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00字格里高尔同家人应该互相热爱,互相帮助。可是,亲人们认为格里高尔不能再养家,把他看做累赘,最终抛弃了他。格里高尔死去,亲人们也不悲痛,反而去郊游。在资本主义社会,在机器生产和生存竞争的高压下,人被异化为非人,人的本性失落,甚至走向反面,人接受不了现实世界,现实世界容纳不了人。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也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的异化,人性异化,人际关系异化。在金钱和私利面前,小说表现了两种异化:格里高尔的异化,人变成甲虫,本性也变了,从挣钱还清父债、争取独立自由变为安于甲虫生活的自轻自贱;以妹妹为代表的亲人异化,亲情变成仇情,善良变成冷酷。小说正是通过表现人的异化来反映资本主义制度摧残人性的社会本质。
-
1200字以上 高三 叙事4、从作者意识看,蒲松龄是无意中涉足了“异化”的问题,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只痛苦的、愤怒的、带着精神创伤的蟋蟀,而是一只机灵、驯服、善于讨好的蟋蟀。而卡夫卡则是有意识地以表现主义的艺术手法,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人的异化现象。
-
1200字以上格里高尔变成甲虫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作者想表明的是在当时资本主义社会和现代化社会大工业生产中,存在着许多和格里高尔一样的人们,忘我的投身于工作,成为挣钱的机器。人异化成物的奴隶,当人因为种种原因丧失了工作能力时,就不再为社会和家人承认,人就无异于物和工作。这是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卡夫卡便是借着格里高尔这一人物形象反映出西方社会人性的异化、人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生活在恐惧与孤独中的生活本质。
-
600字 三年级 读后感《兄弟连》之所以耗资巨大,重头戏就是在“战场布置”与特技效果上,猛烈的炮击、密集的枪声、伤兵凄惨的叫喊声,这些都仿佛让人身临其境。在国际社会中不被允许的枪杀战俘、战时抢掠财物的现象,这次频频出现在《兄弟连》中。除了死亡、复仇、残忍外,人性的异化在战争中似乎更容易被发现,导演故意通过各种细节的设计,揭露人性在战争中被异化的丑陋面目。
-
1200字以上 初三 读后感著名外国文学学者袁可嘉先生指出:“现代派在思想内容方面的典型特征是它在4种基本关系上所表现出来的全面的扭曲和严重的异化:在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包括大自然、人性和物质世界)和人与自我4种关系上的尖锐矛盾和畸形脱节,以及由之产生的精神创伤和变态心理,悲观绝望的情绪和虚无主义的思想。这4种关系的全面异化是由现代资本主义关系的腐蚀作用所造成的,它们是在它的巨大压力下被扭曲的。现代派文学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也正在于此。”(《外国现代派作品选·前言》第5页,袁可嘉,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年版)我以为,袁可嘉先生的这一论述是深刻的、全面的,抓住了西方现代派文学的本质特征。循着这样一种思路,我们来分析一下《变形记》的思想内容。
-
1000字 高二其错误在于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被需要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但人决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全部建立在满足他人上。爹妈指东我不西,孝则孝矣,是谓愚孝;国家说南我不北,忠则忠矣,是谓愚忠。中国2000年来封建价值观最深刻的弊病,就在于时时刻刻都想将人变成王利发式的“顺民”,以为统治者“吃人”降低难度。在各种巧妙的语言陷阱和反胃的道德灌输中,“被需要”变成了“肯听话”。于是“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这种台词就公然出现在了春晚上;年轻人为了抵抗这种异化,竭尽全力地叛逆,处处唯我独尊,不考虑他人,蜕变为另一种异化。
-
1200字 高二其错误在于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被需要是为了体现自己的价值,但人决不能将自己的价值全部建立在满足他人上。爹妈指东我不西,孝则孝矣,是谓愚孝;国家说南我不北,忠则忠矣,是谓愚忠。中国2000年来封建价值观最深刻的弊病,就在于时时刻刻都想将人变成王利发式的“顺民”,以为统治者“吃人”降低难度。在各种巧妙的语言陷阱和反胃的道德灌输中,“被需要”变成了“肯听话”。于是“工人要为国家想,我不下岗谁下岗”这种台词就公然出现在了春晚上;年轻人为了抵抗这种异化,竭尽全力地叛逆,处处唯我独尊,不考虑他人,蜕变为另一种异化。
-
650字 四年级 说明文为了一份安全感,多少人逃避自由,选择群体,而最终却走向了安全感的异化。群体的反面是个体,作为群体的一员,很容易将自己的情绪与少数的个体对立起来。如此,很多时候,群体依托着安全感的基石,为外界带去了不稳定因素,给少数派造成了不安全的感受,从而使得群体自身走向了安全感与自由的反面。此谓“安全感的异化”。
-
700字 初中 叙事矛盾双方在分子、因素或部分上相互包容、相互交叉,也是互相依存的形式。吸引中有排斥,排斥中有吸引;分解中有化和,化合中有分解;同化中有异化,异化中有同化;遗传中有变异,变异中有遗传;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思考;绝对真理中有相对真理,相对真理中有绝对真理。矛盾对立面之间相互渗透,互相贯通。这是双方互相依存的更高体现。
-
1200字 初一 读后感可试想世上谁人能自己一觉之后变成一只甲虫后不大惊失色,格里高利这种失常的浑然不觉,使小说中随着故事的开展而逐渐弥漫开的荒诞更甚于人变虫的异象。小说在不可思议却又理所应当中进行着,隐藏在小说中的梦魇也由最初的一小点向四面八方铺设开,同时,心中却生起一股莫名的厌恶,自然不是厌恶这篇小说,而是对小说中潜台词的共鸣。如果说卡夫卡塑造的大甲虫及它身上的烂苹果只是给人以造型上的厌恶感,那么格里高利在这样一个被异化的社会环境中奇异的生活经历,则给人以心理上的厌恶。曾是格里高利(或许现在还是?)的巨大甲虫就这样蜷缩在萨姆萨一家屋中的角落,经历了最初的恐怖之后,仍没有忘记他(它)曾是这个家庭至关重要的一员。他的母亲试图关心它却又不敢接近,他的父亲憎恶这个可怕的东西,屡次攻击它,伤害它,并在最终直接导致了它的死亡。唯独格里高利的妹妹,聪明的葛蕾特敢于接近并关心他,可却无能为力。最可怜的当属格里高利本人,他试图靠自己改变一切,甚至想重回职位,可在小说构建的被异化的环境中,一切抗争都变得徒劳。结果只是--“‘当然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