮祖母擦拭,不小心喷到了她的皱纹,那是岁月的痕迹。时光如流水般,一去不返,那棵大树早已为了拆迁而被砍掉了,而祖母,也因为患上了老年痴呆,不认识任何人。不由得让人发出时过境迁、物是人非的感慨。

美好的时光终究逝去,新的未来在我们未做好任何准备时,悄然而至。

在灿烂的秋阳下,登上矗立在天边的大山。坐在山顶,看着一切,想到了唐代诗人李商隐留给后人的一句千古名句-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秋季会过去,迎来的是崭新的明天!

PS:已发表在报纸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推荐

高三
散文
1000字
栏目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