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式作文段落(10篇)
  • 700字 高一 散文
    但美学的所谓“有意味的形式”,更需要我们去捉摸这种形式感里的哲学内容。在我国先民眼里,天是圆地,地是方的,诚如诸子著作多次提到的“天道为圆,地道为方”。因此,著名货币专家千家驹、郭彦岗指出:铜钱的外为圆(钱体)像天,内为方(方即孔)像地,联系着古人的宇宙观。秦王朝标榜的天覆地载,万宇一统的思想,原来出自于此。
  • 1200字以上 叙事
    本书主要从油画民族化的必然性与必要性、意象是油画民族化的基、意象油画的艺术精神与创作理念、意象油画的主要类型与特征、意象油画的语言元素和形式组织、意象油画的艺术实践、当代艺术家作品个案分析等七个面展开了论述,探寻意象油画语言的精神涵和形式语言特征。本书结构谨,自成体系,图文并茂,观点正确,深入浅出,案例典型,将意象油画的审美观念与形式语言相结合展开论述,由观念到技法,对意象油画进行了一次深入的探索,具有很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读者可从书中获得颇有价值的信息和启示。
  • 1200字以上 叙事
    形式主义一词从它的对手加给它的贬义来说,指的是1915年到1930年期间在俄国出现的一种文学批评潮流。形式主义理论是结构语言学的起始,至少是布拉格语言学会所代表的潮流的起始。”(茨维坦.托多洛夫《俄苏形式主义文论选编说明》)这个批评潮流是由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鲍里斯.艾亨鲍姆、尤里.图尼亚诺夫、奥西普.勃里克等人组成的彼得格勒诗歌语言研究会和由罗曼.雅各布森、鲍里斯.托马舍夫斯基等人组成的莫斯科语言学学会来推动的。艾亨鲍姆回顾说,俄国形式主义的目的是把文艺学“从古老而破旧的传统中解放出来,并迫使它重新检验所有的基本概念和体系”。“在形式主义者出现时,学院式的科学对理论问题一无所知,仍然在有气无力地运用美学、心理学和历史学的古老原则,对研究对象感觉迟钝,甚至这种对象是否存在也成了虚幻。我们无须和这类科学较量,也不必多此一举”。真正的对手是象征派理论和印象派批评方法,“我们和象征派之间发生了冲突,目的是要从他们手中夺回诗学,使诗学摆脱他们的美学和哲学主观主义理论,使诗学重新回到科学地研究事实的道路上来”。(《形式方法的理论》)
  • 300字
    考场作文,事关重大,不仅内容要出彩,形式上也应该不拘一格,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统一,方可获得高分。但教师在批改作文中却发现,形式创新的寥寥无几,多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这应当引起注意,尤其是写作能力强的学生,不要因为形式的“不适宜”而失去了本不该丢的分。规避:运用题记、后记、演讲搞、采访记录、日记体、书信体、小标题等新奇形式来诠释思想,表达意旨。
  • 250字 二年级 议论文
    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就是论证的层次之间,先总说后分说,或是先分说后总说,或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最多见的。这种结构形式,在“总”与“分”之间常见明显“放”的语言标志,而在“分”与“总”之间又多有明显“收”的语言标志。
  • 150字 议论文
    这种结构包括“总——分”“分——总”和“总——分——总”三种形式,就是论证的层次之间,先总说后分说,或是先分说后总说,或是先总说后分说再总说。“总——分——总”的结构形式是最多见的。这种结构形式,在“总”与“分”之间常见明显“放”的语言标志,而在“分”与“总”之间又多有明显“收”的语言标志。
  • 1200字 高三 说明文
    称谓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只讨论体现人与人关系的语言形式。人称代词通常不被承认为称谓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里人称代词不必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而变化。但是考虑到与其他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我们还是要把它们列举出来。
  • 750字 叙事
    对于中考作文,以往出现过很多新颖的结构形式,如日记、对话体、剧本、童话,还有高考作文中的处方等等,这些东西有些很不好把握,对初中生来说难度比较大,比如剧本,不是一般的初中生都能写的,虽然初中课本中有过一点训练,但,要达到一个比较优秀的水平是很难的,一旦写得不怎么样,那就很容易给人一种不伦不类的感觉。再者,那些容易掌握的,别人作过了,你再作,新颖度也就不是太大了。当然常规性作文形式的生命性还是要强得多。重要的还是要把内容与形式结合得完美一些,才是真正的作文之道。
  • 800字 叙事
    探究,作为我国现行课程标准倡导的学习方式之一,在被当作口号呼喊了几年过后,其实行效果仍旧令人不忍直视。探究,能让学生主动学习,能让教师教学效果明显增强,在具有如此优势的情况下,探究在教学活动中却往往流于形式形式化,已成为探究之殇。
  • 800字 初三 议论文
    可是,在那节讨论课上,我们批判它,却没有人嘲笑他。嘲笑古人的愚昧,理论的不着边际。因为某个角度,我们站在同一水平线上,这条线叫求真。出于对未知的好奇,真理的执着,亚里士多德选择了一种理论形式;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我们面对着同一片未知的海洋,也选择了一种形式。我们都向往着那片神秘的大海,渴望到达彼岸,其本未变。