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00字 六年级 记叙文在《三字经》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昔孟母,择邻处和融四岁,能让梨".因为有这两句话我同时想到了两个寓言故事;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的父亲死了,他的母亲挑起了照顾孟子生活的重担。母亲又开始担忧孟子的读书情形。孟子想再贪玩不已该怎么办呢?她的母亲想。有一天,他的母亲把家迁到了一个宰猪厂附近,没过几天,孟子的母亲就发现孟子有事没事就拿着一根木棒在鼓鼓的大麻袋上划拉,没办法,孟子的母亲为了孟子的前途,只能再次搬家,这次搬到了一个迁坟的附近,孟子也学着那些吹喇叭的人,把棍子掏空,上面钻上几个洞,使劲鼓着腮帮子吹,孟子的母亲想到了一个好主意——把孟子的家迁到学堂边去,说到做到,没过几天就迁到了学堂旁,孟子的母亲把孟子送进了小学,孟子努力读书就成了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散文家。
-
450字 五年级 叙事孟子家居住在城外的马鞍山下,附近是一片墓地。孟子经常能看到下葬的情形。孟子和村中儿童一起模仿大人扮演丧葬的过程,有时还抢人家的供果吃。孟母发现儿子收到了不良环境的影响,就把家摆到了城里。新家在集市的附近,市场上行商坐贾,拍卖喧闹。生活在这个喧闹的环境里,孟子很不安心读书,还学着小贩们的吆喝,学市场中人们争吵骂人的话。孟母很不安心,有一次搬了家,把家搬到了县城南部的学宫旁。学宫附近常常有读书人来往,高雅的气韵,从容的风范,优雅的举止与规则的礼仪行为,对孟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他和伙伴们一起,还跟着学宫里的朗朗的书生,自己开始有模有样地念起书来。孟母终于放心的把家安在这里。
-
1000字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
1200字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战国时期鲁国人,鲁国庆父后裔。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
300字 三年级孟子小的时候,他的妈妈非常关心他的学习。孟子的家住在坟地的附近,孟子天天放学就到墓地模仿那些哭泣的人们,孟母看孟子在这里不能专心致致地学习,所以就搬到了市场边上;可是,孟子每天放学就到市场里学那些小贩们叫卖,孟母看孟子还是不能用心学习,就又搬到了学堂旁边;可是,孟子回来没有什么事儿做,就找小伙伴到学堂去看那些小孩在和先生一起读书,他们回来也拿几本书装模作样地读。孟母发现孟子这几天进步很快就把他送到了这所学堂。
-
1200字以上 高一 写人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遂废书而叹。老先生所叹者,是以为利乃乱之始也。两千年后,我读《孟子》,也不禁废书而叹。我所叹者,是前贤亚圣孟子身上的那股咄咄逼人的英武之气和沛然淋漓的阳刚之气。人说:大哉孔子!我则想说:英哉孟子!天地间一伟丈夫,真男人也。
-
1200字以上 一年级 叙事两千年前,太史公司马迁读《孟子》,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遂废书而叹。老先生所叹者,是以为利乃乱之始也。两千年后,我读《孟子》,也不禁废书而叹。我所叹者,是前贤亚圣孟子身上的那股咄咄逼人的英武之气和沛然淋漓的阳刚之气。人说:大哉孔子!我则想说:英哉孟子!天地间一伟丈夫,真男人也。
-
1200字以上 高中 读后感程颐曾说过:“孟子有功于圣门,不可胜言。仲尼只说一个仁字,孟子开口便说仁义。仲尼只说一个志,孟子便说许多养气出来,只此二字,其功甚多。”寥寥数语,却将《孟子》精要概述无疑。可见,孟子的思想之于孔子,既是继承,更是升华。孟子也强调仁义,仁是人心的本质,义是人所必由的大道,倡导“性善论”,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仁政学说和修养学说。孟子认为,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谓之本心,且与仁义礼智分别相对应。孟子对梁惠王说“仁者无敌”以强调“仁”的作用;对齐宣王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来推广仁爱之心;孟子还说“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可见“仁义”在孟子学说中的重要地位。而“性善论”则是说人性本善,通过自觉努力,完善道德,人人都能成为圣人。
-
800字 初一 读后感孟轲长于辩论,但是不若《论语》般读整书方知逻辑,不若《道德经》玄妙牵强,不若《墨子》般逻辑严谨。《孟子》中的论辩文,同样灵活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孟子得心应手的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的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孟子》这种特点在一些长篇论辩文中,更是显现的淋漓尽致。孟子道:“吾力足以举千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宣王道:“否。”孟子道:“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然则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舆薪之不见,为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为也,非不能也。”就这样短短几句话,孟子让君主意识到自己的错误。比起直话直说的谏臣,孟子所说道让至高无上的君主更容易接受。道理层层递进,就像是早就设下了圈套,就差一步一步走进陷阱的人儿了。又如“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这样地向人说明道理,让人不得不服。
-
600字 初二 应用文孟母一生吃尽了苦,但为了将孟子培养成一代英才,再大的苦他也吃得下,孟子早年丧父,仅靠孟母一人在家做些零工补贴家用,孟母曾三次搬家,是由于孟子,因为孟子年纪太小什么事都比较喜欢模仿,第一次搬到了一个闹市,那里的叫卖声整天连续不断,孟子也学起了他们,整天叫卖,孟母立刻认为这个地方并不是我儿可以居住的地方,不能让他受到这个环境的迫害,第二次孟母搬迁到了一个办丧事的地方,这次孟子没有再次叫卖过,孟母认为这个地方可行,没想到过了几天,孟子经常和小朋友们一起学起大人们哭丧,孟母知道后认为这还不是我儿居住的地方,于是孟母又搬到一个学堂的旁边,孟子每天醒来时就能听见读书声,孟子觉得好奇,于是孟子就经常跑去学堂的外面听他们读书,并且自己跟着学习,盗了最后孟母想尽方法让孟子进入学堂,孟母这才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