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50字 初三 散文文王盛周,天下三分,其二归周。 武王伐纣,三十六路,会聚诸侯。 成王守周,一言九鼎,分封安周。 厉王衰周,贪财图利,禁民止谏。 幽王毁周,美人一笑,烽火戏侯。 太公助周,渭水垂钓,愿者上钩。 周公定周,礼法周易,平乱破谋。 宗法制出,影响深远,内涵深厚。 嫡长世袭,宗庙祭祖,认祖归宗。 尊宗敬祖,传宗接代,远近尊卑。 团结一致,民族凝聚,家族宗谱。 人情关系,任人唯亲,唯上是从。 礼仪分封,祭祀占卜,各司其职。 和平安定,八百余年,最为长久。
-
1200字以上 高中 叙事周朝统一天下以后,实行分封制,将贵族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替周王室管理整个国家。但是这个局面一直到平王东迁之后就无法维系,因为周王室衰落了,诸侯国的国力都可以与周王室相抗衡,甚至超过了周王室,所以天下开始群雄并起。此时齐桓公首先站了出来,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号召诸侯王一起维护周王室的尊严,共同面对化外蛮夷对华夏大地的入侵。由于齐桓公实力,因此他成了诸侯的盟主,由齐桓公来维持一个大致和平的局面,谁敢不服就纠集诸侯共同讨伐。
-
500字 小学 叙事在周朝,贵族有四种:天子、诸侯、大夫、士。“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皇帝”,是天下的最高统治者。但是天子不可能去管那么多土地啊!于是,天子就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身边的一些人,这就是“诸侯”。诸侯管的地方也不少啊,于是又分封给“大夫”。“士”就比较倒霉了,他们是没有土地的,只有一个贵族身份。
-
800字 初一 抒情散文公元前213年,有人提出恢复分封制的主张。却被丞相李斯严厉反驳恢复分封制的主张。并借题发挥,指出儒生们总是说三道四,反对国家的号令。并对秦王说如不严禁,轻则影响法律的贯彻执行,重则危及国家政权的巩固。并建议把《秦记》以外的民间收藏的《诗》《书》及百家著作全部收缴销毁。秦皇便进行了全国范围的“焚书”。
-
1200字 高二 叙事“古代皇帝为什么要实行‘分封制’呢?因为他们想巩固自己的权利。”历史课上,老师自问自答的说着“分封制”。 同桌是个历史爱好者,今天的历史课,他却心不在焉的盯着天花板,念念有词,“巩固”、“权利”、“分封制”。我不解的望着他。 几天之后的班委大选,出乎我的意料,同桌竟也站上了讲台,一改以往一说话就脸红的毛病,大大方方的开始演讲。“我有几个承诺,一,一定会让我们班成为年级最强。二,努力做好纪检委工作,让大家受益多多……谢谢大家!”
-
800字 初三 书信废分封,立群县,这是第一措施。他把以前周朝建立的分封制废除。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国家政事,太尉掌管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他们互不统属,都对皇帝负责。在地方,他建立了群县二级行政机构,群下设县。群的长官称群守,县的长官称县令。
-
1200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以便加强中央集权。在完成政治上的诸多加强控制的举措之后,秦始皇便开始了精神上的控制。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宫为群臣及众多的儒生大排酒宴。在宴会上,围绕着是否实行分封制,众多儒生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丞相王绾、博士生淳于越等人主张实行分封,而丞相李斯等则赞同郡县制,并指责淳于越等“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最后秦始皇支持李斯的观点,并采用、实施李斯的“焚书”建议,下令:除了秦纪(秦国史书)、医药、卜筮、农书以及国家博士所藏《诗》、《书》、百家语以外,凡列国史籍、私人所藏的儒家作品、诸子百家著作和其他典籍,统统按时交官焚毁。同时,禁止谈及《诗》、《书》和“以古非今”,违者定当严惩乃至判其死罪。百姓如想学一些法令,可拜官吏为师。从这一点来看,焚书的举动秦始皇肯定做过。
-
1200字以上淳于越一向主张厚古薄今,认为古代的东西都是好的,当代的东西都是不好的。当他听周青臣赞美郡县制,贬低分封制时,奋然而起说:“我听说商周时代都因分封子弟而传国近千年,因为分封子弟功臣可以让他们与国君互相照应。如今始皇您富有四海却不分封子弟以作呼应,倘若出现像篡夺齐国政权的田常式的人物,那将何以应付?周青臣不向陛下您指出这一点,反倒当面奉承,不是忠臣!”
-
1200字以上 六年级 写人汉元年(公元前206年)正月,项羽恃强凌弱,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苏徐州),统辖梁、楚九郡,他“计功割地”,分封了18位诸侯王。并违背楚怀王“谁先攻人关中,谁就做关中王”的约定,把刘邦分封到偏僻荒凉的巴蜀,称为汉王。而把实际的关中之地一分为三,封给了秦的三个降将,用以遏制刘邦北上。刘邦心中十分怨恨,想率兵攻击项羽,后经萧何、张良一再劝阻,这才决定暂且隐忍不发。
-
1200字以上 初三 叙事在古代也有一些不识时务而做出错误的选择,如:“韩信少时曾有一恶少年侮辱他,让他钻裤裆,韩信就钻了,”市人皆笑韩信,以为怯懦“。但”其志与众异“,他是位”忍小愤而就大谋“的”盖世之才“。韩信在拜将之前,向刘邦提出”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的建议,表明他胸大志,意在封王,他不懂得分封制度在当时已不合历史潮流。韩信出身贫民,却满脑子分封思想。刘邦虽然曾”自以为得信晚“而任他为大将,但刘邦始终没有像相信萧何、张良那样把韩信作为心腹对待,因为韩信总热衷占据一方。封王封土,怎么能让刘邦放心呢?刘邦坐稳了江山之后。看到韩信握有重权。并且深得军心。不由得十分担忧、他宴请群臣,面对臣下的恭贺,也忧心心忡忡。张良察言观色,明白了是刘邦害怕功高之人今后难以控制。就对韩信说说了几句话。韩信尽管认为张良的话有道理,但他对刘邦还是抱有幻想。他认为是自己帮助刘邦成就了帝业,刘邦怎么会忘恩负义呢?可是不久,便有奸佞之臣诬告韩信恃功自傲,不把皇帝放在眼里,刘邦更是不满于韩信的所作所为,不久,就设计解除了韩信的兵权。后来,韩信为吕后所拘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